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569,分305頁顯示  上一頁  93  94  95  96  97  99  100  101  102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德感( 昌平縣開國公 )
僧光( 登封 )
僧寒山(寒巖 寒山子、寒暗二巖 )
僧會(別稱 后僧會 超化大師 )
僧惠日( 慶 )
僧慧海( 朱 )
僧慧涉( 楊 )
僧慧威( 別稱 小威 )
僧慧苑(上首門人 )
僧伽跋摩(常啼菩薩 )
僧良人(別稱 良文 )
僧日照(別稱 地婆訶羅 )
僧如海( 周 )
僧省躬(清冷山沙門、清冷山 )
僧拾得( 拾得 拾得為賢士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并州太原人,俗姓侯。學業(yè)精深,尤精于《瑜伽論》。高宗征為翻經(jīng)大德,參義凈譯場。高宗悅之,授昌平縣公。后住洛陽佛授記寺。終年六十余。著有《義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侯氏。太原人也。儀容瑰麗。學業(yè)優(yōu)贍。于瑜伽論。左所如意高宗詔為譯經(jīng)大德。又與勝莊大儀等。同參義凈譯場。對揚稱旨。封昌平縣開國公。累井田至三千戶。上賜贊曰。河汾之秀。山岳之英。早袪俗累。夙解塵纓。緇門仰德。紺宇馳聲。式亞龍樹。爰齊馬鳴教門歆艷焉。后充河南佛授記寺都維那。頃之升寺任。中外肅然。卒年六十馀。著義門。行于世。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德感。姓侯氏。太原人也。儀容瑰麗學業(yè)精贍。眾典服勤于瑜伽論特振聲彩。天皇大帝徵為翻經(jīng)大德。又與勝莊大儀等同參義凈譯場。對敡受賜言謝瀏亮。帝悅尋授封昌平縣開國公累井田至三千戶。帝為贊曰。河汾之寶。山岳之英。早祛俗累。夙解塵纓。緇門仰德。紺宇馳聲。式亞龍樹。爰齊馬鳴。為時君之所貴為若此也。御制風行緇伍榮之。后充河南佛授記寺都維那。晚升寺任中外肅然。終年六十馀。著義門行于世。如其七方便人回心漸頓悟義。與湛法師。為勍敵耳。故交綏而退焉。
僧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永嘉人,俗姓吳,字登封。多作古調詩,長于草隸。聞陸希聲謫宦豫章,往謁之,授五指拔鐙訣,書體遒健。昭宗召對,于御榻前作書,賜紫方袍。后謁韓建,薦號曰廣利。歸故鄉(xiāng),謁錢镠,以客禮延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世稱寒山子。太宗貞觀時人。居天臺唐興縣寒、暗二巖幽窟,時往還國清寺。與拾得交友。好吟詞偈、狀類瘋狂,以樺皮為冠,布襦木屐,人莫識之。閭丘胤出守臺州,往寺求之,寒山走歸寒巖,入穴而去。有《寒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姓名、籍貫、生卒年皆不詳。早年周游四方,30歲后,長期隱居于臺州始豐縣(今浙江天臺)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與臺州國清寺僧豐干、拾得相善,時有過從。喜作詩,有1篇1句,即題于樹間石上。據(jù)云禪僧靈祐、從諗曾見之,但無確據(jù)。享年逾70歲,一說過百歲。其生活時代,舊傳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以為太宗貞觀間。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為偽作,并據(jù)《仙傳拾遺》等記載,推定其應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歷、德宗貞元間人。今人王運熙、楊明撰《寒山子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據(jù)其詩中所引禪語及五言詩之粘對規(guī)則,證定為中宗后所作?!?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其詩多宣揚佛教輪回因果思想,亦雜有道教服食養(yǎng)氣煉丹之說,且常譏刺世態(tài)人情,表述其對人生哲理之思考。亦有抒寫山林景致、隱逸情趣之作。詩風淺顯明白,多用俚語村言,語氣詼諧,時含機趣。自稱曾作詩600首。憲宗元和間,道士徐靈府(一說為僧道翹)從山林屋壁上錄得其詩300余首,編為3卷。唐末禪僧本寂曾為作注,成《對寒山詩》7卷。二書皆不存。宋以后傳本僅1卷,存詩300余首,版本較多,《四部叢刊》影印復宋本及有正書局影宋本較為通行。今人有項楚、錢學烈等校注本數(shù)種?!?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另《宗鏡錄》、《五燈會元》等書中尚存逸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寒山,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唐詩僧,曾游歷四方,行千萬里,后居始豐縣(今浙江天臺)西之寒巖。又稱寒山子。與天臺國清寺詩僧拾得為友。舊傳為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當玄宗時人,貞元中猶在世。其詩通俗詼諧。宣楊佛教出世思想,諷刺世態(tài)人情,近王梵志體。有詩三百馀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后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于天臺山寒巖。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風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若寒山子來即負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時叫噪凌人。或望空曼罵。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虬l(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沙門道翹對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巖間。好吟詞偈言語不常?;蜿盎蚍窠K不可知。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相聚言說不可詳悉。寺僧見太守拜之。驚曰。大官何禮風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賊退。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共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后曹山寂禪師注解。謂之對寒山子詩。以其本無氏族越民唯呼為寒山子。至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句。歷然雅體。今巖下有石亭亭而立。號幽石焉。
