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懷素俗姓范氏。其先南陽人。父強為左武衛(wèi)長史。遂為京兆人。貞觀十九年從玄奘出家。居宏濟寺。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西京。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其先南陽人。曾祖岳。高宗時為絳州曲沃縣丞。祖徽??州廣武縣令。父強右武衛(wèi)長史。皆居京兆。遂占籍焉母李氏夢云雷震駭而娠。及生神光滿室。卜之當為王者師。幼而聰慧。器度老成。甫十歲。忽從二親求出家。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回自西域。獲事焉。始探經(jīng)論。既登具。專務律學鄴郡法勵律師。一方之名匠也。依之三載。悉與指摘古人瑕玼。乃嘆曰。吾寧自棄乎。咸亨元年。發(fā)心別述開四分記。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仍聽道成律師講。永淳元年所述記文畢功。凡成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俄而疾。謂弟子秀章曰。余報將終矣。時空中有樂音。奄然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三。素所宗薩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斥古疏十六失。其與南山不無牴牾。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懷素。姓范氏。其先南陽人也。曾祖岳高宗朝選調(diào)為絳州曲沃縣丞。祖徽延州廣武縣令。父強左武衛(wèi)長史。乃為京兆人也。母李氏夢云雷震駭。因而娠焉。誕育之辰神光滿室。見者求占。此子貴極。當為王者之師傅也。幼齡聰黠器度寬然。識者曰。學必成功才當逸格。耳聞口誦皆謂老成。年及十歲忽發(fā)出家之意。猛利之性二親難沮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西域回。誓求為師。云與龍而同物。星將月以共光。俱懸釋氏之天。悉麗著明之象。初尋經(jīng)論不費光陰。受具已來專攻律部。有鄴郡法礪律師。一方名器五律宗師。迷方皆俟其指南。得路咸推其鄉(xiāng)導。著疏十卷別是命家。見接素公知成律匠。研習三載乃見諸瑕。喟然嘆曰。古人義章未能盡善。咸亨元年發(fā)起勇心。別述開四分律記。至上元三年丙子歸京。奉詔住西太原寺。傍聽道成律師講不輟緝綴。永淳元年十軸畢功一家新立。彈糾古疏十有六失焉。新義半千百條也。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乘風之震砰輷而無遠不聞。所化翕然所傳多矣。復著俱舍論疏一十五卷遺教經(jīng)疏二卷鈔三卷新疏拾遺鈔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日誦金剛經(jīng)三十卷。講大律已疏計五十馀遍。其馀書經(jīng)畫像不可勝數(shù)。于本寺別院忽示疾。力且薾然。告秀章曰。余律行多缺一報將終。時空中有天樂瀏亮。奄然而逝。俗齡七十四。法臘五十三。葬日有鴻鶴繞塔悲鳴。至暮方散。素所撰述宗薩婆多何邪。以法密部緣化地部出化地從有部生故出受體以無表色也。又斥二宗云。相部無知則大開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南山犯重則與天神言論。是自言得上人法也。大抵素疏出謂之新章焉。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又謂為東西塔律宗。因傳習處為名耳。大歷中相國元公載奏成都寶園寺置戒壇傳新疏。以俸錢寫疏四十本法華經(jīng)疏三十本。委寶園光翌傳行之。后元公命如凈公為素作傳。韋南康皋作靈壇傳授毗尼。新疏記有承襲者??谑F滢o酋麗其翰兼美。為蜀中口實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平不詳。詩僧。有詩集1卷,《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未詳姓氏鄉(xiāng)里。好學力行。四方仰以模范。獨疑諸經(jīng)論。所謂念佛之效不假宿昔。而即生安養(yǎng)。遂謁善導而問之。導曰。子傳教度人。若乃開講。為自信而后講。為復不自信而姑講。以肆欺邪。答曰。諸佛誠言不信不講。導曰。審如所見。則諸經(jīng)論所謂念佛往生。又豈魔說哉。于是入道場三七日。自以罪障深重。不睹靈瑞為恨。便欲絕粒畢命。導弗許。更令精進。三年后。果見金色玉毫。證念佛三昧。述決疑論七卷。合掌面西而逝。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懷感。不知何許人也。秉持強悍精苦從師。義不入神未以為得。四方同好就霧市焉。唯不信念佛少時徑生安養(yǎng)。疑冰未泮遂謁善導用決猶豫。導曰。子傳教度人。為信后講為渺茫無詣。感曰。