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871,分259頁顯示  上一頁  73  74  75  76  77  79  80  81  82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亡名(中梁山、上座 )
僧利蹤( 世稱 神力子湖和尚 )
僧常達(文舉 顧 )
釋法普( 寶智大師 )
釋全植( 芮 )
僧善會( 世稱 夾山和尚 傳明大師 )
僧允文( 執(zhí)經(jīng) )
僧宗亮( 別稱 月僧 )
僧從諫( 無上 徑山第二祖 )
僧慧忠( 慧忠 陳 )
僧鑒宗( 無上大師 徑山第二祖 )
僧義玄(別稱 臨濟 慧照大禪師、慧照禪師、慧照、慧照大師 世稱 臨濟禪宗、臨濟和尚 )
僧慧寂(別稱 仰山 世稱 仰山慧寂、仰山和尚 智通大師、智通禪師、智通 通智大師 )
僧良價( 悟本禪師、悟本、禪師曰悟本 世稱 洞山和尚 辰 )
僧慶諸( 慶諸 別稱 石霜 霜華山 普會、普會大師 )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亡名者。不知何許人也。居褒城西數(shù)十里。號中梁山。數(shù)峰回負翠碧凝空。處于厥中。行終詭異言語不常。恒見者弗驚。乍親者可怪。平??崾染贫橙狻4种毓?。又綱任眾事且多折中。僧亦畏焉。號為上座。時群緇。伍一皆仿習。唯此無懼。上座察知而興嘆曰。未住凈心地何敢逆行。逆行非諸人境界。且世云。金以火試。待吾一日一時試過。開成中忽作大餅招集徒眾曰。與汝曹游尸陀林去。蓋城外山野多墳冢。人所棄尸于此。故云也。上座踞地舒餅。裹腐爛死尸向口便啖??】熘疇铑H嘉。同游諸僧皆掩鼻唾地而走。上座大叫曰。汝等能喂此肉。方可喂他肉也已。自此緇徒警悟化成精苦焉。遠近歸信。時右仆射柳仲郢任梁府。親往禮重。終時云年可八九十。真影存于山寺。至今梁益三輔間止呼為興元上座云。奇蹤異跡不少。未極詳焉。 系曰。上座始則爾之教矣。后則民胥效矣。曾不知果證之人。逆化于物終作佛事。用警未萌。故若歸其實。乃對法論中諸大威德菩薩示現(xiàn)食力住故也。如有妄云得果此例而行。則如何野干鳴擬學師子吼者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0—880 【介紹】: 唐僧。澶州人,俗姓周。出家于幽州開元寺,后嗣南泉普愿。初住衢州馬蹄山。文宗開成二年,遷衢州貴溪子湖巖,世稱神力子湖和尚。有語錄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0—880 俗姓周,澶州(今河南內(nèi)黃)人。出家于幽州開元寺。后嗣南泉普愿。初住衢州馬蹄山。文宗開成二年(837)遷衢州貴溪山子湖(一作紫湖)巖,世稱神力子湖和尚。《祖堂集》卷一八、《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古尊宿語錄》卷一二收其語錄。三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1—874 【介紹】: 唐僧。海隅人,俗姓顧,字文舉。游學江淮諸勝寺,專講《南山律鈔》,又通《陰符》、《老子》、《莊子》等百家之書。宣宗時居吳郡破山寺。工詩,長于元和體。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1—874 字文舉,俗姓顧,海隅人。詩僧。初出家于何陽大福山,后游學江淮諸名剎。諳習佛典,兼通老莊百家之言。武宗滅佛時,退隱山間。宣宗大中間住持蘇州破山寺?!?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六有傳。曾以五言詩效元和體作《青山履道歌》,已逸。今存詩集1卷,收《破山山居八詠》?!?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入時,題作《山居八詠》。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文舉。姓顧氏。世居海隅。蚤歲自河陽大福山。游學江淮諸剎。納戒之馀。專講南山律鈔。兼治涅槃圓音法華止觀。涉獵陰符老莊之書。模勒二王之筆跡。后參禪指。頗臻其妙。會武宗惑邪說。廢大教。嘆曰。我生不辰。有如此者。由是山棲野處。以適其變。宣宗時。佛法薦興。伽藍蘭若。往往脩舉。視鄉(xiāng)里尤甚焉。則達疇昔之化然也。太守韋曙加敬慕。咸通十二年。合郡四眾。請紹教戒。而達則嘯傲坰牧。不入城府。動經(jīng)數(shù)載。雖貴士單事詣門。莫得而見。工詩章。喜唱和。用元和體。著青山履道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方臥疾。因絕食七日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一。門人會清等。奉柩殯于寺東南三百步。既三年。就墳建塔焉。潁川陳言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常達。字文舉。俗姓顧。海隅人也。發(fā)跡何陽大福山。游學江淮諸勝寺。達允迪中和克完戒法。專講南山律鈔。后求涅槃圓音法華止觀。復通陰符老莊百家之書。其馀分時之學盡二王之筆跡。后隨方參禪詣于宗極。俄屬武宗滅法。嘆曰。我生不辰不自我后。由是寢默山棲。委裘遁世而無悶焉。宣宗重建法幢薦興精舍。合境民人皆達之化導。故太守韋曙特加崇重。身不衣繒纊。室唯蒙薜蘿。四眾知歸諸方慕化。其潔白鶴鷺如也。咸通十二年合郭。僧民請紹四眾教誨。或游遨坰牧。或嘯傲海壖。不出林麓動經(jīng)數(shù)載。雖貴士單車詣門。莫得而見于七五言詩追用元和之體。著青山履道歌。播人唇吻。忽于自恣明辰鳩眾于長廊。合掌遂申長別。辭甚剛正。因臥疾不起。絕食七日而逝。實咸通十五年九月十六日也。春秋七十四。僧臘五十一門人會清傳郎奉靈柩殯于寺之東南三百步。后年即墳起塔。穎川陳言撰塔銘。邑大夫汝南周思輯為檀信。乾符四年立碑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廬江潘氏子。史不載出家落發(fā)之始。元和中。游蘄之黃國。愛其峰巒奇秀。石壇平坦。乃掛錫焉。久之附樹蓬茨以容身。忽有人。援藤蘿披草萊以至。見普遲回不忍去。普驚問曰。何知而至。曰某于山麓。仰見山巔。紫氣盤礴。意必有異人。故至此爾。近遠聞之。日益趨附。不數(shù)年。其徒殆千數(shù)。普屢辭曰。老僧獨居。無可利益。君等亦無所匱乏。何相求之酷也。弟子廣嚴卒構(gòu)鉅剎。得其法者。莫知其數(shù)。將終集眾告曰。吾其去矣。爾曹善住珍重。肉身不壞。因涂繢之。存至今。