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569,分305頁顯示  上一頁  299  300  301  302  303  305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邱吟文(仁烈 )
釋宗興(世昌 富蓄 )
丘逢甲(仙根 蟄仙、蟄庵、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痛哭生、召抗日、滄海君、仲閼、倉海 )
邱緝臣
邱錫熙(緝臣 )
釋慈壽(松華 幻棲 )
釋華山(云泉 陳 )
釋機溥(志西 月呆 劉 )
僧宗仰(別稱 中央 楞伽小隱、烏目山僧 浩舜 )
僧廉泉(惠卿 南湖、岫云、小萬柳居士、萬柳夫人 廉莊 )
邱景章(端甫 蘇齋生 )
丘樹甲(崧甫 )
丘復(fù)( 果園、菏公 荷生 )
釋日照(信林 孫 )
蔡哲夫( 守、有守 成城 寒瓊、寒翁、寒道人、茶丘殘客、折芙 )
邱吟文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邱吟文(1862~1936),字仁烈。苗栗縣三灣鄉(xiāng)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取中秀才,于大河底觀音廟(今苗栗蓮座宮)開設(shè)「養(yǎng)正書房」教授漢學(xué),生徒眾多。乙未后,日人任命為三灣町町長,明治三十年(1897)辭去職務(wù),四月獲綬佩紳章。退隱后,以教學(xué)、讀書自娛,并與好友張心麟、張澄水等,于南福莊(今南莊鄉(xiāng)員林村屯營)設(shè)立「育化堂」,以扶鸞教化民眾。著有善書《一聲雷》(1901)、《一字譜》(1902)、《懲勸錄》(1913)等。明治三十六年(1903)與張澄水、張心麟、黃新盛、黃永龍等人發(fā)起擇地建廟,于小南埔創(chuàng)建崇圣宮。邱氏文筆典雅,亦孚人望,凡地方橋梁、廟宇、新居落成等往往請其撰聯(lián)作對,墨寶留存甚多。惜詩作多已佚失,今僅存二首?!紖⒖钾攬F法人陳運棟文教基金會《三灣鄉(xiāng)志。人物篇》,苗栗:三灣鄉(xiāng)公所,2005年,頁549。 〗 (向麗頻撰)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釋宗興,字世昌。姓張氏,崇慶人也。父萬锜,有隱德。母鄭氏,夢撫松枝而生。興賦有殊性,髫年秀發(fā)。幼禮上光嚴寺心維薙度,初習(xí)課誦,即問其師曰:“出家如此,還有事否?”心維大異之。年二十四,始受具于寶光慈心。上光嚴寺者,亦稱上古寺,禪林雖啟,毗尼無聞。及興得戒歸,一方觀感,始重律儀,更勵苦行,不憚勤瘁,經(jīng)營締造,寺貌聿新。舊有《龍藏》,歲久蠹蝕,頗多殘缺,興為之寫補,凡數(shù)十百卷,累時經(jīng)歲,幾易寒暑乃告完備。及登主席,百廢具舉,規(guī)制弘大,無異叢林,達士名流,咸與親近。已而發(fā)志南游,參訪名宿,光緒癸卯冬歸。所證益深,寶光本立馳函相促,即付以法,畀之重任。先是,寶光古剎建自唐時,垂數(shù)千年,號為富蓄,人多覬覦。清之季世,新學(xué)流行,奪寺設(shè)校,所在告控,本立處此,難于應(yīng)付,知興精敏彊干,善解方便,必能操縱裕如,兼品德清高,眾所推敬。故繼席之后,外侮不侵,寺中資積,賴以無損。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丘逢甲(1864~1912),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又號蟄庵、仲閼;乙未內(nèi)渡后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痛哭生。清淡水廳銅羅灣(今苗栗銅鑼)人。十四歲取中秀才,丁日昌贈以「東寧才子」之印;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親老告歸,先后擔(dān)任宏文、羅山、崇文書院主講,兼任《臺灣通志》總局采訪工作。甲午戰(zhàn)敗,割臺議起,丘氏上書請愿,反對割讓,與臺灣官紳共組臺灣民主國,并擔(dān)任義軍統(tǒng)領(lǐng),督辦團練,以「抗倭守土」號召抗日。日軍抵臺不久,繼民主國總統(tǒng)唐景崧之后,避難廣東鎮(zhèn)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興學(xué)教育,曾擔(dān)任韓山、東山、景韓書院主講,創(chuàng)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機構(gòu):嶺東同文學(xué)堂,開新學(xué)風(fēng)氣之先。又曾擔(dān)任廣東咨議局副議長,軍政府教育部長等。1912年病逝于鎮(zhèn)平,臨終遺言須向南葬,以示不忘臺灣。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詩作,多見于《柏莊詩草》,計古近體詩約二百五十首。內(nèi)渡后詩作以《嶺云海日樓詩鈔》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編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茲以陳炎正編《柏莊詩草》〖此詩稿由陳炎正于1978年購得,又抄錄丘逢甲少作后,集為《丘倉海先生詩文錄》,與《柏莊詩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嶺云海日樓詩鈔》〖臺灣省文獻會本依據(jù)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的《嶺云海日樓詩鈔》(含《選外集》)加標點編印,于1994年出版,內(nèi)容較為完整,故據(jù)以為底本。 〗為底本,并參照王國璠編《柏莊詩草》〖王國璠據(jù)《柏莊詩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將《丘倉海先生詩文錄》中的詩歌分出,題為「倉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該書。