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569,分305頁顯示  上一頁  245  246  247  248  249  251  252  253  254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熊江(云邱 )
左光斗(遺直、共之 浮丘、滄嶼 世稱 滄嶼先生、左忠毅公 忠毅 )
釋普義(了乘 胡 )
邱禾嘉(獻之、有谷 少鶴、蛻虛道人 )
釋如會(妙圓 譚 )
釋通炯(普光 寄庵 陸 )
釋元賢(永覺 德懋 )
釋觀衡(顓愚 紫竹林 )
釋圓修(別稱 天隱修 圓修 )
丘民仰(長白 敢言 )
釋寬壽(玉光 )
釋性潔(潤庵 樂愚 )
丘禾嘉
丘之陶
釋圓信(別稱 不二、語風老人 雪嶠 青獅翁 )

人物簡介

維基
熊江(16世紀—17世紀),字云邱,四川敘州府富順縣人,民籍。熊江是熊迥之孫,為亓詩教門生,萬歷四十年(1612年)中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進士,獲授黃岡縣知縣,擢升兵部主事,歷任禮部儀制司主事、山東濟南監(jiān)軍道參議、東昌兵巡道副使,任事精勤,卒于行間,崇禎帝詔贈太仆寺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5—1626 【介紹】: 明安慶府桐城人,字遺直,一字共之,號浮丘,人稱滄嶼先生。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授御史。巡視中城,治吏部豪惡吏,捕假官百余人,都城人士無不震驚。出理屯田,興水利種稻。光宗死,與楊漣協心建議,排斥宦官,扶助熹宗,朝野并稱“楊左”。后二人劾魏忠賢,反為所害,與楊漣同為獄卒殺害。福王時追謚忠毅。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共之,桐城人。萬歷丁未進士。授中書舍人,擢浙江道御史。歷官左僉都御史,及珰禍,追贈太子少保右副都御史。謚忠毅。有集。
維基
左光斗(1575年10月12日—1625年8月26日),字共之,一字遺直,號浮丘,又號滄嶼,直隸安慶府桐城縣左家宕(今安徽樅陽橫埠鎮(zhèn)中義村)人。明末東林黨六君子之一。因東林黨爭,遭到閹黨魏忠賢下獄拷打而死,崇禎帝為之平反,贈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南明弘光帝時謚忠毅,世稱左忠毅公。萬歷三年九月初九日(1575年10月12日)左光斗生于桐城東鄉(xiāng)左家宕老家,出生之日恰逢斗姥元君神誕,因而命名為光斗。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舉庚子科應天鄉(xiāng)試,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與楊漣同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監(jiān)察御史,巡按京畿,捉拿了吏部的一些作惡多端的官吏,當時奸黨惡人冒充官吏,橫行京師,左光斗調查之后,收繳假印七十多枚,拘押假官一百多人。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九月光宗死于紅丸案,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李選侍又想繼續(xù)侍奉熹宗。時魏忠賢想利用熹宗年幼之機,把持朝政大權,堅持讓李選侍居住在熹宗所在的乾清宮內;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為防李選侍干預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居仁壽殿噦鸞宮。此事件史稱移宮案。天啟元年(1621年),因移宮案宦官與東林黨勢力間關系愈加緊張,左光斗力主移宮案。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升大理寺左寺丞,升大理寺左少卿。