神僧傳·卷第六
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風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若寒山子來即負而去?;蚶认滦煨?。或時叫噪凌人。或望空曼罵。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或發(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放問寒山。沙門道翹對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巖間。好吟詞偈言語不常?;蜿盎蚍窠K不可知。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相聚言說不可詳悉。寺僧見太守拜之。驚曰。大官何禮風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賊退。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編成一集。人多諷誦。至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風狂之士。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若寒山子來。即負而去。或廊下徐行。或為叫噪凌人?;蛲章R。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發(fā)辭氣。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沙門道翹。驚曰。大官何禮風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后曹山寂禪師注解。謂之對寒山子詩。

作品評論

閭丘元《寒山子詩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締實至理,凡人不測,謂風狂子。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
彥周詩話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袞兮霞纓。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難征。獨惆悵而狐疑,蹇獨立兮忠貞?!贝撕秸Z,雖使屈、宋復生,不能過也。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至云“不煩鄭氏箋,豈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語。大抵佛語菩薩語也。今觀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禪門偈語,不可復以詩格繩之。而機趣橫溢,多足以資勸戒。
《東目館詩見》
寒山、拾得詩沖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別為一格,無以摹擬。
僧會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會稽永欣寺。有一僧。立逝于山門之內。其將逝也。謂其人曰。吾吳之康僧會也。茍能奉吾遺身于爾伽藍。則顧為福。且未慗。其人因堅以膠漆而遷祠之。其靈跡之著。至于今不衰。初寺尤苦軍旅屯寓。娶婦產(chǎn)子。殺羊豕。植韭蒜。污蔑甚。時李公若初方廉問閩。忽僧有自會稽來謁者曰。越于浙東為大藩。君侯行將領之。其教條之下。愿必盡屏舊習。而軍旅之寓佛寺。最為急務。幸君侯之留意焉。公詭曰。諾。未幾果有是命。俄而入寺睨之曰。此非預言今日之除者乎。應驗若此。凡所授記。敢不聽。于是頓絕其弊。會昌六年。永欣毀遷遺身于大善寺。會曇休律師。創(chuàng)堂宇。治供具。鄉(xiāng)里之祈福禳災者。舉歸焉。世號超化大師。其前身行事。史有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后僧會者。本康居國人也。以吳赤烏年中謁大帝。初吳人未識僧形。止曰胡人入境。乃祈舍利。已令帝開悟末主天紀四年。會尸解真身隱焉。至唐高宗永徽中見形于越。稱是游方僧。而神氣瑰異眉高隆準。頤峭眸碧而瘦露奇骨。真梵容也。見者悚然罔知階位。時寺綱紏詰其厥由。罵而驅逐會行及門。乃語之曰。吾康僧會也。茍能留吾真體福爾伽藍。躧步之間立而息絕。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銷舉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行焉。眾議偃其靈軀窴于窀穸。人力殫矣略不傾移。雖色身堅牢而彊事膠漆。遷于勝地別立崇堂。時越人競以香華燈明???幡蓋果實衣器。請祈心愿。多諧人意。初越之軍旅多寓永欣。其婦女生產(chǎn)兵士葷血觸污僧藍。人不堪其淹穢。會乃化形往謁閩廉使李若初。且曰。君侯即領越之藩條。托為遷之軍旅語罷拂衣而去。尋失蹤跡。李公喜而駭。且記其言。后果赴是郡。及上事訖便謁靈跡認于時言者則斯僧也。命撤軍家勒就營幕。又疋婦夜臨蓐席。且無脂燭。鄰無隙光。俄有一僧秉燭自牖而入。其夫旦入永欣。認會貌即是授火救產(chǎn)厄之僧。自爾民間多就求男女焉。屬會昌毀永欣也。唯今大善獨留號開元矣。遂移會身入是寺中。大中之后有曇休律師。為會別創(chuàng)堂宇廣其供具。又嘗就閭閻家求草屨。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獻。感應[月*(夸-大+八)]蚃。各赴人家不可周述。今號超化大師。從永徽至今未嘗闕其供施焉。沙門虛受為碑紀述焉。 系曰。蔡邕是張衡后身。智威本徐陵前事。驗皆昭晰理且弗虛。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利見無方。僧會捐世既遐唐來化越。立逝屹然異中之異。茍非應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孰能預于是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濮州濮陽人,俗姓慶。隱居衡岳寺,息心修道。唐盧藏用作《十八高僧序》,惠日為其中之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建州人,俗姓朱。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受業(yè),后至江西,謁馬祖道一,得識心印。師事六載后,以受業(yè)師老,歸越奉養(yǎng)。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闡禪門頓悟之說。馬祖見之,謂“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時號大珠禪師。有語錄二卷。