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法普。姓潘氏。廬江人也。貌古情寬擁敗納觀方元和中。因見黃崗山色奇秀其峰巉崒其林郁密中有石壇平坦而高峙。乃放囊掛錫于中班荊。久之尋附樹架蓬茨。僅容身而已。未幾有人自小徑而至見普驚怪。問云。何緣至此。曰某本行山麓。見巔頂騰漲紫氣盤紆可愛意此山有尤物。故來耳。諦視普遲回而去。山下行者聞而尋焉。禪學之徒不數(shù)年遽盈百數(shù)。普卻之曰。老僧獨居無物利人。君等亦無所乏。由是星居之庵多矣。弟子廣嚴等構(gòu)成大院。禪客翕如傳其法者無算。一日集眾辭云。吾其終矣。汝曹善住珍惜。加趺坐胡床而卒。其身不壞散。后以香泥涂繢之。至乾符中重立碑頌云。次洛京華嚴寺釋休靜。不知何許人也。屬洞山禪道風行。靜往造之。抉擿所疑若雷復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開演。因赴內(nèi)齋。諸名公皆執(zhí)經(jīng)諷讀。唯靜并其徒俱默坐。帝宣問。胡不轉(zhuǎn)經(jīng)。詶答響應。仍皆屬對悅可帝情。尋回平陽示滅。收舍利四處樹浮圖。敕謚寶智大師。塔號無為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芮。光州人。幼依州之榮光禪寺沙門大智誦習。而卒獲薙染。受具后。即游洛陽禪會。洞徹心法。然后結(jié)茆于淮之都梁山。以聚徒闡化。既而太守衛(wèi)文卿迎于治之長壽寺。以便瞻禮。文卿問。將來佛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實之物。振古振今。未嘗敗壞。有為之法。四相遷流。因當堙厄。君侯翹足可見。此蓋預言武宗之毀教也。頃之終。年九十三。門人建塔立碑。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乃克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5—881 【介紹】: 唐僧。襄州襄陽人,俗姓廖。九歲于潭州出家。后至江陵習經(jīng)論。嗣華亭德誠。懿宗咸通十一年,卜居澧州夾山,世稱夾山和尚。從學者甚眾。卒謚傳明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5—881 俗姓廖,襄陽(今湖北襄樊)人。9歲于潭州出家。后至江陵習經(jīng)論。嗣華亭德誠。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卜居澧州夾山,世稱夾山和尚。從學者甚眾。卒謚傳明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七、《景德傳燈錄》卷一五有傳,并錄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5—882 【介紹】: 唐僧。蘇州嘉興人,俗姓朱,字執(zhí)經(jīng)。幼通《維摩》、《法華》二經(jīng)。十六歲剃度。年二十三,投嵩山師遠和尚,獲無作法。專攻相部律宗及《中觀論》。文宗大和五年南歸,尋往杭州天竺寺習講《大涅槃經(jīng)》。開成元年,止越州嘉祥寺,敷講經(jīng)律。武宗會昌三年,移靜林寺,專講《涅槃》。尋被迫返俗。宣宗時復住開元寺,專講律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執(zhí)經(jīng)。秀州嘉禾朱氏子。始九歲。父病且死。呼而囑之曰。我瞑目后。汝即出家。無滯俗為也。師授維摩法華二經(jīng)。閱再稔。皆通習其句讀義理?;驊騿査鶢I何事。率爾而對曰。坐蓮華臺。作師子吼。豈非吾輩所當營者。志學之歲。乃為薙落。及登嵩山。依遠和尚受具。時年已二十三矣。于是攻治律部。兼究中觀論指。寒暑四更。而性宗相學。俱造根極。大和五年。歸鄉(xiāng)里。俄聞錢唐天竺寺講涅槃經(jīng)。又往聽焉。開成初。東游臺嶠。偶止越之嘉祥寺。四眾請敷經(jīng)律。每加策勵。或有感泣者。會昌三年。遷居靜林寺。專以涅槃宣導。會沙汰詔行。因晝衣縫掖。夜服伽梨。以待時變。大中復法。獲隸名開元寺。七年為寺之耆德。闡明律要。乾符三年。始覽藏典。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疾作而逝。壽七十有八。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之石奇山。不封不樹。遵遺命也。文威儀嚴整。凡升座秉麈。其徒凜有懼色。則足以窺知其所守矣。尤好辭章。無恙日。效白太傅。自著方墳銘。藏之篋笥。門人懷益。后見而悲之。乃建小塔。以勒其銘。而置其旁。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允文。字執(zhí)經(jīng)。姓朱氏。今秀州嘉禾人也。權(quán)輿九歲厥父云亡。然理命舍文奉佛。師授維摩法華二經(jīng)。敏速之性再稔皆通。高達之士謂之重理耳。或戲問文曰。爾出家之后擬營何事業(yè)乎。率然對曰。當陟蓮華臺而作師子吼。或訶誚之曰。耆宿前敢爾?;蛟?。志欲得大此子將來未易測也。至十六歲削頂周羅披安陀會相。次裹足西上投嵩山臨壇大德遠和尚邊獲無作法。時年二十三矣。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觀論。補衣分衛(wèi)寒燠四周。既扣義門必入師室。玄樞律范尤見精微。大和五年為思定省忽嘆歸歟。既返故鄉(xiāng)淹時寢疾。未遑講唱。后聞錢塘天竺寺講大涅槃經(jīng)蔚為勝集。文往學焉。星歲未周鋒芒且露。開成元年因游臺嶠。止息越之嘉祥寺。眾藉清芬甄。命敷其經(jīng)律。文戢約聽徒頗為嚴毅。常訓之曰。夫苾芻行非家法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精進故。怖畏故。防守故。如是方疾得道果矣。不然則弟子既墮師道徒施。聞其警策有涕泗交橫悛心革行思過半矣。會昌三年移居靜林寺。專以涅槃宣導。屬乎武宗澄汰。例被搜揚。晝披縫掖之衣。夜著縵條之服。罔虧僧行。唯逭俗譏。大中伊始。復振空門。重整法儀。乃隸名開元寺三十人數(shù)。七年寺之耆舊命講律乘。乾符三年丙申秋。罷講覽藏經(jīng)。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長逝。享齡七十有八。法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陽。遺言不許封樹也。初文講演升座學徒畏憚。暗嗚之際人皆披靡。乃戒威德之若是。于嘉祥靜林今大善三寺。講相疏二十七座。大經(jīng)二十五座。其為人也貌古而脩長。銳頂而皯黑。