天啟四年(1624年),拜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同年六月,宦官魏忠賢專權,楊漣上了一份奏章,揭發(fā)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斗等七十馀人大力支持,彈劾忠賢等三十二斬罪,但熹宗皆不信。天啟五年三月十九日(1625年4月25日),魏忠賢矯旨提問。魏忠賢反誣陷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后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獄,受酷刑折磨,史載“五日一審,受拶、夾、棍等刑,不能跪起,平臥堂下受訊”。門生史可法潛入獄中探望時「已不成人形」。左恐連累門生,將史趕出監(jiān)獄。魏忠賢誣光斗等貪污數萬兩白銀,要追出贓款。左光斗的舊友孫奇逢與鹿正(主事鹿善繼父)、張果中四處募款,諸生熱烈響應,募得數千兩白銀上繳未及,魏忠賢見左光斗有人營救,反而加重拷打六君子,六君子皆死,孫奇逢等人被贊為范陽三烈士。天啟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6日),左光斗在獄中被錦衣衛(wèi)許顯純拷打而死,其兄左光霽亦被閹黨都御史周應秋所逼,自殺而死,左母因二子俱死,悲痛而卒。魏忠賢一度又要將左光斗開棺戮尸,后來被勸阻。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駕崩,明思宗即位,改元崇禎,懲辦閹黨,魏忠賢畏罪自殺,思宗追贈光斗右都御史、太子少保,錄用其一子為官。南明弘光帝時,為左光斗追謚忠毅。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普義,字了乘。姓胡氏,古陸人也。髫年祝發(fā),順時進具,勤習三學,博覽群經。壯歲游方,飯眾廬山,見真面目,如識本來。浮江東下,循海而南,瞻禮補陀,還至金陵。請求藏典,跋涉山川,護經回寺。萬歷丙辰,創(chuàng)建彌陀院,劬勞三載,上下堂寮,左右樓閣,莫不輪奐雙美,金碧交輝。復鑄三大士金身,刻彩十六佛龕,增置田疇,裕蓄香積。夷陵徵士雷思沛為之碑文,玉泉無跡禪師著有《彌陀院記》,并垂久遠,足示來茲。義雖傳臨濟,而夕梵晨鐘,數豆念佛,清心自課。邑侯張公題所居曰“莊嚴凈土”。蓋知其回向證愿,已具極樂玄猷,所詣既成,蟬脫而去。其芳模碩德,備載《縣志》。

人物簡介

黔詩紀略補卷上
禾嘉,字獻之,一字有谷,號少鶴,別號蛻虛道人,新添衛(wèi)人,仕履具莫氏《紀略》。田按:獻之官祁門教諭,攝婺源縣事,與縣人余紹祉善,所著《青蘿集》,紹祉序之。又有《澹園集》《黃山游紀》。(閔麟嗣《黃山志》:邱禾嘉,天啟間為祁門學博,游黃山,嘆曰:“大丈夫得志,當令天下諸侯膝行而前;功成身退,把茅蓋頭,老是山中,足矣,安能寂寂守此冷氈耶?”去任甫三年,果以軍功開府遼左。)獻之以一孝廉開府關外,其戰(zhàn)略互有利鈍,天下皆知之,而其詩文專集,則雖鄉(xiāng)人,莫能紀其名也。余從《黃山志》得詩四章,又從《晚聞堂集》得知其集名,以俟后之搜羅文獻者庶幾遇之。
青蘿集·余紹祉序
嘗愛古人身兼數業(yè),如李供奉,一風流詞客耳,而通于劍術;張桓侯,一武夫耳,而長于八分。嘉靖間,倭夷入寇,少保胡公以直指受節(jié)鉞,破陣先登,老將材官,為之避舍,天下奇之,第奇其儒而武也,而未嘗以詩名。予嘗拿舟桐江,拜嚴先生祠,見胡公詩有“功成只合師馮異,身退還應學子陵”之句,始嘆天下之奇公者未能悉公之奇也。公以虛懷好士重天下,恨予生晚,不得與文長、仲房諸君頡頏幕下,乃今幸見知于邱先生。先生之奇,不在胡公下,而為詩過之。予之才,不敢仰視徐、王諸君,而與先生遇合之奇亦過之。先生,黔中世家子,安酋逆命,先生以孝廉募義兵,破之于新添衛(wèi),事聞,當寧欲以斗大金印酬先生,先生固辭不受,瀟然挈一氈來領青蘿山色。天下之奇先生,猶奇胡公也。予邂逅先生于眾人中,先生望而知我,遂授予《青蘿集》一卷。讀其壯處,則五更鼓角;其悲處,則九月邊聲;其幽處,則泉聲咽石;其冷處,則楓落吳江;其爽處,則西山朝氣;其澹處,則河漢微云。若詩若文,并有一段慷慨之氣,如幽燕俠少年,顧盼偉如。其視胡公桐江磯頭一片石,不啻過之矣。
