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570,分305頁顯示  上一頁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曇濟(別稱 本無 )
僧曇超( 靈悟大師 別稱 是龍 )
僧?。?span id="0zhdfse" class='charType'> 朱 )
法慈(道慈 )
丘寂之(德玄 )
丘杰(偉跱 )
丘淵之( 深之 思玄 )
僧表( 高 )
僧富( 山 )
僧惠休(世稱 湯惠休、休上人 湯 )
僧璩( 朱、來 別稱 得不還果 )
僧詮( 張 )
僧隱( 李 )
僧智一(別稱 白猿梵 )
釋寶公( 寶 )

人物簡介

名僧傳抄
河?xùn)|人也。十三出家。為導(dǎo)法師弟子。住壽陽八公山東寺。少有器度。汪汪然。儀望端肅。機悟通舉。讀成實論涅槃。以夜繼日。未常安??。高談遠(yuǎn)論。以此自娛。善言謔巧應(yīng)對。及自當(dāng)師匠。虛心待物。動止云為莫非體度。綱維正法。開示未聞。年始登立。譽流四海。天子聞風(fēng)。請出都邑。以宋大明二年。過江住中興寺。法輪移甘露灑澤。四方義學(xué)異軌同到。理愜物心。道俗嗟仰。著七宗論。第一本無立宗。曰如來興世。以本無佛教。故方等深經(jīng)。皆備明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氣陶化。則群像稟形。形雖資化。權(quán)化之本。則出于自然。自然自爾。豈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無在元化之先??諡楸娦沃肌9史Q本無。非謂虛豁之中能生萬有也。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茍宅心本無。則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蓋此之謂也(云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9—492 【介紹】: 南朝齊僧。清河人。俗姓張。宋文帝元嘉末南來,至齊高帝初敕往遼東弘揚佛法,留二年,法化大行。歸住錢塘之靈隱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清河張氏。軀干脩竦??砂顺?。容聲甚都。性專靜好。探討道妙。一食常坐。游始興宿樹下。有虎依隨之。大明中。至金陵。齊太祖即位。詔往遼東。弘贊禪法。居二年。隱錢塘靈苑山。歲值大旱。一夕見老人拜于前曰。弟子龍也。居富陽之赤亭山。彼山群龍皆昆弟。然龍性嗔毒。惟弟子學(xué)佛。差善耳。今富陽之民。無故穿鑿山麓。斷壞地脈。于是群龍怒。不為致雨。且二百馀日矣。弟子雖力諫不聽。惟法師。道德崇重。能一往說法誨之。以與生靈請福。而利益群龍。則幸甚。超辭以路險遠(yuǎn)。非杖屨可至。老人曰。此易耳。茍法師有意者。則吾身為床座。奚恤哉。俄有驢負(fù)超以行。至山中即大雨。尋縣令知之。趣民辦舟迎歸靈范。他日老人詣超謝。超告以地?zé)o美飲。難以安眾。老人為撫掌出泉。味甘冽。則今之靈苑撫掌泉也。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曇超。姓張氏。清河人也。身長八尺。蔬食布衣。獨宿山林。虎兕不傷。建元末。棲錢塘靈苑山。夏常講經(jīng)。有一老人來聽。詰其姓氏。曰。我非人。乃龍也。居富春鹿山之下。鄉(xiāng)民鑿山侵龍居。龍忿不雨。今累月矣。屈師一往誨化群龍。師允其請。且曰。吾此地亦無水。汝能致之乎。老人即撫掌。泉自涌出。今玉泉是也。師乃往彼結(jié)壇。為龍受戒。浮舟講經(jīng)。雨大沾洽。嘉定三年。賜號靈悟大師。 贊曰。 身世兩忘  以道自勝  靈苑談經(jīng)  有龍來聽 求泉泉生  求雨雨應(yīng)  龍何為哉  惟師是令
神僧傳·卷第三