執(zhí)持密致振鷺在庭。未足方其潔也。然亦獵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預著方墳銘藏于篋笥。門人懷益因?qū)ら單募R姸?。遂從先師之志建小塔焉。后門人懷肅思寂。命名德虛受增加后序。贊寧登會稽曾禮文真相。見法孫可翔苦節(jié)進修葉杜多之行。故熟其事跡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奉化人。俗姓馮。又稱月僧。文宗開成中出家。宣宗大中時再造明州國寧寺,以律僧預住持。晚年專事禪寂,不出寺門,常與沙門迭為文會,結(jié)林下之交。有《岳林寺碑》及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馮,奉化(今屬浙江)人。家傍月山而居,世稱月僧。文宗開成間出家,熟于毗尼律戒。武宗滅佛時,隱居奉化山間。宣宗大中時,住持明州國寧寺。晚年專事禪寂,不出寺門。詩人方干曾贈其詩。卒年80歲?!?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七有傳。有詩集,收詩300余首,已佚?!?a target='_blank'>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明州阿育王寺志》收錄宗亮詩4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馮氏。明州奉化人。開成中薙落。隸州之國寧寺。登戒。學毗尼。無遺行。會昌之難。遁居鄉(xiāng)里之巖谷間。大中再造國寧。徵選名德二十八人。而亮與焉。建州太守李頻。為寺碑。有曰。律僧宗亮。禪僧全祐。是也。晚年益謝世事。不出戶者。動經(jīng)節(jié)序。其往來若方于贈詩曰。秋水一泓常見底。澗松千尺不生枝??臻T學佛知多少。凈剃心塵秖有師。竟卒。春秋八十。 亮平生與貫霜擇梧不吟數(shù)十人。皆秉清節(jié)。結(jié)林下交。撰岳林寺碑。集詩三百許首。并贊頌。行世。然銳心福敬二田。且為江東羅隱。安樂孫合。所欽慕旨重。及合著四明才名志。尤序其名于諸儒駿士之間。其為文士先達所加仰。如此。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宗亮。姓馮氏。奉化人也。家傍月山而居。后稱月僧焉。亮開成中剃落納法。方事毗尼循于四儀。且無遺行。而云我生不辰。屬會昌之難便隱家山深巖洞穴。大中再造國寧寺。徵選清高者隸名。亮預住持。建州太守李頻為寺碑云。于清心行不污者得二十八人以補其員。廣住持也。律僧宗亮禪僧全祐而已。國寧經(jīng)藏載加繕寫。躬求正本選紙墨鳩聚嚫施。建造三門藏院諸功德廊宇。皆亮之力焉。晚年專事禪寂不出寺門。處士方干贈詩云。秋水一泓常見底。澗松千尺不生枝??臻T學佛知多少。剃盡心華只有師。終于本寺。春秋八十。亮恒與沙門貫霜棲悟不吟數(shù)十人。皆秉執(zhí)清奇好迭為文會。結(jié)林下之交。撰岳林寺碑。詩集三百許首贊頌。并行于代。而于福敬二田銳心彌厚焉。亮為江東生羅隱追慕。樂安孫合最加肯重。著四明郡才名志。序諸儒駿士外。獨云釋宗亮。多為文士先達仿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6 【介紹】: 唐僧。鄧州南陽人,徙居揚州,俗姓張。及壯,忽信佛理,舍妻兒出家。登戒后,頗了禪旨。尋住洛陽廣愛寺。武宗會昌中被迫歸俗。宣宗初,仍歸舊寺。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張氏。其先南陽人。后徙廣陵。性倜儻。為鄉(xiāng)里所畏服。有善相者。謂曰。子身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榮寄。諫曰。素不愿仕進。未知所以榮寄也。曰非獨以仕進為榮寄。方壯歲。忽謝遣妻子。求薙染。甫登戒品。因悟心宗。尋掛錫于洛下廣孝寺。慕道之賓。紛然參訪。民間尤敬事之。設(shè)食必位對賓頭盧尊者曰。固生羅漢也。會昌沙汰。諫烏帽麻袍。得皇甫氏溫泉之別業(yè)匿焉。夏嘗入定于后岡喬木下。一日雷電。風雨大作。他在者皆驚走。諫跏趺坐自若。徐向空叱曰。惡畜生敢爾。大中初。歸洛下。時廣陵所生之子長矣。偶來覲。遇諫于院門不識也。乃從問所在處。諫詭指之曰。東南。子去。因闔戶不復出。咸通七年。丙戌夏。遍詣檀越辭別。且戒諸弟子玄章等。秋七月朔。旦起盥手焚香。稱慈氏如來。右脅臥而逝。年八十馀矣。玄章等。送尸于建春門外尸陀林。施諸鳥獸。三日視之。肌貌如生。卒無侵毀者。于是又以西竺法焚之。收合馀燼。起白塔于道旁。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從諫。姓張氏。本南陽人也。徙居廣陵生于淮甸焉。為性倜儻器宇崇峙。于閭里間為時畏服。遇相工曰。子身長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榮寄。諫曰。心不愿仕于榮寄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測也。越壯室之年。忽深信佛理。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甫登戒地頗護心珠。因悟禪那頓了玄理。方數(shù)十載同好之者自遠而來請問。諫一一指訂俾其開覺。尋游洛下廣愛寺掛錫。時禪客鱗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洛中有請諫設(shè)食。必排位對賓頭盧尊者。其為人之欽奉皆此類矣。屬會昌四年詔廢佛塔廟。令沙門復桑梓。亦例澄汰。乃烏帽麻衣潛于皇甫氏之溫泉別業(yè)后岡上。喬木駢郁巨石砥平。諫于夏中常就此入定。或補毳事。忽遇頹云駛雨霆電擊石烈風兼至。凡在此者驚奔恐懾。諫唯欣然加趺而坐。若無所聞者?;騿栔G曰。惡畜生何爾。大中初宣皇詔興釋氏。諫還歸洛邑舊居。其子一日自廣陵來覲。適與諫遇于院門。威貌嚴莊不復可識。乃問曰。從諫大德所居。諫指之東南可尋。其子既去。遂闔門不出。其割裂愛網(wǎng)又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歲夏五月。忽出詣檀越家。辭別曰。善建福業(yè)。貧道秋初當遠行。故相聞耳。至秋七月朔旦。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已。右脅而臥。呼門人玄章誡之曰。人身難得而易失。急急于物無心無為流轉(zhuǎn)。無生滅法一切現(xiàn)存。今乃生也有涯。暫與爾別。是日無疾而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遺旨。