釋如會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五
如會,字妙圓。姓譚氏,順天人。少有奇志,便鄙肉食。年廿九始出家,誓行頭陀,脅不沾席。初至南方,唯事苦行,后為道侶所感,發(fā)壹意念佛,遂得豁忘身世,見人不作寒溫,語必猛厲懇切,誨誡淳淳。孤志獨行,不蓄長物。順治五年秋,過淮安清江,浦眾共留之,未幾,以一衲贈萬德庵主人,且矚之曰:“吾不久將去,特一事相托?!敝魅嗽唬骸氨葋砦淳茫五嵫匀??”曰:“西方去耳??梢赃z身,付江流中,施諸魚蟲。”主人辭不敢。曰:“然則荼毗,后以骨和粉投之大江,何如?”主人曰:“諾。”臨化之日,先命購香燭,眾莫測其意。至夜四鼓,大呼主人曰:“遠啟門,為我熱香然燭?!敝魅藶槿幌銧T,竟視之寂然矣,年七十一。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四七
通炯(一五七八—一六三九?),字普光,號寄庵。南海人。俗姓陸。憨山大師弟子,后居訶林。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元賢,字永覺。姓蔡氏,建陽人。父云津,世守詩書,遠祖西山,為宋大儒。賢初名德懋,早歲入泮,為名諸生,嗜周程張朱之學。年二十五,讀書山寺,聞誦《法華》偈,豁然開朗。因從趙居士豫齋受《楞嚴》、《法華》、《圓覺》諸經。明年,壽昌無明開法董巖,賢往謁之,反覆詰難。無明曰:“此事不可以意解,須力參乃契?!睔w究話頭久之,無所入。一日留僧夜坐,舉南泉斬貓語有省,乃作頌曰:“兩堂紛鬧大無端,寶劍揮時膽盡寒。幸有晚來趙州老,毗盧頂上獨盤桓?!迸e呈無明,明謂之曰:“參學之士,不得于一機一境上取,則雖百匝千重,垂手直過尚當遇人,所謂‘身雖已在青云上,猶更將身入眾藏’,是參學眼也?!睘閯e頌曰:“大方之家手段,遇物一刀兩斷。趙州救得此貓,未免熱瞞一上。若是有路英靈,畢竟要他命換?!辟t得頌益省。年四十,始棄家往建昌,依壽昌寺無明落發(fā)。未幾,得承心印,及無明遷化,依博山無異三載,遂進具戒。嘗舟過劍津,聞同行僧唱經云:“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賢因徹悟,見壽昌用處,乃作偈曰:“金雞啄破碧琉璃,萬歇千休祇自知。穩(wěn)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復雨鳩啼?!惫锖デ铮赢T寧金仙庵,閱大藏三年,徙建安荷山。明年之槜李請藏經,歸作《建州宏釋錄》,復會通儒釋,作《寱言》。壬申,謁聞谷于寶善庵,時宜興曹安祖兵憲,請作《諸祖道影贊》,乃屬賢命筆,賢成百馀贊。聞谷驚訝不已,即以大戒付之,推主鼓山,年已五十有七矣。尋遷泉之開元、杭之真寂、劍之寶善,復歸鼓山,重創(chuàng)梵宇諸所。撰述并《語錄》,凡二十種,都百馀卷。其目曰:《凈慈要語》、《諸祖道影傳》、《開元志》、《禪馀內外集》、《楞嚴義奧疏》、《金剛略疏》、《心經指掌》、《四分戒本約義》、《律學發(fā)軔》、《鼓山志》、《洞上古轍》及《續(xù)寱言》;《補鐙錄》,以補《五鐙會元》之闕;復作《繼鐙錄》,蓋《傳鐙錄》止于宋,自宋至明四百馀年,未有修者,賢廣蒐博采,至是乃有成書。寂于順治丁酉年十月七日,壽八十,臘四十有二。臨化偈云:“末后句,親分付。三界內外,無可尋處?!彼谒轮鳟屍渚由?,頗致瑞應。甲戌四月十一日,甘露降山門松樹,賢有偈曰:“圣瑞端宜降大都,窮山何得獨沾濡。曉來扶杖三門外,笑看松頭綴玉珠?!敝辆旁率湃?,甘露復降,亦偈云:“玉露霏霏又一番,滿林花木已同繁。丁寧莫道甜如蜜,恐惹游人入石門?!?/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顓愚,霸州人。有《紫竹林集》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六
