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569,分305頁顯示  上一頁  229  230  231  232  233  235  236  237  23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居敬(蘭雪 心淵 )
謝縉(別稱 謝晉 孔昭 葵丘、深翠道人、蘭庭生 )
釋慧進(棲巖 止翁 宋 )
丘錫(永錫 )
朱允炆(別稱 明建文帝、明惠帝、釋應(yīng)能、明惠宗 恭閔惠皇帝 世稱 建文帝 允炆 老佛 楊 )
釋善緣(了心 )
朱權(quán)(臒仙、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 別稱 大明奇土、寧獻王 寧王、南昌 獻 )
釋正映(潔庵 洪 )
釋慧旵(虛白 )
僧大善(虛聞道人 )
釋宗妙(覺庵 堆云叟 趙 )
丘俊
釋樸原(智淳 )
丘陵(志高 蕓庵 )
釋滿空(世稱 云公 )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居敬字心淵別號蘭雪。學通內(nèi)外善屬文精嚴律部。禮金陵大報恩寺一雨和尚職知客。后參杭州集慶寺東源法師。于懺摩堂居第一座。從而講周易。永樂初奉詔校大藏經(jīng)預(yù)修會典。已而住持上海廣福講寺。遷松江普照大開法席一十三載。建大雄殿海月堂三解脫門。廊廡重軒精舍香積煥然新之。七眾瞻仰道風大扇。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居敬,字心淵,別號蘭雪,學通內(nèi)外,善屬文,精嚴律部,禮金陵大報恩寺一雨。后參杭州集慶寺東源于懺摩堂,居第一座,從而講《周易》。永樂初,奉詔?!洞蟛亟?jīng)》,預(yù)修會典。已而住持上海廣福講寺,遷松江普照,大開法席垂十馀載,建大雄殿、海月堂、三解脫門,廊廡重軒,精舍香積,煥然新之。七眾瞻仰,道風大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一作晉。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孔昭,號葵丘,又自號深翠道人。工畫山水,嘗自戲為謝疊山6性耿介,里人疾之。以繪工起貢京師,僑居金陵二十余年,以目眚放歸。有《蘭亭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一名晉,字孔昭,號葵丘,吳人,有《蘭庭集》。
蘭庭集
晉,字孔昭,吳縣人。工山水,嘗自戲稱為謝疊山,其名明詩綜作晉,而集末贈盛啟東一首乃自題葵丘謝縉,又附見沈大本詩一首題作寄謝一縉,殆一人而兩名者耶。
明詩紀事·乙簽·卷六
縉一作晉,字孔昭,吳人。自號蘭庭生,亦號深翠道人。有《蘭庭集》。 (《姑蘇志》:謝晉號葵丘,工畫山水,重疊爛熳,千幅不同。尋丈之間,不日而就。亦能詩。 《無聲詩史》:孔昭善山水,得其窅渺深意,而構(gòu)體落勢,態(tài)各不同,又善詩。 田按:孔昭畫流傳甚少,詩特蘊藉,在宋人中似陸游一派。)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慧進。字棲巖。號止翁。山西霍州靈石人。姓宋氏。生于元至正乙未年。幼稚諳習佛語。甫九歲。遭兵失恃怙。編荊孝養(yǎng)祖父母。祖父母復(fù)沒于草莽。志慕出家。禮邑元大云寺漸公。落發(fā)執(zhí)經(jīng)。繇洪武新恩得度。入汴依古峰。究通華嚴宗旨。傍達唯識百法諸論。意解心融。眾所欽服。遂得法主之稱。太宗皇帝知之。遣中官馳驛。召至南京。備問楞嚴大義。應(yīng)對稱旨。賜紫衣。命住天界寺。選俊秀僧徒從學。更命于靈谷率高僧。篹修三藏法數(shù)。及隨駕之北京。居海印寺。被詔。領(lǐng)袖天下僧眾。于大明門外。修普度大齋。越月。演說三聚凈戒。利益幽顯。其斛頂幡竿。并放異光。賜璽書金襕衣。升左覺義??偠胶?nèi)文學儒士高僧。于海印經(jīng)館。較大藏經(jīng)。因奏??胁亟?。以輔治化。當述諸序。昭示遐遠。上從之。親制經(jīng)序十三篇。佛菩薩贊跋十二篇。召至香殿賜坐。賜梵相釋迦。刻絲觀音。水晶數(shù)珠。七佛之偈。諭曰。依是修行。升左闡教。而先后遭遇。凡十七載。洪熙改元仁宗皇帝淘汰教職。唯師獨膺嘉獎。敕曰。佛氏以能仁為教?;瘜?dǎo)愚類。以陰翊皇度。利安庶品??偨淌抡?。必在得人。不以輕授。爾左闡教慧進。究明宗旨。嚴潔戒行。簡授茲任。修習彌勤。朕用爾嘉錫之敕命。爾其益懋精進。振乃宗風。以稱朕命。欽哉。宣德紀元宣宗皇帝。待以國老。賜毗盧冠織金磨衲。詔于內(nèi)翰。因多官并僧眾。對寫金字華嚴般若寶積涅槃四大部經(jīng)。尚膳供饌飲竣事。灌頂凈覺大國。師奏請隆善開。講楞嚴會解。聽受緇素萬馀指。年彌高德彌邵。耳。目清明。顏貌奇古。性直而儉。道舊榮國恭靖姚公國師。譯主光公。講經(jīng)隱峰琮公。獨芳蓮公。月庭朗公。手度高弟。左闡教兼大興隆住山廣通。萬佛住山廣辯。雞鳴住山廣載。戒壇宗師廣嚴。學徒。左善世廣議。右覺義廣銘。承旨講經(jīng)道深。馀不盡舉。而其世壽八十有二。僧臘七十有三。于正統(tǒng)元年閏六月。示寂于慶壽丈室。訃聞。上遣禮部諭祭。茶毗于阜城。舍利靈骨。立塔于渾河之西。敕賜萬佛山之原。以褒異焉。
