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wàn)典故,50萬(wàn)詞匯、2萬(wàn)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間 → 閑間閒”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guó)語(yǔ)辭典》:間色(間色)  拼音:jiàn sè
1.雜色。中國(guó)古代服色以青、黃、赤、白、黑為正色,其他顏色稱為「間色」?!抖Y記。玉藻》:「衣正色,裳間色?!?br />2.紅、黃、藍(lán)三原色中任兩種顏色相互混合而成的顏色,如綠色、紫色等。也稱為「第二次色」。
《漢語(yǔ)大詞典》:閑色(閒色)
亦作“間色”。
(1).雜色,與正色相對(duì)。禮記·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鄭玄 注:“謂冕服玄上纁下?!?孔穎達(dá) 疏:“玄是天色,故為正;纁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閒色。 皇氏 云:‘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謂五方閒色也,緑、紅、碧、紫、駵黃是也?!?span id="kxux2uv" class="book">《詩(shī)·邶風(fēng)·綠衣》“緑兮衣兮,緑衣黃里” 毛 傳:“緑,間色;黃,正色?!?span id="xasvs5v" class="book">《太平御覽》卷八一四引《環(huán)濟(jì)要略》:“間色有五,謂紺、紅、縹、紫、流黃也?!?br />(2).指五行相克之色。五行相生之序?yàn)槟旧?、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之序則間隔一行,為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這種規(guī)律稱為“比相生,間相克”,故稱“閒色”。色,指五行之色,如木為青色、火為赤色等。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訂訛·五行間色:“五行之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相生為正色,相克為間色。”
(3).兩種原色相互混合而成的顏色。也叫“第二次色”。如紅黃混合成橙色,黃青混合成綠色,青紅混合成紫色。
《漢語(yǔ)大詞典》:真身
佛教語(yǔ)。佛教認(rèn)為為度脫眾生而化現(xiàn)的世間色身。佛、菩薩、羅漢等。 唐 慧能 《壇經(jīng)·付囑品》:“十一月, 廣 、 韶 、 新 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zhēng)迎真身,莫決所之?!?宋 文天祥 《南華山》詩(shī)原注:“ 六祖禪師 真身蓋數(shù)百年矣?!?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摩騰真身:“今 洛 中 白馬寺 , 摩騰 真身尚在?!?秦牧 《惠能和尚的偈語(yǔ)》:“六十年代, 南華寺 還有他的‘真身’和‘衣缽’。”
《漢語(yǔ)大詞典》:壞衣(壞衣)
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種正色和五種間色,故僧衣皆以壞色染成,因名壞衣。 唐 李端 《送惟良上人歸潤(rùn)州》詩(shī):“寄世同高鶴,尋仙稱壞衣?!?宋 梅堯臣 《乾明院碧鮮亭》詩(shī):“壞衣削髮遠(yuǎn)塵垢,蛇祖龍孫生屋后。”
《國(guó)語(yǔ)辭典》:纁黃(纁黃)  拼音:xūn huáng
黃昏?!冻o。屈原。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南朝梁。江淹〈傷愛子賦〉:「悲薄暮而增甚,思纁黃而不禁?!?/div>
分類:黃昏間色
《國(guó)語(yǔ)辭典》:朱紫難別(朱紫難別)  拼音:zhū zǐ nán bié
古人以朱為正色,紫為間色。比喻善惡難分?!度龂?guó)志。卷三九。蜀書。董允傳》:「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難別,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div>
《漢語(yǔ)大詞典》:紅紫奪朱(紅紫奪朱)
謂紅、紫以間色奪朱。比喻以邪奪正。《論語(yǔ)·陽(yáng)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 鄭 聲之亂雅樂也?!?邢昺 疏:“此章記 孔子 惡邪奪正也。惡紫之奪朱也者,朱,正色;紫,閒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也。”亦作“ 紅紫亂朱 ”。 漢 趙岐 《〈孟子〉題辭》:“ 孟子 閔悼 堯 、 舜 、 湯 、 文 、 周 、 孔 之業(yè)將遂湮微,正涂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div>
分類:間色
五間色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yǔ))對(duì)于青等五正色有綠等五間色。(參見:五色)
五色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yǔ))青黃赤白黑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緋,紅,紫,綠,琉黃為五間色。行事鈔資持記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總五方正間:青黃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緋紅紫綠琉黃,五方間色也?!垢魃浞轿?,則如圖。
間色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yǔ))對(duì)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綠等之五種中間色,又五間色之外有青,黑,木蘭三種之壞色,亦稱間色。是為袈裟之常色。五正五間,不可為袈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中間色。縫制袈娑時(shí)要選用三種的壞色,即青之間色,黑之間色,和木蘭之間色。
間色服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袈裟之異名。袈裟有定之三種壞色。是為一種之間色,故名間色服。非言彼五間色也:一青之間色,二黑之間色,三木蘭之間色。六物圖曰:「或名間色服,三色成故?!?參見:袈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袈裟的別名。