1980年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簡稱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編,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鄒本)〖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內(nèi)附丘瑞甲補輯《選外集》,1937年由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部出版,臺灣大學(xué)圖書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黃志平、丘應(yīng)樞、丘晨波編《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徽本)〖黃志平、丘應(yīng)樞、丘晨波編校,《嶺云海日樓詩鈔》,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詩作十三卷、《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羅浮游草附錄》等。 〗、黃志平、丘晨波編《丘逢甲集》〖黃志平、丘晨波主編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時間排序,但未區(qū)分選外集、補遺等?!?,并增補光緒己亥(1899)嶺南寶經(jīng)閣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詩畸》、《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師友風(fēng)義錄》、《臺灣詩乘》、《三六九小報》、《詩報》、《臺灣詩醇》、《東寧擊缽吟后集》、《臺灣詩?!返容嬩浘幮?。
詞學(xué)圖錄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號蟄仙、仲閼、倉海。臺灣苗栗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有《嶺云海日樓詩鈔》。
維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晚號倉海君,一作滄海君,清朝官員、詩人和教育家,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yīng)府鎮(zhèn)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光緒十五年進士,曾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擅長詩文,有《柏莊詩草》、《嶺云海日樓詩鈔》。 因父親丘龍章受聘講授漢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后壟堡銅鑼灣(今臺灣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出生。光緒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試,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師做官,以「親老需侍」為由返臺,受臺灣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呂氏(今稱神岡呂家)禮聘講授漢文。其兄丘先甲也因辦理鄉(xiāng)勇團練、開墾土地等因素,舉家遷往臺中。 丘逢甲曾到臺中「衡文書院」任主講,后又于臺南和嘉義舉辦新式學(xué)堂。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丘逢甲奉旨督辦團練。次年,清軍戰(zhàn)敗,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guān)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呈文,反對割臺。條約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國,率紳民奉旗、璽及總統(tǒng)印,獻于巡撫唐景崧,并聲援義軍反抗。5月23日,唐景崧發(fā)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年號“永清”,唐景崧出任總統(tǒng),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wù)大臣,丘逢甲為義勇軍統(tǒng)領(lǐng)。唐景崧駐守臺北,丘逢甲奉命駐兵南崁策應(yīng)。 5月29日,日軍登臺,進佔基隆,守軍不敵。6月4日,總統(tǒng)唐景崧棄職,乘德商輪船逃往廈門。丘逢甲見局勢不可為,便返回臺中,攜家眷內(nèi)渡廣東嘉應(yīng)州。離臺前有詩:「宰相有權(quán)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傳頌一時。 丘逢甲內(nèi)渡唐山后,先后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并與三弟樹甲共同成立嶺東同文學(xué)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廣州,任廣東學(xué)務(wù)公所參議。三十二年(1906年),任廣州府中學(xué)堂監(jiān)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廣東咨議局成立,丘逢甲當(dāng)選議員,既而被推舉為副議長。 丘逢甲積極支持姚雨平、鄒魯?shù)热说姆辞甯锩顒印Py(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響應(yīng),廣東宣布獨立,推胡漢民為都督。丘逢甲被選為代表,選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民國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積勞成疾,請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廣東鎮(zhèn)平員山里門第,遺言「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丘逢甲出殯時,“執(zhí)紼而哭者數(shù)千人”,有挽聯(lián)曰:“憶當(dāng)年,禍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雙手難支新建國;病今日,大星墜地,只剩二三遺老,背面同哭故將軍?!?

