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870,分258頁顯示  上一頁  67  68  69  70  71  73  74  75  7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些些師( 些些 別稱 釋些些 清 )
僧齊安( 世稱 鹽官和尚 悟空禪師、悟空、大師曰悟空 )
釋慧琳(抱玉 毗曇孔子 勝力菩薩 )
釋天竺亡名( 南康郡王 )
釋惟儼( 弘道 )
僧法常( 世稱 大梅和尚 梅山 )
釋道行( 自在三昧 )
釋元觀( 袁 )
僧戒法(別稱 尸羅達磨、尸羅達摩 )
僧日照( 劉 )
釋法相( 俞 )
釋南?。?span id="hdvser0" class='charType'> 張 )
丘絳
僧崇演( 聞?wù)?)
僧寧賁( 李 )
些些師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本名清。其些者。蓋其常所自謂也。德宗時。見之渚宮。衣屨垢弊。狀癡憃。游市肆間。善歌河滿子。遇長筵廣席。為歌之。輒得飲啖。嘗有醉伍伯。于涂中辱之。抑令歌。些因以詞語。盡訐其平日陰私。人所未聞事。引聲宛轉(zhuǎn)。具見惡狀。行道聚聽如堵。伍伯慚懼。即拜跪悔過焉。貞元初??v肆殊甚。群小嘩逐。庸妄資以笑樂。又一僧絕飲食。中則從檀家乞麻油。啜之而已。然亦無數(shù)量。見出以巨器則大喜。當其啜時。所在不一。謂能分身應(yīng)供云。俗號食油師。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些些師。又名青者。蓋是不與人交狎??谧匝孕┬?。故號之矣。德宗朝于渚宮游。衣服零落狀極憨癡。而善歌河滿子??v肆所為故無定檢。嘗遇醉伍伯。伯于涂中辱之。抑令唱歌。些便揚音揭調(diào)。詞中皆訐伍伯從前陰私惡跡人所未聞事。伍伯慚惶。旁聽之者知是圣僧。拜跪悔過焉。貞元初多入市肆。聚群小隨逐。楚人以興笑本矣。后不測其終。次有僧憨狂游行無度。每斷中唯食麻油幾升。如見巨器盛施之則喜。荊渚一家特召啜麻膏。是日又在湖南齋。分身應(yīng)供號食油師焉。 系曰。些之聲為商為羽耶。通曰。傳家采錄其例有二。一則按文不音。二則口授知韻。今得些者按文也。若楚詞聲馀則蘇個切也。若山東言少則寫邪切焉。此師荊楚間事也。其二音以聽來教。些名同鳥獸之自呼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50—842 【介紹】: 唐僧。俗姓李,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門郡。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禪師。后詣南岳,從智嚴習(xí)律。終至南康,從馬祖道一傳禪法。憲宗元和末,年逾七十,遷住蕭山法樂寺。晚住杭州鹽官海昌院,世稱鹽官和尚。卒謚悟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宗室子也。其先播遷。于是生安于海門郡。始娠終娩。皆有瑞相。童時。有異僧款門求見。為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隆之業(yè)。其在斯乎。稍長亟請于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聽依郡之云琮禪師。祝其發(fā)。年滿登具。詣南岳智嚴律師。進毗尼學(xué)。后從大寂禪師于南康龔公山。妙領(lǐng)心地法門。元和末游越之蕭山法樂寺。寺雖古制。然楹堵靡完。補壞扶傾。聊復(fù)燕坐。時杭之海昌法昕者。緇林之翹楚也。肇葺治鹽官放生池壖廢地。以擬偃息。聞安在越。遽迎之而舉。以讓焉。 僧問。如何本身盧舍那。安云。與我將凈瓶來。僧即取凈瓶。安云卻安本處著。僧安瓶于舊處。再理前問。安云。古佛過去久矣。 有座主來參。安問云。蘊何事業(yè)。座云。講華嚴經(jīng)。安云華嚴法界有幾種。座云。廣說則重重無盡。略有四種。安豎起拂子云。者個是弟幾種。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安一日喚侍者云。將犀牛扇子來。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還我犀牛來。侍者無對。 示眾云虛空為鼓。須彌為椎。是什么人打得。眾無對。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雜堂眾安默識之。命為記室。嘗使撰疏語以丐。而所獲尤豐羨。安嘆其福氣之盛。且曰時至矣。母滯泥蟠。因以佛法囑累云。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極。聞而愴悼。