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870,分258頁顯示  上一頁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邱悅
釋道義( 覺一 )
僧廣敷( 在家菩薩 同所計天殊 )
釋待駕( 石城 城山 )
釋慧空( 崔 )
閭丘曉
釋懷空( 梁 )
釋慧明( 丹陽公 陳 )
釋楚金( 大圓禪師 下見金字 )
僧進平( 吳 )
僧明瓚(別稱 懶瓚、懶殘 大明禪師 )
高適(達夫、仲武、字仲武 渤??h侯、丘尉 世稱 高常侍 行第 三十五 )
僧守直( 堅道 )
僧希遷( 石頭和尚 無際大師、無際 )
釋思公( 李 )
邱悅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悅。玄宗時人。著三國典略三十卷。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東三衢人。開元初。至臺山掛錫清涼寺。居鬻院。充典座職。日負薪樵。不堪勞苦。而每織竹鞋。貿有力者代之。時披納衣出游。偶東北行可五里所。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氣貌古樸。而神情澹雅。有童子隨后。其實于義未嘗識也。忽呼名童子覺一。使邀義就寺啜茶。乃相與入寺。遍閱諸院。見大閣三重。上下九間。皆黃金色。輝耀奪目。既而老僧謂義曰。山寒難住??稍檫€也。義唯諾辭出。僅百許步。回顧其地。莽然皆山林也。大歷初。義上疏言狀。詔即其地置金閣寺。以十節(jié)度助貲費。西域沙門純陀為都料。蓋造寺成。仍詔賜不空三藏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道義。江東衢州人也。開元中至臺山于清涼寺粥院居止。典座普請運柴負重登高。頗有難色。義將竹鞋一緉轉貿人荷擔。因披三事納衣。東北而行可五里。來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其貌古陋引一童子。名字覺一。老僧前行。童子呼請義東邊寺內啜茶去。乃相隨入寺遍禮諸院。見大閣三層上下九間總如金色閃爍其目。老僧令遣義早還所止。山寒難住。唯諾辭出寺。行及百步回顧唯是山林。乃知化寺也。卻回長安。大歷元載具此事由奏寶應元圣文武皇帝。蒙敕置金閣寺。宣十節(jié)度助緣。遂召蓋造都料。一僧名純陀。為度土木造金閣一寺。陀元是西域那爛陀寺喜鵲院僧。寺成后敕賜不空三藏焉。義不測其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5—785 【介紹】: 唐僧。南燕人,俗姓鄭。少依思浩出家。受戒后,游兩京及嵩山、少室山,遇洛京荷澤寺神會禪師,大明禪旨。后住袁州陽歧山,終日瞑目,食野果度日,惟時與道士往來。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鄭氏。南燕人。少依京師大德思浩出家。既登戒。游涉叢席。遇神會禪師于伊洛間。得曹溪別傳之旨。絕江至宜春。營室于楊岐山。而掛錫焉。澗飲木食。終日夕。常坐不臥。地幽僻奇秀。參請之徒。始無與來往者。時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鶴乘鸞以過之。談論移??而去。后化大行。戶屨為滿。竟唱滅于貞元元年。三月四日。壽九十一。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廣敷。俗姓鄭。南燕人也。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訓。登戒畢游嵩少兩京。遇神會禪師大明玄旨。至宜春陽岐山掛錫。是中峰巒積翠洞穴涉幽。芝菌之苗參于草奔。敷終日瞑目木食度辰。時有峨冠羽帔馭鶴驂鸞者。始則乍往倏來。后則登庵造膝。其仙客所到。必輕云薄霧隨步而至。擁從者天丁力士令遠去。對晤談論移晷。其后道化既成。于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滅。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神仙道異談論豈同乎。通曰。昔小有真人能談空理。方諸山神仙建浮圖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號在家菩薩。又雪山諸仙善五明論求度者。同也。然其相似道必須甄簡。若西域二十諦中五唯量五大與釋氏法名同所計天殊。良難區(qū)別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王氏。蜀之簡州金水縣人。沖孺謝俗。立行孤峻。天寶之季。上幸成都。駕以童子。詣行在所。求落發(fā)。上異之。為得此名。尋結廬石城山。中俄辟為寺。始額云頂。上之入蜀也。嘗登武檐東臺。見卿云佳氣。又夢。神人姓李曰。予自石城來。愿為陛下扈從。至是駕間侍上燕。上從容問駕所居。駕以對。上悟曰。朕固識之。因易額慈云。且賜神號玄孫。以其玄元苗裔云。駕竟示滅于此寺。