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870,分258頁顯示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瑜( 招隱、雙桐和尚、雙桐沙門 )
釋道溫( 皇甫 )
釋慧芬( 李 )
僧果( 趙 )
僧慧( 皇甫 禿頭官家 )
釋道慧( 張 )
李峻(珍之 頓丘公 )
釋法瑗( 法愛 )
釋法莊( 申 )
釋馮尼( 馮 )
釋曇智( 王 )
釋道儒( 石 )
釋法瑤( 楊 )
釋法慧( 夏侯 )
釋法全( 戴 )
僧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生周氏。吳興馀杭人。年十二。為沙門。嘗與曇溫慧光。廬于山南。號招隱。常曰。結(jié)果三涂。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捐。其遠追藥王焚身之軌可也。于是誦藥王品。以即火聚。時年四十四。后有雙桐。生其室。世號雙桐和尚。
高僧傳·卷第十二 亡身
釋僧瑜。姓周。吳興馀杭人。弱冠出家。業(yè)素純粹。元嘉十五年。與同學曇溫慧光等。于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常以為結(jié)累三涂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損。藥王之??獨何云遠。于是屢發(fā)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為龕。并請僧設(shè)齋。告眾辭別。是日云霧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清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yīng)之無昧也。言已云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鹧娼恢联q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奔赴彌山。并稽首作禮。愿結(jié)因緣。咸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四十四。其后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梧桐。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壤直聳。遂成連樹理。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現(xiàn)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辯為平南長史。親睹其事。具為傳贊。贊曰。悠悠玄機。茫茫至道。出生入死。孰為妙寶(其一)。自昔藥王。殊化絕倫。往聞其說。今睹斯人(其二)。英英沙門?;鄱ㄐ墓?。凝神紫氣。表跡雙樹(其三)。其德可樂。其操可貴。文之作矣。式飄髣髴(其四)。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道溫俗姓皇甫,安定朝那人,師事遠公,入宋,至大始初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皇甫氏。玄晏先生之后也。事廬山遠公長安什公。住襄陽檀溪寺。善大乘諸經(jīng)。樊沔間。師宗之。吳國張邵填襄陽。子敷嘗聽溫講還。邵問溫何如。敷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莫之能測。邵躬往候之。后從容謂曰。法師如不棄。當處以別駕。溫即日引去。曰彼且桎桔我矣。邵嘆恨。孝武建初中。自江陵詔至京師。止中興寺。大明中。詔為都邑僧主。四年皇太后。造普賢像成。就寺齋房慶贊。感應(yīng)真之瑞。賜錢五十萬。詔辟齋房。為天安寺。太始中歿。壽六十五 有沙門僧慶。善三論。惠定善涅槃毗曇。僧嵩者亦以能講授聞。但莫年邪執(zhí)。死時舌本先爛云。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道溫。姓皇甫。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后也。少好琴書事親以孝聞。年十六入廬山依遠公受學。后游長安復師童壽。元嘉中還止襄陽檀溪寺。善大乘經(jīng)兼明數(shù)論。樊鄧學徒并師之。時吳國張邵鎮(zhèn)襄陽。子敷隨之。敷聽溫講還。邵問。溫何如。敷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邵躬往候之。方挹其神俊。后從容謂曰。法師儻能還俗當以別駕相處。溫曰。檀越乃以桎梏誘人。即日辭往江陵。邵追之不及嘆恨。孝建初被敕下都止中興寺。大明中敕為都邑僧主。路昭皇太后大明四年十月八日造普賢像成。于中興禪房設(shè)齋。所請凡二百僧。列名同集。人數(shù)已定。于時寺既新構(gòu)嚴衛(wèi)甚肅。忽有一僧。晚來就座風容都雅。舉堂囑目。與齋主共語百馀許言。忽不復見。