即詔中官盧簡求建塔謚悟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齊安。俗姓李。實唐帝系之英。先人播越。故生于海門郡焉。深避世榮終秘氏族。安在胎母夢日兆詳。既誕而神光下燭。數(shù)歲有異僧款門。召見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終之業(yè)其在斯乎。及臻丱角亟請出家。父母訶止。安曰。祿利之養(yǎng)止于親爾。冥報之利不其遠邪。圭組之榮止于家爾。濟拔之益不其廣邪。二親感其言而順從。遂依本郡云琮禪師。雖勒勞謙默和光同塵。而螢月殊暉雞鶴異態(tài)。年滿登具乃詣南岳智嚴律師。外檢律儀內(nèi)照實相。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慈緣幽感。裹足振錫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論持不倦。及其蛻去。安盡力送終。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以其古制垣屋靡完。補壞扶傾不克宴坐。時海昌有法昕者。緇林翹楚。于放生池壖廢地。肇葺禪居焉。昕謙而不自有。延請安主之。四海參學(xué)者麝至焉。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廡。無流眄無傾聽。如此者蓋有年矣。而又挺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毫紺垂顱骨圓聳。望之者如仰嵩華而揖滄溟。曾無測其高深也。以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泊然宴坐俄爾示滅。先時竹柏盡死。至是精彩益振。爰有清響叩戶祥光滿室。如環(huán)佩之鏘鳴。若劍戟之交射。瑞相尤繁事形別錄。又安懸知宣宗皇帝隱曜緇行將來法會。預(yù)誡知事曰。當有異人至此。禁雜言止橫事??掷鄯鸱āC魅招心_僧數(shù)人參禮。安默識帝。遂令維那高位安置。禮殊他等。安每接談話益知貴氣。乃曰。貧道謬為海眾圍繞患齋不供。就上座邊求一供疏。帝為操翰攄辭。安覽驚悚。知供養(yǎng)。僧赍去。所護豐厚殆與常度不同。乃語帝曰。時至矣無滯泥蟠。囑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弟也。武宗恒憚忌之。沈之于宮廁?;抡叱鸸?。潛施拯護。俾髡發(fā)為僧縱之而逸。周游天下險阻備嘗。因緣出授江陵少尹。實惡其在朝耳。武宗崩。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迎而立之。聞安已終愴悼久之敕謚大師曰悟空。乃以御詩追悼。后右貂盧簡求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實唐帝系。深避世榮。終秘氏族。安在胎。母夢日兆祥。既誕而神光下燭。數(shù)歲。有異僧款門。召見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終之業(yè)。其在斯乎。及丱角。亟請出家。父母順從。遂依本郡云琮禪師。年滿登具。乃詣南岳智嚴律師。外檢律儀。內(nèi)照實相。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裹足振錫。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持論不倦。及其蛻去。安盡力送終。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時海昌有法昕者。緇林翹楚。于放生池壖廢地。肇葺禪居。請安主之。四海參學(xué)者麇至。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懸知宣宗皇帝。隱曜緇行。將來法會預(yù)誠知事曰。當有異人至此禁雜言。止橫事??掷鄯鸱?。明日行腳僧數(shù)人參禮。安默識帝。遂令維那。高位安置。禮殊他等。安每接談話。益知貴氣。乃曰。貧道謬為海眾圍繞。患齋不供。就上座邊。求一供疏。帝為操翰攄辭。安覽驚悚。知供養(yǎng)僧赍去。所獲豐厚。殆與常度不同。乃語帝曰。時至矣無滯泥蟠。囑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弟也。武宗恒憚忌之。沉之于宮廁?;抡叱鸸?。潛施拯護俾髡發(fā)為僧。縱之而逸。周游天下。險阻備嘗。武宗崩。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迎立。聞安已終。愴悼久之。敕謚悟空。以御詩追悼。建塔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字抱玉。