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3871,分259頁顯示  上一頁  198  199  200  201  202  204  205  206  20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如學(xué)(五峰 無為 任 )
丘道光(厚卿 )
丘可孫(義軒 )
丘履嘉(原禮 存峰 )
丘懋煒(以鄂 肯貽、奇恬 )
釋超逸(修六 何 )
釋元來(無異 元來 沙 )
熊江(云邱 )
左光斗(遺直、共之 浮丘、滄嶼 世稱 滄嶼先生、左忠毅公 忠毅 )
釋普義(了乘 胡 )
邱禾嘉(獻(xiàn)之、有谷 少鶴、蛻虛道人 )
釋如會(妙圓 譚 )
釋通炯(普光 寄庵 陸 )
釋元賢(永覺 德懋 )
釋觀衡(顓愚 紫竹林 )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號五峰。陜西人。律身嚴(yán)謹(jǐn)。遇事精勤。一夕與天童話次。童驀伸腳曰。你作么生。師以腳踢之。童笑曰未在未在。師曰和尚道看。童倒臥。師曰。也只是困。童曰。你又與么去也。師禮拜。一日辭行。童握拂曰。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不語。不得無語。不得錯(cuò)舉。若不錯(cuò)舉。即分付汝。師連跳兩跳曰。不要不要。童曰。猶是亂叫亂跳。更試舉看。師轉(zhuǎn)身曰。某甲去也。童乃付。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如學(xué),字無為,晚號五峰。姓任氏,臨潼人。降生之辰,白光滿室,與佛生同日,故蓮胎含素,鶴骨出塵,有自來也。年二十,恃怙并失,薙發(fā)五臺,從天齊師觀修凈業(yè),晝夕思維向上,以了生死,斯心未安,決志行訪。始謁熊耳無言,即往圓戒于澄律師,依止律堂,勤披藏卷。復(fù)遍游金剛臺、虎跑、伏牛、終南,行力艱深,境界疊更,自得解釋。歷抵黃檗、匡廬、云門、徑山,還至龍池參密云悟,深契法旨,及從入天臺通玄,親承煆煉,屢臨血捧,機(jī)不放過。久之,入室請辭,悟握拂云:“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語不得無語,不得錯(cuò)舉,若不錯(cuò)舉即分付汝?!睂W(xué)即躍起云:“不要不要?!蔽蛟疲骸蔼q是亂叫亂跳,更試舉看。”乃轉(zhuǎn)身云:“學(xué)今去也?!蔽蚣锤吨惺苡泟e去。后省悟于金粟。崇禎辛未,來主大溈同慶,斬石誅茅,僅蔽風(fēng)雪,從侶朋興,宗緒丕振。癸酉,出山將行化于五臺,至金陵,為余集生中丞請說法祗陀林,吼聲弘亮,四眾驚服,東南望為大法幢。無何,自期厭世,是秋七月二十二日示寂。先以手書入山屬法于養(yǎng)拙明使主溈山,示眾偈云:“痛舉鉗錘為阿誰?可憐漆桶自狐疑。為伊結(jié)下來生債,五夜霜花開玉墀?!币婪^維,塔于大溈,羊城陶汝鼐為之銘。 先是,崇禎戊辰有圓上座者,騎犢披榛,把茆晏坐,覘枯杏復(fù)芽之異。明年,大宗伯李公 騰芳來訪白牛尋源黃木,與圓公一宿樹下而去,屬同游者陶子汝鼒作記,胡子懋選造庵得前令周公瑞豹所請,復(fù)官田三十馀畝供香積,咸欽聚石之風(fēng),頗憶畫灰之語。俄而學(xué)至,才舉南宗,遽還中印。時(shí)有金銅瑞像,宮繡幢幡,赍自行僧,出于大內(nèi),諸方聞?wù)吣恢^“大溈之山興復(fù)有日也”。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四九九
丘道光(一五七四 — ?),字厚卿。大埔人。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舉人。授云夢知縣,攝孝感事,謫長樂教諭。又五年,升肇慶府教授,晉鎮(zhèn)遠(yuǎn)府推官。值兩江九苗叛,道光單騎往撫之。聞父訃歸,卒于長沙。有《來青樓稿》、《大雅堂稿》等。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傳。