送尸于建春門外尸陀林中施諸鳥獸。三日復視之肌貌如生。一無近者。遂以餅餌覆之。經(jīng)宿有狐狼跡。唯啖所覆身且儼如。乃議用外國法焚之。收合馀燼起白塔于道傍。人尤歸信香火不絕焉。次有杭州徑山院釋鑒宗。湖州長城人也。姓錢氏。即禮部侍郎徽之孫。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饋啖之紿云。他畜之肉。未幾病間。孝譽聞于親里。乃求出家。時州開元寺有上都臨壇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高閑。閑善草隸。嘗對懿宗御前書。甚高華望。宗誓禮為師。后出學涉通凈名思益經(jīng)。遂常講習。閑公亦示其筆法。漸得鳳毛焉。倏往謁鹽官悟空大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卻復故鄉(xiāng)勸人營福。咸通三年辛巳巡歷名山。遂止天目東峰徑山焉。道俗歸心恢揚法教。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啟。敕賜紫衣。背山行滿皆分枝化物。至七年丙戌閏三月五日示滅。遷塔于大寂巖下。梁乾化五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表請。追謚大師曰無上。祖門傳號為徑山第二祖。時吳興沈修者。自號白牙先生。述德為贊記焉。
神僧傳·卷第九
釋從諫。姓張氏。南陽人。徙居廣陵為土著姓。身長八尺眉目魁奇。越壯室之年忽頓悟真理。遂舍妻子從披削焉。于是研精禪觀心境明白。不逾十載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及來洛師遂止敬愛寺。既年德并成緇黃所宗。每赴供皆與賓頭盧尊者對食。其為人天欽奉若此。唐武宗嗣歷改元會昌。愛馭鳳驂鶴之儀。薄點黑降龍之教。乃下郡國毀廟塔令沙門復。初諫公乃烏帽麻衣潛于皇甫枚之溫泉別業(yè)。后岡上喬木駢郁巨石砥平。諫公夏日常于中入寂。或補毳事。忽一日頹云駛雨。霆擊石傍。諸兄走往林中。諫公恬然跏坐若無所聞者。諸兄致問。徐曰。惡畜生而已。至大中初宣宗復興內(nèi)教。諫公歸東都故居。其子自廣陵來覲。適與諫遇于院門。威貌崇嚴不復可識。乃拜而問從諫所居。諫公指曰。近東頭。其子既去遂闔門不出。其割裂愛網(wǎng)又如此。咸通丙戌歲夏五月。忽遍詣所向信家。皆謂曰。善建福業(yè)。貧道秋初當遠行。故相別耳。至秋七月朔。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遂右脅而臥。呼門人玄章等誡曰。人生難得。惡道易淪。唯有歸命釋尊勵精梵行。龍華會上當復相逢。生也有涯與爾少別。是日無疾奄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遺旨送尸于建春門外尸陀林中施諸鳥獸。三日復視之。饑貌如生無物敢近。遂覆以餅餌。經(jīng)宿有狼狐跡。唯啖餅餌而豐膚宛然。乃依天竺法阇維訖。收馀燼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薦焉普聞。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陳,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人。9歲出家。后嗣華州草庵法義。歸住泉州龜洋山。武宗時被迫還俗。約卒于宣宗大中間?!?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錄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
禪師名慧忠。泉州人。生陳氏。幼依龜洋山得度。游方至華州。謁草庵法義道人。留十馀年。南還舊山。痛自韜晦。會昌初。詔天下廢釋氏教。及宣宗即位。詔重興之。而忠笑曰。仙去者未必受箓。成佛者未必須僧。遂過中不食。不宇而禪。跡不出山者三十年。以三偈自見。曰雪后始知松柏操。云收方見濟淮分。不因世主令還俗。那辨雞群與鶴群。多年塵土自騰騰。雖著伽梨未是僧。今日歸來酬本志。不妨留發(fā)候然燈。形容雖變道常存?;焖仔脑匆嗖换?。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是沙門。謂門弟子曰。眾生不能解脫者。情累耳。悟道易。明道難。問如何得明道去。忠曰。但脫情見。其道自明矣。夫明之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咒力藥力。以蛇綰弄。揣懷袖中無難。未知咒藥等力者。怖駭棄去。但諦見自心。情見便破。今千疑萬慮。不得用者。是未見自心者也。忽索香焚罷。安坐而化。全身葬于無了禪師塔之東。后數(shù)年塔忽自坼裂。連階丈馀。寺將發(fā)僧視之。是夜宴寂中。見無了禪師曰。不必更發(fā)也。今為沈陳二真身。無了生沈氏。見馬祖云。贊曰。近世以身徇法。如此數(shù)老者鮮矣。予觀其言。皆約而明。校其履踐。誠而不雜。故能于死生之際。明驗昭著。然初不聞儼臨萬眾。四事供養(yǎng)者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龜洋禪師?;壑?。泉之仙游陳氏子也。九歲出家。具戒后。杖錫觀方。謁草庵。問。何方來。師曰。六眸峰。庵曰。還見六眸否。師曰?;挤侵赝b秩恢?。留草庵十年。旋回故山。屬唐武宗廢教。及宣宗詔興之。師曰。仙去者。未必受箓。佛去者。未必須僧。遂過中不食。不宇而禪。跡不出山者。三十馀年。述三偈以自見曰。雪后始知松柏操。云收方見濟河分。不因世主教還俗。那辨雞群與鶴群。多年塵土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慧。滿頭留發(fā)候然燈。形儀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是沙門。常謂門弟子。眾生不能解脫者。情累爾。悟道易。明道難。夫明之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藥咒力。以蛇綰弄揣懷袖中無難。未知者。怖駭棄去。但諦見自心。情見便破。今千疑萬慮不得用。是未見自心也。一日。忽索香焚罷。安坐而化。全身葬于無了禪師塔之東隅二百步。目為東塔。后數(shù)年。塔忽坼裂。主塔者。將發(fā)視之。夜寂中見無了。曰。不必更發(fā)也。今為沈陳二真身。沈無了姓。見馬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6 【介紹】: 唐僧。湖州長城人,俗姓錢。錢徽孫。早以孝聞,出家依湖州開元寺僧高閑。高閑善草隸,傳其筆法。后參鹽官齊安,得悟禪法。