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待駕。俗姓王氏。金水縣人也。沖孺出家作為詭異。其父立名待駕。當天寶末也。練行精進時號頭陀。及玄宗巡幸。果自詣府剃?為僧。至是待駕得度。其言信矣。駕去縣邑二十里開徑芟茅獨居山頂。后成一寺。此山絕多靈跡。初名石城。迨明皇至劍門山。神見形迎駕。稱姓李氏。敕賜與玄孫之稱。后陟武擔東臺遠望。祥云紫氣盤結空界。問左右曰。此何處對曰。名城山。乃悟山神扈衛(wèi)之意。遂改云頂為慈云寺也。駕后卒干此寺。又福州楞伽寺釋懷一。景龍中銳意于愛同寺東造精舍。相度地形無水濟用。方拱手而去。忽山禽擊斗于地。一異之命工穴。深尺馀甘泉沸涌。此后伏臘而無加耗。寺中每有休咎。必暫減耗。候以知之。風俗謂之靈泉焉。以永泰二年歸寂。弟子超悟奏乞代宗題寺額。上首曰智恒。次行弼。越州刺史皇甫政為碑紀德。襄州節(jié)度使于頔書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崔氏。江陵人。父任陜之靈寶縣。不幸而卒干官下。空居憂。乃投回鑾寺沙門恒超出家。以報罔極之德。未幾試經合格。聽習敏利。因入嵩少寂禪師法會。而獲記莂焉。州帥元公。頗知歸向。召之。屢以疾辭。代宗皇帝。聞其名。詔居京師廣福寺。朝廷傾信。久之終于寺。春秋七十八。大歷八年九月四日。遂遷全身于塔。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慧空。姓崔。江陵人也。家世儒雅奕葉纓緌。父任陜服靈寶縣??斩∑D天屬。堅請入空門庸報乳哺重恩。乃投回鑾寺恒超下。授受經業(yè)三載誦通。及格蒙度聽習敏利。因入嵩少遇寂師禪會。豁如開悟。乃回三峰于仙掌間。有道流綢繆論道。薄暮方散非止一過州帥元公。頗知歸向召之。多以疾辭?;蛑帘氐窃?。代宗皇帝聞其有道。下詔俾居京師廣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傾信。后終于寺。春秋七十八。大歷八年癸丑九月四日。全身堅固而遷塔焉。次南岳東臺釋元觀。姓袁氏。長安人也。父為河中府掾。母兄為沙門甚敦道化。見觀幼齡聰慧風標秀舉有成人之度。因勸其出家。乃投興善寺。誦經通利。五年得度。乃于律部俱舍二本渙然條理。后出游方登諸禪會。明悟真性如醒宿酲。遂趨衡山于東臺而止。其道彌昌冥有所感。恒得神人密送供施。隨其眾寡不聞有闕。忽一日神現(xiàn)形再拜曰。我是此山檀越。常送薄供者。我身是也。觀問汝何業(yè)所致。曰我前身曾稱知識。體悟匪全妄受信施。坐此為神。偶師居此。我曹饋糧粗副私愿。今二十年已足。得遂超度。故來決別也。觀化緣斯極。囑累禪徒而終。春秋七十九。太和四年十月二日遷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7 【介紹】: 唐人。工詩。肅宗時為亳州刺史,一作濠州刺史。安史亂起,詩人王昌齡避亂還鄉(xiāng),道經其地,為曉所殺。后宋州被圍,張巡告急,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倍道兼進,傳檄曉引兵出救。曉逗留不進。鎬至淮口,宋州已陷。鎬怒曉,將戮之,曉告曰:“有親,乞貸余命?!辨€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曉默然。即杖殺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7 肅宗至德元載(756),任亳州刺史。二載,睢陽圍急,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傳檄閭丘曉引兵出救,曉逗留不進。鎬至,睢陽已陷,鎬怒,杖殺曉。曉曾殺害詩人王昌齡。事跡散見新、舊《唐書·張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唐詩匯評
閭丘曉(?—757),里貫不詳。至德中,為濠州刺史。安史叛軍圍睢陽,張巡告急,兼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檄之赴援,曉適留不進,為鎬杖殺?!?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出蜀之閬州梁氏。幼得度于鄉(xiāng)里耆阇山之廣福寺。既稟具。游方見大寂于鐘陵。獲記莂焉。后掛錫彭城安豐山燕默。未嘗干謁。而施者自至。不數(shù)載卒。成大伽藍。間有僧乘空而造其居者。晝夜繞垣墻行不輟。而蓮華輒隨步以生。見者異之。如是閱數(shù)日。遽辭空曰。卻后三五載。當復此相依附矣。遂乘空去。興元元年。空示寂。壽八十八。長慶元年二月。始入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懷空。姓梁氏。閬州人也。幼適本州耆阇山廣福院削染。得戒之后游方慕學。于大寂禪法洗然明暢。后至彭城安豐山掛錫。宴默不數(shù)載間成大伽藍。嘗有一僧乘空而至。繞垣墻不息?;蜍b蓮華或時履地。人或瞻睹。數(shù)日之后禮辭空。且曰。我三五稔卻來依附。言訖不見??找耘d元元年滅度。春秋八十八。