釋曇超。姓張氏。清河人。形長八尺容正可觀。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都龍華寺。元嘉末南游始興。遍觀山水。獨宿松下。虎兕不傷。大明中還都。至齊太祖即位。被敕往遼東弘贊禪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還京。俄又適錢唐靈隱山。一定累日。忽見一人來禮曰。弟子居在七里灘。以富陽縣人鑿麓山下侵壞龍室。群龍共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日田地枯涸。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潤澤蒼生功有歸也。超許之。神乃去。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為龍咒愿。至夜群龍化作人來禮拜。超更說法。因乞三歸。自稱是龍。超請其降雨。乃相看無言。其夜與超夢云。本因忿立誓。師既導(dǎo)之以善。不敢違命。明日晡當(dāng)降雨。至期沾足歲以。大熟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
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
釋曇超。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容止可觀。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上都龍華寺。元嘉末南游始興遍觀山水。獨宿樹下虎兕不傷。大明中還都。至齊太祖即位。被敕往遼東弘贊禪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還京。俄又適錢塘之靈苑山。每一入禪累日不起。后時忽聞風(fēng)雷之聲。俄見一人秉笏而進。稱嚴(yán)鎮(zhèn)東通。須臾有一人至。形甚端正。羽衛(wèi)連翩。下席禮敬自稱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師至。故來展禮。富陽縣人故冬鑿麓山下為塼侵壤龍室。群龍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馀日井池枯涸田種永罷。法師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致潤澤蒼生。功有歸也。超曰。興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貧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興云不能降雨。是故相請耳。遂許之。神倏忽而去。超乃南行經(jīng)五日至赤亭山。遙為龍咒愿說法。至夜群龍悉化作人。來詣超禮拜。超更說法。因乞三歸。自稱是龍。超請其降雨。乃相看無言。其夜又與超夢云。本因忿立誓。法師既導(dǎo)之以善。輒不敢違命明日晡時當(dāng)降雨。超明旦即往臨泉寺。遣人告縣令。辦船于江中。轉(zhuǎn)海龍王經(jīng)??h令即請僧浮船石首。轉(zhuǎn)經(jīng)裁竟。遂降大雨。高下皆足。歲以獲收。超以永明十卒年。春秋七十有四。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生朱氏。壽春人。少沈厚。耐勞苦。棄家得度。從彭城曇度。受三論。又從廬山慧龍。受法華義。還京師止中興寺。大明中。徵君何默。請印為法匠。以大闡講席。聽者七百馀人。印學(xué)雖博涉。而偏嗜法華。故捉麈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沒。壽六十五。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僧印。姓朱。壽春人。少而神思沈?qū)彴部鄤?wù)學(xué)。初游彭城從曇度受三論。度既擅步一時四遠(yuǎn)依集。印稟味鉆研窮其幽奧。后進往廬山。從慧龍咨受法華。龍亦當(dāng)世著名。播于法華宗旨。印偏功構(gòu)徹獨表新異。于是東適京師止中興寺。復(fù)陶思涅槃及馀經(jīng)典。宋大明中徵君何點招僧大集。請印為法匠。聽者七百馀人。司徒文宣王東海徐孝嗣。并挹敬風(fēng)猷屢請講說。印戒行清嚴(yán)稟性和穆。含恕安忍憙慍不彰。時仗氣之徒。問論中間?;蜇纫猿爸o。印神彩夷然曾無外意。雖學(xué)涉眾典而偏以法華著名。講法華凡二百五十二遍。以齊永元元年卒。春秋六十有五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十四