丘可孫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丘可孫,號義軒,直隸淮安府淮安衛(wèi)軍籍山陽縣人。萬歷四十三年乙卯科鄉(xiāng)試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jìn)士,官行人司行人。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七
履嘉,字原禮,號存峰,嘉興人。萬歷庚戌進(jìn)士,累官湖廣參政。有《西歸雜詠》。
維基
丘履嘉(1584年—16世紀(jì)—?),字原禮,號存峰,浙江嘉興縣籍,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明朝官員。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會試二百三十九名,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進(jìn)士。工部觀政,三十九年授河南商丘縣知縣,四十三年本省同考,四十四年升禮部主事,四十六年丁外艱。服闋,起復(fù)祠祭司主事,天啟四年(1624年)與吏部考功主事孫昌齡主考甲子科陜西鄉(xiāng)試,升禮部員外郎,六年十月升湖廣布政使司右參議、管驛傳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漳浦人,字以鄂,號肯貽。萬歷三十二年進(jìn)士。擢兵科給事中。傳神宗寵?quán)嵸F妃,流言謂鄭妃子福王將取代太子。懋煒上疏請先斬貴妃兄鄭國泰以謝天下,然后斬自己以謝鄭妃。直聲震朝野。后以忤中官謫處州知府。
維基
丘懋煒,字以鄂,號奇恬,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軍籍。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jìn)士,初授行人司行人,三十三年充副使,冊封晉府河?xùn)|、永和、蘄水三王,三十五年奉使往東垣王府典喪,三十七年與戶部主事劉仲斗典試廣西,三十八年考選,四十年授兵科給事中,上言倭警可虞,設(shè)防宜早,謹(jǐn)條例八議以備采用。御史呂圖南改任南直隸提學(xué),被給事中周永春彈劾綿弱,不勝其任,丘懋煒與御史陳一元、王命璿與永春互相糾駁。四十一年丁憂,四十七年起升廣東右參議,分守嶺東道。泰昌元年以病乞休,三年起復(fù)為江西右參議,分守嶺北道,六年回籍養(yǎng)病,崇禎元年(1658年)考察免官。

人物簡介

全粵詩
超逸(?—一六三五),字修六。三水人。俗姓何。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葷酒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聽講法華。嘆曰。求之在我。豈可循文逐句哉。遂禮五臺靜庵通剃發(fā)。次參壽昌。機(jī)語弗契。入閩。一日閱趙州有佛不得住因緣。有省。再謁昌。昌問。蟻?zhàn)咏鈱ば忍幾摺In蠅偏向臭邊飛。是君邊事。臣邊事。師曰。臣邊事。昌呵曰。大有人笑汝在。一日登廁。睹登樹人大悟。趣見昌。昌問子近日何如。師曰。有個(gè)活路。只是不許人知。昌曰。因甚不許人知。師曰。不知不知昌問。婆子具什么手眼。便燒庵趁僧去。師曰。黃金增色爾。又舉僧問玄則。龍吟霧起?;[風(fēng)生公案。命作頌。師頌曰。殺活爭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時(shí)流意。依舊春風(fēng)逐馬蹄。昌笑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萬歷三十年。