尋歸鄉(xiāng),傳徒講法。懿宗咸通三年,住杭州徑山院,為徑山第二祖。卒于山。吳越時,追謚無上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錢氏。湖州長城人。祖徽禮部侍郎。父晟不仕。臥病久之。宗刲股肉作羹以進。病因愈。孝譽遠著。時高閑以內(nèi)供奉上都臨壇大德。居州之開元寺。閑善草書。聲名藉甚。宗請禮以為師。而剃染焉。謁鹽官悟空大師。獲印記。咸通三年辛巳。巡歷名山。遂止天目東峰之徑山。道俗歸心?;院腙U。有弟子洪諲。以講論自矜。宗謂之曰。佛祖正法。直截亡詮。汝算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見。泯絕外緣。離一切心。即汝真性。諲聞茫然。禮辭游方。至溈山悟旨。乃知宗訓為不誣也。七年丙戌。閏三月五日示滅。塔全身于大寂巖下。梁乾化五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表請謚曰無上天下號為徑山第二祖。云芽先生吳興沈敬脩述贊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6 【介紹】: 唐僧。曹州南華人。俗姓邢。從黃檗山運禪師出家,參學諸方,不憚艱苦,行業(yè)純一,得佛法要意。住真定臨濟院。卒謚慧照大禪師,后人稱臨濟禪宗,為禪宗五大宗之一。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7 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末禪僧。嗣洪州黃檗希運而得禪法。宣宗大中八年(854)后,住鎮(zhèn)州臨濟院,世稱臨濟和尚。禪鋒峻峭,開臨濟宗一派,為唐末禪門五宗之一,在五代至兩宋間影響巨大。卒謚慧照禪師。其論禪之語,后人輯《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二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邢氏。曹州南華人。幼負出塵之志。及落發(fā)進具。即慕禪宗。初依希運禪師。止黃檗山。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玄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檗便打。如是三問。三遭打。遂辭黃檗。參大愚。愚問什么處來。玄云。黃檗來。愚云。黃檗有何言教。玄舉前話。且問愚以遭黃檗打。過所在處。愚云。黃檗恁么老婆心。為汝得徹困。汝猶不知。反從我覓過耶。玄于是大悟云。元來佛法無多子。愚因揕其衣領(lǐng)。詰之云。適來汝尚不知其過。而今又道佛法無多子。汝見個什么如此。玄無語。但筑愚肋下三舉而已。愚拓開云。汝師黃檗。非干我事。玄即走見黃檗。檗云。尿床鬼子。來來去去作么。玄云。只為老婆心切。檗云。大愚饒舌。待見與他一頓。玄云。說什么待見。即今便是。遂鼓檗一掌。檗笑云。者風顛漢。敢來這里捋虎須。參堂去。 玄一日辭黃檗。檗云。什么處去。玄云。不是河南。即是河北。檗枮柱杖便打。玄捉住柱杖云。者老漢莫盲枷瞎棒。已后錯打人去在。檗喚侍者。把將柱杖拂子來。玄喚侍者。把將火來。檗云不然。但將去。汝后坐斷天下人舌頭在。玄還鄉(xiāng)黨。俯徇請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禪苑。上堂云。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面門出入。汝若不識。但問老僧。時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云。無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上堂。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命。我在先師處。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頓。誰為我下得手。時有僧云。某甲下得手。玄與柱杖。其僧擬接。玄便打。咸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將示滅。乃集嗣法諸徒。說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如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偈畢坐逝。謚慧照。塔號澄靈。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人也。參學諸方不憚艱苦。因見黃檗山運禪師。鳴啄同時了然通徹。乃北歸鄉(xiāng)土。俯徇趙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焉。罷唱經(jīng)論之徒皆親堂室示人心要。頗與德山相類。以咸通七年丙戌歲四月十日示滅。敕謚慧照大師。塔號澄虛。言教頗行于世。今恒陽號臨濟禪宗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83 【介紹】: 唐僧。韶州湞昌人,一說韶州懷化人,俗姓葉。削發(fā)依南華寺通禪師,后謁耽源禪師,又參大溈山禪師,從學十余載。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慧寂。別立一派,稱溈仰宗。常于空中作圓相,相中寫“佛”字,以手勢啟悟人,稱仰山門風。傳有《仰山法示成圖相》。敕謚智通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83 俗姓葉,韶州湞昌(今廣東南雄)人,一說懷化(今廣東廣州東南)人。17歲出家。后嗣溈山靈祐而得禪法,歷住溈山達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和尚。與靈祐同創(chuàng)溈仰宗,為禪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響頗大。卒后,于昭宗時賜號通智大師?!?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陸希聲撰《仰山通智大師塔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一有傳,諸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釋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葉。