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870,分258頁顯示  上一頁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伽跋摩(常啼菩薩 )
僧良人(別稱 良文 )
僧日照(別稱 地婆訶羅 )
僧如海( 周 )
僧省躬(清冷山沙門、清冷山 )
僧拾得( 拾得 拾得為賢士 )
僧曇翼( 馮 )
僧文瓚( 張 )
僧無可( 別稱 樹谷僧 )
僧香育( 李 )
僧行明( 魯 )
僧玄嶷( 杜 )
僧玄逸( 竇 )
僧玄約( 張 )
僧真干( 直干 )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僧伽跋摩者??祰艘?。少出流沙游步京輦。稟素崇信戒行清嚴。檀舍是修慈悲在念。以顯慶年內(nèi)奉敕與使人相隨禮覲西國到大覺寺。于金剛座廣興薦設。七日七夜然燈續(xù)明獻大法會。又于菩提院內(nèi)無憂樹下。彫刻佛形及觀自在菩薩像。盛興慶贊時人嘆希。后還唐國。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藥。于時交州時屬大儉人物餓饑。于日日中營辦飲食救濟孤苦。悲心內(nèi)結涕泣外流。時人號為常啼菩薩也。才染微疾奄爾而終。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良文。僧人。曾至江州寶歷寺,馀無考。一說即良乂之誤?!度圃娨荨肥赵?句,出日本大江維時編《千載佳句》卷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地婆訶羅。高宗時來華。儀鳳四年表請翻度。至武周垂拱末,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年七十五卒于翻經(jīng)小房。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進。尤善祝術。高宗時來游中國。儀鳳四年五月。疏請翻傳所赍經(jīng)夾。天后末。于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廣福寺出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壑亲C梵語。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辨。明恂。懷度。證義。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序其端。后終于翻經(jīng)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陽龍門之香山。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度人也。洞明八藏博曉五明。戒行高奇學業(yè)勤悴。而咒術尤工。以天皇時來游此國。儀鳳四年五月表請翻度所赍經(jīng)夾。仍準玄奘例。于一大寺別院安置。并大德三五人同譯。至天后垂拱末。于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東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廣福寺。譯大乘顯識經(jīng)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zhàn)陀般若提婆譯語。沙門慧智證梵語。敕諸名德助其法化。沙門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沙門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敷睿藻制序冠首焉。照嘗與覺護同翻佛頂。深體唐言善傳佛意。每進新經(jīng)錫賚豐厚。后終于翻經(jīng)小房。享年七十五。天后敕葬于洛陽龍門香山。塔見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周。始為僧,其父奪其志,使仕,至成都主簿。天寶之亂,復為僧。嘗居京師西明寺,又居岣嶁山,終居龍安寺。柳宗元有《龍安海禪師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桐廬人,自號清冷山沙門。幼強識,能文詞。晚居揚州慧照寺。其品藻臧否古今之義,生徒錄之,號《順正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睦州相廬人。然不知姓氏所從出。童年即強識。志大言高。耆宿皆偉其器。從師隸業(yè)圣德寺。依姑蘇開元道恒師。習毗尼。恒殊愛其勤謹。晚講訓維揚著順正錄十卷。世呼淮南記主。自號清冷山。沙門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省躬。睦州桐廬人也。為童強識。耆宿呼語怪其志大而言高。每厭樊籠。忽投圣德寺慕道從師。