住博山云。此事不從功行得。不從修證得。不從思議得。不從學(xué)問得。不從禪定得。有一等人。閉門作活。暗里休心。將自己身心。煉得如枯木寒灰。蟲唼衣而不知。蛛結(jié)網(wǎng)而不顧??v是百年在定。終如一個(gè)死人。于本分事中。全無交涉。所以玄沙曰。直饒如澄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系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此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燒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須就明中取則。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于芙蓉岸上。帶來八面秋風(fēng)。應(yīng)用無虧。隨緣自在。且道作么生。是博山行履處。良久曰。祇有一雙窮相手。不曾輕揖等閒人。況博山與諸人。同途不同徹。諸人向正位中來。博山不在正位。諸人在博山。拂子里許。諸人向偏位中來。博山。不在偏位。拂子在諸人袈袈里許。所以道。對面不相識。千里卻同風(fēng)。若向這里徹去。當(dāng)下知?dú)w。不留朕兆。故我釋迦大師。為勇猛眾生。成佛在一念頃。為懈怠眾生。得果滿僧祇劫。博山。恁么道。猶是葛藤。諸人也須絆斷始得。且道絆斷后。作么生行履。卓拄杖曰。不因樵子徑。爭到葛洪家。崇禎三年秋示疾。首座問。和尚尊體如何。師曰。盡有些子受用。座曰。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熱大作么。座曰。來去自繇。請道一句。師書歷歷分明。四字。投筆坐化。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無異禪師者。名元來。廬州舒城人也。姓沙氏。胎乳絕葷。耳目不涉塵垢。年十六。游石頭城聽法華。自信佛法。不從人得。乃禮五臺靜庵沙門。著垢衣。五年精核教觀。振錫南還。上峨峰。謁無明經(jīng)公。自負(fù)人無我。及輒辭行。經(jīng)公斂目危坐而已。師不測。竟去入閩。寓白云峰。閱古尊宿語。忽有所得。再謁經(jīng)公。陳其見處。公曰。蟻?zhàn)咏鈱ば忍幾摺In蠅偏向臭邊飛。是君邊事。臣邊事。對曰。臣邊事。曰。大有人笑你在。師愕然曰。到者里。因甚不是。公曰。此不是。彼皆然。師乃傾心哀請。公惟斂目。師益不測。一日聞泥神倒地聲。不覺踴躍。呈偈于公。公仍斂目。命以宗乘堂別居之。居年馀。每呈偈頌。公斂目如前。師因感泣。以為依公決擇。不蒙指示。歲序推遷。何了日耶。偶登廁。睹上樹人。乃明大旨。嘆曰。今日方知。師不我欺也。萬歷壬寅。師年二十有八。出住博山。而持重端嚴(yán)。篤行古德之風(fēng)。入其門者。心容俱肅。尋應(yīng)閩之董巖。鼓山大仰。復(fù)還博山。參徒大集。是時(shí)。經(jīng)公已遷壽昌。父子道價(jià)。喧騰宇內(nèi)。僧問如何是功。師曰。一人同一春。如何共功。師曰。力士舁杖鼓。如何是功功。師曰。猢孫上露柱。曰。不得敲唱雙舉。請示正中妙葉。師曰。高底云繞樹。遠(yuǎn)近鳥銜花。如何是君。師曰。水有筋山有骨。如何是臣。師曰。鹡鸰鳥鳴似哭。如何是君視臣。師曰。千年老樹掛枯藤。如何是臣視君。師曰。樓頭畫鼓正三更。如何是君臣道合。師曰。金闕鳳銜丹詔去。邊陲人唱?jiǎng)P歌歸。僧作禮。師曰。君位中事作么生。對曰。虛突兀。師復(fù)打。時(shí)。慧臺鏡禪師。早得旨于經(jīng)公。翛翛瓢笠。剝啄諸方。諸方以矮師叔類之。過訪于師。適師升座。鏡出震威一喝曰。百丈聞喝。三日耳聾。且道。是那三日。師曰。秋風(fēng)多帶殺。秋露愈加寒。鏡拂袖歸眾。師便下座。鏡后隱于武夷石屏巖。相隨者。樵汲數(shù)輩。禪衲尋風(fēng)求之。鏡悉指歸博山。崇禎二年。魏國公徐弘基。