釋觀衡,字顓愚。姓趙氏,霸人也。家世農業(yè),母夢大士攜童子入門,亟取抱之,遂生衡。性端凝,不好嬉戲。七歲從鄉(xiāng)塾讀,能通字義。質邁凡儕,顧喜近桑門,不樂章句。年十二,即蔬食自持,常念觀世音號,自在流露,若出于不自知。漸有超塵之思,講于父母不之許,乃潛逸。途遇五臺山圓炤寺惠仁,皈依求度,止于沙村,棲遲五載。年十八,詣五臺清涼山師子窟,參空印,令居侍寮,親授經典。敷繹旨要,迎刃而解,如是三年,無間寒暑。萬歷庚子,年二十二,隨印至北京,侍楞嚴講席,進菩薩戒,參達觀。后歷齊魯吳越,叩雪浪、云棲二師。至天臺華頂峰,喜其孤迥,結庵獨處,讀《楞嚴經》,豁然融徹。癸卯春,至雙徑訪樂愚,尋過金陵,休夏長干。秋游九華,冬上匡山,卜靜乾罡嶺,苒荏數秋。嘗月夜經行,忽焉省悟。遂下嶺,禮育王舍利。復渡海。丁未再至天臺。入閩,游武夷古寺。戊申夏,自瑞金入粵,游南華,冬進曹溪。己酉夏,見憨山于端州。秋登南岳,遂卜居石廩峰,誤食草烏而病。壬子春,紫蘿劉居士迎入荼陵,養(yǎng)疾云陽。冬講《楞嚴》,釋論朗徹,聽者百馀人,風紀肅然。甲寅,過邵陵,車自心居士延居無念閣。丙辰,年三十八,邵陵諸檀那于雙清磯后,首辟荊棘,創(chuàng)建禪林,顏曰五臺,不忘厥初。經語佛聲,朗朗動聽,啟人信心,見聞隨喜,大生歡悅。丁巳紫陽梁五峰,施以己宅,助建靜室,堂閣廚庫,次苐落成,鄭太史為題曰耑山蘭若。地靜人幽,闡志撰述,是夏著《心經小談》。戊午春,集《律儀常軌》及《律學知要》。夏四月說戒,立《圓通懺法》一卷,并《戒壇規(guī)則》。壬戌作《中庸說白》及《天主說辯》。癸亥,年四十五,作述志詩,自道其生平甚悉,詩具集中。又以此方教體,在音與聞,舍聞無音,舍音無教,因述《禮觀音儀》一卷,率眾薰脩,得真實行者十五人,是則合音聞而為教體,即音聞而歸圣性也。又著《金剛四依解》。丁卯,作《禮佛發(fā)愿儀》。己巳,著《首楞嚴經懸談》。辛未,著《金剛般若略談》。門人集所著,刻之成帙,衡名之曰《閉門語》。壬申,著《楞嚴四依解》。甲戌秋,泛舟之武陵,詣德山,禮鑒大師塔,憩于乾明寺。常德榮王迎衡,于梅園說戒。冬至湘潭,居法寶庵。乙亥秋,去攸縣,歷云陽,過吉州,禮青原大師塔。丁丑春,之吉安城,理舟楫,詣匡山,掃憨山師塔。秋下匡山,登云居,禮祖塔,主人味白請主法,不許,乃去云門。疾作,憩甘露庵,熊給諫青嶼,與山中僧眾,合詞堅請。九月朔,入云居方丈。以禪堂久廢,躬親畚插。更建靜室,筑羅漢堂。期年之間,楝宇一新。是時衡年已六十馀矣。辛巳秋七月,赴吉州劉孝則翰撰青原祖庭之請,九月至青原。說戒結制,法席甚隆。壬午秋復歸云居,筑橋于南溪,曰“安樂橋”,下鐫隱語,有“再遇游鮮主蓋豆函”八字,人莫之識。甲申,金陵士夫迎主石城清涼寺法席。時燕京已陷,明主死之。五月,建薦思宗烈皇帝及后妃諸臣道場。冬十月,得竹林于金陵城北,欲避煩囂,卓錫此間,號曰紫竹林。更建禪堂及殿寮靜室。丙戌,弘戒天界寺,得新學百七十七人。五月三日疾增劇,命弟子音乘等攝林中事。四日招眾居士謝別,六日端坐而逝,年六十有八。丁亥九月奉靈龕,詣云居建塔。衡廣顙豐頤,平頂大耳,脩髯如戟,短發(fā)覆肩,歲一剃落。目光炯炯,學者見之不威而嚴。初侍空印,宗賢首,而禪宗印可于憨山。立法不為崖岸,不分門戶,田夫牧童,禮不異節(jié),故所至香花爭迎。于《楞嚴》宗旨得最上正覺,所作法語偈頌包舉深宏,今所見者有《語錄》三十卷,而詩頌書疏附之。弟子音乘為編年譜。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天隱禪師者。諱圓修。出荊溪閔氏。說法磬山報恩。初與天童悟禪師同出龍池傳之門。是師為笑巖真孫也。師幼明敏。生知佛乘。常以心齋報母。然留連俗諦。幾失前因。一日過講肆。聞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師惕然驚畏。擇龍池幻有傳和尚。而依止焉。傳示趙州無字話頭。師參之半載不發(fā)。改看本來面目。提撕猛切。一日普請出窯次。有覺所道者云。聞常多菩薩。出現于四大名山。神通廣大。傳公厲聲曰。我者里亦不少。師僉曰。如何是神通。傳曰??於却u來著。師染指法味。心不外緣。經百馀日。偶閱楞嚴。佛咄阿難云。此非汝心。師脫然慶快。如善財入彌勒大閣。了釋前疑。及侍傳公。入城被喝。便契臨濟主賓炤用之句。于是。上天界訪云松。過能仁謁文齋。出沒奇機。不無可紀。萬歷辛丑。傳合掩關于龍池曰。汝既有新入處。不妨更加精進。他日利導有情。則吾望足矣。未幾。傳公北行。師悵然消遣關中。惟拈頌而已。于其古德公案。如庖丁之解牛。而無礙刃游也。獨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話。