敕恩得度。性靈天發(fā)于毗尼道。學如溫習。復擇名師得姑蘇開元道恒師。恒曰。甚矣吾得躬也。門人日益親。及乎探頤精微愈征愈遠。時有擊論互指為迷者必請見。躬為其判之。坐分曲直。諺曰。義盡省躬。言到躬義無不盡也其博綜律乘捍禦師門也若此。恒曰。自吾有躬也惡言不聞矣。躬避席葉拱而對曰。某不佞也。仰師之道。若采扶桑以啖??蠶。所患者未能嘔繁絲以報主耳。恒曰。視子吐園客五色絲??晒╉肜C之資。言太謙矣。晚赴維揚之召。廣訓徒焉。然其滿口雌黃品藻否臧古今之義。生徒明敏者各錄之。都加潤色號順正記。十卷行之。復著分輕重物儀別行沿襲十三章門。條例外加近世現(xiàn)有物之重輕。頗為要用。躬復高儒學作碑頌越多。以其曾化邪溝。故呼淮南記主。自號清冷山沙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太宗貞觀時人。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游松徑,見一十余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經(jīng)三紀,令知食堂。與寒山友,狀類顛狂。閭丘胤出守臺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胤復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尋其遺物,唯于林間并村墅屋壁得詩三百余篇。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字里不詳。與豐干、寒山同時,約于玄宗至代宗間在世。舊說為太宗貞觀間人,實誤。據(jù)云數(shù)歲時被遺棄赤城道旁,為臺州(今浙江臨海)國清寺僧豐干拾歸,就養(yǎng)于寺中,遂以拾得為名。后為國清寺苦行僧。與寒山友善,二人交談,聽者多不能解?;騻髌錇槠兴_應身,時人尊為賢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喜作詩,多宣揚佛教義理,以勸諭世人,亦有吟詠山林風景及隱逸情趣之作。詩風淺顯通俗,與寒山詩風相似。其詩由僧道翹編次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詩集》之末。今人錢學烈有《寒山拾得詩校評》?!?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a target='_blank'>宗鏡錄》中另存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拾得,生卒年不詳,本為赤城(在今浙江天臺境)孤兒,天臺國清寺僧豐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養(yǎng)之,故名拾得,舊傳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約玄宗時在世。與寒山為友,亦能詩。后人輯寒山集,附其詩于集中?!?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封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仍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封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蛉藖碚J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而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賢士隱遁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神僧傳·卷第六
拾得者。豐干禪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曰?;蛉藖碚J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餐。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而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賢士隱道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豐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蛉藖碚J。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旦。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來負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樸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中州縣郡。