韶州懷化(今韶關(guān))人。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不語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不從,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禮佛之志。父母乃許之。再詣通禪師處,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謁耽源,后參溈山,為南岳下四世,溈山祐禪師法嗣。于袁州仰山,開溈仰宗,世稱仰山和尚。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謚智通禪師。南唐釋靜釋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九有傳。偈頌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韶州湞昌葉氏子。年十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聽。十七懇愈甚。猶未許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貫其舍。察其所從來。則自曹溪發(fā)也。寂亦左斷無明指及小指。以進曰。敢以奉酬劬勞之德。于是遣依通禪師于南華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彌進道。初訪耽源。已覺升堂。后見溈山。遂能臻奧。問溈山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云。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之無窮。思盡還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執(zhí)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參巖頭。巖舉拂子。寂展坐具。巖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巖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問石室云。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辭室。室門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卻來我邊。寂歸溈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應接他機。具見別錄。后自王莽山。遷止仰嶠。隨緣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記吾言。汝從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吾之所言。蓋欲奪汝觕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么是處。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極難。若是祖師門下。上根上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馀根隨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僧云。此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寂云。別有別無。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處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還思彼處否。僧云常思。寂云。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時。還有許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見有。寂云。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據(jù)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禮謝而去。 寂于未遷化之數(shù)年前。有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兩手攀屈膝。逮茲果于韶州東平山抱膝而化。時年七十七。后謚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人也。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數(shù)年良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畫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條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葉。韶州須昌人。年十五。懇出家。父母不聽允。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削染。年十八營持道具。先見耽源。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曰智通。塔號妙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69 【介紹】: 唐僧。諸暨人。俗姓俞。幼年出家。宣宗大中末,行禪法于新豐山。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世稱“洞山良價”。倡五位君臣說。卒謚悟本禪師。有《大乘經(jīng)要》。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69 俗姓俞,會稽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幼年出家,從五泄靈默披剃,21歲受具足戒,歷參南泉普愿、溈山靈祐,后至湖南醴陵攸縣參云巖曇晟,受其心印。