僧慧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絳州人,俗姓楊。幼出家,日誦數(shù)千言。嘗寓麥積山石室,作《百法論鈔》。后入蜀,還憩中條山竹林精舍。晚年歸絳州。著有《維摩搜微記略科》等,多散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留??偨侵畾q,即祝發(fā)受具。師事天臺六祖智威,勤修三觀法門,涉獵百家,道業(yè)日進,時稱小威。初住京都天宮寺,奉為天宮尊者。后歸止東陽,深居山谷,罕交人事。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shù)。后人尊為天臺宗七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慧威姓留氏東陽人。盡得縉云威公之學。時謂小威。每山居罕與世接。且于學者少許可時于教門諸子。獨以左溪玄朗可承繼。真有所知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人。少出家,禮華嚴法藏為師。深達法義,遂為上首門人。該通內外,尤精于華嚴宗說。曾依《寶性論》立四種教。著有《華嚴經(jīng)音義》二卷,為世所重。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苑。京兆人。華嚴藏法師上首弟子。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京兆人。少師事賢首法藏。稟受華嚴宗指。乃依寶藏論。丘四種教。一迷真異執(zhí)教則凡夫也。二真一分半教則二乘也。三真一分滿教則初心菩薩也。四真具滿教則初地菩薩也。夫如來藏在眾生。未嘗不有而能識之者。蓋寡如生盲人之未嘗識其父母妻子也。諸師處判。或依或違。且集詁訓二卷。專以音釋一家文義云。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異蔚有茂才。厭彼塵寰投于凈域。禮華嚴法藏為師。陶神練性。未幾深達法義。號上首門人也。有勤無惰內外該通。華嚴一宗尤成精博。苑依寶性論立四種教。為有四類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則凡夫聲聞辟支初心菩薩也。一迷真異執(zhí)教當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二乘。三真一分滿教當初心菩薩。四真具滿教當識如來藏者也。諸師處判或依或違。然其綱領教乘一家之說。次以新譯之經(jīng)未有音釋披讀之者取決無從。遂博覽經(jīng)書恢張詁訓。撰成二卷。俾初學之流不遠求師覽無滯句旋曉字源。然稟從賢首之門。不負庭訓之美也。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僧伽跋摩者。康國人也。少出流沙游步京輦。稟素崇信戒行清嚴。檀舍是修慈悲在念。以顯慶年內奉敕與使人相隨禮覲西國到大覺寺。于金剛座廣興薦設。七日七夜然燈續(xù)明獻大法會。又于菩提院內無憂樹下。彫刻佛形及觀自在菩薩像。盛興慶贊時人嘆希。后還唐國。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藥。于時交州時屬大儉人物餓饑。于日日中營辦飲食救濟孤苦。悲心內結涕泣外流。時人號為常啼菩薩也。才染微疾奄爾而終。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良文。僧人。曾至江州寶歷寺,馀無考。一說即良乂之誤?!度圃娨荨肥赵?句,出日本大江維時編《千載佳句》卷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地婆訶羅。高宗時來華。儀鳳四年表請翻度。至武周垂拱末,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年七十五卒于翻經(jīng)小房。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進。尤善祝術。高宗時來游中國。儀鳳四年五月。疏請翻傳所赍經(jīng)夾。天后末。于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廣福寺出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慧智證梵語。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辨。明恂。懷度。證義。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序其端。后終于翻經(jīng)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陽龍門之香山。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度人也。洞明八藏博曉五明。戒行高奇學業(yè)勤悴。而咒術尤工。以天皇時來游此國。儀鳳四年五月表請翻度所赍經(jīng)夾。仍準玄奘例。于一大寺別院安置。并大德三五人同譯。至天后垂拱末。于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東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廣福寺。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沙門慧智證梵語。敕諸名德助其法化。沙門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沙門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敷睿藻制序冠首焉。照嘗與覺護同翻佛頂。深體唐言善傳佛意。每進新經(jīng)錫賚豐厚。后終于翻經(jīng)小房。享年七十五。天后敕葬于洛陽龍門香山。塔見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周。始為僧,其父奪其志,使仕,至成都主簿。天寶之亂,復為僧。