新安柯氏子。丱歲隸靈隱西峰。事金和尚。受經(jīng)業(yè)。大歷初。登具戒。三學(xué)一致。無遺憾。性嗜泉石。遁居天眼。即天目也。高三千丈。周圍三百里。與天柱廬阜類。上有二湖。謂之東西目。地深僻。多妖異。琳獨無撓。元和丁亥。太守禮部員外郎城南杜陟。請出山。就永福寺。登壇度人。己丑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請登天竺寺壇度人。講訓(xùn)生徒。向二十載。而高潔之操。終始不渝。大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陽。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慧琳。字抱玉。俗姓柯。新安人也。丱齡受業(yè)于靈隱西峰為金和尚弟子。所傳法要斷無重問。大歷初受具足戒于靈山會。習(xí)學(xué)三教一領(lǐng)無遺。不樂聲華止好泉石。一入天眼二十馀年。天眼即天目也。其山高三千丈周圍三百里。與天柱廬阜等相儔匹。上有二湖。謂為左右目。登涉艱阻數(shù)日乃到巔。頂多蛟龍。池潭三所。最上池人不可近。氣臭逆人不可久視。或說山神作白鹿形。每五月與震澤龍會必暴風(fēng)雨焉。琳居此率多妖異。而心不撓。元和丁亥。太守禮部員外城南杜。陟請出永福寺登壇。至己丑歲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召臨天竺寺壇。度人畢歸寺。講訓(xùn)生徒向二十載。郡守左司郎中陸則。刑部侍郎楊憑。給事中盧元輔。中書舍人白居易。太府卿李幼公。刑部郎中崔鄯。刑部郎中路異。相繼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禮?;鼏柗鸱ㄗ谝馊局感韵?。此諸名公。簪組上流辭學(xué)高度?;蛱柵铱鬃印;蛎麆倭ζ兴_。非琳何以感動哉。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滅享壽八十有三。法臘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于今永安寺西山之陽碼碯坡之左。石塔巋然存矣。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天竺亡名。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杏诰┹偂.旐f南康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速自來。其日僧必歷寺連名請至。韋氏家僮患其長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而齋畢。韋氏令乳母負嬰兒出。意請眾僧祝愿焉。梵僧先從座起。攝衣升階視之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相認之意。眾皆異之。韋君曰。此子才生三日。吾師何言別久也梵僧曰。此非檀越所知也。韋君固問之。梵僧曰。此子乃諸葛亮之后身耳。武候鼎國時為蜀丞相君所知也。緣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生于世。將為蜀帥必福坤維之人。吾往在劍門與此子為善友。既知其生于君門。吾不遠而來。此子作劍南節(jié)度二十年。官極貴中書令太尉。此外非我所知也。父然之。因以武子為字。又單字武也。張鎰出為鳳翔隴州節(jié)度。奏皋權(quán)知隴州。及鎰為李楚琳所殺。牛云光請皋為帥。朱泚不得已用皋為鳳翔帥。德宗置奉義軍節(jié)以旌之。續(xù)加禮部尚書。興元中駕還京。徵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貞元元年為成都尹代張延賞。到任和南蠻。并戰(zhàn)功封南康郡王。順宗即位進太尉。南康在任二十一年。末涂甚崇釋氏。恒持數(shù)珠誦佛名。所養(yǎng)鸚鵡教令念經(jīng)。及死焚之有舍利焉。皋又歸心南宗禪道。學(xué)心法于凈眾寺神會禪師。在蜀富貴僭差重賦斂。時議非之。然合梵僧懸記焉。
神僧傳·卷第七
