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569,分305頁顯示  上一頁  266  267  268  269  270  272  273  274  275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宗渭(筠士、紺池 芥山、芥舟、華亭船子 )
僧宗元(掃葉 )
僧祖道(竹溪 范 )
石庵師琈(石庵 楊 )
石濤( 原濟、元濟、若極、超濟 別稱 道濟、濟顛 朱若極 石濤、法舟 瞎尊者、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石公上人、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后人、粵山人、湘源濟山僧、晚號瞎尊者、一枝叟、零丁老人、枝下叟 阿長 )
釋本立(道生 )
釋本源(兀庵 )
釋本奫(大淵 釣雪翁 陳 )
釋本照(徹也 天谷 )
釋炳宗(慧謙 )
釋岑霽(樾亭 )
釋昌立(小支 )
釋常智(聞思 )
釋超定(體真 林 )
釋超古(溟波 郭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僧。江蘇華亭人,一作太倉人,字筠士,又字紺池,號芥山,又號芥舟,一號華亭船子。工山水。詩有禪理。有《紺池小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宗渭,字筠士,又字紺池,號芥山,東南華亭人。有《紺池小草》。
清詩別裁集
字紺池,江南華亭人。○紺池少學詩于宋荔裳觀察,中年后游西堂尤侍講之門,得所傳授。嘗謂門弟子曰:“詩貴有禪理,勿入禪語?!逗胄慵冯m唐人詩,實詩中野狐禪也?!奔雌渥h論,可以覘其品格。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筠士,號紺池,太倉人,有芋香詩鈔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宗元,字掃葉,江都人。清涼山僧。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祖道,號竹溪,如皋人,本姓范。江都秋雨庵僧。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琈,字石庵,楊姓。蘇州昆山人。得法于徑山費隱容禪師。隨侍甚久。出世石門福嚴。復主海鹽金粟。座下常及千眾。頂有肉髻,高寸許。天下以石古佛稱之。塔在皋亭佛日之瑞初山。有法語并詩偈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0或1636—1707或以后 【介紹】: 明末清初全州清湘人,本名朱若極。明靖江王之后,出家為僧,釋號原濟,一作元濟,又有道濟一號,或出于后人誤傳,字石濤,別號瞎尊者、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半世云游,飽覽名山大川,是以所畫山水,筆法恣肆,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貼,為清初山水畫大家。畫花卉也別有生趣。對繪畫理論卓有所見,主張遺貌取神,著有《畫語錄》。晚年定居揚州,對明朝覆亡雖尚存隱痛,于康熙南巡亦往接駕。生卒年歧說甚多,上述分別為近人傅抱石、鄭拙廬所考,別有1642年生之說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道濟,字石濤,號清湘老人,又號大滌子,又號苦瓜和尚,又號瞎尊者,又號石公上人。靖江后人,明楚藩后。
詞學圖錄
石濤(1642-1707) 原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乙酉(一六四五)為僧后,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自稱苦瓜和尚,又號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后人、粵山人、湘源濟山僧、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一枝叟、零丁老人等。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廣西全州(今全縣)人。