長慶元年二月方遷入塔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漢太丘長陳寔之后。晉永嘉南渡。曾祖仲文佐命于陳。封丹陽公。祖令雙溪谷熟二縣??剂钐m陵。遂家焉。明則蘭陵產也。丱歲舍父母出家。受具習律。嘆曰。自神禹以功有天下。而刑戮滋生。伯成子高棄其諸侯以耕。而況我輩之學空寂者乎。紛紛諍論。一何至于此極哉。乃詣方巖究心法。天寶初。將游五臺。會淮汴阻兵不果。仍筑蘭若三所于宛陵之石門。先是其地苦虎狼之暴。俗尤嗜弋獵。自明以慈悲化攝。皆革心不相傷忤。五年戾止魚陂。時有瑀公。神異僧也。見曰。南祖?zhèn)鹘唐兴_。來何晚也。他日與登魚陂之顛。見東南有峰。秀拔可愛。因指以謂瑀公曰。告宿緣在茲。庶幾其可得乎。八年詔天下度人。州將韋南金。舉明高行。黑白狀請。隸州之寧化道場。明辭。改隸佛川。即魚陂所望之峰也。按郡志。地故梁吳筠宅也。昔有于青山之南。斸出古佛二軀。而水隨以騰涌。由是其地得名。旁有吳王古祠。巫以禍福撼閭里。致血祭。明至泊舟祠下。風雨驟作。林木屋瓦飛折。頃之霽。一偉丈夫。前拜。謁受戒。且請徙道場其地。及道場之徙。偶獲銅盤土中。盤底銘慧明字。建中元年正月十二日。示疾以逝。壽八十四。臘五十一。樹塔于寺之西山。而葬靈輿焉。得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菩薩戒弟子。刺史盧幼平顏真卿。獨孤問俗杜位裴清。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慧明。俗姓陳氏。漢太丘長寔之后。世居穎川。永嘉南渡祖為司徒掾。曾祖仲文有佐命于陳封丹陽公。祖為雙溪谷熟二縣令??紴樘m陵長。乃為蘭陵人也。明母氏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惡履于葷園口不嘗于鮮器。神夢髣髴如聞法音。既而誕焉。年漸及丱方祈舍俗。父母偕聽。至受具時即開元七年也。習學律藏嘗謂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遁焉。吾雖不舍律儀而惡乎諍論紛紛。若心印心之法。至矣哉。乃西詣方巖頓開心地。天寶中有愿于清涼山?;淬曜璞骷葱吲c禪客遇同游宛陵。于上石門置蘭若三所。有大[虥-兒+巾]來擾如撫尨焉。時薦饑。群盜欲至必號呼先告。往往有徵焉。先是此鄉(xiāng)好弋獵。明化之皆焚罝網器仗矣。至天寶五年爰止乎魚陂道場。有瑀公者。白土史宗之流。跡邇行轍世莫之識。始相見曰。南祖?zhèn)鹘唐兴_來何晚耶。他日同登魚陂峰頂。見東南有山蒼瑯獨秀。謂瑀公曰。吾與此山宿有緣矣。天寶八年有制度人。州將韋南金舉高行黑白狀。請隸名州中寧化道場。明固辭改隸佛川。即疇昔魚陂所望之峰。梁吳均故宅之所。地志云。青山南掘得古佛二軀。莫知年代。獲像之地靈泉涌起。因名佛川焉。泉側有吳王古祠。風俗淫祀濫以犧牲。于是明夜泊廟間雷雨薦至林摧瓦飛。頃之雨收月在。見一丈夫容衛(wèi)甚盛。明曰。居士生為賢人死為明神。奈何使蒼生每被血食。豈知此事殃爾業(yè)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為之。禮懺再三。因與受菩薩戒。神欣然曰。師欲移寺。弟子愿舍此處永奉禪宮。后果移寺于祠側。獲銅盤之底。篆文有慧明二字焉。建中元年正月示疾。其日庭水春染山雨晝冥。猛虎繞垣悲嘯而去。十二日奄然長往。春秋八十四。僧臘五十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寺西山焉傳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三人也。若鹙子采菽之倫也。菩薩戒弟子刺史盧幼平顏真卿獨孤問俗杜位裴清深于禪味。俾晝公為塔銘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其先廣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高氏。夜夢佛。有妊。七歲薙落。十八誦法華通大義。三十誓建多寶佛塔。用工之際。玄宗夢見楚金字于虛空中。詰朝遣使召問。乃為成之。且增其級。又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棲遁于此。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右脅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臘三十七。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開府邠國公竇文場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寶初。為國建多寶塔。置法華道場。經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時禮誦。經聲不絕。已歷四朝。未蒙旌德。奉詔謚大圓禪師。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楚金。