釋天竺亡名僧者。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杏诰┹?。當韋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召自來。韋氏家僮咸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群祝其壽。胡僧忽自升階謂嬰兒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眾皆異之。韋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三日。吾師何故言別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韋氏固問之。胡僧曰。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后身耳。武侯當東漢之季為蜀丞相。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于世將為蜀門帥。且受蜀人之福。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今聞降生韋氏。吾故不遠而來。韋氏異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后韋皋自少金吾節(jié)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在蜀門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語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寒氏。晉之縉縣人。童齔俊敏。年十七。從南康湖陽西山慧照禪師落發(fā)。大歷八年。依衡岳寺希操律師。受具戒。未幾謁石頭遷禪師。證心法。一日儼坐次。石頭問曰。汝在者里作么。儼云。一切不為。頭曰。恁么即閑坐也。儼曰。若閑坐即為也。頭曰。汝道不為。且不為個什么。儼曰。千圣亦不識。頭以偈贊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只么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名。頭嘗垂語曰。言語動用勿交涉。儼云。不言語動用。亦勿交涉。頭云。者里針劄不入。儼云。者里如石上栽花。頭深肯之。住后看經(jīng)次。柏巖云。和尚休猱人得也。儼卷卻經(jīng)云。日頭早晚。柏云。正當午。儼之。猶有者個文彩在。柏云。某甲無亦無。儼云。汝太煞聰明。柏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尊意如何。儼曰。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么過。有僧再參。儼問曰。阿誰。僧曰常坦。儼呵曰。前也是常坦。后也是常坦。一日院主。請儼上堂。大眾才集。儼良久便歸方丈。閉門。院主逐后曰。和尚許某甲上堂。為什么卻歸方丈。儼曰。經(jīng)有經(jīng)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又爭怪將老僧。 儼問。云巖作什么。巖曰擔屎。儼曰。那個聻。巖曰在。儼曰。汝來來去去為誰。巖曰。替它東西。儼曰。何不教伊并行。巖曰。還曾檐么。儼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個什么。儼曰。思量個不思量底。問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儼曰。非思量。僧問。學(xué)人擬歸鄉(xiāng)時如何。儼曰。汝父母遍身紅爛。臥在荊棘林中。汝歸何所。僧曰。恁么即不歸去也。儼曰。汝卻須歸去。汝若歸鄉(xiāng)。我示汝個休糧方。僧曰。便請。儼曰。二時過堂。不將咬著一粒米。僧問。學(xué)人有疑請師決。儼曰。待上堂時。與阇黎決。至晚上堂。眾集定。儼曰。今日請決疑上座。在什么處。其僧出眾。儼下禪床。把住云。大眾者僧有疑。便托開歸方丈。僧問。祖師未到此土。此土還有祖師意否。儼曰有。僧曰。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么。儼曰。只為有所以來。儼看經(jīng)次。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jīng)。為什么卻自看。儼曰。我只圖遮眼。僧曰。某甲還效和尚得么。儼曰。若是汝看。牛皮也須穿透。 朗州刺史李翱躬入山謁儼。儼執(zhí)經(jīng)卷不顧。侍者屢言。太守在此。儼終不顧。翱性褊急。怒曰。見面不如聞名。儼徐呼太守。何得貴耳而賤目。翱因謝之。問曰。如何是道。儼指上下曰。會么。翱曰。不會。儼曰。云在天水在瓶。翱述偈曰。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馀說云。在青天水在瓶。翱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儼曰。貧道者里無此閑家具。翱良久。儼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閤中物舍不得。便成滲漏。一夕登絕頂。時雨新霽。天色澄瑩。仰見云披月出。光彩迸射。