檢問防門。咸言不見出入。眾乃悟其神人。溫時既為僧主。乃列言秣陵白。皇太后睿鑒沖明圣符幽洽。滌思凈場研衿至境。固以聲藻宸內(nèi)事虛梵表。乃創(chuàng)思镕斲棲寫神華。摸造普賢來儀盛像。寶傾宙珍妙盡天飾。所設(shè)齋講訖今月八日。?會有限名簿素定。引次就席數(shù)無盈減。轉(zhuǎn)經(jīng)明半景及昆吾。忽睹異僧預于座內(nèi)。容止端嚴氣貌秀發(fā)。舉眾驚嗟莫有識者。齋主問曰。上人何名。答曰。名慧明。住何寺。答云來自天安。言對之間倏然不見。闔席悚愧。遍筵肅慮。以為明祥所賁幽應(yīng)攸闡。紫山可覿華臺不遠。蓋聞至誠所感還景移緯。澄心所殉發(fā)石開泉。況帝德涵運皇功懋洽。仁洞乾遐理暢冥外。故上王盛士。剋表大明之朝。勸發(fā)妙身。躬見龍飛之室。適若因陛下慧燭海隅明華日月。故以慧明為人名。繼天興祚。式垂無疆。故以天安為寺稱。神基彌遠道政方凝。九服咸太萬寓齊悅。謹列言屬縣以顯天休??h即言郡。時京兆尹孔靈符以事表聞。詔仍改禪房為天安寺。以旌瑞焉。溫后累當講任。稟味之賓填委相屬。精勤導物數(shù)感神異。帝悅之。賜錢五十萬。時人為之語曰。帝主傾財溫公率則。上天懷感神靈降德。宋太始初卒。春秋六十有九。時中興寺復有僧慶慧定僧嵩。并以義學顯譽。慶善三論為時學所宗。定善涅槃及毗曇。亦數(shù)當元匠。嵩亦兼明數(shù)論。末年僻執(zhí)謂佛不應(yīng)常住。臨終之日舌本先爛焉。
釋慧芬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唱導
釋慧芬。姓李。豫州人。幼有殊操十二出家。住谷熟縣常山寺。學業(yè)優(yōu)深苦行精峻。每赴齋會常為大眾說法。梁楚之間悉奉其化。及魏虜毀滅佛法。乃南歸京師。至烏江追騎將及。而渚次無航。芬一心念佛。俄見流船忽至。乘之獲免。至都止白馬寺。時御史中丞袁憫孫。常謂道人偏執(zhí)未足與議。乃命左右令候覓沙門試欲語之。會得芬至。袁先問三乘四諦之理。卻辯老莊儒墨之要。芬既素善經(jīng)書。又音吐流便。自旦之夕袁不能窮。于是敬以為師。令子弟悉從受戒。芬又善神咒所治必驗。后病篤服丸。人勸之以酒。芬曰。積時持戒寧以將死虧節(jié)。乃語弟子云。吾其去矣。以齊永明三年卒于興福寺。年七十九。臨終有訓誡遺文。云云。
僧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卷第二
僧果。本姓趙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誠信純篤自然。在乳哺時不過中食。父母嘉異。及其成人心唯專到緣礙參差。年二十七方獲出家。師事廣陵慧聰尼。果戒行堅明禪觀清白。每至入定輒移昏曉。綿神凈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及元嘉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后少時問果曰。此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答曰。未有。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從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發(fā)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五百釋女以愛道為和上。此其高例。果雖答然心有疑。具咨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咨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從微至著。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難提。復將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百馀人。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時宴坐經(jīng)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zhuǎn)。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于是愚者駭服。不知所終也。
僧慧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生皇甫氏。安定朝那人。移居襄陽。世為衣冠。少師事荊州竹林曇順。年二十五。講涅槃法華十住凈名雜心等。又善莊老。每說釋不用都講。吐詞如云。高士宗炳劉虬張暢等。皆事之。齊高祖下詔曰。荊州僧主。風韻高簡。恊道輔世。有功于國。年運已往。特聽肩輿赴都。人聚觀以為榮。與玄暢俱被知遇。稱黑衣二杰。永明四年沒。壽七十九。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苗裔。先人避難寓居襄陽。世為冠族。慧少出家。止荊州竹林寺事曇順為師。順廬山慧遠弟子。素有高譽?;鄯咭院髮P牧x學。至年二十五能講涅槃法華十住凈名雜心等。性強記不煩都講。而文句辯折宣暢如流。又善莊老為西學所師。與高士南陽宗炳劉虬等。并皆友善。炳每嘆曰。西夏法輪不絕者其在慧公乎。吳國張暢經(jīng)游西土。乃造慧而請交焉。齊初敕為荊州僧主。風韻秀然協(xié)道匡世。補益之功有譽遐邇。年衰常乘輿赴講。觀者號為禿頭官家。與玄暢同時。時謂黑衣二杰。齊永明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九。后有釋慧敞者。亦志素貞正。代慧為僧主。續(xù)有功效焉?;鄣茏由丁R嘁詫W顯。力精致血疾而終。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 興福 經(jīng)師