請師說法南京天界。使符三至。師始一出。象龍沸集。大廓曹洞宗風(fēng)。上堂曰。達(dá)磨大師。航海而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雖則門庭萬仞。壁立千層。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乃至六代傳衣。五宗競出。運(yùn)無礙輪?;療o緣眾。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溈山大師。敲唱同行。暗機(jī)圓合。傾瓶以辨超方。撼茶而彰妙用。秖演一心法。更無馀事。云門大師。箭鋒相拄。函蓋乾坤。揚(yáng)眉落臼。顧盼猶遲。如流云翔鶴。湛水晴空。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法眼大師。拈現(xiàn)前石。塞虛空口。一切處現(xiàn)成六根互用。六用齊施。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臨濟(jì)大師。一語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驅(qū)耕夫牛。奪饑人食。電光石火。開眼猶迷。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洞山大師?;觳坏妙惒积R。立寶鏡三昧。炤學(xué)人肺肝。分五湖玉石。雪盛銀碗。月炤金沙。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乃至博山。今日遠(yuǎn)承諸祖慈蔭。循規(guī)蹈矩。借路還家。駕輕就熟。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諸昆仲含靈。具此一心之法。學(xué)人學(xué)此一心之法。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示此一心之法。故楞伽云。佛語心為宗。諸昆仲。那個(gè)臺無月。誰家樹不春。卓柱杖下座。師毅辭還山。傾都遮留。籃輿不得。前乃宵邁。緇素追攀。望江而立。徐公歲序存問不間也。師既大弘洞宗。常隨侍者。萬馀指。如臨一人。僧問。如何是不聲色墮。師曰。斷橋分野水。如何是類墮。師曰。孤棹舉平原。如何是尊貴墮。師曰。裂破幾層清世界。倒騎玉象趁麒麟。銀碗盛雪。明月藏鷺。意旨如何。師曰。露骨瘦上環(huán)紫霧。塞流小澗長青苔。師開化幾三十載。未易肯諾?;蛘埲氩萸笕恕V紹先澤。師太息曰。吾宗。貴得真脈。妙葉玄機(jī)。茍不然仍瓦解耳。吾何忍哉。語畢泣下。自后遂不上堂。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訚首座問曰。和尚尊體如何。曰。盡有些子受用。訚曰。還有不病者么。曰。熱大作么。訚曰。去來自繇。請道一句。師書歷歷分明四字。跏趺而寂。塔于博山。坐三十九夏。其年僅五十六也。 贊曰。投子世大陽之代。須憑秀圓通協(xié)而成之。其道始著。真歇稟丹霞之嗣。還借炤長蘆薦而褒之。此話方行。博山父子。遠(yuǎn)紹少室之宗。不叨馀力。大衍新豐之調(diào)。本自天。然其說法。則橫空鳳舞。激揚(yáng)則擲地金聲。至其慎重真脈。常自下涕。語云。猛虎生兒。勢不能食牛者。輒癈之。其博山之山之謂與。

人物簡介

維基