正面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志,卻棄官返臺從事教育工作;乙未割臺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nèi)渡大陸后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元氣。終其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xué)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lián)曾評其《嶺云海日樓詩鈔》曰「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沽鴣喿又^「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zhàn)血臺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云?!沽簡⒊瑒t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天下健者」

負面評價

反割臺運動期間,丘逢甲雖首先刺血上書,反對割臺,爾后卻提前內(nèi)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頗有微詞。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便作總評為「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 丘氏內(nèi)渡之際,傳聞其貪污,挾帶十萬兩白銀之巨額公款而行;但因無實據(jù),亦有持不同意見者,其貪污之事,迄今尚有爭議。
邱緝臣 朝代:清末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邱緝臣(1864~1928),清末明經(jīng),為嘉義文士。自幼習(xí)史吟經(jīng),輕名物,惡媚骨,內(nèi)渡居漳州海澄。緝臣作品原五冊,由樸子黃鴻翔點定,其中如《越南吟草》者等四冊(其他三冊書名不詳)于文革中亡失,僅馀丙寅(1926)年本輯馀稿,實即其絕筆之作。緝臣女,閨名韻香,也善寫詩,有《?英閣詩鈔》,續(xù)《丙寅留稿》之音。王作人蒐集后,將《丙寅留稿》與《?英閣詩鈔》合刊,由東山圖書館陳漢波發(fā)行(1989)。書前有葉國慶、黃鴻翔序,以及緝臣〈自題墓志銘〉一篇。  乙未(1895)割臺,緝臣舉家內(nèi)渡,誓終身不履斯土,雖顛沛流離,絕無顧藉。多年間,轉(zhuǎn)徙于東南亞,僑居越南、爪哇、緬甸,其后,乃寓滬藉硯田謀生。惟其鐘情于故國山河,固未嘗稍改。王作人謂其詩:「抒其豪邁之氣,吐朗朗之音,綴之而為詩,使人讀之驚異?!裹S鴻翔謂其詩「詩宗劍南,直抒胸臆,于世道人心,深寄感喟,而樂天安命之懷,輒流露于其間,則又與香山之旨相近。雖不拘格律,不加雕飾,與夫刻意求工者有別,其真意自不可沒也?!梗ń瓕氣O撰)
邱錫熙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邱錫熙(1864~1928),字緝臣,嘉義縣人,晚清明經(jīng)。自幼習(xí)經(jīng)史,輕名物,惡媚骨,有詩自云:「少年文字早驚人」,可見其文章性情。光緒十六年(1890),以臺灣府學(xué)教授身分監(jiān)督重刊余文儀編《續(xù)修臺灣府志》。乙未內(nèi)渡后,居漳州海澄,后轉(zhuǎn)徙于越南、爪哇、緬甸,晚年寓居滬上。生平著作有詩稿五冊,由樸子黃鴻翔點校,惜《越南吟草》等四冊于文革中亡失,僅馀《丙寅留稿》。王作人謂其詩:「抒其豪邁之氣,吐朗朗之音,綴之而為詩,使人讀之驚異。」黃鴻翔則謂其:「詩宗劍南,直抒胸臆,于世道人心,深寄感喟;而樂天安命之懷,輒流露于其間,則又與香山之旨相近。