諸佛誠言不信不講。導曰。若如所見令念佛往生。豈是魔說耶。子若信之至心念佛當有證驗。乃入道場三七日不睹靈瑞。感自恨罪障深。欲絕食畢命。導不許。遂令精虔三年念佛。后忽感靈瑞。見金色玉毫便證念佛三昧。悲恨宿垢業(yè)重妄搆眾愆懺悔發(fā)露。乃述決疑論七卷(即群疑論是也)。臨終果有化佛來迎。合掌面西而往矣。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又貞固弟子一人。俗姓孟。名懷業(yè)。梵號僧伽提婆。祖父本是北人。因官遂居嶺外。家屬權(quán)停廣府。慕法遣奉師門。雖可年在弱冠。而實志逾強。仕見師主。懷弘法之念。即有隨行之心。割愛抽悲。投命溟潡。至佛逝國。解骨崙語。頗學梵書。誦俱舍論偈。雖事憑于一獵。冀有望于千途。儻策勤于熟思。希比跡于生芻。且為侍者現(xiàn)供翻譯。年十七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7—744 【介紹】: 唐僧。金州安康人。俗姓杜。年二十許出家。從慧能受頓悟法。玄宗先天二年,住南岳般若寺觀音臺,弘揚慧能學說,開南岳一系,世稱南岳懷讓。弟子有馬祖道一等。卒謚大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金州安康之杜氏。弱冠詣荊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師。剃發(fā)受具。乃嘆曰。出家之道。豈止此乎。時有坦禪師者。指見嵩丘老安。安因指見六祖能大師。祖問什么處來答嵩山來。問曰。什么物恁么來。答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問曰。還可脩證否。答曰。脩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者。諸佛之所護念。爾既如此。吾亦如此。讓既受記莂。遂執(zhí)侍祖者。一十五載。先天二年。始往衡岳居般若寺。開元中。傳法院有沙門道一日禪坐不臥。讓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個什么答曰。圖作佛。讓乃取磚。磨于其前石上。一問讓。曰圖作什么。讓曰。圖作鏡。一曰。磨磚豈能作鏡耶。讓曰。坐禪豈能作佛。一曰。如何即是。讓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讓曰。汝學坐禪。汝學坐佛。若坐禪者。禪非坐臥。若坐佛者。佛無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zhí)坐相。非達理也。一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如彼雨露。汝緣合故當見其道。一問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眼開明能見非見。一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舍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讓生于儀鳳二年。以天寶三載。八月十日終。壽六十八。臘四十八。寶歷中詔謚大慧禪師。塔號最勝輪。元和間常侍歸登撰文勒碑。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也。始年十歲雅好佛書。炳然殊姿特有靈表。識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貴。人寶來瑞國慶無疆。方之麟鳳龜龍無萬數(shù)也。天地無全功。氣序有盈虛。綱維缺壞補塞不足。皆冥維密祐。惟應度者乃燭厥理。非庸庸所知也。弱冠詣荊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師便剃發(fā)受。具嘆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經(jīng)之所謂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時坦禪師乃勸讓往嵩丘覿安公。安啟發(fā)之。因入曹侯溪覲能公。能公怡然無馨無臭。洪波泛臻大壑之廣乎。韶濩合奏大樂之和乎。讓之深入寂定住無動道場為若此也。能公大事緣畢。讓乃躋衡岳止于觀音臺。時有僧玄至拘刑獄。舉念愿讓師救護。讓早知而勉之。其僧脫難云。是救苦觀音。得斯號也。亦由此焉?;壦贡M。傳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睹奧也。其后一公振法鼓于洪州。其門弟子曰惟寬懷。暉道一大緣。將訖謂寬等曰。吾師之道存乎妙者也。無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金口所生從法而化。于我為子及汝為孫。一燈所傳何有盡者。讓以儀鳳二年生。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終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臘四十八。