因而大笑。澧陽遠在九十里外。而居人之聞其聲者。如近發(fā)東西家。于是互相推問。始知其遠自藥山也。太和八年二月。忽大呼云。法堂倒法堂倒。眾皆持物柱撐之。儼舉手曰。汝不會意。乃寂。壽八十有四。臘六十建塔于院之東隅。曰化城。謚弘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2—839 【介紹】: 唐僧。襄州襄陽人,俗姓鄭。幼入玉泉寺,凡百經(jīng)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嘗參大寂,遂悟。德宗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舊隱處,編苫伐木以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2—839 俗姓鄭,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荊州出家。后嗣馬祖道一。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自天臺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稱大梅和尚。文宗開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請學(xué)者甚眾?!?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后二書錄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出襄陽之鄭氏。幼于荊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于龍興寺。貌清峻。資稟剛敏。衲衣綴缽。冷然世表。性慕禪悅。時大寂方王化鐘陵。乃趨其座下。而問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貞元間。自天臺之四明。得漢南昌尉梅子真舊隱。而居焉。地深僻。衣食無所從致。乃啖松花。以充饑。制荷葉以被體。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跡。初鹽官安禪師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會中。入山求主杖者。見之遂以聞大寂。大寂令僧問云。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馬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馬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常云作么生別。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馬師。馬師召大眾云。梅子熟也。于是龐居士遂造大梅問云。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無汝下口處。士以口作嚼勢云。百雜碎。常伸手云。還我核子來。自此學(xué)者漸臻。道譽彌著。示眾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間法之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本自如如。萬法亦爾。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針麻線。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云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參禮。便舉問常。未審二者見處。孰親孰疏。常云且去明日來。夾山明日再問。常云親者不問。問者不親。一日忽謂其徒云。來莫可遏。往莫可追。從容間。聞鼯鼠聲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護持之。言訖而逝。壽齡。八十八。臘六十九。阇維獲舍利無數(shù)。以葬而塔其上。碑則進士江積文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法常。俗姓鄭。襄陽人也。稚歲從師于荊之玉泉寺。凡百經(jīng)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龍興寺。容貌清峻性度剛敏。納衣囊缽畢志卯齋。