熊江(16世紀(jì)—17世紀(jì)),字云邱,四川敘州府富順縣人,民籍。熊江是熊迥之孫,為亓詩教門生,萬歷四十年(1612年)中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進(jìn)士,獲授黃岡縣知縣,擢升兵部主事,歷任禮部儀制司主事、山東濟(jì)南監(jiān)軍道參議、東昌兵巡道副使,任事精勤,卒于行間,崇禎帝詔贈(zèng)太仆寺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5—1626 【介紹】: 明安慶府桐城人,字遺直,一字共之,號浮丘,人稱滄嶼先生。萬歷三十五年進(jìn)士。授御史。巡視中城,治吏部豪惡吏,捕假官百余人,都城人士無不震驚。出理屯田,興水利種稻。光宗死,與楊漣協(xié)心建議,排斥宦官,扶助熹宗,朝野并稱“楊左”。后二人劾魏忠賢,反為所害,與楊漣同為獄卒殺害。福王時(shí)追謚忠毅。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共之,桐城人。萬歷丁未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擢浙江道御史。歷官左僉都御史,及珰禍,追贈(zèng)太子少保右副都御史。謚忠毅。有集。
維基
左光斗(1575年10月12日—1625年8月26日),字共之,一字遺直,號浮丘,又號滄嶼,直隸安慶府桐城縣左家宕(今安徽樅陽橫埠鎮(zhèn)中義村)人。明末東林黨六君子之一。因東林黨爭,遭到閹黨魏忠賢下獄拷打而死,崇禎帝為之平反,贈(zèng)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南明弘光帝時(shí)謚忠毅,世稱左忠毅公。萬歷三年九月初九日(1575年10月12日)左光斗生于桐城東鄉(xiāng)左家宕老家,出生之日恰逢斗姥元君神誕,因而命名為光斗。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舉庚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與楊漣同年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擢監(jiān)察御史,巡按京畿,捉拿了吏部的一些作惡多端的官吏,當(dāng)時(shí)奸黨惡人冒充官吏,橫行京師,左光斗調(diào)查之后,收繳假印七十多枚,拘押假官一百多人。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九月光宗死于紅丸案,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李選侍又想繼續(xù)侍奉熹宗。時(shí)魏忠賢想利用熹宗年幼之機(jī),把持朝政大權(quán),堅(jiān)持讓李選侍居住在熹宗所在的乾清宮內(nèi);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為防李選侍干預(yù)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居仁壽殿噦鸞宮。此事件史稱移宮案。天啟元年(1621年),因移宮案宦官與東林黨勢力間關(guān)系愈加緊張,左光斗力主移宮案。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升大理寺左寺丞,升大理寺左少卿。天啟四年(1624年),拜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同年六月,宦官魏忠賢專權(quán),楊漣上了一份奏章,揭發(fā)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斗等七十馀人大力支持,彈劾忠賢等三十二斬罪,但熹宗皆不信。天啟五年三月十九日(1625年4月25日),魏忠賢矯旨提問。魏忠賢反誣陷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后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獄,受酷刑折磨,史載“五日一審,受拶、夾、棍等刑,不能跪起,平臥堂下受訊”。門生史可法潛入獄中探望時(shí)「已不成人形」。左恐連累門生,將史趕出監(jiān)獄。