一公建塔于別峰。元和中寬暉至京師揚其本宗法門。大啟傳百千燈。京夏法寶鴻緒于斯為盛。至八載衡陽太守令狐權(quán)問讓前跡。權(quán)舍衣財以充忌齋。自此每歲八月為觀音忌焉。寶歷中敕謚大慧禪師。塔號最勝輪。元和年中常侍歸登撰碑云。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2 俗姓高,丹丘(今浙江寧海南)人。臺州涌泉寺僧。持律法,重名節(jié),日念彌陀佛5萬,誦《彌陀經(jīng)》30萬卷。《宋高僧傳》卷二四有傳,并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姓高氏。丹丘人。夙薙落。隸涌泉寺。業(yè)毗尼。且時行懺悔法。日稱彌陀名號五萬口。然誦彌陀經(jīng)亦不小置。積其平生所誦。且三十萬卷云。天寶元年六月九日。俄見化如來。遍滿空界。有擎銀臺從窗入者。玉曰。我不得金臺不往。于是銀臺自隱。玉加精進倍常時。后空中有聲報曰。今頭上光暈已生??墒纸Y(jié)佛印跏趺而坐。以待佛至。頃之光明充室。玉輒麾使觀者退曰。此是佛光慎勿觸。十三日丑時。忽現(xiàn)白毫光相。玉曰。若聞異香。我報將盡。弟子慧命問其所往何剎。玉以偈答云。清凈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脩道來經(jīng)十劫。出示人間服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凈土。說偈已。光明香氣遍滿空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與諸大眾身紫金色。共御金剛臺來迎。玉因微笑坐逝。后刺史段懷然。作詩贊之曰。我?guī)熞荒畹浅醯?。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銀臺。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懷玉。姓高。丹丘人也。執(zhí)持律法名節(jié)峭然。一食長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懺悔之法。課其一日念彌陀佛五萬口。通誦彌陀經(jīng)三十萬卷。至天寶元年六月九日。俄見西方圣像。數(shù)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銀臺從窗而入。玉云。我合得金臺銀臺卻出。玉倍虔志。后空聲報云。頭上已有光暈矣。請跏趺結(jié)彌陀佛印。時佛光充室。玉手約人退曰。莫觸此光明。至十三日丑時再有白毫光現(xiàn)。圣眾滿空。玉云。若聞異香我報將盡。弟子慧命問。師今往何剎。玉以偈云。清凈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修道來經(jīng)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凈土。玉說偈已香氣盈空。海眾遍滿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剛臺來迎。玉含笑而終。肉身現(xiàn)在。后有贊云。我?guī)熞荒畹浅醯?。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銀臺。一云。是臺州刺史段懷然詩也。
神僧傳·卷第七
釋懷玉。姓高氏。丹丘人也。執(zhí)持律法名節(jié)峭然。一食長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懺悔之法。課其一日念彌陀佛五萬口。通誦彌陀經(jīng)三十萬卷。翌日俄見西方圣像數(shù)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銀臺從窗而入。玉云。我合得金臺。銀臺卻出。玉倍虔志。后空聲報云。頭上已有光暈矣。請加趺結(jié)彌陀佛印。時佛光充室。玉手約人退曰。莫觸此光明。數(shù)日又有白毫光現(xiàn)圣眾滿空。玉云。若聞異香我報將盡。須臾香氣盈空海眾遍滿。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金色。共御金剛臺來迎玉含笑而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循州人。出家隸南樓寺。寺當半海半陸之地。誠仙圣游居之府也。數(shù)有梵僧寓止。迪由爾書語通利當菩提流支之譯寶積也。迪充證義。后又于廣州制止道場。譯梵僧所赍葉夾。佛頂萬行首楞嚴經(jīng)。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懷迪。循州人也。先入法于南樓寺。其山半在海涯半連陸岸。乃仙圣游居之靈府也。迪久探經(jīng)論多所該通。七略九流粗加尋究。以海隅之地津濟之前。數(shù)有梵僧寓止于此。迪學其書語自茲通利。菩提流志初譯寶積。召迪至京證義。事畢南歸。后于廣府遇一梵僧赍多羅葉經(jīng)一夾。請共翻傳勒成十卷。