符下云。賢士隱遁。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作品評論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詩)云:“一為書劍客,三遇圣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勛。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拾得詩云:“少年學書劍,叱馭到京州。聞伐匈奴盡,娑婆無處游。歸來翠巖下,席草枕清流?!眲t二人固挾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禪也。其詩近偈語為多。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收《招隱》詩1首,列為事跡無考僧,系據(jù)《唐詩紀事》卷七六收入。按梁僧慧皎《高僧傳》卷五載此詩為東晉僧人帛道猷作。帛道猷,俗姓馮,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后住若耶山,與僧道一為友?!?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以其詩為曇翼作。唐代未見有曇翼其人。晉時有越州法華山僧曇翼,見《宋高僧傳》卷一四。
僧文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晉陽人,俗姓張。幼出家于并州崇福寺。學該群籍,詔為翻譯,并為河南佛授記寺兼京兆安國、荷恩、崇福等寺大德。晚住京兆荷恩寺。好修福事,設無遮會。年六十余,卒于本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張氏晉陽人。幼依并州崇福寺薙落。學該群籍。教洽三乘。至若金版玉繩之錄。龍韜象緯之文。莫不探循源委。采擢本枝。或將敷暢彤墀。揄揚黃閣。則福周蕃壤。恩被海隅。詔充翻譯。兼佛授記安國荷恩崇福等寺大德。平生共設無遮大齋一百會。每遇齋。則陰云開霽。凍雪生春。其至誠所感。有如此者。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文瓚。姓張氏。晉陽人也。天姿整恪。幼事師于并州崇福寺。學該群籍控帶三乘。至若金版銀繩之箓。龍韜象秘之文。罔不耰耘情田波濤口海。宣暢皇化對揚天休。一皆悅服。詔為翻譯并河南佛授記寺兼京兆安國荷恩崇福等寺大德。好修福事。設無遮一百會。凡圣混淆一皆等施。縱風云連起及至齋日必晴明晏然。感動人祇福無唐設。春秋六十馀。卒于本院。境內(nèi)苦霧如泣。數(shù)日不解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長安人,一作范陽人。賈島從弟。居青龍寺,一說居天仙寺。工詩,多五言,律調(diào)謹嚴,意在言外,詩名與島齊。與馬戴、姚合、厲玄多有酬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俗姓賈,范陽(今北京西南)人。賈島從弟。少年時出家,嘗與賈島同居青龍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廬山等地。大和年間,為白閣寺僧(《金石萃編》卷六六《僧無可書幢》)。與姚合過往甚密,酬唱至多,合刺金州,無可往訪之。又與張籍、馬戴、厲玄、喻鳧等人友善。生平見《唐詩紀事》卷七四、《唐才子傳》卷六。無可工詩,多五言,與賈島、周駕齊名,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之入室。無可善為象外句,“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冷齋夜話》),如“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微陽下喬木,遠燒人秋山”。亦以能書名,效柳公權體。(《關中金石記》)《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又2句。
唐詩匯評
無可,生卒年不詳,俗姓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或云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賈島從弟。元和中,居長安青龍寺,后又居長安先天寺及終南白閣寺。又曾游吳越、嶺南、江西等地。會昌中,居華山樹谷,自稱樹谷僧。約會昌末、大中初卒??缮茣?,工五言詩,與姚合、朱慶馀、賈島、殷免藩、章孝標、頓非熊、馬戴、段成式、雍陶、厲玄等為詩友,唱和甚多。有《無可集》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無可)工詩,多為五言。初,賈島棄俗,時同居青龍寺,呼島為從兄。與馬戴、姚合、厲玄多有酬唱,律調(diào)謹嚴,屬興清越,比物以意,謂之象外句。如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庇衷唬骸拔㈥栂聠棠?,遠燒入秋山?!狈泊说刃缕?,當時翕然稱尚,妙在言用而不失其名耳。