丘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崇安人,字永錫。建文元年舉人。歷官工科給事中。自陳愿為學職,除衡州教授,永樂間預(yù)修《永樂大典》,改衢州教授。宣德中預(yù)修《太宗實錄》,改建昌教授。在任五典文衡,以公明為人所服。性嗜學,垂老手不釋卷。卒年八十。纂輯《崇安縣志》,有《永錫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7—1402 【介紹】: 明朝皇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子。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標死,被立為皇太孫。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用齊泰、黃子澄計削藩。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難”為名。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師。帝在宮中自焚死,傳說謂從地道出走為僧,流浪各地,其說難信。原無謚,清乾隆時追謚“恭閔惠皇帝”。
黃鶴樓志·人物篇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稱明惠宗。在位期間頗有作為,史稱“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樂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蹤后下落成謎。據(jù)清初傅維麟所撰《明書· 忠節(jié)傳》之《程濟、葉希賢、楊應(yīng)能傳》記載,宣德七年(1432)“五月,師(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黃鶴樓、仙棗亭,有‘何年化鶴歸’之句”。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應(yīng)能偽姓楊氏。實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生時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及讀書甚聰穎。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詠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鉤。誰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太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一小篋。封鑰甚密。戒于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命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復(fù)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云集師為隨緣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shù)乐抵莩?。從者呵之。師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巡按御史聞于朝賜號老佛。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影暗。昭陽殿里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審虛實。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使審之。師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曰不是。師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慟。