嘗居京師西明寺,又居岣嶁山,終居龍安寺。柳宗元有《龍安海禪師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桐廬人,自號清冷山沙門。幼強識,能文詞。晚居揚州慧照寺。其品藻臧否古今之義,生徒錄之,號《順正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睦州相廬人。然不知姓氏所從出。童年即強識。志大言高。耆宿皆偉其器。從師隸業(yè)圣德寺。依姑蘇開元道恒師。習毗尼。恒殊愛其勤謹。晚講訓維揚著順正錄十卷。世呼淮南記主。自號清冷山。沙門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省躬。睦州桐廬人也。為童強識。耆宿呼語怪其志大而言高。每厭樊籠。忽投圣德寺慕道從師。敕恩得度。性靈天發(fā)于毗尼道。學如溫習。復擇名師得姑蘇開元道恒師。恒曰。甚矣吾得躬也。門人日益親。及乎探頤精微愈征愈遠。時有擊論互指為迷者必請見。躬為其判之。坐分曲直。諺曰。義盡省躬。言到躬義無不盡也其博綜律乘捍禦師門也若此。恒曰。自吾有躬也惡言不聞矣。躬避席葉拱而對曰。某不佞也。仰師之道。若采扶桑以啖??蠶。所患者未能嘔繁絲以報主耳。恒曰。視子吐園客五色絲??晒╉肜C之資。言太謙矣。晚赴維揚之召。廣訓徒焉。然其滿口雌黃品藻否臧古今之義。生徒明敏者各錄之。都加潤色號順正記。十卷行之。復著分輕重物儀別行沿襲十三章門。條例外加近世現(xiàn)有物之重輕。頗為要用。躬復高儒學作碑頌越多。以其曾化邪溝。故呼淮南記主。自號清冷山沙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太宗貞觀時人。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游松徑,見一十余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經(jīng)三紀,令知食堂。與寒山友,狀類顛狂。閭丘胤出守臺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胤復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尋其遺物,唯于林間并村墅屋壁得詩三百余篇。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字里不詳。與豐干、寒山同時,約于玄宗至代宗間在世。舊說為太宗貞觀間人,實誤。據(jù)云數(shù)歲時被遺棄赤城道旁,為臺州(今浙江臨海)國清寺僧豐干拾歸,就養(yǎng)于寺中,遂以拾得為名。后為國清寺苦行僧。與寒山友善,二人交談,聽者多不能解?;騻髌錇槠兴_應身,時人尊為賢士。《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喜作詩,多宣揚佛教義理,以勸諭世人,亦有吟詠山林風景及隱逸情趣之作。詩風淺顯通俗,與寒山詩風相似。其詩由僧道翹編次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詩集》之末。今人錢學烈有《寒山拾得詩校評》?!?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宗鏡錄》中另存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拾得,生卒年不詳,本為赤城(在今浙江天臺境)孤兒,天臺國清寺僧豐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養(yǎng)之,故名拾得,舊傳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約玄宗時在世。與寒山為友,亦能詩。后人輯寒山集,附其詩于集中?!?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封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仍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封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蛉藖碚J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而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啤Yt士隱遁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神僧傳·卷第六
拾得者。豐干禪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曰。或人來認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餐。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而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啤Yt士隱道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豐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或人來認。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旦。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來負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樸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中州縣郡。符下云。賢士隱遁。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作品評論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詩)云:“一為書劍客,三遇圣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勛。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笔暗迷娫疲骸吧倌陮W書劍,叱馭到京州。聞伐匈奴盡,娑婆無處游。歸來翠巖下,席草枕清流?!眲t二人固挾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禪也。其詩近偈語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