釋道慧。姓張。尋陽柴桑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廬山寺。素行清貞博涉經(jīng)典。特稟自然之聲。故偏好轉(zhuǎn)讀。發(fā)響含奇制無定準。條章折句綺麗分明。后出都止安樂寺。轉(zhuǎn)讀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誦經(jīng)數(shù)萬言。每夕諷詠輒聞闇中有彈指唱薩之聲。宋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9 【介紹】: 北魏梁國蒙人,字珍之。文成帝元皇后兄。時與父身居南朝,帝乃暗遣使諭之,峻與五弟兄先后歸魏。拜鎮(zhèn)西將軍,涇州刺史,封頓丘公。獻文帝皇興二年征為太宰。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辛氏。隴西人。毗之后。其父有子三。伯原明仕魏。官至尚書。仲為沙門。號法愛。瑗其季也。師事梁州沙門慧開。開不測人也。而鐘愛瑗曰。他日于佛法當有力。使游學四方。依道場慧觀乃入廬山脩禪。宋文帝訪能述生公頓悟義者。江州刺史庾登之。以瑗聞。詔問之。瑗伸辯詳明。何尚之嘆曰。吾以謂生公歿后。微言永絕。今日復聞象外之談。所謂天未喪斯文也。南平王西陽王皆師事之。歸廬山注勝鬘。經(jīng)天保構(gòu)成。詔瑗居之。王景文至。值方講。景文嘆曰。所舉皆所未聞。所指皆出意表。真法中龍也。湘宮成。又詔瑗居之。帝臨幸聽法。公卿畢集。時以為榮。至齊文慧。又請住靈根寺。太尉王儉有重名。特設(shè)一榻。次延之。他人莫與也。永明七年歿。壽八十一。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法瑗。姓辛。隴西人。辛毗之后。長兄源明仕偽魏為大尚書。第二兄法愛亦為沙門。解經(jīng)論兼數(shù)術(shù)為芮芮國師。俸以三千戶。瑗幼而闊達倜儻殊群。路見貧寒輒脫衣為惠。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開懿德通神。時人謂得初果。開謂瑗曰。汝情悟若此必能綱總末化。宜競力博聞無得獨善。于是辭開游學。經(jīng)涉燕趙去來鄴洛。值胡寇縱橫關(guān)隴鼎沸。瑗冒險履危學業(yè)無怠。元嘉十五年還梁州。因進成都。后東適建鄴依道場慧觀為師。篤志大乘傍尋數(shù)論。外典墳素頗亦披覽。后入廬山守靜味禪。澄思五門游心三觀。頃之刺史庾登之請出山講說。后文帝訪覓述生公頓悟義者。乃敕下都。使頓悟之旨重申宋代。何尚之聞而嘆曰。常謂生公歿后微言永絕。今日復聞象外之談??芍^天未喪斯文也。帝敕為南平穆王鑠五戒師。及孝武即位。敕為西陽王子尚友。辭疾不堪。久之獲免。因廬于方山。注勝鬘及微密持經(jīng)。論議之隙時談孝經(jīng)喪服。后天保改構(gòu)請瑗居之。因辭山出邑綱維寺網(wǎng)。刺史王景文往侯。正值講喪服。問論數(shù)番稱善而退。及明帝造湘宮新成。大開講肆妙選英僧。敕請瑗充當法主。帝乃降蹕法筵。公卿會座。一時之盛觀者榮之。后齊文惠又請居靈根。因移彼寺。太尉王儉門無雜交。唯待瑗若師。書語盡敬。以齊永明七年卒。春秋八十一矣。時靈根寺又有法常智興。并博通經(jīng)論數(shù)當講說。常乃尤能劇談。為時匠所憚。而性甚剛梗。不偶人俗。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二 誦經(jīng)
釋法莊。姓申。淮南人。十歲出家。為廬山慧遠弟子。少以苦節(jié)標名。晚游關(guān)中從睿公稟學。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性率素止一中而已。誦大涅槃法華凈名。每后夜諷誦。比房常聞莊戶前有如兵仗羽衛(wèi)之響。實天神來聽也。宋大明初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六。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卷第四