唐音癸簽
無可詩與兄島同調(diào),亦時出雄句,咄咄火攻。
詩筏
唐釋子以詩傳者數(shù)十家,然自皎然外,應推無可、清塞(按即周賀)、齊己、貫休數(shù)人為最,以此數(shù)人詩無缽盂氣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無可詩如秋澗流泉,雖波濤不興,亦自清冷可悅……但多與郎士元相雜,殊不能辨。
僧香育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濟陰人,俗姓李。初研習莊老,后留神佛典,遂出家,精研律學。至五臺山參謁秀師,后辭去,入郢州大佛山。勁節(jié)安禪,徒眾常以千計。州將韓閏召之出山,堅以疾辭。臨終,命以水滌盥,端坐而化,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李氏。濟陰人。父為兗府椽。競于名位。育厭之。始嗜老莊恬漠之說。及閱貝書。則神契意合。志慮融會。遂趨滄洲安定寺。從智光律師削染。既受具足戒。復究律學。俄辭去。時秀大師方盛化。育獲預席末。久之盡得秀公之指。即入富水大佛山。以自涵養(yǎng)。州將韓??篤慕其德。屢致禮邀出山。育輒稱疾不屈。日擁黑白提唱。聲譽籍甚。韓君緇軿結轍。供施交積。且構法堂。以進玄侶。韓君問曰。佛法已后事如何。答曰。如同太虛。委在有力。往來參徒。數(shù)常盈千。嘗升座謂眾曰。善哉是會。遭遇者艱。須決所疑。無使虛度。因求水盥滌。趺坐而逝。壽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香育。姓李氏。濟陰人也。父為兗州掾。育有道性常研習莊老。根器奮發(fā)。俄于釋典留神。決捐俗態(tài)。趨滄州安定寺智元律師所乞求削染。滿足戒后精力律學。垂欲卒業(yè)一旦辭師觀游圣跡。陟天臺登南岳。或入巖阿或棲樹下。末至五臺。后參預秀師盛化。夙心相契擊節(jié)希聲。秀問之。育答密若隱書。一皆開釋。秀默異之。在叢眾間多歷年所。洞徹心源。則辭秀去入富水大佛山。勁節(jié)安禪卯前一食。州將韓閏篤欽其道堅召出山。育稱疾而已。因是黑白之眾渴仰歸依。韓使君輜車繼運供施交駢。樹造法堂嚴飾奇麗。時來問道。韓侯問佛法已后事如何。答云。如同太虛委在有力。韓侯欽尚。徒眾常有千計。賢不肖駮雜而居。往往聞有不測之僧預其聽受焉。一旦說法次告眾曰。善哉是會遭遇者艱。須決所疑無遣虛度。命水滌盥端坐而化。春秋七十有三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郡長州人,俗姓魯。歷居五臺山、峨眉山,后棲衡山祝融峰下,與玄泰布納交契。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吳郡長洲魯氏子。出家禮五臺峨嵋天臺諸勝跡。至衡岳愛之。遂棲止祝融峰下。與玄泰布納相往來。每謂其友曰。吾不愿學僧崖之焚木樓。亦不愿學屈原之葬魚腹。然終當學薩埵太子之飼虎耳。一日委身鷙獸前。骨肉皆盡。泰為收其遺馀。以阇維之。得舍利。絕圓瑩。因擷華酌水。述文以祭。其文槩謂能以勇猛破貪著。成法檀度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行明。俗姓魯。吳郡長洲人也。幼從師于本部。后游方問道。然其耿介軒昂嘯傲自放。初歷五臺峨嵋禮金色銀二世界菩薩。皆隨心應現(xiàn)。由此登天臺陟羅浮。入衡岳游梓潼。屬唐季湘之左右割裂。爭尋常而未息。靡有寧歲。于是棲祝融峰下有終焉之志。止七寶臺。與玄泰布納為交契。其性之好惡泰亦罔抗其輕重焉。嘗謂道友曰。吾不愿隨僧崖焚之于木樓。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魚腹。終誓投軀學薩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刹粍蘸酢覍已灾疾恢拧:鲇诹直¢g委身虓虎前。爭競食之。須臾肉盡。時泰公收其殘骼焚之而獲舍利。乃擷華酌水為文祭之。辭中明其勇猛能捐內(nèi)財。破慳法成檀度未舍已舍當舍三輪頓空。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系曰。佛敕比丘施眾生食。二世順益感果非輕。若其明公成大檀度遠慳貪也。成大勇猛得無畏也。成三輪空無為功德也。成難舍心凈佛土也一擲其軀其利博哉。譬猶善賞者費少而勸多。其是之謂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杜。幼入道門,通道經(jīng),出類逸群,時號杜乂煉師,為洛陽大恒觀主。武則天崇闡佛教,乂乃愿反初服,歸依佛門,詔許剃度,住洛陽佛授記寺,尋為寺都。參與翻譯,撰《甄正論》,設主客問答,指斥道教之失,闡揚佛理。