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竟卒于宮中?!∠翟?。建文君既繼大統(tǒng)之二。應(yīng)與賢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補其未逮。則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烏有靖難兵破金川門哉。為其一旦誤用方黃輩。講周官行井田。變更舊制威逼親王文皇烏能坐視大寶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縛耶。今數(shù)百年國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誠賴靖難之一旅耳。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難必無出家之理。既出家必無還宮之事。楊應(yīng)能牒是冒之也。斯據(jù)國朝典故皇明通載及憲章錄思恩志等說錄之。固于僧傳是不可缺。君子詳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偽姓楊。實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生時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及讀書甚聰穎。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鉤。誰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掐破上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太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小篋。封鑰甚密。戒于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命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復(fù)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云集。師為隨緣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shù)?。值知州出。從者呵之。師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巡按御史聞于朝。賜號老佛。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影暗。昭陽殿里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審虛實。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使審之。師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曰不是。師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慟。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卒于宮中。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應(yīng)能,姓楊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名允炆,生時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奔白x書甚聰穎,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詠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鉤,誰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洲?!碧珜O吟云:“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碧嬗[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一小篋對鑰甚密,戒于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命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歷滇閩,復(fù)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云集,能為隨緣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shù)溃抵莩?,從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毖舶从仿動诔?,賜號“老佛”,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影暗,昭陽殿里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審虛實,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使審之。能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曰:“不是。”能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慟,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竟卒于宮中。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三
善緣,字了心,侯官姚氏子。七歲依城東寶峰庵無塵出家,參鼓山藍田,后住南京靈谷寺,禮僧錄闡教幻居大師。永樂三年,鼓山虛席,領(lǐng)檄主之,建千佛閣。五年春,詔設(shè)廣薦大會于蔣山,徵天下名僧,善緣應(yīng)詔入京,說法稱旨,恩賚甚渥,賜號“成就”。秋歸,舉任都綱,后寺燬于火。善緣重興殿閣及諸寮舍。宣德庚戌,還珠閣壞,更為募建,明年落成,十月示微疾,十九日沐浴更衣,口述生平行業(yè),命侍僧書之,所積金谷,悉委其徒,命創(chuàng)大殿、三門,語終而寂,塔于獅峰。著有《靈源集》,蓋取鼓山前代老宿事實,編為敘傳及名人文藝,為《山志》之權(quán)與。后黃用中、徐興公相繼纂輯,即本于善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8—1448 【介紹】: 明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寧王,國大寧。永樂元年改封南昌。晚年深自韜晦,自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旁通釋老,尤深于史。著《漢唐秘史》、《通鑒博論》、《神奇秘譜》及戲曲《私奔相如》等。又傳奇《荊釵記》,《曲品》謂作者系元柯丹丘,王國維考為權(quán)作。卒謚獻。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上)
王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七年就藩大寧。永樂二年移南昌,正統(tǒng)十三年薨。有采芝吟四卷。 (《名山藏》:王白皙美髯,負氣好奇,嗜學博古。自其髫龁時,自稱大明奇土,老號臒仙。所論著及于卜筮、修煉、琴弈諸書,手制博山爐及古瓦硯,皆極精致。 《列朝詩集》:王恃靖難功,頗驕恣,多怨望不遜。作日蝕詩云:「光浴咸池正皎然。忽如投暮落虞洲。青天俄有星千意點,白晝爭看月一弦。蜀鳥亂啼疑入夜,杞人狂走怨無天。舉頭不見長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挂源嗽娬髦?,王之怨望信矣。又作嚷云詩云:「蒸入琴書潤,粘來幾榻寒。小齋非嶺上,弘景坐相看?!雇趺吭铝钊送鶑]山之巔,囊云以歸,結(jié)小屋曰云齋,障以簾莫日放云一囊,四壁氤氳,如在巖洞。余觀周憲王有送雪詩。臞仙囊云,憲王送雪,此宗藩中佳話可屬對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正映。號潔庵。撫之金溪洪氏子。幼祝發(fā)。性穎悟。不妄舉動。為大僧。受具足戒于杭之昭慶寺。時巽中禪師。唱道于靈谷。師往參之。光掩一眾。遂契合。付法為真子。侍立居上首。處之弗疑。洪武中。奉詔掌京師天界寺。床幃不設(shè)。寒嘉一衲。上聞而嘉之。移命掌泉州開元寺。開元舊名蓮華寺。自唐匡護大師開山以來。代不乏人。近以元末。擾害災(zāi)火迭興。僧徒屋宇。罄殞無遺。有司以聞。故有是命。高皇帝。面諭遣之。曰。著爾去作住持。如今作住持難。過善則受欺侮而不振。過嚴則致毀謗而自隳。爾但清心潔己。長久欽此。自能整頹綱。光祖席耳。師奉旨惟謹。蒞寺宣闡。未幾。玄風大振。首作講堂。額曰清心潔己。示不忘也。次作甘露戒壇于潔己堂前。以為生定起慧。必本于戒。尤為先務(wù)也。二作既集。諸仆并舉。皆不煩緣募眾樂助。