程氏之子。本廣平郡今為京兆之盩厔人也。母高氏夜夢諸佛。因而妊焉。生實法王之子也。行素顏玉神和氣清。七歲諷法華。十八通其義。三十構塔曰多寶。四十入帝夢于九重。玄宗睹法名下見金字。詰朝使問罔不有孚。于時聲騰京輦。遂慕人構塔。累級而成。有同反掌。嘗于翠微悟真捫蘿靈趾。乃曰。此吾棲遁之所。遂奏兩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寶為名。此外吟詠妙經六千馀遍。寶樹之下髣髴見于分身。靈山之中依俙覿于三變。心無所得舌流甘露。瑞鳥金碧棲于手中。天樂清泠奏于空際。凡諸休應皆不有之。乃曰。法象王之法駕?;厝酥髦肪?。承明三入揚法六宮。后妃長跪于御筵天華分散而不著。明皇題額肅宗賜幡。豈榮冠于一時。亦庶幾于佛在也。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時右脅示滅焉。薪盡火滅雪顏如在。昭乎上生于安養(yǎng)之國矣。春秋六十二。法臘三十七。天子憫焉。中使吊焉。敕驃騎大將軍朱光暉監(jiān)護。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龍首原法華蘭若塔之。初金髫年寫法華經。不衣縑繒。寒加艾納而已。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隨象王之子也。紫閣峰草堂寺飛錫碑文。吳通微書。至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開府邠國公竇文場奏。千福寺先師楚金是臣和尚。于天寶初為國建多寶塔置法華道場。經今六十馀祀。僧等六時禮念經聲不斷。以歷四朝未蒙旌德。敕謚大圓禪師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9—779 【介紹】: 唐僧。京兆人,俗姓吳。早年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通諸經論。后于洛陽遇荷澤神會,遂歸依禪宗。后住唐州西隱山。刺史鄭文簡請入城講法。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京兆吳氏子也。蚤歲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風表端雅。諸大經論。皆所研究。臨文消釋。聽者忘倦。后于洛下。遇荷澤會師。悟心法。嘆曰。吾今日乃知從外得者。皆非也。至唐州居西隱山。刺史鄭文簡。迎入城中舉唱。領指者眾。及滅年八十一。大歷十四年三月。塔于山中。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進平。姓吳氏京兆人也。早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風表端雅。諸經大論皆所研尋。銷文鍊注令人樂聞。末思禪觀。于洛下遇荷澤會師了悟。且曰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難乎哉。后至唐州遂居西隱山。刺史鄭文簡請入城闡揚宗旨。示滅年八十一。大歷十四年三月入塔。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玄宗時禪僧。開元間至嵩山,師北宗僧普寂。后居衡山,性懶而食殘,時稱懶瓚,或懶殘。然出言皆契佛理,時人或以為彌陀佛應身。天寶初,入南岳寺為執(zhí)役僧。肅宗時,曾預言避居南岳之李泌將領取10年宰相,后果應驗。卒謚大明禪師。《宋高僧傳》卷一九、《祖堂集》卷三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及《景德傳燈錄》卷三〇收其長篇歌行1首。北宋黃庭堅曾書此歌,明董其昌誤斷為王梵志作,《全唐詩續(xù)拾》據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初謁嵩山普寂禪師。得心法。尋游衡山。執(zhí)役南岳寺。歷二十年。未嘗言勞苦。遂隱居石廩峰。以極道趣。李泌方年少讀書。嗜靜僻。嘗筑室其地。不甚遠。夜聞梵唄音。且往見之。正值瓚發(fā)牛糞火出芋以啖。而泌拜于前。瓚徐指爐旁地曰。可席此。因分半芋以啖之。無復他語。刺史歲脩祀事岳祠下。而頹石礙行路。石甚鉅。遣里胥挽除之。役數(shù)百人。瓚憫其騷動。悉謝去。稍舉足蹴之。轉石抵山下。聲若雷震?;⒑︻H眾。瓚獨坐召一大虎前伏。出尺箠使銜之曰。宜為吾痛鞭諸所害人者。大虎去。虎暴由是遂絕。世率稱神異。卒謚大明禪師。有所著歌詞。載傳鐙錄。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明瓚者。未知氏族生緣。初游方詣嵩山。普寂盛行禪法。瓚往從焉。然則默證寂之心契。人罕推重。尋于衡巖閑居。眾僧營作我則晏如。縱被詆訶殊無愧恥。時目之懶瓚也。一說伊僧差越等夷?;螂S眾齋餐。或以瓦釜煮土而食。云是彌陀佛應身。未知何證驗之。一云好食僧之殘食。故殘也(殘上聲呼)或隨逐之則時出言語皆契佛理。事跡難知。天寶初至南岳寺執(zhí)役。盡專一寺之上。夜止群牛之下。