魏忠賢誣光斗等貪污數(shù)萬兩白銀,要追出贓款。左光斗的舊友孫奇逢與鹿正(主事鹿善繼父)、張果中四處募款,諸生熱烈響應(yīng),募得數(shù)千兩白銀上繳未及,魏忠賢見左光斗有人營救,反而加重拷打六君子,六君子皆死,孫奇逢等人被贊為范陽三烈士。天啟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6日),左光斗在獄中被錦衣衛(wèi)許顯純拷打而死,其兄左光霽亦被閹黨都御史周應(yīng)秋所逼,自殺而死,左母因二子俱死,悲痛而卒。魏忠賢一度又要將左光斗開棺戮尸,后來被勸阻。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駕崩,明思宗即位,改元崇禎,懲辦閹黨,魏忠賢畏罪自殺,思宗追贈(zèng)光斗右都御史、太子少保,錄用其一子為官。南明弘光帝時(shí),為左光斗追謚忠毅。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普義,字了乘。姓胡氏,古陸人也。髫年祝發(fā),順時(shí)進(jìn)具,勤習(xí)三學(xué),博覽群經(jīng)。壯歲游方,飯眾廬山,見真面目,如識本來。浮江東下,循海而南,瞻禮補(bǔ)陀,還至金陵。請求藏典,跋涉山川,護(hù)經(jīng)回寺。萬歷丙辰,創(chuàng)建彌陀院,劬勞三載,上下堂寮,左右樓閣,莫不輪奐雙美,金碧交輝。復(fù)鑄三大士金身,刻彩十六佛龕,增置田疇,裕蓄香積。夷陵徵士雷思沛為之碑文,玉泉無跡禪師著有《彌陀院記》,并垂久遠(yuǎn),足示來茲。義雖傳臨濟(jì),而夕梵晨鐘,數(shù)豆念佛,清心自課。邑侯張公題所居曰“莊嚴(yán)凈土”。蓋知其回向證愿,已具極樂玄猷,所詣既成,蟬脫而去。其芳模碩德,備載《縣志》。

人物簡介

黔詩紀(jì)略補(bǔ)卷上
禾嘉,字獻(xiàn)之,一字有谷,號少鶴,別號蛻虛道人,新添衛(wèi)人,仕履具莫氏《紀(jì)略》。田按:獻(xiàn)之官祁門教諭,攝婺源縣事,與縣人余紹祉善,所著《青蘿集》,紹祉序之。又有《澹園集》《黃山游紀(jì)》。(閔麟嗣《黃山志》:邱禾嘉,天啟間為祁門學(xué)博,游黃山,嘆曰:“大丈夫得志,當(dāng)令天下諸侯膝行而前;功成身退,把茅蓋頭,老是山中,足矣,安能寂寂守此冷氈耶?”去任甫三年,果以軍功開府遼左。)獻(xiàn)之以一孝廉開府關(guān)外,其戰(zhàn)略互有利鈍,天下皆知之,而其詩文專集,則雖鄉(xiāng)人,莫能紀(jì)其名也。余從《黃山志》得詩四章,又從《晚聞堂集》得知其集名,以俟后之搜羅文獻(xiàn)者庶幾遇之。
青蘿集·余紹祉序
嘗愛古人身兼數(shù)業(yè),如李供奉,一風(fēng)流詞客耳,而通于劍術(shù);張桓侯,一武夫耳,而長于八分。嘉靖間,倭夷入寇,少保胡公以直指受節(jié)鉞,破陣先登,老將材官,為之避舍,天下奇之,第奇其儒而武也,而未嘗以詩名。予嘗拿舟桐江,拜嚴(yán)先生祠,見胡公詩有“功成只合師馮異,身退還應(yīng)學(xué)子陵”之句,始嘆天下之奇公者未能悉公之奇也。公以虛懷好士重天下,恨予生晚,不得與文長、仲房諸君頡頏幕下,乃今幸見知于邱先生。先生之奇,不在胡公下,而為詩過之。予之才,不敢仰視徐、王諸君,而與先生遇合之奇亦過之。先生,黔中世家子,安酋逆命,先生以孝廉募義兵,破之于新添衛(wèi),事聞,當(dāng)寧欲以斗大金印酬先生,先生固辭不受,瀟然挈一氈來領(lǐng)青蘿山色。天下之奇先生,猶奇胡公也。予邂逅先生于眾人中,先生望而知我,遂授予《青蘿集》一卷。讀其壯處,則五更鼓角;其悲處,則九月邊聲;其幽處,則泉聲咽石;其冷處,則楓落吳江;其爽處,則西山朝氣;其澹處,則河漢微云。若詩若文,并有一段慷慨之氣,如幽燕俠少年,顧盼偉如。其視胡公桐江磯頭一片石,不啻過之矣。
釋如會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五