馮尼者。本姓馮。高昌人也。時人敬重。因以姓為號。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菜蔬一食戒行精苦。燒六指供養(yǎng)。皆悉至掌。誦大般涅槃經(jīng)。三日一遍。時有法慧法師。精進邁群。為高昌一國尼依止師。馮后忽謂法惠言。阿阇梨未好。馮是阇梨善知識。阇梨可往龜茲國金花帳下直月聞當?shù)脛俜?。法惠聞而從之。往至彼寺見直月。直月歡喜以蒲萄酒一升與之令飲。法惠驚愕。我來覓勝法。翻然飲我。非法之物不肯飲。直月推背急令出去。法惠退思。我既遠來未達此意。恐不宜違。即頓飲之。醉吐迷悶無所復識。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慚愧。自搥其身悔責所行欲自害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直月還問曰。已得耶。答曰。然。因還高昌。未至二百里。初無音信。馮呼尼眾遠出迎候。先知之跡皆類此也。高昌諸尼莫不師奉。年九十六。梁天監(jiān)三年卒。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jīng)師
釋曇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東安寺。性風流善舉止。能談莊老。經(jīng)論書史多所綜涉。既有高亮之聲。雅好轉(zhuǎn)讀。雖依擬前宗而獨拔新異。高調(diào)清徹寫送有馀。宋孝武蕭思話王僧虔等。并深加識重。僧虔臨湘州攜與同行。蕭守吳復招同入。齊永明五年卒于吳國。年七十九。時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并無馀解。薄能轉(zhuǎn)讀。道朗捉調(diào)小緩。法忍好存擊切智欣善能側(cè)調(diào)。慧光喜騁飛聲。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唱導
釋道儒。姓石。渤海人。寓居廣陵。少懷清信慕樂出家。遇宋臨川王義慶鎮(zhèn)南兗。儒以事聞之。王贊成厥志。為啟度出家。出家之后蔬食讀誦。凡所之造皆勸人改惡修善。遠近宗奉遂成導師。言無預撰發(fā)向成制。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長沙王請為戒師。廬承相伯仲孫等。共買張敬兒故廟為儒立寺。今齊福寺是也。儒以齊永明八年卒。年八十一。時閑心寺有釋僧喜。亦善唱說。振譽于宋末齊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生楊氏。河東人。少好學。能求師于萬里之外。元嘉中。過江住吳興武康小山寺。跡不涉人間者。十有九年。太明六年。詔郡以禮致京師。與道猷同止新安寺。講頓漸二悟義。降蹕臨筵。百辟陪從。九年著涅槃法華大品勝鬘等疏。元徽中歿。壽七十六。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法瑤。姓楊。河東人。少而好學尋問萬里。宋景平中來游兗豫。貫極眾經(jīng)。傍通異部。后聽東阿靜公講。眾屢請覆述。靜嘆曰。吾不及也。元嘉中過江。吳興沈演之特深器重。請還吳興武康小山寺。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請法事未嘗出門。居于武康每歲開講。三吳學者負笈盈衢。乃著涅槃法華大品勝鬘等義疏。大明六年敕吳興郡致禮上京。與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頓漸二悟義各有宗。至便就講。鑾輿降蹕百辟陪筵。珍年雖棲暮。而蔬苦弗改。戒節(jié)清白。道俗歸焉。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六。時宋熙有曇瑤者。善凈名十住及莊老又工草隸。為宋建平宣簡王宏所重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夏侯氏。不知何許人。持律甚嚴。隱禹穴天柱峰。誦法華經(jīng)。足不履人間者三十年。為汝南周颙所師禮。王公貴人。得一識面。為一時美談。終于所居云。
高僧傳·卷第十二 誦經(jīng)
釋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冰嚴。以宋大明之末。東游禹穴隱于天柱山寺。誦法華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閣不下三十馀年。王侯稅駕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時有慕德希禮?;蛞蝻J介意。時一見者。以齊建武二年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五。時若耶懸溜山有姓曇游者。亦蔬食誦經(jīng)??喙?jié)為業(yè)。
釋法全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南齊
法全本姓戴。丹陽人也。端莊好靜雅勤定慧。初隨宗瑗博綜眾經(jīng)。后師審隱遍游禪觀。晝則披文遠思。夕則歷觀妙境。大乘奧典皆能宣講。三昧秘門并為師匠。食但蔬菜衣止蔽形。訓誘未聞獎成后學。聽者修行功益甚眾。寺既廣大閱理為難。泰始三年眾議欲分為二寺。時寶嬰尼求于東面起立禪房更搆靈塔。于是始分為東青園寺。升明二年嬰卒。眾既新分人望未緝。乃以全為寺主。于是大小愛悅情無纖介。年八十三。隆昌元年卒。時寺復有凈練僧律慧形。并以學顯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