法慈亦名道慈,豫州沙門。(晉末別有道慈序《中阿含經(jīng)》。)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吳興烏程人,字德玄。年十七,為州西曹,兼直主簿。刺史王彧行縣夜還,寂之不肯開門,待墨旨而后開。轉(zhuǎn)主簿,遷故鄣縣令。為政廉潔,有能名。
丘杰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吳興烏程人,字偉跱。性至孝。十四歲遭母喪,以熟菜有味,止食生菜。傳忽夢見母曰:“汝啖生菜,遇蝦蟆毒,靈床前有三丸藥可服之?!苯荏@起,果得藥,服之下科斗子數(shù)升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深之。南朝宋吳興烏程人,字思玄。東晉末,劉義隆為徐州刺史,淵之為長史。劉后即位為宋文帝,淵之以舊恩歷官侍中、都官尚書、吳郡太守。卒于太常。

人物簡介

名僧傳抄
本姓高。涼洲人也。志力勇猛。聞弗樓沙國有佛缽。缽今在罽賓臺寺。恒有五百羅漢供養(yǎng)缽。缽經(jīng)騰空至涼洲。有十二羅漢。隨缽?fù)!A旰筮€罽賓。僧表恨不及見。乃至西踰蔥嶺。欲致誠禮。并至于賓國。值罽賓路梗。于賓。王寄表有張志模寫佛缽與之。又問寧復(fù)有所愿不。對曰。贊摩伽羅有寶勝像。外國相傳云。最似真相。愿得供養(yǎng)。王即命工巧。營造金薄像。金光陜高一丈。以真舍利置于頂上。僧表接還涼州。知涼土將亡。欲反淮海。經(jīng)蜀欣平縣。沙門道汪。求停缽像供養(yǎng)。今在彼龍華寺。僧表入矣。禮敬石像。住二載。卒于寺(云云)。
僧富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生山氏。高陽人也。少孤篤學(xué)。美儀止。偽秦衛(wèi)將軍楊邕。襄陽習(xí)鑿齒皆友善。聽道安講放光般若感悟。遂祝發(fā)為沙門。安沒。還魏郡廷尉寺謝賓客。山行見一小兒。為群賊牽去。問之則曰。欲以其心肝祭神也。兒啼垢面視富。富即脫所著衣。遺賊曰。請毋用人祭。而用羊豕祭。此衣所以為羊豕價也。賊不可。富遂從賊取刀。?其腹。血淋漓仆道旁。賊大驚皆奔散。富雖困。猶能言。行路問而悲之。因相與抱持而哭。既送小兒還其家。又急以針線。縫其腹涂之驗藥。輿歸寺。少時而差。
高僧傳·卷第十二 亡身
釋僧富。姓山。高陽人。父霸為藍(lán)田令。富少孤居貧而篤學(xué)無厭。采薪為燭以照讀書。及至冠年備盡經(jīng)史。美姿容善談?wù)?。后遇偽秦衛(wèi)將軍楊邕資其衣糧。習(xí)鑿齒攜共志學(xué)。及聽安公講放光經(jīng)。遂有心樂道。于是剃發(fā)依安受業(yè)。安亡后還魏郡廷尉寺。下帷潛思絕事人間。時村中有劫。劫得一小兒。欲取心肝以解神。富逍遙路口。遇見劫具問其意。因脫衣以易小兒。群劫不許。富曰。大人五藏亦可用不。劫謂富不能亡身。妄言亦好。富乃念曰。我幻炎之軀會有一死。以死濟人。雖死猶生。即自取劫刀劃胸至臍。群劫更相咎責(zé)四散奔走。即送小兒還家。路口時行路一人見富如此。因問其故。富雖復(fù)頓悶口猶能言。乃具答以事。此人悲悼傷心還家取針縫其腹皮。涂以驗藥。輿還寺將息。少時而差。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僧。俗姓湯,善詩文,得徐湛之賞識。宋孝武帝令還俗受職,位至揚州從事。其詩受民歌影響多寫兒女之情,詩風(fēng)清新流暢,頗具情致。顏延之薄其詩,以為“委巷中歌謠”。