雖不拘格律,不加雕飾,與夫刻意求工者有別,其真意自不可沒也?!菇袂袷献髌窊?jù)《丙寅留稿》編校。〖此詩稿乃王作人將之與其女公子邱韻香《繡英閣詩鈔》合刊,1989年由東山圖書館發(fā)行。書前有葉國慶、黃鴻翔序,及邱氏〈自題墓志銘〉?!健季幷甙矗簱?jù)《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9月16日,黃服五〈哭岳叔邱錫熙先生〉詩,確認其卒年;《漳州市志》謂邱氏生于1863年,卒于1927年,誤?!剑ń瓕氣O撰)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慈壽,字松華,號幻棲,漢陽黃氏子。九歲于江夏龍池堂禮福善披剃,初學(xué)瑜伽,見日落時便凄然淚下。十五聞雷聲得念佛法門。光緒三十年,受具戒于黃州安國寺慧明,始事游參。嘗于真寂寺耆舊堂有宏上人問不去不來時?,疑情如窒,忽聞墻外人聲,豁然有省。遂述偈云:“十年參叩事更奇,無端平地忽生疑。一聲打破疑團后,萬妙千玄總自欺?!奔撮啞蹲阽R序》“真源湛寂,性(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云云,似有證據(jù)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三
釋華山,字云泉。姓陳氏,樂清人也。生有奇資,氣宇清峻。十歲出家于雙獅山凈濟寺,禮允參度為沙彌。初習(xí)教乘,敏慧天鐘。光緒十一年,聽大海講《彌陀疏鈔》,輒能依所聞義,對眾敷演。時年近志學(xué),人多驚嘆。后得戒于明因寺寶祥。遂游學(xué)明州廣利寺,從曉柔妙智二師習(xí)天臺,于弘綱要旨,了然解悟。梵唄之暇,兼嗜文學(xué),吟詠山水,自適性情,尤善繪事。中歲遍游名勝,歷躡講筵,所至之域,靡然從風(fēng)。道譽日隆,顧操行刻厲,不欲以辯慧自見。嘗閉關(guān)于凈濟寺,忽焉三載。又結(jié)茅天臺深處,不入塵市者幾易寒暑。三十二年春,講《妙法華經(jīng)》于臺南五峰流慶寺。已而言旋東甌,復(fù)奄關(guān)于法華寺。會世變方棘,學(xué)風(fēng)日壞,僧綱不振。州縣競立新學(xué),往往假佛寺為校,提僧產(chǎn)充之,而緇林騷然。始謀自保山方,厭棄牙慧。研窮玄理,博極中外。哲學(xué)群書,宗教典籍,天文格致,唯物唯心諸學(xué)說,靡弗貫通,會彼萬殊,融入佛乘。故發(fā)論錚錚,群相折服,始得請于學(xué)部,行省自設(shè)僧學(xué),立佛教會。前所侵借,率多歸返,山啟之也。宣統(tǒng)二年春,講經(jīng)于靈隱。未幾,為諦閑要任佛學(xué)編輯,而浙西當(dāng)湖寶塔寺本山提倡凈宗者,又請講《彌陀疏鈔》,法雨繽紛,席不暇暖。后因興復(fù)鄉(xiāng)寺,重修白鶴,改為叢林。不數(shù)年,果于荒煙中,化為寶坊。佛光道聲,與東南諸名剎相暉映。而山竟超然善去,功修俱圓。蓋寂于戊午九月二十日也。著有《卐云詩稿》一卷,為當(dāng)代詞家所稱賞云。
釋機溥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釋機溥,字志西,號月呆。姓劉氏,樂清人也。母盧氏,感白衣種授子,于懷而孕,既舉,常默默如入定僧。才及齜齡隨母禮佛,見僧即拜。年十二,游龍門寺,聞鄰舍僧誦《彌陀經(jīng)》,能默記終篇,不遺一字,心有感發(fā),屢欲軼俗。年二十,始從式公薙度,受具戒于大邑明因寺永智,習(xí)演教乘,漸得省解。彥恢勝者,永智弟子也。見溥誠篤,付以法衣,及歸適龍門山寺。妙能法師方開蓮杜,因與斯會,專修凈業(yè),道風(fēng)益著。緇素皈衣,不勝指數(shù)。光緒紀元創(chuàng)建凈濟寺,于郭路雙獅山麓。蓮會再啟,魚梵之聲,六時不絕。內(nèi)外肅然,不減林東規(guī)度。十一年春,延大海法師入寺,崇專講席,提倡凈土宗旨。丁亥三月,應(yīng)太邑紳耆之請,主明因丈席,頻歲宏戒傳經(jīng),聲德遠施。莘莘衲子,望風(fēng)而至。