名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jīng)是也。迪筆受經(jīng)旨緝綴文理。后因南使附經(jīng)入京。即開元中也。又乾元元年有罽賓三藏般若力。中天竺婆羅門三藏善部末摩。個失密三藏舍那。并慕化入朝。詔以力為太常少卿。末摩為鴻臚少卿。并員外置放還本土?;蛟聘麝褰?jīng)至。屬燕趙阻兵不遑宣譯。故以官品榮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出蜀之閬州梁氏。幼得度于鄉(xiāng)里耆阇山之廣福寺。既稟具。游方見大寂于鐘陵。獲記莂焉。后掛錫彭城安豐山燕默。未嘗干謁。而施者自至。不數(shù)載卒。成大伽藍。間有僧乘空而造其居者。晝夜繞垣墻行不輟。而蓮華輒隨步以生。見者異之。如是閱數(shù)日。遽辭空曰。卻后三五載。當復此相依附矣。遂乘空去。興元元年??帐炯?。壽八十八。長慶元年二月。始入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懷空。姓梁氏。閬州人也。幼適本州耆阇山廣福院削染。得戒之后游方慕學。于大寂禪法洗然明暢。后至彭城安豐山掛錫。宴默不數(shù)載間成大伽藍。嘗有一僧乘空而至。繞垣墻不息?;蜍b蓮華或時履地。人或瞻睹。數(shù)日之后禮辭空。且曰。我三五稔卻來依附。言訖不見??找耘d元元年滅度。春秋八十八。長慶元年二月方遷入塔云。
釋懷空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河陽商氏子。家殖資產(chǎn)。父母兄弟無怨??展糖竺撊ァS谑且类l(xiāng)里之大都山廣福院。師事大明禪師出家。既登具。大明即使往見秀禪師于京師。發(fā)明己事。未幾游安六之定安山。偶遇一老叟。謂曰。愿師留此。庶幾我等獲沾利益。空因結(jié)庵而止。一日村民逐虎。見空喜曰。此間虎暴不安。師其可以法力弭之否??赵换⒈┖稳缛吮H瞬槐┗?。則虎不暴人。此理之常也。諸君自今宜回心向善。悉棄獵具。而陳置道場。則虎暴可弭。民從其教。是夕一虎于庵前瞑目而伏??者驮?。汝以宿昔嗔噬。而受此報。今又不已。當入地獄。語畢虎竟去。明日赴道場家齋歸?;鸵咦泳徕智???胀兑札S馀餅餌物。為之說戒懺悔。自是虎暴息矣。時州牧張遼。遣府吏慕容興。詣山迎空。入城府供養(yǎng)。空以疾辭不起。仍即山構(gòu)伽藍。以處空。貞元三年卒。壽八十三。是年三月十六日?;鹪帷J丈崂鹚?。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懷空。俗姓商氏。河陽人也。膏粱之子幼且矜莊。乃辭所親。就本州大都山廣福院出家。大明禪師默識空之器局不常。教誦群經(jīng)。納法之后觀方京都。屬北秀禪師闡化。造而決疑。后往安陸定安山。倏遇一叟。勸空鎮(zhèn)壓此川我沾大利。乃結(jié)茅而止。前叟即土地神耳。尋因村民逐虎入山。見空歡喜。而白之曰。此中多虎暴村落不安。愿和尚示以息災之法??赵?。虎亦眾生也。若屠害于彼彼必來報。迭相償報。何時斷期乎。老僧為諸君計者善可禳去。鄉(xiāng)人曰。愚下無知唯教所在??赵弧H隁w舍同心陳置道場施設(shè)大會??疹A法筵。至日之夕矣。有一虎于庵前瞑目伏地??赵?。咄哉惡類。一報未滅。更增宿殃。噬人倫也。天不見誅。死當墮獄。吾憫汝哉?;⒈回熞?。忽遲回而逝。明日齋散上山。其虎在庵前領(lǐng)其七子。將齋馀擲之。各食訖為其懺悔。七虎相次俱亡。百姓胥悅。且曰。從師居此俗無疵癘。仍年谷熟致拜而退。時張遼大夫為州牧。遣府吏慕容興。往請入州??罩x病不起。部領(lǐng)工匠為建禪宮畢。示疾而終。享年八十三。貞元三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入塔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景龍中。力造精舍于愛同寺東。既就功緒。而地無水源。眾患之。忽地有二禽。翔舞其上者。一遽命穴之。深才尺馀。泉觱沸以供伏臘。澇不加溢。而旱不加耗。茍溢耗則寺之休咎系焉?;蛑^之靈泉。永泰二年一示滅。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隸福州愛同寺。蚤歲即務參詢。尤勤禮誦。一日于拜次。得珠圓瑩。疑非蚌胎所可產(chǎn)。后其寺塑文殊像。因以為額珠尤稱。又嘗得舍利亦異。遂置之南澗塔中。弟子僧常主塔事。能暗誦法華。道督使誦。晝夜不敢輟。至德二年。忽有白氎伽梨一頂。降塔中。如此類。皆不可曉?;蛑^其志誠之所感致也。非歟。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懷道。邁德高情慈忍濟物。思乎達法恒爾游方。凡遇通人卑禮求益。及還鄉(xiāng)之日禮佛勤劬。收舉坐具獲珠一顆后置于文殊塑像額心安之。其珠圓瑩且異蚌胎。又冥然降舍利骨。尋分于南澗塔中。洎至德二年。令弟子僧常持法華經(jīng)不舍晝夜。俄有白氎袈裟一領(lǐng)降于塔中。不知其來。此蓋道修練之心感于冥理也。后滑臺守李邕著碑文并書。相次智恒繼居法華院。即懷一弟子也。道行與師相埒。卒后禮部侍郎劉太真作碑頌。褚長文書。次有超悟行弼。皆名望相齊化于閩俗。