曾無倦也。如是經二十年。相國鄴公李泌。避崔李之害隱南岳。而潛察瓚所為。曰非常人也。聽其中宵梵唄響徹山谷。李公情頗知音能辯休戚。謂瓚曰。經音悽愴而后喜悅。必謫墮之人時將去矣。候中夜李公潛往謁焉。望席門自贊而拜瓚。大詬仰空而唾曰。是將賊我。李愈加鄭重。唯拜而已。瓚正發(fā)牛糞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梢韵亍H∷⒂笾胍允谘?。李跪捧盡食而謝。謂李公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李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路極嚴忽中夜風雷而一峰頹下。其緣山蹬道為大石所攔。乃以數(shù)牛縻絆而挽之。又以數(shù)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無他術。瓚曰。奚用如許繁為。我始去之。眾皆大笑。瓚遂履石而動。忽轉盤而下。聲若震雷。山路既開。眾僧禮而踴躍。一郡呼為至圣。太守奉如神明。瓚悄然乃懷去意。寺外虎豹忽爾成群。日有殺傷無由禁止。瓚曰。授我一小箠為爾驅除。眾曰。大石猶可推虎豹當易制。遂與之荊梃。皆躡后以觀之。出門見一虎銜之而去。瓚既去矣?;⒁嘟^蹤矣。李鄴公于天寶末肅宗北巡至靈武即位。遣使訪召。會泌自嵩穎奔赴行在所。帝喜用之俾掌樞務權逾宰相判廣平王府司馬事。肅宗曰。卿為朕師友。今父子三人資卿道義。尋為崔圓李輔國害其能。泌懼乞游衡岳。詔許之。絕粒數(shù)年。遂見瓚焉。后終居相位。一如瓚之懸記矣。敕謚大明禪師。塔存岳中云。
神僧傳·卷第七
懶殘者。唐天寶初衡岳寺執(zhí)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馀而食。性懶而食殘。故號懶殘也。晝專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無倦色。已二十年矣。時鄴侯李沙寺中讀書。察懶殘所為曰非凡物也。聽其中宵梵唱響徹山林。李公情頗知音能辨休戚。謂懶殘經音先悽惋而后喜悅。必謫墮之人。時將去矣。候中夜李公潛往謁焉。望席門通名而拜。懶殘大詬仰空而唾曰。是將賊我。李公愈加謹敬。唯拜而已。懶殘正撥牛糞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盡食而謝。謂李公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嚴。忽中夜風雷而一峰頹下。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乃以十牛縻絆以挽之。又以數(shù)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無他途可以修事。懶殘曰。不假人力我試去之。眾皆大笑以為狂人。懶殘曰。何必見嗤。試可乃已。寺僧笑而許之。遂履石而動。忽轉盤而下。聲若震雷。山路既開。寺僧皆羅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懶殘悄然乃懷去意。寺外虎豹忽爾成群。日有殺傷無由禁止。懶殘曰。授我箠為爾盡驅除之。眾皆曰。大石猶可推虎豹當易制。遂與之荊挺。皆躡而觀之。才出門見一虎??之而去。懶殘既去虎亦絕蹤。后李公果十年為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ね澈I娍h(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夫調響而急。
詩藪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達;岑語雖調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高調合準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調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意調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0—770 【介紹】: 唐僧。杭州錢塘人。俗姓范,字堅道。依蘇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復游方尋禮,歷二百余郡。從善無畏受菩薩戒,從普寂傳楞伽心印。入五臺山,轉《華嚴經》二百遍。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舉高行,隸名大林寺。代宗大歷二年,移住杭州靈隱寺。浙中名僧,多從之受業(yè)。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堅道。姓范氏。錢唐人。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既薙染。遂依蘇之支硎寺圓大師。受具戒。登壇之夕。