不數(shù)年煥然一新。視昔有加焉。永樂二年。奉詔主雪峰崇圣寺。以開元績成也。崇圣。為真覺祖師道場。真覺化時。留讖云。石塔卵爆。杉枝拂地。竹筍生。五百年后。吾當再來。至師登山。適五百二年。諸讖俱驗。若合符節(jié)。況師顏貌。又與真覺無異。故人咸以為為祖師再出。師益厲精勇道德。在人誠有不言而化。當雪峰頹廢之秋。積糧于廩。伐木于山。陶瓦甓而儲器用。佛殿既落。法堂三門諸仆。以次而起。皆弘碩壯偉。肖像端嚴。金碧輝映。瞻禮者歡喜贊嘆。觀望者瞠目駭心。正如無邊色相。一彈指頃從地涌出。令人應(yīng)接不暇。師固視之如無。處之若虛。則其為人可知矣。師戒律精嚴。所視惟首。嘗于建陽鳳皇山休夏。值大水。因說戒。全活男女千馀人。游甌寧。建金山庵。致徒眾五百人。既年迫桑榆。師欲歸老靈谷。遂移檄僧錄。僧錄以聞。許之。其徒遠芷。代領(lǐng)雪峰法席。芷。號秋崖。師還京。數(shù)年而寂。所著有潔庵語錄。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正映,字澄淵,號潔庵,一號月泉,晚稱雪老。姓洪氏,金溪人。幼入安仁五峰寺為沙彌,演習瑜伽,隨唱梵韻,庸庸合流,不敢立異。及閱《法華》火宅之喻,始知佛法廣大,不可求之聲音,于是矢志窮研,翛然物表。明洪武十九年,試經(jīng)得度,謁靈谷牧庵謙,入門舉首,探懷取香,忽爾墮地,因之有省。牧庵不見,傳語令住三日,后呈一偈曰:“天下禪林第一家,法門光彩耀京華。御書扁額天香合,神衛(wèi)精藍地氣嘉。石鼎香生浮貝葉,寶花風落散袈娑。我來問道無為理,愿借真風長善芽?!扁秩圆灰?,命且住著。又三日,復(fù)呈一偈曰:“夜坐山房嘆莫遭,本間間的趁勞勞。半生事業(yè)慚無用,一地聲名恨不高。蛩響碧窗添唧唧,風來珙樹轉(zhuǎn)嘈嘈。簿才未畢輕孤負,尚擬天津掣巨鰲?!蹦菱帜嗽S領(lǐng)維那,后住天界。會泉之開元缺席,有旨枚卜住持,及選出,乃映也。一座盡驚,引見殿中,譬諭敦切,勉以清心潔己,侮謗自消。三十一年六月,奉敕來院開堂演法,眾志翕然,首立法堂,以示楷模。而甘露戒壇,次第興建。不二年,百廢具修。永樂元年入京朝請,歸至福州,諸山推主雪峰,重造佛殿及三門,兩廊堂寮畢備,更開萬工池,作金鰲橋。繼而游化八閩,歷建道場。洪熙改元,詔主靈谷。宣德元年,擢僧錄司左講經(jīng)。正統(tǒng)四年冬示寂,有語錄若干卷,名《古鏡三昧》行世。葬滄波門外,建塔其上,賜名“寶善寺”。后映主開元者,曰本源。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慧旵禪師者。楚人也。出王氏。字虛白。七歲。知誦佛陀名號。寤寐不息。又七歲。禮妙覺寺湛然祝發(fā)。祝發(fā)之頃。忽祥光四際。皆成五色。湛驚喜曰。此沙彌。他日定南針子也。遂以慧旵名之。師為人。奇?zhèn)シ秸SH先敬后。猶如饑渴。然性剛不解軟語。聞耳出口。若持券。人共稱之曰楚直。至有難發(fā)之舉。必激師發(fā)之。發(fā)俱中節(jié)。湛然每召師曰。浩浩光陰。切莫錯過。對曰。不錯過。湛每視而休去。一日湛問曰。今日作甚么。師曰。切蘿卜。曰。你只會切蘿卜。師曰。也會殺人。湛驀引頸。師曰。降將不斬。湛吐舌而起。湛遷疏山。師別參松隱于云間。因睹孤松。了然自許。遍歷戶庭。不受控勒。之平江。見果林。果林擲下蒲團曰。試說看。對曰。只者消息。本無言說。破蒲團上。地迸天裂。林愛其神駿。指往鄧尉。拽杖門送。撫師背曰。登泰華之巔。始知宇宙之大。投五犗之餌??烧Z滄溟之深。子往矣。毋遲。師敬諾。是時。寶藏持禪師。繼席鄧尉。進者雖云涌。而去者亦川流。蓋其慎也。師謁之。持公問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你云何會。師進步叉手而立。公大呵之。師乃憤疑參堂。株立不寐。至二夜洞徹臨濟宗旨。遂師資道合矣。持公遷化。師關(guān)隱安溪。三十載如一日。永樂年間。道風大播。名都會邑。重幣交至。師俱卻之。其節(jié)概嚴冷。一振風穴之風。姚斯道。以顯望鳴當世。欲為師撰序。師亦卻之。斯道嘆曰。嗟乎。倒岳傾湫之際。卓立當陽。揮召不得者。若公也。至于跛鱉之行。飛龍之說。豈足恃哉。識者。皆多姚公之知人焉。海舟永慈。自出峽。負其知見。盛氣加人。不肯掛搭諸方。靈谷堂頭。強慈首眾。有禪者。盛贊師之機略迥別。慈無可意。洎終期。即通謁于師。師攃其寶惜。絕其蓋纏。慈乃歸心。竟代師任持公之道。正統(tǒng)五年。師無病示化。先有遺囑偈曰。字付慈海舟。訪我我無酬。明年之明日。西風笑點頭。更以衣缽。遣白庵明長老。送至東山。時。海舟慈。開化東山三載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號虛聞道人。有《西溪百詠》。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實哩沙哩卜得啰。東印土拶葛麻國王之第二子也。父母感奇夢而生。在童真位。