復枯坐蒲團二載。忍聞驢鳴。大悟差別玄旨。有偈曰。忍聞驢子叫。驚起當人笑。萬別與千差。非聲非色鬧。甲辰。北省傳公于燕京之普炤寺而師資深契合焉。仍涉獵講庭。瀾翻藏海。探竿禪席。料揀權宜。住后常曰。山僧南北往還。親近知識一十八載。跋涉勞碌為己躬。切無少怠也。嗚呼。師之入道。誠異今時。故得處真實。用處諦當。常以虛空撲落地語。酬僧理藏鋒之問。以湖州蘿卜宣州姜。酬事藏鋒之問。以有水皆涵月。無山不帶春。酬理事藏鋒之問。以無手人行拳。酬不涉理事藏鋒之問。又僧問。如何句到意不到。師曰。言言見諦。步步迷蹤。如何意到句不到。師曰。只在舌尖頭盡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師曰。有時獨倚庭欄上。閒看梅花四五枝。如何是意句俱不到。師曰。落花流水去。空負浪游人師暮年。從石磬山。遷湖之報恩寺。示眾曰。老僧住個破院子。不能時時為眾提持佛法。賴土木瓦礫。與諸人轉大法輪。發(fā)諸人大機大用。諸人切不得當面蹉過。若蹉過。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覺老從頭上來。一日俄集眾諄誡。復以后事付囑及門上首。趺坐儼然而寂。瘞全身于報恩之左。順治戊戌。大覺琇禪師。應北詔時大會諸山。移塔于宜興之白云庵。初師居右磬。諸方有以臨濟玄要。配合教乘。作奇特商量者。師[憑-馬+氏]其惑。常著書復問之。并頌示諸識者。其頌曰。第一玄。一字不加畫。分明是個賊。咄咄咄。咄處且最毒。第二玄。快手何曾先。撒沙并撒土。露露露。露出娘生褲。第三玄。一曲江村岸。風月隨時看。收收收。收去個中流。第一要。驀地忽一笑。笑倒須菩提。攙起迦葉老。第二要。袖里個金圈。拈出是莖草。瞬目牛吞了。第三要。伸縮誰能炤。只手握雙拳。打得虛空叫。師之提唱精奧。大率如此。其門賢箬庵問禪師。編師全錄流通。與天童悟。齊名于世。 贊曰。世傳曹溪下。惟青原南岳應讖。殊不知嫩桂者。代不乏人也。而石霜下。有楊岐積翠也。次出佛果之門者。大慧虎丘也。次無準下。復出雪巖斷橋也。師既出龍池。又與天童并駕?;苡顑?。其久昌二桂。凡五抽嫩矣。其根芽懸讖于少林。有以也夫。
丘民仰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2 【介紹】: 明陜西渭南人,字長白。萬歷間舉人。以教諭遷順天東安知縣,厘宿弊十二事。崇禎二年擢御史,號敢言。十三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十五年清兵圍松山,與洪承疇俱誓死固守,城破,承疇降,民仰死。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三
釋寬壽,字玉光,洪同人也。少從廣濟洗元參究,會明季寇亂,京國殘破,乃潛跡南下,隱遁名山,翛然自遠。清順治五年,河朔敉平,民慶更始。步禮五臺,回翔都邑。時恒明方閎法會,欲以慈悲福果,化誘諸藩,勝其殘殺。欽壽道矩,迎入方丈。杜門卻軌,與人坐對,終日無一言。夜則焚香秉燭,兀首匑匑,危坐達旦。寮侶見之,罔測高深。及夫履席說戒,辨言侃侃條理清晰。一歲三期,昕夕無倦。主斯講席十有三載,出其門者數千人。世祖龍興,肇有諸夏,萬機之馀,雅慕禪悅。十三年冬,幸臨廣濟。住持德光入報曰:“皇上駕至?!蹦魏螇鄯筋ㄈ蝗攵?,聞德光語,啟視曰:“親近老僧耶,何不入?”德光曰:“疾趣迎,駕且至矣?!笨赡魏螇鄄挥?,眾皆遑遽,而龍輦已駐山門,侍衛(wèi)傳呼甚急。壽猶不行,眾強扶之下殿,望見鑾儀,眾僧皆蛇行匐伏,壽獨屹立。世祖見之,勃然作色。壽緘默屏息,容貌舒泰,邈若無睹。頃之,天顏微霽,始如正殿。德光指導隨侍,壽瞠之以目,已而趨歸方丈。及回鑾將發(fā),世祖指謂德光曰:“老宿崛強如此!”德光惶恐謝罪。車駕還宮,終日不懌,復遣侍衛(wèi)至寺問曰:“不接駕出何經典?”壽抗聲曰:“出《梵綱經菩薩戒》中。”因檢經與侍衛(wèi),曰:“可呈皇帝鑒?!笔绦l(wèi)馳去,寺眾惶然,相顧失色,而壽徜佯自若。世祖展經,嘆賞久之,越日召入椒園。壽不欲往,眾勸之曰:“師獨不保障此山乎?”乃步入 西華門,至萬善殿,眾善知識皆在,壽乃南向趺坐。俄而傳呼駕至,眾皆驚起,趨階長跪。壽獨默坐,略不為動。世祖前席曰:“和尚好否?”則對曰:“好。”無他語。賜食畢,即曳杖出。世祖指示眾僧曰:“為佛護法,不當如是邪?”由是重之,赍予有差。王公卿士聞風向慕,禮謁不絕。十六年冬,傳旨閎法,賜衣缽者七百五十人。十八年,世祖崩,壽率眾哭。臨歸而太息曰:“大行升遐,我亦無意人世矣。”以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寂,荼毗得舍利六十馀粒。壽八十,僧臘五十有八。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三