如會,字妙圓。姓譚氏,順天人。少有奇志,便鄙肉食。年廿九始出家,誓行頭陀,脅不沾席。初至南方,唯事苦行,后為道侶所感,發(fā)壹意念佛,遂得豁忘身世,見人不作寒溫,語必猛厲懇切,誨誡淳淳。孤志獨(dú)行,不蓄長物。順治五年秋,過淮安清江,浦眾共留之,未幾,以一衲贈(zèng)萬德庵主人,且矚之曰:“吾不久將去,特一事相托?!敝魅嗽唬骸氨葋砦淳?,何遽言去?”曰:“西方去耳??梢赃z身,付江流中,施諸魚蟲。”主人辭不敢。曰:“然則荼毗,后以骨和粉投之大江,何如?”主人曰:“諾?!迸R化之日,先命購香燭,眾莫測其意。至夜四鼓,大呼主人曰:“遠(yuǎn)啟門,為我熱香然燭?!敝魅藶槿幌銧T,竟視之寂然矣,年七十一。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四七
通炯(一五七八—一六三九?),字普光,號寄庵。南海人。俗姓陸。憨山大師弟子,后居訶林。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元賢,字永覺。姓蔡氏,建陽人。父云津,世守詩書,遠(yuǎn)祖西山,為宋大儒。賢初名德懋,早歲入泮,為名諸生,嗜周程張朱之學(xué)。年二十五,讀書山寺,聞?wù)b《法華》偈,豁然開朗。因從趙居士豫齋受《楞嚴(yán)》、《法華》、《圓覺》諸經(jīng)。明年,壽昌無明開法董巖,賢往謁之,反覆詰難。無明曰:“此事不可以意解,須力參乃契?!睔w究話頭久之,無所入。一日留僧夜坐,舉南泉斬貓語有省,乃作頌曰:“兩堂紛鬧大無端,寶劍揮時(shí)膽盡寒。幸有晚來趙州老,毗盧頂上獨(dú)盤桓?!迸e呈無明,明謂之曰:“參學(xué)之士,不得于一機(jī)一境上取,則雖百匝千重,垂手直過尚當(dāng)遇人,所謂‘身雖已在青云上,猶更將身入眾藏’,是參學(xué)眼也。”為別頌曰:“大方之家手段,遇物一刀兩斷。趙州救得此貓,未免熱瞞一上。若是有路英靈,畢竟要他命換?!辟t得頌益省。年四十,始棄家往建昌,依壽昌寺無明落發(fā)。未幾,得承心印,及無明遷化,依博山無異三載,遂進(jìn)具戒。嘗舟過劍津,聞同行僧唱經(jīng)云:“一時(shí)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辟t因徹悟,見壽昌用處,乃作偈曰:“金雞啄破碧琉璃,萬歇千休祇自知。穩(wěn)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復(fù)雨鳩啼。”癸亥秋,居甌寧金仙庵,閱大藏三年,徙建安荷山。明年之槜李請藏經(jīng),歸作《建州宏釋錄》,復(fù)會通儒釋,作《寱言》。壬申,謁聞谷于寶善庵,時(shí)宜興曹安祖兵憲,請作《諸祖道影贊》,乃屬賢命筆,賢成百馀贊。聞谷驚訝不已,即以大戒付之,推主鼓山,年已五十有七矣。尋遷泉之開元、杭之真寂、劍之寶善,復(fù)歸鼓山,重創(chuàng)梵宇諸所。撰述并《語錄》,凡二十種,都百馀卷。其目曰:《凈慈要語》、《諸祖道影傳》、《開元志》、《禪馀內(nèi)外集》、《楞嚴(yán)義奧疏》、《金剛略疏》、《心經(jīng)指掌》、《四分戒本約義》、《律學(xué)發(fā)軔》、《鼓山志》、《洞上古轍》及《續(xù)寱言》;《補(bǔ)鐙錄》,以補(bǔ)《五鐙會元》之闕;復(fù)作《繼鐙錄》,蓋《傳鐙錄》止于宋,自宋至明四百馀年,未有修者,賢廣蒐博采,至是乃有成書。寂于順治丁酉年十月七日,壽八十,臘四十有二。臨化偈云:“末后句,親分付。三界內(nèi)外,無可尋處?!彼谒轮鳟屍渚由?,頗致瑞應(yīng)。甲戌四月十一日,甘露降山門松樹,賢有偈曰:“圣瑞端宜降大都,窮山何得獨(dú)沾濡。曉來扶杖三門外,笑看松頭綴玉珠?!敝辆旁率湃?,甘露復(fù)降,亦偈云:“玉露霏霏又一番,滿林花木已同繁。丁寧莫道甜如蜜,恐惹游人入石門?!?/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顓愚,霸州人。有《紫竹林集》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六