明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父亨嘉因自稱監(jiān)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于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jiān)帶走,后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有名句云"搜盡奇峰打草稿"。 明末清初畫壇革新派代表人物。王原祁嘗云:"海內(nèi)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予與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八分隸,擅詩文,每畫必題,時寓亡國之痛。著有《畫語錄》,精癖卓絕,詞義奧衍不易解。
黃鶴樓志·人物篇
石濤(約1642—約1718) 清代畫家。姓朱,名若極。法名原濟,亦作元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老人等。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系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書畫大家,亦善詩,在畫史上與清初的弘仁、髡殘、朱耷并稱“四僧”。康熙元年(1662)深秋抵武昌登上黃鶴樓,被名山勝景吸引,作詩《登黃鶴樓》,感嘆鶴去樓空,抒發(fā)悲涼惆悵之情。并曾依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意繪成一幅山水畫,熔詩情畫意于一爐,堪稱與李詩珠聯(lián)璧合、相映生輝的佳作。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道濟,字法舟,秀水人,祝發(fā)芝溪東禪寺,晚居天寧,有《剩語》一卷。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本立,字道生,遂寧熊氏子,十歲出家,受具寶光圓公,親侍有年。嘗事游參,遠謁海巖,結茆匡廬,南禮普陀,北叩清涼,足跡半天下。及回蜀,初棲成都大慈寺,后主寶光。癸卯冬,以席畀興。甲辰春三月七日即示寂。然寺僧以付托得人,卒攘外患,至今念之。興居數(shù)稔,更新造舍利石塔。初寶光舊有舍利塔,即《神州塔寺錄》所載寶光塔者,肇自周靈王四十一年,即西域阿育王之四十三年,育王以所得舍利,造八萬四千塔,其在震旦者十有九,寶光其一也。唐僖宗幸蜀,寺中忽放異光,掘出石函,得如來舍利十有三,瑩徹明洞,不可方物,遂建浮圖,號曰“寶光”。今清福真修大師,遠渡重洋,求佛勝跡,徑暹羅,出緬甸,底印度。印度者,古天竺國也。復進千馀里,拜楞伽山,見唐玄奘舊所經(jīng)行處,還至錫蘭都城,會梵僧達摩波羅,方重修佛塔。塔藏佛骨舍利百馀顆,清福虔誠祈請,至再至三,乞得十之一以歸。又得玉佛六尊,及貝葉經(jīng)若干秩,皆別有記載。清福既以舍利三、玉佛二,供奉寶光。興乃增修一塔,與古塔雙標并峙,后先輝映,其功德皆不可思議。戊申秋,傳法靜照,退隱古寺。其時古寺亦重煥殿宇,興力居多。生平勇于為善,惟力是視,不敢自逸,積勞忘軀。癸丑冬示疾,甲寅三月十七日寂于古寺,塔之寺西。寶光徒眾,念其勤勞,議迎衣缽建塔,以示觀感。嶺南張元鈺為之記,嘗寄鈺詩一百四首,蓋仿寒山,隨意吟詠,以見道者。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本源,字兀庵,湖州人。
清詩別裁集
字兀庵,浙江湖州人。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本奫,字大淵,晚號釣雪翁,茶陵人,本姓陳。主松江普照塔院。有《鄰虛閣集》。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本照,字徹也,號天谷,興化人。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炳宗,字慧謙,泰興人。有《竹院集》、《樹下稿》。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岑霽,字樾亭,長洲人。有《柏堂集》。
清詩別裁集