釋性潔,字潤庵,別號樂愚,博野人,失其姓氏。童年依城西寺瑜伽師剃落,習讀經論。年二十,隨香者步至五臺山,見師子窟法席之勝,乃求依止。時空印喜其年少氣勁,許之入堂。三年之中,《華嚴大鈔》與諸經論,聽習已周,究竟佛法大旨,不在文字知見,因棄前日所蘊,敝衲一肩,孤身萬里,??抵諸祖道場,禪講尊旨,一視無馀,拂衣竟去,仍歸五臺。空印視之曰:“南方行腳,一遭一領,破衲也,不曾換郤?!毙詽嵲唬骸皫煵慌c換,誰能換得?”空印頷之。萬歷庚子,隨侍空印至燕京,止明因寺,啟《楞嚴》法席。踰年南行,止雙徑凌霄峰下,而同侶觀衡禪師方出天臺,直造徑山相訪,見之大喜。是時茶熟,要衡入山摘茶。衡曰:“住山人貪心亦不除,多茶何為?”潔曰:“你也得飲?!焙庠唬骸拔异蟠艘圆栾嬑??!睗嵰缓龋庠唬骸靶胰瓴凰莆野闳??!币讯馊?,潔亦結社匡山棲賢寺。未幾,復持缽白門,縛茅于謝公墩右。雖在城市,蕭然獨處,瓦罐茶鐺,更清于巖穴深處,真火宅中一團冰雪。有為煩熱所逼,一與相接,頓入清涼,從此高人名士多就之消其俗燄,即廛肆若山林未舍人間,已超然世外矣。而大司馬李公殿元劉公密契尤深,而印入心源者,則宗伯凌公、侍御陳公已形影無間。于是易茆茨以甍棟,儼然一功德林。因自棲賢來,亦額曰:“棲賢?!敝静煌?。潔居此二十馀年,煙霞城市,變幻無時,心目間唯匡廬在望而已。以崇禎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卜塔于牛首山中,啟穴則有山之耆宿號慧明者。先在其中,乃二函同葬,共作一塔,亦如多寶、釋迦,分坐一塔,以示“十世古今,終始不離于當念,十方剎海,自他不隔于毫端”者也。癸未,釋觀衡為之銘,具《顓愚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貴州新添衛(wèi)人。萬歷四十年舉人。天啟時安邦彥叛,禾嘉捐資制械,助官兵擒其黨羽。遷翰林待詔。崇禎元年授兵部職方主事。三年,超拜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已而巡撫山海、永平,與孫承宗不合,乞歸。
丘之陶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3 【介紹】: 明湖廣宜城人。禮部侍郎丘瑜之子。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占宜城,用為兵政府從事,尋以本部侍郎守襄陽。之陶則以蠟丸書約孫傳庭來攻,己為內應。事泄被殺。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雪嶠,寧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縣朱氏子。二十九歲出家。行腳無有人處。后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參曰。那里來。僧曰天竺來。他心曰。我聞有三天竺。你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師自是疑情頓發(fā)。次日曳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后際斷。返天臺。抬頭見古云門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臺云更深。腳根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蹤影。見得他時打斷筋。因入雙髻。誅茅。次參云棲龍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門匡真偃禪師。后東塔開堂。又供龍池。