溥性簡質(zhì),貌度沖和,言語率真,誠心愛物,生平戒律精嚴,功行超卓。雖事繁形疲,必晚息早起,禪誦不輟,午則隨眾作苦,載笠荷鋤從事蔬圃。有棲賢、百丈遺風(fēng)。晚歲體氣康強,頂骨隆起,色如渥赭,狀類肉髻。蓋年已七十矣,童顏鶴鬢,目光炯炯,能睹小字藏經(jīng)。居恒持誦《大悲神咒》甚虔,靈應(yīng)甚著,凡有祈禱,俱獲痊安。宣統(tǒng)二年,壽已八十,為弘戒法,得尸羅弟子,百廿三人,洽符遠公蓮社之?dāng)?shù),故卐蓮有“一百廿三人入社,往生都在藕花中”之句。蓋由往昔倡導(dǎo),兩寺蓮社,功深果熟,故致此兆。溥后五年,果有往生凈土之徵,寂前一夕,自謂定中見白衣大士,滿身瓔珞,乘百寶船大如山,凌空來迎,遂得西向念佛而去。塔于寺左,鳳岡之陽。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宗仰(一八六五—一九二一),又稱中央,別號楞伽小隱、烏目山僧。俗家姓黃,名浩舜,常熟人。出家三峰寺為僧,轉(zhuǎn)投鎮(zhèn)江江天寺受戒,后投身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參與辛亥革命。圓寂于南京棲霞寺。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號南湖,又號岫云。無錫人。在杭州與上海有別墅皆號"小萬柳堂",遠祖廉希憲為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釣魚臺構(gòu)別墅,周植柳數(shù)百株,名之"萬柳堂",此蓋襲之,以懷先德也。杭州小萬柳堂在花港觀魚處,亦名廉莊,后歸蔣國榜,即今之蔣莊也。27歲中進士。 曾參與"公車上書",結(jié)識孫中山、徐錫麟、蘇曼殊、吳稚暉等。 辛亥后隱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號本此),歿即葬此。有名句"夕陽穿樹補花紅"。   吳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號萬柳夫人。桐城縣高甸人。廉泉妻。生于桐城派文學(xué)家庭,父吳康之(號鞠隱),與吳汝綸為族兄弟,歷任山東惲縣等地知縣,為官期間結(jié)識山東齊河縣知縣無錫人廉仲高,訂兒女婚約。光緒十一年結(jié)婚,在無錫南門水獺橋居住十二年,后隨丈夫移居北京。以詩書聞,瘦金書尤佳,慈禧稱賞所書《楞嚴經(jīng)》,特予召見,受兩宮賞賜。光緒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紹興古軒亭口,吳方病,即約盟妹徐自華在杭州西泠橋畔買墓地,義葬秋瑾,并手書墓碑"鑒湖女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傳》、《秋女士遺事》。歸上海"小萬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遺像,改堂名"帆影樓"為"悲秋閣"。袁世凱稱帝,憤然作萬言書,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無寧日。"
人物簡介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號南湖,又號岫云、小萬柳居士,無錫城內(nèi)水獺橋人。5歲入學(xué)讀書,16歲中秀才,19歲與安徽桐城吳芝瑛結(jié)婚。1894年中舉人。精詩文,善書法,嗜書畫、金石,并以其詩文書畫交游于王公貴人之間。 民國20年,他獨赴北平潭柘寺養(yǎng)病,并因信佛而入寺為僧。同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終年63歲。 遺著有《南湖集》、《潭柘集》、《夢還集》、《夢還遺集》等。

人物簡介

維基