聰敏不凡。而百無所欲。唯見佛法僧。則深起敬信。年十六。請命出家。遣禮孤捺啰納麻曷薩彌為師。薙落受具。資受學業(yè)。習通五明。闔國臣庶。以師戒行精嚴。智慧明了。尊稱為五明板的達。師足跡周遍五天。從化得度者甚眾。凡過道場塔廟。必躬伸盡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錫。而禪塔以久圮。勸國王修治。脫管心木。木下紀師名號。眾咸異之。永樂甲午。入中國。謁文皇帝于奉天殿。應(yīng)對稱旨。命居海印寺。丁酉。奉命游清涼山。還都。召見武英殿。天語溫慰。寵賚隆厚。授僧錄闡教。命居能仁寺。歲甲辰。仁宗昭皇帝。舉薦揚大典。師掌行。特授師號圓覺妙應(yīng)慈慧普濟輔國光范弘教灌頂大善大國師。賜金印寶冠供具儀仗。乙巳。宣宗章皇帝。舉薦。亦命師掌行。師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聲聞。內(nèi)修大行。遇恩寵而志意愈謙。涉諸緣而戒行彌確。在京師。受度弟子數(shù)千輩。各隨器宇誘掖之。漸引次升。不立遏捺。難行蹊徑。使人望崖而不敢前。將化。謂弟子不啰加實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緣已周。行將逝矣。汝等。各當善護如來大法。毋少懈怠。言訖。儼然而寂。實宣德丙午正月十三日也。訃聞。上悼嘆之。命有司具葬儀。阇維。收舍利于香山鄉(xiāng)。塔而藏之。遺命分藏清涼山。圓照寺亦建塔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宗妙,字覺庵,別號堆云叟。姓趙氏,錢塘人也。父好施予,喜誦《法華》,亦嘗持齋。母感異僧入夢,覺而生。妙幼性閑靜,見佛像致禮唯謹。十歲落發(fā),即從慧云正庵訚受具,既而往參靈隱空叟,命主藏室。時空叟倡道東南,妙嘗分座演說,遂主嘉興廣法禪寺,久廢之馀,一力新之。遷杭之萬壽、報國,昔?公笑隱主此寺,時最號名勝。繼者非其人,日以頹壞。妙至,首建萬松門及方丈,翼以重屋,作舞鳳樓、碧梧軒、香積廚,屋后掘地得泉,遂潴為池,構(gòu)亭其上。作大悲閣,以奉觀世音像,佛殿后又造大殿,刻臥佛其中,環(huán)以十弟子。土木采章,皆極巨麗,繚以外垣,凡四百丈。殫心竭力,二十馀年,而寺乃復(fù)舊觀。薦為副都綱,精修力踐,以振起宗風為己任。先是海昌湯鎮(zhèn),潮水蕩激,屢壞堤岸,民不安其居。妙領(lǐng)名僧十二人,于其地號佛,吁請風潮,竟爾止息,卒免其患。明宣德初,入主凈慈,首建三門。越五年,寺眾不戒于火,大殿燬焉。乃捐資重造,歷歲告成,壯麗宏偉有加于昔。中作三大像,諸天、十地皆旁侍焉,費以巨萬。生平溫厚凝重,道貌偉然,每升席說法,音如洪鐘。四眾聚觀,歡喜贊嘆,起其信心。濟人利物,甚于為己,惓惓之懷,至老不倦。當日名公巨子,若黃少保宗豫、黃尚書宗載、王侍郎子清、周侍郎恂如、張都督以誠,皆極推許,或贈以詩文,人多榮之。妙則歉然,以為方外,不可以此相慁也。示寂于正統(tǒng)癸亥七月十二日,塔于南屏山陽,王真為之銘,文具寺志。

人物簡介

維基
丘俊,潮州府程鄉(xiāng)縣人,進士出身。永樂二十二年,登進士,任福建按察使司副使。
釋樸原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樸原,字智淳,菩提節(jié)庵守弟子也。正統(tǒng)間,請主昭慶,奉詔開壇說法,為天下傳戒宗師。后主靈芝。己亥,辭于朝眾,沐浴而逝,時正統(tǒng)十一年丙寅秋七月也。英宗遣禮部郎中趙勖賜祭其文曰:“爾宿悟善緣,堅持梵行,邇膺寵命,為釋宗師,方闡法音,導(dǎo)人為善,倏云示寂,良可悼嗟,靈其如存,服此諭祭?!?越百年,有廣霌者,字日庵。嘉靖三十四年興復(fù)昭慶,奉部剳開壇說戒,僧眾如歸,不減慶歷之盛。后二十馀年,有成玉者,字藍田,掩關(guān)數(shù)載,眾稱“關(guān)主”。萬歷丙子丁亥之間,皇太后疊賜畫像于昭慶,且賜經(jīng)建閣,因得放戒。十六年登壇開闡,一時龍象,若云棲、凈妙、真修、蓮池諸大德,均于是得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南蘭陽人,字志高,號蕓庵。宣德四年舉人。授咸陽教諭,擢平鄉(xiāng)知縣,遷淮安知府,以治行卓異升山西左布政使。致仕歸。有《蕓庵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滿空者,高麗僧也。人稱為云公,蓋其字耳。永樂間,與數(shù)僧航海東來。宣德三年,給度牃,令參方禮祖。因登泰山訪古剎,重建竹林寺,復(fù)駐錫普照。四方衲衣受法數(shù)千人。天順七年閏七月二日,說偈而逝。弟子洪因為建塔立碑,稱“普照初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