示疾書偈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塔全身于云門。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圓信。京兆之房山人。薙發(fā)白云山。禮大僧德敬為師。往來上方紅螺之間二十馀年。行腳所至。為武林淮安六安終南。每住輒數載。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駐錫虎耳巖穴。而哮者爭避匿去。倚石為屋。稍稍剪夷其積。圜瓢數十馀。踞石沿澗。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巖上蓮池二。闊可二丈。旱歲不竭。蓬室三方廣當身。所得一縷一粲。盡以供十方游衲。行之數年。遂成叢林。傾震旦。士女號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巖。猶未躋岳也。至巖不頭面頂禮者。自以為慳緣。必痛哭去。否則謹伺巖扉外。經數日得一見。則喜過望。以故?;⒍鷰r之名。遍天下。計賢士大夫之轍以日至尚方之賜。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來。耆宿之著聞。未有若師者也。然師務為密行。不以解顯。應機之言。多依孝敬。撫摩煦煦。猶乳母之于驕子。金錢涌而至。拒不納。有贈糈者。付嘗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龕中。如朽株。雖利根之士好為奇談。詭學者睹其顏。莫不肅然增敬。師夏臘最高。逆其生。當在宣成間。諸徒屬。試以臘叩。不答。嘗簡其篋。得舊??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復不答。后終于山慈圣出藏金。為師治塔焉。嚴蓬頭者。襄人。日誦彌陀佛數萬聲。性高潔。施貲嘗累千金。揮之如塵土。蹤跡甚異。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絕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或云。不二。姓徐。世為襄善門。徐生長。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臺山修行。不二尋覓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見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遠遠奔來。汝以我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為知識。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絕頂。一間草屋。了辦自已不暇。尚當為生死愛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無落吾事。不二遂南還。居虎耳巖。為世大知識。雖不二靈根夙種。固有自來。而開發(fā)之助。亦繇父母。團圞一門。又出襄地?;蜃札嫾胰嗽俪觥2豢芍?。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雪嶠圓信禪師者。四明人。姓朱氏。出龍池傳禪師之門。首住徑山。終于會稽云門。諸方服其神駿。推尊之曰信公。高懷無我。至性不羈。笑罵自繇。人天罔測。卸勝劣之戈甲。劈今古之藩籬??v饒一問十答。而紫羅帳里。不撒真珠。假使未聞先悟。而千丈巖門。尤遭點額。大有傷弓之鳥。見形高飛。所以短販之徒。望風栗足。故雖獨據胡床。不啻沖霄野鶴。以至屢遷名剎。仍然本色山翁也。公生九歲。聞彌陀經。即知有出世法。于是。讀書常諾諾。而罷之。然詞語絕塵。風儀瀟灑。猶王謝之玉壺冰映。又愛與方客游。游必領益。年二十九。竟去家矣遂。訪妙禎禪宿。于秦望峰下。禎舉古激之。公反覆研究。連七日不知寢食。忽仆于石。前后際斷。如日輪迸空。天地一色。沖口得偈。勢不自禁。欲往天臺尋印證者。度若耶溪。忽翹首。見古云門三字。得大休歇。乃曰。一上天臺云更深。