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453,分97頁顯示  上一頁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陰助
陰霞
陰后
殿陰
陰林
至陰
陰拱
陰始
陰霖
陰過
陰柔
陰嶺
陰底
雨陰
伏陰
《駢字類編》:陰助(陰助)
唐書楊綰傳太常謚曰文貞比部郎中蘇端憸人也持異議宰相常袞陰助之帝以其言丑險不實貶端巴州司馬猶賜謚曰文簡執(zhí)宋史韋賢妃傳初高宗出使有小妾言見四金甲人 刀劍以衛(wèi)太后曰我祠四圣謹甚必其陰助而蘇軾莊子祠堂記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 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 元好問挽李純甫詩荀況小疵良未害莊周陰助恐嘗愁
《漢語大詞典》:陰霞(陰霞)
云霞。《文選·謝靈運〈游赤石進帆?!翟姟?/a>:“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李善 注:“河圖》曰:‘ 崐崘山 有五色水,赤水之氣上蒸為霞,陰而赫然。’” 金 元好問 《曉發(fā)石門渡湍水道中》詩:“疏星淡秋明,陰霞絢朝映?!?明 徐禎卿 《學(xué)謝靈運賦華子崗贈趙建昌》詩:“陰霞絢石室,夾篠蔽清漣?!?/div>
分類:云霞
《駢字類編》:陰后(陰后)
后漢書皇后紀光烈陰皇后諱麗華南陽新野人初光武聞后美心悅之后至長安見執(zhí)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dāng)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dāng)?shù)藐廂惾A更始元年遂納后于宛
又馬皇后紀奉承陰后旁接同列禮則修備上下安之陰張九齡詩不識鄧公樹猶傳 后名
《駢字類編》:殿陰(殿陰)
唐 杜甫 望牛頭寺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漢語大詞典》:陰林(陰林)
茂林。因樹木眾多,濃蔭蔽日,故稱。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樝梨梬栗,橘柚芬芳?!?顏師古 注:“陰林,言其樹木眾而且大,常多陰也?!?/div>
《漢語大詞典》:至陰(至陰)
(1).謂極盛的陰氣。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span id="dvduxpw" class="book">《孔子家語·執(zhí)轡》:“至陰主牝,至陽主牡。”
(2).中醫(yī)學(xué)名詞。經(jīng)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井穴。位于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cè),距趾甲根角一寸處。靈樞經(jīng)·本輸:“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br />(3).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脾。因脾屬太陰,太陰為三陰之始,故稱。《素問·金匱真言論》:“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br />(4).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腎。因腎主水,藏精,為人陰精之原,故稱。《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div>
《漢語大詞典》:陰拱(陰拱)
謂暗中坐觀成敗。漢書·黥布傳:“今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 淮 者,陰拱而觀其孰勝?!?顏師古 注:“斂手曰拱;孰,誰也。言不動搖,坐觀成敗也?!卑?,史記作“垂拱而觀其孰勝”。 宋 王安石 《和吳沖卿雪并示韓持國》:“勝負觀兩豪,吾衰但陰拱?!?宋 汪藻 《己酉亂后寄常州使君侄》詩:“諸將爭陰拱,蒼生忍倒懸?”
分類:暗中中坐
《駢字類編》:陰始(陰始)
宋書百官志見陰官下
《漢語大詞典》:陰霖(陰霖)
淫雨。三國志·魏志·毛玠傳:“急當(dāng)陰霖,何以反旱?” 宋 沈遼 《棗花寒》詩:“數(shù)日陰霖復(fù)未暢,不知更作棗花寒?!?/div>
分類:淫雨
《漢語大詞典》:陰過(陰過)
謂私下做的壞事,不為人知的罪過。
《漢語大詞典》:陰柔(陰柔)
謂人性格內(nèi)向溫和。朱子語類卷七十:“此爻是陰柔之人,不會十分與人訟?!?明 李贄 《史綱評要·東漢紀·光武帝》:“ 光武 與 高祖 不同, 高祖 陽明, 光武 陰柔?!?茅盾 《子夜》五:“他能夠殘酷,他也能夠陰柔,那時他也許咆哮,但不是真正意味的忿怒?!?/div>
《漢語大詞典》:陰嶺(陰嶺)
背陽的山嶺。 唐 祖詠 《終南望馀雪》詩:“ 終南 陰嶺秀,積雪浮云端?!?唐 許渾 《對雪》詩:“陰嶺有風(fēng)梅艷散,寒林無月桂華生?!?/div>
分類:山嶺
《駢字類編》:陰底(陰底)
唐 段成式 題石泉蘭若 矗竹為籬松作門,石楠陰底藉芳蓀。
《駢字類編》:雨陰(雨陰)
齊書五行志傳曰大雨雪猶庶徵之常雨也然有甚焉雨陰大雨雪者陰之畜積甚也 素問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雨陰交盡故曰幽雨陽合明故曰明
《漢語大詞典》:伏陰(伏陰)
(1).盛夏中出現(xiàn)的寒氣。謂氣候反常。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杜預(yù) 注:“伏陰,謂夏寒?!?span id="w6y3gdf" class="book">《國語·周語下》:“天無伏陰,地?zé)o散陽,水無沉氣,火無災(zāi)燀。”
(2).舊時迷信,謂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靈魂即離體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為人禳災(zāi)除病。這種做法,稱為“伏陰”。《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道士手舉法器,朗誦靈章,虔心禳解,伏陰而去,親奏星官,要保護 薛少府 重還魂魄,再轉(zhuǎn)陽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