宣宗大中末在新豐山大行禪法。后住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稱洞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謚悟本禪師。良價倡五位君臣說,得其弟子曹山本寂發(fā)揮,創(chuàng)立曹洞宗?!?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五有傳。良價纂有《大乘經(jīng)要》1卷。其語錄收入《大正藏》。良價喜以詩偈闡揚佛理,撰《寶鏡三昧歌》、《玄中路》、《新豐吟》、《綱要偈》等。其語錄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等書中,存其詩偈36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會稽諸暨俞氏子。稚歲即從師于五泄山。逮二十一年。方獲薙染。往嵩山受具戒。未幾見南泉愿禪師。值馬祖諱辰。南泉脩齋次。泉問眾云。未審馬大師還來否。眾無對。價出云。有伴即來。泉指價謂眾云。此后生甚堪雕琢。價云。和尚莫壓良為賤。到溈山問云。忠國師無情說法話。聞之久矣。未究其微。請和尚今日與良價道。溈云。父母所生口。終不為汝道。價云。還有與和尚同道者否。溈云。此去有云巖道人。汝若見之。必為汝道。既到云巖。便問。無情說法什么人得聞。巖云。無情說法。無情得聞。價云。和尚聞否。巖云。我若聞。汝即不聞我說法。價云。若恁么。良價果不聞和尚說法也。巖云。我說法汝尚不聞。何況無情說法。價述偈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遂辭巖。巖云。什么處去。價云。未卜所止。巖云。莫湖南去。價云無。巖云。莫歸鄉(xiāng)去。價云無。巖云。早晚來也。價云。待和尚有住處即來。巖云。此去難得相見。價云。難得不相見。又問。和尚百年后。忽有人問還貌得真否。如何秪對。巖云。但向伊道只者是。價良久。巖云。價阇梨。承當個事。大須子細。價猶未肯。后因過水睹影。乃有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他日因供養(yǎng)云巖真。有僧問云。先師道只者是。莫便是否。價云是。僧云。意旨如何。價云。當時幾錯會先師語。僧云。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價云。若不知有。爭解恁么道。若知有。爭肯恁么道。大中末。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價問僧云。世間何處最苦。僧云。地獄最苦。價云不然。僧云。什么最苦。價云。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價有疾。僧問云。還有不病者么。價云有。僧云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價云。老僧看他有分。僧云。和尚爭得看他。價云。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僧無對。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剃發(fā)搭僧伽梨。命鳴鐘。奄然逝。時弟子眾悲號莫能已。價忽開目。喻眾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脩行。勞生息死。于悲何有。召主事僧曰。營齋。齋畢吾其逝矣。于是眾情慕戀。乃持遲其齋。至于七日。而后告?zhèn)洹r亦隨眾。且謂其齋為愚癡齋。蓋以其無般若氣分也。及僧唱隨意。則曰。臨行之際。大率不可喧動。此齋所以示戒也。明日浴訖跏趺而逝。春秋六十三。戒臘四十二。后詔謚悟本。塔號慧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良價。俗姓俞氏。會稽諸暨人也。少孺從師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見南泉禪師。深領(lǐng)玄契。續(xù)造云巖疑滯頓寢。大中末于斯豐山大行禪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價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發(fā)披衣令鳴鐘奄然而往。時弟子輩悲號。價忽開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于悲何有。淪喪于情太粗著乎。召主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矣。然眾心戀慕從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備。價亦隨齋。謂眾曰。此齋名愚癡也。蓋責其無般若歟及僧唱隨意曰。僧家勿事。太率臨行之際喧動如斯。至八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謚禪師曰悟本。塔號慧覺矣。 系曰。其卻留累日古亦有之。如價之來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會稽人。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jīng)。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jīng)言無。師駭然異之。指謁南泉。值馬祖諱辰修齋。泉問眾曰。來日設(shè)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眾皆無對。師出對曰。待有伴即來。泉曰。此子雖后生。甚堪雕琢。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次參溈山。問南陽忠國師無情說法話。溈豎拂子。曰會么。師曰不會。請和尚說。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師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指造云巖。舉前無情說法。甚么人得得巖曰。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巖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師問為甚么不聞。