無不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814 【介紹】: 唐僧。福州長樂人。俗姓王。師事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稱百丈禪師。以禪宗與律宗習相異,創(chuàng)設(shè)禪院,制定《禪門規(guī)式》,后稱《百丈清規(guī)》,以勵禪僧戒行。卒謚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人也。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馬祖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同號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時如何。藏云正好供養(yǎng)。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經(jīng)入藏禪歸海。祖一日上堂。大眾云集。海乃捲卻禮拜席。祖便下座。 海間它往。乍歸詣祖。祖于禪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這個。更別有在。祖放拂子舊處云。你已后將什么為人。海卻取拂子。祖云只這個更別有。海以拂子掛舊處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吳百丈山。參玄之賓麇至。而溈山祐黃檗運。尤杰出。海謂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不覺吐舌。曰某甲雖不識馬祖。要且今日得親見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馬祖去。檗云。不嗣馬祖。海云作么不嗣馬祖。檗云喪我兒孫。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軌范耶?;蛟?。瑜伽論瓔珞經(jīng)。是大乘律。盍亦從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約折中之。務歸于善焉爾。其制謂。于一寺之中。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說法也。僧堂中。設(shè)長連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論高下。咸在掛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長連床。晝夜不息。倦則斜枕床唇偃仰。謂之帶刀臥。使不安于寢寐也。長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則行普請法。以均其勞苦。天下禪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廢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壽九十五。長慶元年。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懷海。閩人也。少離朽宅長游頓門。稟自天然不由激勸。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后檀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號百丈歟。海既居之禪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或曰。瑜伽論瓔珞經(jīng)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shè)規(guī)務歸于善焉。乃創(chuàng)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shè)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jié)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敕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達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之流也。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yè)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不成則云無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隨之者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其然乎。語曰。利不百不變格。將知變斯格厥利多矣。