字樾亭,江南長洲人。著有《柏堂詩》?!鹕先藢⒛赴靥茫M子道,喜讀儒書,敦友生誼,蓋隱于禪者也。詩品清澈無塵,遠近名流爭欲識其面。樾亭歿。吳中無詩僧矣。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昌立,字小支,江蘇甘泉人。主建隆寺。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五
釋常智,字聞思,沭陽人。幼而安重,喜聆梵唱,見大士像,心瞿然起敬,既長披緇,即入聞思寺秉具。一日課誦至《心經(jīng)》無掛礙,胸中凝結,渙然若釋,因矢志渡江遍游名剎,參諸知識,久之無所契,慨然謂其侶曰:“禪以戒行為基,凈土為本。吾何事跋涉而不務實行乎?”遂還。聞思專修凈業(yè),及履主席,宣弘戒法,真誠不懈,凡人有過,必循循開迪,其有不遜,亦委曲譬曉,終無慍色,故學子依依,不忍舍去。嘗結社修懺,預知時至,別諸同社,集眾傳衣,命湯沐浴,跏趺而化。至荼毗時,有隱隱紫色,狀如蓮花,自龕前火光中,燦然涌出,其精誠所結,戒光圓滿,信不誣也。
釋超定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三
釋超定,字體真,姓林氏,南安人。其母娠時,常依外家。外祖晚見一僧求借宿,俄失所在,而內(nèi)室舉子,呱呱有聲,家人駭異,知有自來。襁褓而孤,育于鄭氏。年十六,翁媼并逝,悲幻質之無常,嘆深恩之罔極。伶俜哀慕,屢叩空門。時本寂尊宿方住龍潯,旋駕云棲,道望甚高,定乃直造丈室,一言開導,即便皈依,薙染服勤,志期證悟。及承寂,命繼主青黎禪室,慧風廣扇,云水奔趨,因以物色高賢,虛懷諸益,而龍象駢臻,精廬窄隘,乃于附郭平山大興禪剎,四事益給,至者如歸。雖接待綦繁而研經(jīng)彌切,刺血書《華嚴》大部至《現(xiàn)相品》發(fā)明心地。又聞客僧舉“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從此豁然,前后際斷 。會雪峰亙從黃檗解夏,直造平山,加意勘驗,舉古德法語往復推尋,皆箭鋒的的,函蓋相承,亙深為助喜。及雪峰居漳之南山,始受屬主西平禪院。明季流寇蜂起,中原鼎沸,乃策杖孤征,隨緣放曠。朅至劍浦,棲托法云,主僧匯谷一睹光儀,如瞻相好,因請駐錫,施以鉗錐,正擊旁敲,一期方便,眾多省發(fā)。檀護四眾,復請開堂,曇花瑞現(xiàn),大地春回,毒鼓聲轟,群魔膽裂,于是玄風彌播,道譽光昭。永安之西華大科大田及廣湖諸剎,企慕殷勤,咸垂慈顧,主其法席。逮及晚年,沙中耆舊請住棲云,乃攜節(jié)翩翩,來作怡山主人,毳衲瞻風,苾芻倒屣,莫不飫以法喜,慰所懷來。以殿宇荒涼僅蔽風雨,乃發(fā)誠懇,撙節(jié)馀資,從事建筑,十載之間,寶坊輪奐,百具鼎新,而報緣已盡,示疾遷化。跡其生平,入道精猛,見地超卓,慈忱弘愿,實罕其儔。弟子奉其全龕,塔于怡山,壽七十有九,為臨濟三十三世,自撰行述,信為實錄。如幻更摭懿美,作為碑記,勒石山左,昭示來者。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三
釋超古,字溟波,姓郭氏,武清人也。父曰文選,曾披緇于邑中天仙廟,家人以繼嗣故迫令還俗,娶 王氏,生 子七,超古最幼。時文選患病昏迷,見冥王責以為僧不終,減算一紀,左右曰:“子可代父。”遂檢籍,惟幼子有宿根,宜令出家,可代汝。文選唯唯始蘇,對親戚具說其事,咸相嗟異,而王氏不從,謂:“此兒才三歲,未免予懷,不忍舍也。”俄而,文選復昏去,王氏不得已,虔禱許之。故超古七歲即舍入天仙廟,禮智庵得度,廟僧雜居,無異俗人,超古頗厭惡之。年十八,痛念生死莫可咨決,乃發(fā)愿跪誦《華嚴》,足不踰閫者三載。年二十有五,偶與同侶抱璞參訪要妙,勉以游方,因于北京憫忠寺圓具。時大博結制天津如來庵,水云環(huán)集,超古往從之。刻苦參研,嘗問:“本來面目如何?”博舉拳示之。超古曰:“舍此還有否?”博即以拳擊之。從茲疑情頓發(fā)。隨至楊村報成寺,上堂云:堂中有一病漢,當出一身白汗。超古聞之,工夫彌切,頓忘人我相,目不交睫者四晝夜。因托屨有省,往白博,博問:“如何是你本來面目?”超古云:“六六三十六?!辈┰疲骸安皇牵??!背旁疲骸熬啪虐耸弧!辈粢徽圃疲骸按耸蔷啪虐耸唬€是六六三十六?”超古一喝便出,自是當機不讓。復侍博三載,得大休息,始蒙即可。遂于燕都西山云居寺靜修十年,清多羅慧王與李德云居士請開法于海會,后更開建西域寺,著有《語錄》數(shù)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