腳跟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蹤跡。見得他時打斷筋。遂別策。入雙髻峰蘿龕石室?;沂劳?。間發(fā)新聲。豪吟達旦。而刀斧無痕。諸方景焉時有云棲高弟聞谷者。雅相敬善。一日谷行腳回。舉幻有傳和尚相見機緣。且稱傳公葆重。有類明教嵩??莸^于馀杭政。其接人真西河獅子也。公乃三詣龍池。契其機。與悟修二禪師。為雁行焉。后悟主天童。修主磬山。公獨庵居。垂三十載。黃公端伯。余公大成。請就徑山祖庭。升座拈提臨濟宗旨。端伯還西江。于崇禎庚辰。以廬山開先寺迎公。諸山宿衲俱集。公一以胎風簸雨之舌。振其拈花落草之機?;虿荒凸︻憾ァ;蚪浌竼?。而心曠神怡。公忽拽杖還舊隱。眾驚遮挽之。不可。時往來衲子。傳天童規(guī)制宏壯。條令斬新。乃至運瓦搬石。伺杵負薪。無不徹底為人。公獨罵之。逮天童訃至。公又慟之。侍僧曰。大師昔何罵。今何慟也。公良久。撫膝而起曰。咦。我掌寧獨鳴乎。遂躬至天童。書挽章而奠之。詞曰。同出龍池入路長。吳興分袂過錢塘。多年掛錫玲瓏石。今已藏身寂寞鄉(xiāng)。云面揭開紅日。眼山眉愁斷白花。香離離一片苦心事。且道何人在影堂。北還。又入龍池。于傳公塔前。拈香曰。桐棺山下養(yǎng)龍池。步入涼風覓我?guī)?。當戶娑羅空腹樹。迎階芳草昔人眉。追思滴血曾留偈。會寫傳燈嗣法詩。今日塔前成九頓。流源千載繼孫兒。耆舊乃請示眾。公曰。我昔第三度登龍池。先師曰。你草鞋猶未脫也。我道。何處見草鞋來。先師微笑而止。我即呈偈曰。數載龍池三度登。重重問話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雙髻峰頭一個僧。又思。當初在山陰??丛崎T語錄。得他的力。又在云棲。亦有機錄。豈可忘卻。所以云門云棲一齊拈香供養(yǎng)。諸方便道徑山遙嗣云門。徑山以為不然。瓜有根樹有葉。樹高千尺。葉落歸根。豈可孤負禹門先師。斷斷無此理也。然宗門事。把住也繇我。放行也繇我。有時作賓。有時作主。有時賓主齊彰。有時賓主雙忘。此乃臨濟家機用。人天莫測。庸人豈得知也。還雙徑。禾城道俗。以東塔禪林。堅致于公。公為笑留。名緇貴素。日繞枝藜。公眼幻青白。眾益心驚。晚住云門。公年七十有六矣。機用益峻。精神益勁。嘗自號曰青獅翁?;蚍Q語風老人。又曰迦那尊者。每攜童子山游。人見訪。或打觔斗。人擬議。叱退之。雛禪竊論公弗恤也。順治丁亥中秋。謂弟子曰。古人立化的也有了。坐亡的也有了。至倚杖倒卓都有了。畢竟老人。怎生去好。語訖大笑。書片紙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乃入寢室。憨臥數日。忽起坐。索茶而啜。連唱雪花飛之句。擎杯脫去。世齡七十七。瘞全身于云門。庚子朝廷。慕之賜帑全五百。并委書弘覺忞禪師。而新公之塔。又臨公頂相于宮中。而事焉。公居開先時。弘覺為西堂。洎嗣天童。而公獨鐘愛之。故弘覺禪師。以猶子。紀公千秋之綱目。甚詳也。 贊曰。整齊法運。臨淵履冰。爰師篤慎其心也。蠡測者謂。師蹶弛自了則優(yōu)。為人則寡。蓋明之中葉。少室宗風。循規(guī)蹈矩。如喑若聾。非師濯之以清泉。激之以霜鐘。則天方夢夢耳。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釋圓信,字雪嶠。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為僧進具。欲往天臺訪尋知識印證,忽舉頭見古云門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縛茅雙髻峰,復以偈謁云棲,更參龍池,室中機契。萬歷間遷徑山,復住廬山,嘗作《凈土詩》,自敘云:“甲子秋,游黃山,直上危峰絕頂,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語:‘比丘久隱,時當弘法,眾生差異,善調伏之。’”知凈土百詠,成于黃海光明頂也。崇禎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黃端伯訪信徑山,即請開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書偈端坐,索茶,飲半盞而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