獨見光長丈馀。久之乃滅。蓋其得戒之相也。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乃遍禮天下圣跡。以博所聞見。尋從無畏三藏。受菩薩戒。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講起信論二十過。南山律抄四十過。始愿誦華嚴經。即于中夜夢。神人以一珠施之。覺而惘然。如珠在握。旋入五臺山中。攬閱凡二百過。以畢其愿。且披大藏三過。開元二十六年。詔舉高行。因隸貫廬山大林寺。大歷二年。移藉天竺靈隱峰。五年三月。寓止龍興凈土院。謂其徒曰。夫至德之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然彼欲以長繩系白日者。豈足以同語此哉。以其月之二十九日。告終。壽七十一。臘四十五。建塔以窆。門人皎然如晝?yōu)橹憽?/blockquote>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守直。字堅道。錢塘人也。姓范氏。齊信安太守瑝之八葉。禮既冠眾君子器之。夙有丘園之期。不顧玄纁之錫。遂詣蘇州支硎寺圓大師所受具足律儀。是夜眼中光現(xiàn)長一丈馀。持久方滅。蓋得戒之驗也。后抵江陵依真公。三年練行。尋禮天下二百馀郡。圣跡所至無不至焉。見無畏三藏為受菩薩戒。聞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講起信宗論二十馀遍。南山律鈔四十遍。平等一雨大小雙機。在乎圓音未嘗少異乃立愿誦華嚴經。還于中宵夢神人施珠一顆。及覺惘惘然如珠在握。是歲入五臺山轉華嚴經二百遍。追夙心也。宏覽大藏經三過。廣正見也。至開元二十六年有制舉高行。俗道請正名隸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靈隱峰。時大歷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龍興凈土院。謂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示其心然也。而愚夫欲以長繩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景落桑榆豈淹久也。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終春秋七十一。僧臘四十五。其間臨壇度人多矣。顯名者洞庭辯秀湖州皎然惠普道莊會稽清江清源杭州擇鄰神偃常州道進。晝公著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陳,號石頭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穆宗長慶中敕謚無際大師。有《參同契》。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人。年十余歲至韶州曹溪,參六祖慧能,受度為沙彌。后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于羅浮受戒,復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寶初,結庵于衡山南寺東巨石上,世稱石頭和尚。代宗廣德二年(764),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間,與在江西傳法之馬祖道一并稱為南宗二大士,從學者甚眾。卒謚無際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宋高僧傳》卷九有傳?!度圃娡饩帯反嬖?首。又《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之補入。
全粵詩·卷一一
釋希遷(七○○ — 七九○),俗姓陳。端州高要人。初詣曹溪,得度未具戒。屬六祖圓寂,秉遺命謁青原,為青原行思禪師法嗣。唐玄宗天寶初,被薦往湖南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著《參同契》,為世所稱。唐德宗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唐德宗賜謚無際大師。南唐釋靜釋筠撰高麗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有傳。詩歌偈語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陳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厭惡葷血。及生岐嶷。異群童。既冠重然諾。色氣和易。性剛悍。為人所畏伏。鄉(xiāng)俗多淫祀。順時率椎牛釃酒。歌舞叢祠中。以祈福。而遷往往毀叢祠。奪??v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嘗有災禍。近遠由是稍信。尋趨曹溪。禮大鑒。