巖豎起拂子。曰還聞么。師曰不聞。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況無情說法乎。師曰。無情說法。彰何典教。巖曰。豈不見彌陀經(jīng)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始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8 【介紹】: 即石霜。唐僧。廬陵新淦人,俗姓陳。年十三出家,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就東洛學律。避世混俗于長沙,至石霜山,人莫能識。后與禪侶入深山無人之境,結(jié)茅宴坐。游學者尋見之,號哭扣擊,交請不出。如是二十年間,堂中老宿,亦長坐不臥,屹若椔杌,時人謂之石霜枯木眾。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慶諸。廬陵新淦陳氏子也。生而神俊。標致閑暇。年十三。獨游南昌。愛西山。往游覽忘返。沙門紹鑾與語奇之。謂人曰。此兒自奮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納之。諸事之。十年如一日。乃剃發(fā)。詣嵩岳受具。時洛下毗尼之學盛。諸睨視講席。良久而去。有勸之者。諸不答。聞湘中有南宗法道。往造大溈。時祐禪師。席下萬指。諸愿籍名役作。勤勞杵臼間甚久。祐見之簸處曰。檀信物不可拋撒。曰不敢。祐俯拾得一粒曰。此非拋撒者耶。諸擬對之。祐曰。勿輕此一粒。百千粒從此粒生。曰即如是。此粒從何生乎。祐為大笑。明日升座曰。大眾米里有蟲。然諸疑終不決。至道吾智禪師所依止。問曰。和尚百年后。有人問極則事。如何向伊道。智喚沙彌。沙彌至。智曰添凈瓶水著。卻問諸曰。汝適何所問。諸理前語。智即起去。諸于是悟其旨。時方為二夏僧。去隱于瀏陽之陶家坊。人無知者。有僧自洞山來。諸問。價公比有何言句。曰洞山曰。初秋夏末。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然對之者。多不契。諸曰。何不道。出門便是草。洞山旋聞其語。驚曰。瀏陽乃有古佛耶。自是僧多往依之。乃住成法席。號霜華山。山去道吾密邇。智公將化。以諸為正傳。棄其眾從諸。諸迎居正寢。智行必掖。坐必侍。智歿時。眾已輻湊如云。謂眾曰。一代時教。整理時人手腳。凡有其由。皆落在今時。直至法身非身。名為極致。而我輩沙門。全無肯路。若分即差。不分即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說見聞。僧問。如何是西來意。曰空中一片石。僧禮拜。曰會么。曰不會。諸曰。賴汝不會。汝若會打破汝頭。諸坐室中。僧窗外問。咫尺之間。為什么不見師顏。諸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至雪峰。舉似存禪師而曰。石霜意旨如何。存公曰。什么處不是石霜。后傳此語至諸。諸笑曰。老漢有什么死急。諸不出霜華二十年。學者刻意。師慕至堂中。有不臥。屹然枯株者。天下謂之枯木眾。唐僖宗聞其名。遣使赍賜紫伽梨。諸不受。光啟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安坐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五十有九夏。葬全身于寺之西北隅。謚普會。塔曰無相。有得法上首兩人。龍湖聞禪師。九峰乾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生廬陵新涂玉笥鄉(xiāng)之陳氏。祖考皆有隱德。諸年十三。禮紹鑾禪師于豫章西山剃落。年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習毗尼。既而抵大溈山。作米頭。以究心學。一日諸在寮內(nèi)篩米次。溈山云。施主物莫拋撒。諸云。不拋撒。溈于地上拾得一粒。舉起云。又道不拋撒。諸云。一粒子不多。溈云。須知千粒萬粒。從者一粒生。諸云。千粒萬粒。從者一粒生。未審者一粒。從什么處生。溈山笑歸方丈。至晚上堂云。大眾米里有蟲。 后參道吾問云。如何是觸目菩提。吾喚沙彌。沙彌應諾。吾云添凈瓶水著。吾卻問諸。汝適來問什么。諸欲舉前問。吾便起去。諸有省。 后出世石霜。上堂云。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極則。祖師門下。全無肯路。但由心意。妄說見聞。盡落今時窠臼。汝等諸人還委悉么。僧問如何是西來意。諸云。空中一片石。僧禮拜。諸云會么。僧云不會。諸云。賴汝不會。汝若會。即打破汝頭。道吾以諸見處深類己。乃躬至石霜就養(yǎng)。會洞山示寂。四方學者無所歸宿。而卒于諸是賴。如是二十年。堂中老宿長坐不臥。屹若??杌。天下謂之石霜枯木眾。 光啟四年戊申歲二月乙亥。示疾終。享齡八十二。受臘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之西北隅。謚普會。塔號法相。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慶諸。俗姓陳。廬陵新淦玉笥鄉(xiāng)人也。乃祖厥考咸不為吏。清言放蕩焉。諸始十三禮紹鑾禪翁為師。于洪井西山剃?。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就東洛學毗柰耶。既知聽制。終謂漸宗?;氐帜显廊氪鬁可?。次屆云巖遇道吾。垂問知意方為二夏之僧。得石霜山便議終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山日勤執(zhí)侍往還問答。語在別錄。諸貌古氣真世無能識。時洞山新滅。俄為遠方禪侶圍繞。因入深山無人之境。結(jié)茅宴坐。時眾追尋。倏有見者皆號哭交請出為吾曹。諸將安往。由是晨夕被游學者扣擊??蔁o希聲以應之乎。如是二十年間。堂中老宿長坐不臥。屹若椔杌。天下謂之石霜枯木眾是也。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叢林也。為四方清則者無出其右。以光啟四年戊申歲二月己亥示疾終于山院。享齡八十二。僧臘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隅二百許步。門弟子等結(jié)墳塔作螺髻形。夏四月一日廣化寺釋子處訥。追慕往德恐遺美聲。命南岳玄泰纂錄言行。諸方弟子分行其道焉。敕謚普會大師。塔曰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