貞元十二年自天臺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舊隱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見多龍穴。神蛇每吐氣成樓閣。云雨晦冥。邊有石庫。內(nèi)貯仙藥神仙經(jīng)籍。常寄宿于房。乃夢神人語之曰。君非凡夫。因話及石庫中圣書懸記既往將來之事。受之者為地下主。不然為帝王之師傅矣。常謂之曰。石庫之書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顧仙經(jīng)。其卷自亡。吾以涅槃為樂。厥壽何止與天偕老耶。神曰。此地靈府俗氣之人輒難居此立致變怪。常曰。吾寓跡于梅尉之鄉(xiāng)非久據(jù)焉。因號梅山也。由是編苫伐木作覆形之調(diào)。居僅四十年。驗實非常之人也。開成年初院成。徒侶輻湊請問決疑??闪甙偌{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搖蕩鳥獸悲鳴。辭眾而逝。報齡八十八。戒臘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澗。收舍利五色璨然圓轉(zhuǎn)焉。常先隱梅嶺。有僧求拄杖。見之白鹽官安禪師。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尋。幸能療渴也。進士江積為碑云爾。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楊。桂陽人。南岳般舟道場出家。游學(xué)鐘陵默有證入。得自在三昧。俄就澧陽西南山中。營小室以居。布衲蒲鞋。或坐或寐。無所滯虎豹雜處床榻間未幾。忽有輦材橐費。愿大搆繕以施者。其棟宇之盛。未旬浹已備。既辭去。問其名氏爵里于人。而卒無知者。然后意其為神助云。頃又太守以郡治之開元寺。固召居之。即告終。元和十五年。壽六十九。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道行。姓楊。桂陽人也。自生已來神府聰利肌體冰雪如也。年甫十二心誓慕道。于南岳般若道場受學(xué)。于鐘陵求訣。自默證法號自在三昧。由此布納蒲鞋用資殘息而已。就澧陽西南伐木為室。方丈而居。虎豹多伏于床榻之間。后有赍材殖為營堂宇。曾未浹旬一皆周具。視之寂無人焉。始知鬼神舍材輸力也。太守苦召居州治開元寺。未久元和十五年終。年六十九。焚舍利建塔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袁氏。長安人。父為河中府掾。先是兄出家。有道行。見觀愛之。使投興善寺誦經(jīng)。趨有司試。及格得度。又善律俱沙論。后入禪會。有所證寤。遂止衡山之東臺。以匡導(dǎo)來學(xué)。日有神人送供。隨眾寡。未嘗缺乏。一日神忽現(xiàn)形再拜曰。我以二十年送供功德。已遂超度。故來決別。觀因問。其昔日以何業(yè)所致。曰我前身嘗為知識。妄受信施。坐為神此地爾。久之觀示寂。春秋七十九。大和四年七月二日。遷于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本于闐國人,名尸羅達摩。通華、梵語。德宗貞元中北庭節(jié)度使楊襲古與龍興寺僧請戒法為譯主,譯《十地經(jīng)》、《回向輪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尸羅達磨。華言戒法。于闐人。居北庭。為大法師。貞元中。沙門悟空。偕節(jié)度使楊襲古。于北庭龍興寺。請法為譯主。出十地回向輪等經(jīng)。法躬讀梵文。兼譯語。沙門大震。筆受。法超潤文。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既繕寫。屬沙門不通所譯經(jīng)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鍔由回鶻路入朝進上。梵夾留龍興寺藏。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尸羅達摩。華言戒法也。本于闐人。學(xué)業(yè)該通善知華梵。居于是國為大法師。唐貞元中悟空回至北庭。其本道節(jié)度使楊襲古。與龍興寺僧請法為譯主。翻十地經(jīng)。法躬讀梵文并譯語。沙門大震筆受。法超潤文。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又譯回向輪經(jīng)。翻傳才畢繕寫欲終。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訖回。與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鍔等。相隨入朝。為沙河不通取回鶻路。其梵夾留北庭龍興寺藏。赍所譯唐本至京。即貞元五載也。法譯事方終。卻回豁丹?;淼ひ辉朴诙荨4私詭X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度語云瞿薩怛那。華言乳國。亦云地乳也。