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杜氏。不知何許人。始為道。士號杜鍊師。主給都大恒觀。俄薙落住佛授記寺?;騿栔?。子何遽信佛邪。嶷曰。吾固易之所謂不遠復亡祇悔者矣。且生死飆疾。宜蚤圖之。茍臨衢整轡。中流佇枻。其能免于車覆舟溺者。幾希。若朝真拜斗劾鬼求仙。非用心之極至也。 會天后崇尚大法。闡揚上乘。聞其能舍邪歸正。出淺入深。詔充寺之都維那。嶷既浹洽禪教。益愧初失。乃設主客問答。著甄正論一部。后不知所終。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玄嶷。俗姓杜氏。幼入玄門才通經(jīng)法。黃冠之侶推其明哲。出類逸群號杜又鍊師。方登極箓為洛都大恒觀主。游心七略得理三玄。道術之流推為綱領。天后心崇大法揚闡釋宗。又悟其食蓼非甘卻行遠舍愿。反初服向佛而歸。遂懇求剃落。詔許度之。住佛授記寺。尋為寺都焉。則知在草為英在禽為雄信。有之矣。續(xù)參翻譯。悉彼宗之乖謬。知正教之可憑或問之曰。子何信佛邪。嶷曰。生死飆疾宜早圖之。無令臨衢整轡中流佇枻乎。有若環(huán)車望斗劾鬼求仙。以此用心非究盡也。乃造甄正論一部。指斥其失令歸正真。施設主客問答。極為省要焉。嶷不知厥終。 系曰。知彼敵情資乎鄉(xiāng)導?;蛉氡貭幹场C鈺サ刂I。又猶秉燭霄征。便匪如人入闇。歷聞玄嶷曾寄黃冠熟其本教。及歸釋族斥彼妄源。不須四月而試之。已納一城之款矣。由是觀之。脫有牾逆之者。則曰。吾當說汝真。斯是之謂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竇。為玄宗從外父。住京兆華嚴寺。風神秀朗,蕭灑拔俗。有《釋教廣品歷章》。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竇氏。玄宗神武皇帝從外父也。標姿拔俗。學業(yè)名家。既廁緇流。披閱龍藏。乃喟然嘆曰。去圣時遙。簡編倒錯。一至爾乎。遂據(jù)古今目錄所載。大小乘經(jīng)律論。東西土圣賢集。一千八百部。以校酬其卷帙。詳考其音字。總為書三十卷。疏釋教廣品歷章。行之天下。然不為富貴所縱。而能以空寂自治。茍非有大過人者。曷足臻是。猗歟偉哉。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玄逸姓竇氏。即玄宗神武皇帝從外父也。繁柯懿葉莫我與京。昆友侄弟多升朝列?;蛞悦饮愖猿?。或以官榮相抗。逸乃風神秀朗蕭灑拔俗。悟色空之跡到真寂之場??凤醺嗔花嗝窜幟?。既而形廁緇伍學追上流。秘藏香龕披閱通理。一日喟然興嘆曰。去圣日遠編簡倒錯?;蛑勾嫦奈??;驗E在魯魚。加以筆札偷行。校讎喪句。若犍度失其夾葉。猶禮記脫錯后先。日見乖訛迷而不復。有一于此。彝倫攸??。遂據(jù)古今所撰目錄。及勘諸經(jīng)。披文已浩于幾案。積卷仍溢于堂宇。字舛者詳義而綸之。品差者賾理而綱之。星霜累遷功業(yè)克著。非夫心斷金石志堅冰蘗者。曷登此哉。既綜結其科目。諒條而不紊也。都為三十卷。號釋教廣品歷章焉??计浯笮〕私?jīng)律論并東西土賢圣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紙書。校知多少縛定品次。俾后世無悶焉。其章頗成倫要。備預不虞。古之善制。有樂陵尹靈琛為序。逸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正平人。俗姓張。居絳州龍興寺。后住長安崇圣寺,臨壇講《》及《俱舍論》共四十余遍。有《俱舍論金華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正平張氏。幼入鄉(xiāng)里之隆興寺。肄業(yè)日誦千言。既落發(fā)。受滿分戒。探尋篇聚。久歷歲時。玄賾淹貫。眾所推仰。戾止長安圣壽寺。臨壇講律。兼講俱舍論共四十馀遍。且著金華鈔二十卷。以明論旨。名重汾沁間。北面門人百馀輩。卒年七十六。﨟五十六。阇維獲舍利。構磚浮圖于郡城之西。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玄約。姓張氏。正平人也。志韻剛潔幼萌出塵之心。既諧夙志入州龍興伽藍。日誦千言更無再受。落發(fā)之后滿足律儀。檢察己心循其戒范。精持止作未嘗穿穴。自茲名節(jié)頓高流輩窺仰。數(shù)稔之間律論俱贍。遍求知識探賾玄文。戾止長安崇圣寺。以戒德之選而預臨壇講。律并俱舍共四十馀遍。淵靜其性研覈靡虧。著俱舍論金華鈔二十卷。為時所貴。而二講登席可三百馀人。皆北面受業(yè)焉。傳稟門生一百許輩。汾沁之間奔走學者迨乎老矣。終本院小房。俗壽七十六。法臘五十六。學法弟子道俗收焚坑舍利數(shù)百粒。構磚浮圖于郡城之西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直干。僧人。生平無考?!度圃娨荨肥赵?句,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千載佳句》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