僧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朱氏。吳人也。少為沙門。師事僧業(yè)。尤明十誦。工文章。涉獵書傳。始居虎丘山。宋孝武聞其名。詔至京師為僧正。止中興寺。時有沙門僧定。自稱得不還果。璩集眾詳斷。令現(xiàn)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現(xiàn)。璩曰。按律文有四因緣。得現(xiàn)神足。一斷疑網(wǎng)。二破邪見。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不能然。遂擯之。乃著戒眾論。以示來葉。少帝準(zhǔn)從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宗為法友。歿壽五十八。注勝鬘經(jīng)。撰僧尼要事。行于世。釋道儼者。雄丘小黃人。善毗尼。精研四部。融會眾家。又覈梵漢異音旨?xì)w作決正四部毗尼論。大弘律教。游彭城沒。壽七十五。
高僧傳·卷第十一 明律
釋僧璩。姓來。吳國人。出家為僧業(yè)弟子??備J眾經(jīng)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制文藻。始住吳虎丘山。宋孝武欽其風(fēng)聞。敕出京師為僧正悅眾。止于中興寺。時有沙門僧定。自稱得不還果。璩集僧詳斷令現(xiàn)神足。定云??址附涔什滑F(xiàn)。璩案律文有四因緣得現(xiàn)神足。一斷疑網(wǎng)。二破邪見。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既虛誑事暴即日明擯璩仍著誡眾論以示來業(yè)。璩既學(xué)兼內(nèi)外又律行無疵。道俗歸依車軌相接。少帝準(zhǔn)從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崇為法友。袁粲張敷并一遇傾蓋。后移止莊嚴(yán)。卒于所住。春秋五十有八。述勝鬘文旨。并撰僧尼要事兩卷。今行于世。時又有道表律師。率真有高行。宋明帝敕晉熙王爽從請戒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張氏。遼西海陽人也。少以博學(xué)。游燕齊間。毀衣冠為沙門。通貫經(jīng)論。后過江。講演。名動京師。吳郡張恭。請居閑居寺。晚憩虎丘寺。詮先于黃龍國造丈六金像。又于虎丘造人中金像。清確自守。居無儲畜。平昌孟顗。于馀杭立方顯寺。以延詮。而詮亦以嗜披覽。致雙瞽疾。既篤。常見所造二像在西壁。弟子法朗夢數(shù)人捧一金臺至。問之答曰。迎詮法師。旦果卒于臨安董功曹家??h令阮尚之。使葬曰土山郭文舉冢右。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僧詮。姓張。遼西海陽人。少游燕齊遍學(xué)外典。弱冠方出家復(fù)精鍊三藏。為北土學(xué)者之宗。后過江止京師。鋪筵大講?;⒔?。吳郡張恭請還吳講說。姑蘇之士并慕德歸心。初止閑居寺。晚憩虎丘山。詮先于黃龍國造丈六金像。入?yún)怯衷烊酥薪鹣?。置于虎丘山之東寺。詮性好檀施周贍貧乏。清確自守居無兼幣。后平昌孟顗于馀杭立方顯寺。請詮居之。率眾翹勤禪禮無輟。看尋苦至。遂乃失明。而策厲彌精講授不廢。吳國張暢張敷譙國戴颙戴勃并慕德結(jié)交。崇以師禮。詮后暫游臨安縣投董功曹家。功曹者清信弟子也。詮?fù)吨股贂r便遇疾甚篤。而常見所造之像來在西壁。又見諸天童子皆來侍病。弟子法朗夢見一臺數(shù)人捧之。問何所去。答云。迎詮法師。明旦果卒??h令阮尚之使葬白土山郭文舉之冢右。以擬梁鴻之附要離也。特進王裕及高士戴颙。至詮墓所刻石立碑。唐思賢造文。張敷作誄。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出李氏。秦州隴西人也。八歲棄家。十二為沙門。通十誦。誦維摩法華。從西涼玄高法師。究明禪慧。而深曉律要。復(fù)西游巴蜀。還止江陵琵琶寺。且咨業(yè)于慧徹。聲被荊楚。時山陽王劉休佑為州將。張岱為長史。皆稟戒法。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稅駕問道。及病。問日早晚。曰已中。乃索水盥漱。泊然而化。
高僧傳·卷第十一 明律