釋觀衡,字顓愚。姓趙氏,霸人也。家世農(nóng)業(yè),母夢大士攜童子入門,亟取抱之,遂生衡。性端凝,不好嬉戲。七歲從鄉(xiāng)塾讀,能通字義。質(zhì)邁凡儕,顧喜近桑門,不樂章句。年十二,即蔬食自持,常念觀世音號,自在流露,若出于不自知。漸有超塵之思,講于父母不之許,乃潛逸。途遇五臺山圓炤寺惠仁,皈依求度,止于沙村,棲遲五載。年十八,詣五臺清涼山師子窟,參空印,令居侍寮,親授經(jīng)典。敷繹旨要,迎刃而解,如是三年,無間寒暑。萬歷庚子,年二十二,隨印至北京,侍楞嚴(yán)講席,進(jìn)菩薩戒,參達(dá)觀。后歷齊魯吳越,叩雪浪、云棲二師。至天臺華頂峰,喜其孤迥,結(jié)庵獨(dú)處,讀《楞嚴(yán)經(jīng)》,豁然融徹。癸卯春,至雙徑訪樂愚,尋過金陵,休夏長干。秋游九華,冬上匡山,卜靜乾罡嶺,苒荏數(shù)秋。嘗月夜經(jīng)行,忽焉省悟。遂下嶺,禮育王舍利。復(fù)渡海。丁未再至天臺。入閩,游武夷古寺。戊申夏,自瑞金入粵,游南華,冬進(jìn)曹溪。己酉夏,見憨山于端州。秋登南岳,遂卜居石廩峰,誤食草烏而病。壬子春,紫蘿劉居士迎入荼陵,養(yǎng)疾云陽。冬講《楞嚴(yán)》,釋論朗徹,聽者百馀人,風(fēng)紀(jì)肅然。甲寅,過邵陵,車自心居士延居無念閣。丙辰,年三十八,邵陵諸檀那于雙清磯后,首辟荊棘,創(chuàng)建禪林,顏曰五臺,不忘厥初。經(jīng)語佛聲,朗朗動(dòng)聽,啟人信心,見聞隨喜,大生歡悅。丁巳紫陽梁五峰,施以己宅,助建靜室,堂閣廚庫,次苐落成,鄭太史為題曰耑山蘭若。地靜人幽,闡志撰述,是夏著《心經(jīng)小談》。戊午春,集《律儀常軌》及《律學(xué)知要》。夏四月說戒,立《圓通懺法》一卷,并《戒壇規(guī)則》。壬戌作《中庸說白》及《天主說辯》。癸亥,年四十五,作述志詩,自道其生平甚悉,詩具集中。又以此方教體,在音與聞,舍聞無音,舍音無教,因述《禮觀音儀》一卷,率眾薰脩,得真實(shí)行者十五人,是則合音聞而為教體,即音聞而歸圣性也。又著《金剛四依解》。丁卯,作《禮佛發(fā)愿儀》。己巳,著《首楞嚴(yán)經(jīng)懸談》。辛未,著《金剛般若略談》。門人集所著,刻之成帙,衡名之曰《閉門語》。壬申,著《楞嚴(yán)四依解》。甲戌秋,泛舟之武陵,詣德山,禮鑒大師塔,憩于乾明寺。常德榮王迎衡,于梅園說戒。冬至湘潭,居法寶庵。乙亥秋,去攸縣,歷云陽,過吉州,禮青原大師塔。丁丑春,之吉安城,理舟楫,詣匡山,掃憨山師塔。秋下匡山,登云居,禮祖塔,主人味白請主法,不許,乃去云門。疾作,憩甘露庵,熊給諫青嶼,與山中僧眾,合詞堅(jiān)請。九月朔,入云居方丈。以禪堂久廢,躬親畚插。更建靜室,筑羅漢堂。期年之間,楝宇一新。是時(shí)衡年已六十馀矣。辛巳秋七月,赴吉州劉孝則翰撰青原祖庭之請,九月至青原。說戒結(jié)制,法席甚隆。壬午秋復(fù)歸云居,筑橋于南溪,曰“安樂橋”,下鐫隱語,有“再遇游鮮主蓋豆函”八字,人莫之識。甲申,金陵士夫迎主石城清涼寺法席。時(shí)燕京已陷,明主死之。五月,建薦思宗烈皇帝及后妃諸臣道場。冬十月,得竹林于金陵城北,欲避煩囂,卓錫此間,號曰紫竹林。更建禪堂及殿寮靜室。丙戌,弘戒天界寺,得新學(xué)百七十七人。五月三日疾增劇,命弟子音乘等攝林中事。四日招眾居士謝別,六日端坐而逝,年六十有八。丁亥九月奉靈龕,詣云居建塔。衡廣顙豐頤,平頂大耳,脩髯如戟,短發(fā)覆肩,歲一剃落。目光炯炯,學(xué)者見之不威而嚴(yán)。初侍空印,宗賢首,而禪宗印可于憨山。立法不為崖岸,不分門戶,田夫牧童,禮不異節(jié),故所至香花爭迎。于《楞嚴(yán)》宗旨得最上正覺,所作法語偈頌包舉深宏,今所見者有《語錄》三十卷,而詩頌書疏附之。弟子音乘為編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