彌沙塞律有諸。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5—785 【介紹】: 唐僧。長沙人,字藏真。俗姓錢。以善狂草出名。嘗于故里廣植芭蕉萬余株,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所居曰“綠天庵”。嗜酒,興到運筆,飛動圓轉(zhuǎn),變化多端而法度具備。晚年趨于平淡。其棄筆堆積,埋山下曰筆冢。前人評其狂草承張旭而有發(fā)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有《自敘》、《苦筍》等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 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幼出家為僧。喜草書。家貧無紙,乃廣種芭蕉,以其葉練字,書藝大進。肅宗時,為吏部尚陟所賞。代宗大歷初。曾至廣州謁嶺南節(jié)度使徐浩。后又入京,求見當時名公,以求進益。顏真卿、張渭、戴叔倫、錢起等,皆作詩文稱賞其草書。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以后?!?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四三三有陸羽撰《僧懷素傳》,《宣和書譜》卷一九亦有傳,事跡另參見《唐才子傳》卷三及其傳世諸帖。其草書今存10余帖,筆勢圓轉(zhuǎn)飛揚,狂縱放逸,與張旭齊名,世有“顛張狂素”之目。《全唐詩》存詩2首,然小傳則誤為法名相同之唐初律僧。
釋懷玉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許氏。太原人也。出家住郡之崇福寺。少警利。日誦千言。學優(yōu)行峻。非儕類可跂及然志勤脩治。幽并之域。屋廬像設(shè)經(jīng)卷之。在教門者。無不致力。三任寺之綱紀。校讎大藏二十馀本。增飾凈土院。代宗時。詔充灌頂?shù)缊鲋?。真言秘法。皆有賴焉。后率于寺。壽六十三?/blockquote>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懷玉。姓許。并州人也。少而警利日覽千言。早露鋒芒迥拔儕類。及其長也戒節(jié)踰峻梵場龜鑒。志在修葺無間彼此。夏墟寺宇。經(jīng)有闕而必補。像有凋而遍修。三任紀綱特有崇建。仍校讎大藏經(jīng)二十馀本。祁寒盛暑不廢晨暮。增飾凈土院。興事任力轉(zhuǎn)加殊麗。代宗嘉之。委為灌頂?shù)缊鲋鳌U嫜悦卦E有所在矣。春秋六十三。卒于本院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5—816 【介紹】: 或作懷惲。唐僧。泉州人,號柏巖。俗姓謝。德宗貞元初,禮馬祖道一,頓明心要。后上中條山行禪法。憲宗元和三年,居雍京章敬寺,講說禪要,朝官名士日來參問。卒謚大宣教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泉州謝氏子也。既落發(fā)進具。而心未入道。貞元初。謁大寂禪師于龍興。即蒙印可。后隱魯之岨崍山。齊之靈巖百家?guī)r中條山等。示徒云。至理亡言。時人不識。強習它事。以為功能。不知自性是個微妙大解脫門。鑒覺光明。未曾休廢。如大日輪。近遠斯照。雖及眾色。不與眾色合。靈燭妙明。非假鍛鍊。為不了故。妄起空花。但如捏目。徒自疲勞。若能返照。無第二人。 僧問。四大五蘊之身。阿那個是本來佛性。惲乃呼其名。僧應諾。惲良久云。汝無佛性。元和三年。上以生辰。仍用大歷詔。凡天下名僧大德。三學通習者。并集萃京師。于是惲于章敬寺毗盧遮那院安置。入麟德殿居上座位。賜齋。后有僧。繞繩床三匝。振錫而立。惲云。是是。其僧到南泉。如前相見。泉云不是不是。其僧云。章敬道是。和尚為甚么道不是。泉云章敬即是。汝即不是。汝是風力所轉(zhuǎn)。終成敗壞。 十年乙未冬。忽示疾。十一月十一日卒。壽六十二。越明年二月。門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橋之北源。謚大覺。寶相則塔號也。洛陽司倉賈島文其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懷暉。姓謝氏。泉州人也。宿植根深出塵志遠。迨乎進具乃尚云游。貞元初禮洪州大寂禪師。頓明心要時彭城劉濟頗德暉互相推證。后潛岨崍山。次寓齊州靈巖寺。又移卜百家?guī)r。泉石幽奇。苦于禪子請問繁雜。上中條山行禪法。為法者躡跡而往。蒲津人皆化之。元和三年憲宗詔入于章敬寺毗盧遮那院安置。則大歷中敕應天下名僧大德三學通贍者。并叢萃其中。屬誕辰多于此修齋度僧焉。暉既居上院為人說禪要。朝寮名士日來參問。復詔入麟德殿賜齋推居上座。元和十年乙未冬示疾。十二月十一日滅度。春秋六十二。越明年二月。門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橋北原。敕謚大宣教禪師。立碑于寺門。岳陽司倉賈島為文述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