袈裟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譯曰不正,壞,濁,染等。又與加沙野之語(yǔ)同。譯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黃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雜色,故從色而云袈裟。其形為長(zhǎng)方形,故從形而云敷具,臥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綴合如田畔,故從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鎧,解脫幢相等種種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別名,其小者曰安陀會(huì),又云五條,其中者曰郁多羅僧,又云七條,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條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無所謂衣者。支那日本氣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掛于表也。天竺于五條上重著七條或大衣,或于五條七條上重著大衣,此方則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蘭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帶黑者。唐武后賜僧法朗等紫袈裟。玄應(yīng)音義十五曰:「袈裟,上舉祛切,下所加切。韻集,音加沙,字本從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從衣,案外國(guó)通稱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花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緇衣者,當(dāng)是初譯之時(shí),見其色濁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經(jīng)云:晉言無垢衣,又義云離塵服,或云痟瘦衣,或稱蓮花服,或言間色衣,皆從義立名耳。真諦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國(guó)雖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蘭者,但點(diǎn)之異耳?!剐惺骡n下一曰:「增一云: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為法食,此袈裟衣者,從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據(jù)此土所翻,通名為臥具。四分云:應(yīng)以刀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劫,應(yīng)作安陀會(huì),襯體著。郁多羅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諸部無正翻,今以義譯?;凵掀兴_經(jīng),五條名中著衣,七條名上衣,大衣名眾聚時(shí)衣。(中略)若就條數(shù),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條七條五條等。律中無五七九名,但云安陀會(huì)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條也。」寄歸傳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來不干東語(yǔ),何勞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語(yǔ),三衣并名支伐羅也?!雇唬骸敢簧る眨靺靻?,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羅。北方諸國(guó)。多名法衣為袈裟。乃是赤色義。非律文典語(yǔ)?!褂衷唬骸阜渤黾乙路钥扇咀髑?。或?yàn)榈攸S黃屑,或復(fù)荊檗黃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淺深,要而省事?!够墼芬袅x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邏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yàn)槌黾冶惹鹚┑姆ㄒ?,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zhǎng)方形割截的小布?jí)K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huì)又名五條衣。
【俗語(yǔ)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陳·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說:「才脫袈裟,逢人輒稱汝我。」《北史·西域傳》記載,疏勒國(guó)曾遣使贈(zèng)釋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語(yǔ)Kasaya的音譯,意為不正色,即僧侶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開五正色(青黃赤白黑)和五間色(緋紅紫綠碧),故稱。因其色濁,亦稱「淄衣」、「染衣」等。不過,袈裟傳入中國(guó)后,用色也不盡一致。也有用鮮艷顏色的,如金縷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國(guó)佛教漫談·漢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時(shí)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譽(yù)。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guī)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刽卖挠眯∑B綴而成,呈長(zhǎng)方形。其制分五條、七條和九條(九條至二十五條為一類,稱作袒衣)三種。(李明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