僧日照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岐下人。俗姓劉。幼博覽經(jīng)籍,后從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受經(jīng)法,無所不精。因游嵩岳,問圓通之訣。后至衡山,登昂頭峰,有終焉之志,庵居二十年。宣宗大中中率徒于昂頭峰舊基構(gòu)舍,復(fù)居十五年。懿宗咸通中卒,年一百八歲。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劉氏。岐人。世豪貴。讀書通經(jīng)史莊老。然意殊陋之。遂趨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求出家。既受具。謁嵩岳得印記。為黃梅法胤。后游南岳昂頭峰。愛其秀麗竦拔。迥脫塵累。有終焉之志。庵居閱二十載。屬會昌廢教。照因木食澗飲。僅延喘息深巖窮谷中。大中初。詔除舊禁。乃復(fù)率其慕向之徒??樦喂手?。以受來學(xué)。如是又十五年。咸通元年示寂。春秋百八。越三年二月三日。遷尸于塔。建碑垂永久。天下謂之昂頭照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日照。姓劉氏。岐下人也。家世豪盛。幼承庭訓(xùn)博覽經(jīng)籍。復(fù)于莊老而宿慧發(fā)揮。思從釋子。即往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下。稟學(xué)納戒。傳受經(jīng)法靡所不精。因游嵩岳問圓通之訣。欣然趨入。后游南岳登昂頭峰。直拔蒼翠便有終焉之志。庵居二十載。屬會昌武宗毀教。照深入巖窟。飯栗飲流而延喘息。大中宣宗重興佛法。率徒六十許人。還就昂頭山舊基。結(jié)苫蓋構(gòu)舍宇。復(fù)居一十五年。學(xué)人波委。咸通中示滅。春秋一百八歲。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天下謂其禪學(xué)為昂頭照是歟。
釋法相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俞。吳之長水人。七歲。師使習(xí)誦法華。僅三閱旬浹。而通徹全部。視諸兒卓異。大歷中。受具足戒。于京師之安國寺。遂復(fù)該綜毗尼部文。涉十一載。而蔚有成緒。及歸。從之學(xué)者如市??ぬ刈嘀媒鋲陂_元寺。就推相。充寺綱管。既臨壇且為眾依止。恒施白衣歸戒。佩漉水囊。所至輒用。平生未嘗畜長。所坐之地。每有烏棲止。驅(qū)之不去。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告弟子清浚清高等曰。吾其逝矣。因累足右脅而臥。眾聞天樂晝鳴。夕睹瑞光。壽八十九。臘六十九。是年四月。遷龕塔于來蘇之原。后唐景福二年。其弟子。與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吳方將重治其塔發(fā)之。見遺骸若銅色。舌若芙蓉。齒全四十二。香湯熏沐。用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法相。姓俞氏。吳長水人也。天寶中誕育為嬰兒。卓異。七歲投師受經(jīng)法。三浹旬誦通法華全部。弱冠往長安安國寺得滿足戒。即人歷中也。便于上京習(xí)毗尼道。諸部同異無不該綜。涉十一載蔚成其業(yè)。傳法東歸。請學(xué)者如林。吳郡太守奏。于開元寺置戒壇。相預(yù)臨壇之選。尋充依止。兼眾推為寺綱管。恒施二眾歸戒。行佩漉囊器不畜長每有鳥棲于座側(cè)。馳斥不去。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時三刻。告弟子清浚清高。吾當滅矣。儼然累足右脅而逝。時眾晝聞管弦清亮。乃天樂也夕睹異光。春秋八十九。僧臘六十九。四月遷塔于來蘇鄉(xiāng)之原。白塔是也。后弟子率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吳方重修塔。發(fā)之見相遺骨若銅色。舌相不壞若芙蓉焉。齒全四十二。香湯沐之重葬蓋。景福二年癸丑歲五月二十二日也。高弟子公靜。靜弟子行蘊。蘊弟子仁表。表弟子玄杲。杲本清白之僧也。同鴻啟重修靈光一寺。為兵革殘毀之后也。杲公啟公后偕隱天臺習(xí)禪觀。相次終于山。焚之皆獲舍利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張氏。出家受具。游學(xué)深得曹溪之旨。然無以為證。凈眾寺會師曰。落機之錦。濯以增妍。銜燭之龍。行而破暗。印獨以為然。乃由江陵入蜀。庵于蜀江之南壖以勖眾。而寺宇崇成。額名寶應(yīng)。貞元初司空高崇文既平鎦。辟易額為元和圣壽。長慶初入滅。塔葬其寺中。弟子義俛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貝州人。德宗貞元九年,登進士第。工文辭,與劉禹錫為友。魏博節(jié)度使田緒辟為節(jié)度判官,加兼中丞。十二年,緒卒,絳為撰碑。緒子季安繼為節(jié)度使。絳與同僚爭權(quán),季安怒,斥絳為下邑尉,復(fù)遣人于中途害之。