邱景章(1872年—1920年),字端甫,號蘇齋生,安徽全椒縣人,晚清進士,學(xué)者。邱景章世居城內(nèi)金家巷。其父母早喪,16歲入選廩生,18歲鄉(xiāng)試中舉,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進士,殿試居三甲第五十名,試署湖南嘉禾、寧鄉(xiāng)、清泉知縣,后實任邵陽知縣、寶慶知府。民國元年(1912年)春,安徽都督柏文蔚聘其為政治顧問,因故未能成行。同年出任全椒縣首屆參議會議長、全椒中學(xué)校長。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丘樹甲(1873~1900),字崧甫,苗栗縣銅鑼灣人。為丘逢甲三弟。兄弟皆受教于父親丘龍章,不但讀書互相砥礪,母喪后更彼此扶持,昆仲感情甚篤。丘逢甲嘗賦詩稱崧甫「三歲識四聲,七歲能文章。十三冠童軍,英聲震文場。」(〈題崧甫弟遺像〉),可見其屬早慧之才。丘樹甲于光緒年間補博士弟子員,文章曾受知于唐景崧與劉銘傳,故唐景崧特命其隨兄丘逢甲入臺南府署讀書。甲午戰(zhàn)起,奉檄辦理全臺義軍營務(wù)處。內(nèi)渡后,返嘉應(yīng)州鎮(zhèn)平原籍定居,并由廣東巡撫許振袆奏準為海陽縣學(xué)廩生。光緒二十三年 (1897)往來于潮、嘉之間,兼事農(nóng)商,以所得資助丘逢甲辦學(xué)。光緒二十五年(1899)冬,與丘逢甲共同籌畫嶺東同文學(xué)堂事宜。翌年春,原擬與逢甲同赴南洋群島籌募學(xué)堂款項,未能成行,是年因病過世,得年二十七?!紖⒖紡垊購杜_中縣志?人物志》,臺中縣政府,1989年9月;邱煒萱〈揮麈拾遺〉,《嶺海云日樓詩鈔》,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其詩作目前僅得見以下數(shù)首。
丘復(fù) 朝代:清末至現(xiàn)當(dāng)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丘復(fù)(1874-1950年),原名馥,字果園,別號荷生,又字菏公。念廬,其居室也。福建龍巖上杭縣人,生性聰穎好學(xué),歲赴省試,考中舉人。他從事教育的同時,潛心著述,著有《念廬詩稿》等。
釋日照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釋日照,字信林,姓孫氏。生而穎異,托跡桑門。年十二,依福善庵谷山薙染,內(nèi)外經(jīng)典,銳志研求。光緒二十年,受具于金陵寶華浩凈,律學(xué)精勤,威儀無忒。旋于焦山講筵,諦聽真義,金山宗匠,參叩玄旨。由是教觀雙明,禪心獨印。復(fù)聞通智法師講《楞嚴》于維揚萬壽寺,徑往相依,止息十年。忽生惺悟,刺指書《華嚴經(jīng)》八十一卷,《法華經(jīng)》七卷,血痕猶在,悲愿益深。更禮阿育王釋迦舍利,然指兩度,信心潑潑,了無慟苦。嘗慨念祖庭,棟屋頹敗,力任修建,煥然改觀。尋徇眾請,主席揚州福緣八載,辛勤重造山門、河堤、禪堂、經(jīng)樓、凈室、廊廡七十馀間,將次落成,忽遇狂飆,樓閣傾覆,忿不欲生,赴水幾沒,以救得蘇。復(fù)感檀助,劬勞三載,卒復(fù)舊模。以辛酉九月三日示寂,春秋四十有八,僧臘三十有六。照戒行森嚴,生平無倦,《楞嚴》十卷,晨夕諷誦,寒暑罔間,于禪教蓮宗,皆得其奧,念佛利生,望人甚深,開導(dǎo)法化,如瓶瀉水,傾心造福,財不私蓄,尤為僧所難云。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蔡哲夫(1879-1941),原名守,一作有守,字成城,號寒瓊、寒翁、寒道人、茶丘殘客、折芙。齋堂為茶丘、寒廬、有奇堂、味雪庵、磚鏡齋、二條一廛、寒瓊水榭、茶四妙亭。廣東順德龍江鄉(xiāng)人。早年加入南社,襄助黃節(jié)和鄧實主辦《國粹學(xué)報》,刊輯《風(fēng)雨樓叢書),與王秋湄、潘達微合編《天荒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