釋僧隱。姓李。秦州隴西人。家世正信。隱年八歲出家便能長齋。至十二蔬食。及受具戒執(zhí)操彌堅。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誦。誦法華維摩。聞西涼州有玄高法師禪慧兼舉。乃負(fù)笈從之。于是學(xué)盡禪門深解律要。高公化后。復(fù)西游巴蜀專任弘通。頃之東下止江陵琵琶寺。咨業(yè)于慧徹。徹名重當(dāng)時。道扇方外。隱研訪少時。備窮經(jīng)律。禪慧之風(fēng)被于荊楚。州將山陽王劉休祐及長史張岱。并咨稟戒法。后刺史巴陵王休若及建平王景素。皆稅駕禪房屈膝恭禮。后臥疾少時。問侍者。日中未。答云。已中。乃索水漱口。顏貌怡然忽爾從化。春秋八十矣。時江陵上明寺復(fù)有成具律師。亦善十誦及雜心毗曇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居錢塘靈隱寺,精守戒范。善長嘯,聽者悲涼,謂之哀松梵。于澗邊養(yǎng)一白猿,有時逸去,呼之即至,時稱白猿梵,稱智一為猿父。后群猿繼至,每眾僧齋訖,斂飯送猿臺所,后人名為飯猿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居靈隱山中。標(biāo)致高潔。翛然有出塵韻。望之知其為世外士也。姿性善嘯。引聲一發(fā)。窅眇入云。抑楊縱翕。殊合律呂。颼飗凄切。聽者生哀。謂之哀松梵。養(yǎng)一白猿。遠(yuǎn)放林壑。佇立呼之。調(diào)極清婉。猿則隨至。謂之白猿梵。眾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贊詠。塔下歌謠?;騿h起經(jīng)筵?;蝽灹鼾S會。使物類感之。則此心之虛靈。進于善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智一者。不詳何許人也。居靈隱寺之半峰。精守戒范而善長嘯。嘯終乃牽曳其聲。杳入云際。如吹笳葉若揭游絲。徐舉徐揚載哀載咽。颼飗凄切聽者悲涼。謂之哀松之梵。頗生物善。或在像前贊詠流靡。于靈山澗邊養(yǎng)一白猿。有時驀山踰澗久而不還。一乃吮吻張喉作梵呼之則猿至矣。時人謂之白猿梵。召一公為猿父。猶狙公也。其后澗邊群狙聚焉。每至眾僧齋訖。歛生飯送猿臺所。后令山童呼三二聲。則群猿競至。洎乎唐武宗廢教。伊寺毀除焉。鞠為茂草之墟飯猿于臺。事皆堙滅一師不詳所終。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三
沙門寶公者。嵩山高棲士也。旦從林慮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將隅中。忽聞鐘聲。尋響而進。巖岫重阻登陟而趨。乃見一寺。獨據(jù)深林三門正南赫奕輝煥。前至門所??搭~云靈隱之寺。門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啄或踴或臥?;仨_寶。寶怖將返。須臾見胡僧外來。寶喚不應(yīng)。亦不回。顧直入門內(nèi)犬亦隨。入良久寶見。人漸次入。門屋宇四周房門并。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儼然。寶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聞東間有聲。仰視見開孔如井大比丘前后從孔飛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訖自相借問。今日齋時何處食來。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無處不至。動即千萬馀里。末后一僧從空而下。諸人競問。來何太遲。答曰。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禪師講會。各各豎義。有一后生聰俊難問。詞音鋒起殊為可觀。不覺遂晚。寶本事鑒為和尚。既聞此語望得參話。因整衣而起白諸僧曰。鑒是寶和尚。諸僧直視寶。頃之已失靈隱寺所在。寶但獨坐于柞木之下。一無所見。唯睹巖谷。禽鳥翔集喧亂。及出山以問尚統(tǒng)法師。尚曰。此寺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年歲久遠(yuǎn)賢圣居之。非凡所住?;蛏蚧螂[遷徙無定。今山行者猶聞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