鑒器之。因曰。茍欲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遷笑曰諾。自爾上下羅浮三峽間。開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羅浮而歸。夜夢己與大鑒乘鉅龜。游池水中。覺而自喜。曰。龜靈智。池性海。茲吾與師。乘靈智以游性海久矣。夢之其殆將以施化乎。未幾廬陵清涼山思禪師補處曹溪。遷復往承之。當是時。思公之門。學者莫之計。思公指遷語人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造衡山南寺。寺東有石如臺。絕出物表。遷就結庵。以居其上。世因號石頭和尚。岳中宿德固瓚讓三師。曹溪之徒也。猶曰。石頭真師子吼。師子兒聞能無勇猛。由是門人日進。 問如何是解脫。答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答誰垢汝。機敏而當。皆此類。廣德二年。門人請下居梁端。時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云。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壽九十一。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共建塔于東嶺。塔成之三十年。當長慶中。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元尚祖風。偶會道銑盛述先師之道。軻追迎前烈。為文其碑。謚無際。塔號見相。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希遷。姓陳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懷孕不喜葷血。及生岐嶷。雖在孩提不煩保母。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其鄉(xiāng)洞?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shù)十。鄉(xiāng)老不能禁其理焉。聞大鑒禪師南來學心相踵。遷乃直往大鑒。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茍。為我弟子當肖遷。[這-言+(占@口)]爾而笑曰。諾既而靈機一發(fā)廓若初霽。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是年歸就山。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于深池。覺而占曰。龜是靈智也。池是性海也。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又何夢邪。后聞廬陵清涼山思禪師為曹溪補處。又攝衣從之。當時思公之門學者麇至。及遷之來乃曰。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杼載絕岳。眾仰之號曰石頭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皆曹溪門下。僉謂其徒曰。彼石頭真師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由是門人歸慕焉?;騿柦饷?。曰誰能縛汝。問凈土。曰誰能垢汝。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春秋九十一。僧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相與建塔于東嶺。塔成三十載。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欽尚祖風。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軻追仰前烈為碑紀德。長慶中也。敕謚無際大師。塔曰見相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恒陽李氏。蚤歲出家于州之龍興寺。既獲染薙。游伊洛。見普寂禪師。暢演心要。而樂之。遂蒙記莂。隱居南雍夾石山。聞望日起。會牛公治漢南請入城禮敬。固辭以疾。牛公亦不之強也。檀共相繼于道。學徒侁侁。以承教戒。虛來實往。有足尚者。興元初。示疾而滅。春秋八十四。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思公。姓李氏。恒陽人也。早出家于本府龍興寺。得度后游伊洛間。見普寂禪師開暢禪法。寂始見提誘尋徹鉤深。至南雍隱夾石山。翛然自處。屬牛公觀政漢南聞其聲績。請入城。謝病不應其命。牛帥亦不奪其志。檀施相望學眾侁侁。若栴檀之圍繞焉。以興元初年示疾歸滅。春秋八十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