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絳為魏博節(jié)度使田緒賓佐。與同府侯臧爭權(quán)。緒子季安斥為下縣尉。俄召還生瘞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4—837 【介紹】: 唐僧。鄆州東平人,俗姓段。初于鄆州龍興寺出家。游方問道,參嵩山善寂得心法。后居淮浦都梁山,四方商客多附之。李紳鎮(zhèn)淮南時,召其入府談?wù)?,特加歸信,延住揚州慧照寺。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生東平段氏。出家為龍興寺慧超法師弟子。游方見普寂禪師于嵩陽。獲印心地。后居都梁山。受徒揚化。山當淮泗之會。商旅駢擁。毳袍之客雜處焉。時李相國紳鎮(zhèn)廣陵。負材學(xué)。凌轢儕類。見衲子輒唾去?;蛴幸匝菝?wù)?。遣衙吏章幼成。召入府。坐頃之其語嘿背神詣天造。削涯岸。出畛域。固非紳世俗之學(xué)。所可企及也。乃大降嘆。請居慧照寺。以使承問。四海玄侶。相尋而至者。僅千輩。開成二年終。春秋八十四。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塔葬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崇演。姓段氏。東平人也。出家于本州龍興寺慧超法師之門。游方問道見嵩陽善寂禪師。示其心法。后居都梁山。當于淮浦。四面來商毳客影附焉。相國李公紳鎮(zhèn)撫廣陵。而性剛嚴少所接與偏輕釋子?;蛟氏嘁姳貑栯y鋒起。祇應(yīng)不供者多咄叱而出。紳遣衙吏章幼成傳意。召演入府。詶對詣理談?wù)撶H然。紳惘然翻不測其畛域特加歸信請居慧照寺。化導(dǎo)同聲相應(yīng)僅于千眾。開成二年終于凈院。春秋八十四。以十月二十三日全身入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4—828 【介紹】: 唐僧。亳州蒙城人,俗姓李。幼信佛。長往洪州,謁馬祖道一,譽為大乘法器,遂具戒,為入室弟子。數(shù)年后欲往天臺,途中卜居于越州呂后山,歷萬余日不下嶺,僧俗從者日眾。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李氏。其先隴西人。今占籍于亳之蒙城縣。賁生不待教。而心合菩提。既見馬祖于洪。祖即以大乘法器許之。俾落發(fā)受戒。入室為弟子。久之辭往天臺。至越之呂后山。愛其崄僻曰。是非諸佛應(yīng)真住處耶。何必天臺。于是結(jié)茅而止。未幾村豪里宿。睹貌生善。聞言起敬。醍醐一味。有疾皆瘳。加以寇攘靜謐。獷鷙擾馴。茲誠所謂佛德力也。先是所居隘陋。兼無殿堂。方議經(jīng)營。而輸材售巧。工傭檀信畢集。而遽落成。大和二年六月七日。或聞道場內(nèi)。有鞞鼓絲竹聲。夜二鼓。泊然而化。壽七十五。臘四十一。五年九月。弟子舉輿以茶毗之。塔舍利于道場之巽山。稿遺教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寧賁。姓李氏。隴西人也。家于亳州蒙城。幼奉釋尊而不言乎簪組之緒。無得稱其代諱焉。賁所吐論皆以覺了不取諸相。心通定慧而盡虛空。無以邊中可測。無以文字求我。因往洪州尋道一祖師。見而奇之語而異之。大乘法器得其人矣。遂乃具戒作入室弟子。師資數(shù)歲道議殊倫。欲往天臺。至越呂后山岑廖曰。即是諸佛住處。何必天臺也。賁菩提直干挺秀七尺。村豪里宿睹其異狀歸依瞻仰。老幼爭先同味醍醐。疾病皆愈。是時多有行路??戾欲暴僧徒。賁乃引之而前。威之而退。驚駭儀貌禮足歸依。調(diào)御山林魔邪懾伏。不下巖嶺近萬馀辰。德遠道高僧徒彌眾。先時居處隘陋兼無殿堂。眾議經(jīng)營任人資福。遠村窮墅亦競助緣。土石木工程材售巧。約山橫棟臨澗飛檐。斤師斧子鳥立猿裊。揆景促力。星再回天殿堂成矣。佛像列矣。精耀俯仰照山姹云。人天不殊別開佛土。大和二年六月七日。遠聞道場之內(nèi)有鼓鞞絲竹之聲。是夜二更恬然化滅。生形七十五。炎臘四十一。是月權(quán)殯于杉園禮也。齋祭殊品哀號震山。慘樹色于禪枝。咽水聲于石穴。物尚知感人情可量。大和五年九月茶毗。建塔于道場巽山稟先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