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569,分305頁顯示  上一頁  111  112  113  114  115  117  118  119  12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自覺( 南康郡王 )
釋道堅( 王 )
釋圓脩( 鳥窠禪師 )
釋大光( 大光 )
僧慧琳( 裴 )
僧上恒( 饒 )
僧天然(世稱 丹霞和尚 智通禪師、智通塔號妙覺、智通 )
釋道行( 梅 )
僧道標(biāo)( 世稱 西嶺和尚 西嶺草堂 )
僧甄公( 魯 )
伏牛上人( 世稱 伏牛和尚 )
僧慧涉( 謝 )
僧惟愨( 資中疏云、資中疏 )
僧智藏( 律虎 )
釋道通( 何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5 【介紹】: 唐僧。博陵望都人。少于本州開元寺出家。肅宗至德二載,于鎮(zhèn)州受戒。尋往靈壽禪法寺,習(xí)律論九年,造其微旨。代宗大歷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恒趙節(jié)度使張忠志禮重之。后住鎮(zhèn)州大悲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幼從開元寺沙門知欽出家。至德二年。以試經(jīng)獲度。即受具戒。復(fù)習(xí)經(jīng)律論于靈壽縣之禪法寺。研玩九年。皆臻閟奧。大歷元年九月。徙居平山縣之重林山寺。清溪白石。誠得隱遁之勝。袒肩跣足以游。掇蔬拾橡以食?;⒗墙慧E勿恤也。二年五月。節(jié)度使張君。以旱暵造山。謁覺禱雨。隨禱輒沾足。張君由是事之勤恪。鼓鑄大悲千手眼觀音像四十九尺。蓋以表平生所發(fā)四十九愿也。始結(jié)小庵其旁以館。工傭徒隸。后遂拓之以成大寺。正今所謂大悲者。覺嘗夜稱佛號。至三鼓?;幸娊鹕饷魅罓T地。而彌陀佛觀音勢至立空中。佛獨伸臂摩覺頂。且呼覺名字曰。汝當(dāng)利物守志無悛。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又聞神人報曰。師必于今歲入滅。其年六月十三日。果卒于大悲寺。十三年四月十八日。遷神龕葬于寺南。五季顯德初。詔泉府治其象以資國用。方熾炭從事而工遽踣。至今像猶??頂穿穴。宋受禪。詔完備如初。 唐天竺僧。史亡其名。始韋皋武子生三日。其家飯僧于堂上。姆抱皋遍求祝愿。有天竺僧。獨謂其父。善視之。異日必能樹功西陲。進位北闕。韋氏門戶。賴之以興起焉。其父因問故。曰兒前身諸葛武侯也。武侯佐昭烈承漢統(tǒng)。而蜀民德之。感念之至。而識乘之生遂君家。則君家之福。宜與此兒相似也。且武侯既有施于蜀。則今之來者將享其報。蓋吾佛所謂業(yè)緣者是已。其父心以為然。后皋用張鎰薦知隴州。及李楚琳殺鎰。皋即帥鳳翔朱泚誅之。易名奉義以旌焉。加皋禮部尚書。興元初。徵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貞元中。尹成都南蠻吐蕃入??。屢立戰(zhàn)功。封南康郡王。進位大尉。卒貴顯于蜀。則僧之言。果信弗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自覺。博陵望都人也。稚齒厭于俗態(tài)。俄白親老言。兒樂從佛求度世去。二親驚愕咄咤俾去。然無慚怍再拜請命。乃強禮本部開元寺知欽。欽觀其志氣弗群。立字曰自覺。訓(xùn)之曰。汝聞名思義。答曰。佛種從緣起。唯聽明誨矣。既而誦經(jīng)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滿鎮(zhèn)州受具足法。即往靈壽縣禪法寺習(xí)律經(jīng)論。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當(dāng)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結(jié)茅庵三畝小溪為蘭若。不亦快乎。大歷元年九月晦往平山縣界得重林山院。果應(yīng)所求。遁跡自娛。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覺則跣足經(jīng)行。冬則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跡重復(fù)。唯拾果采蔬卯時一食。時恒陽節(jié)度使張君患炎旱。聞覺精苦。躬入山請其祈雨。張語之曰某無政術(shù)致累百姓。三年亢陽借苦引咎。自責(zé)良無補矣或云。龍王多依師聽法忘其施雨愿師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蒼生。請輟禪定略入軍府。覺乃虔恪啟告龍神。未移晷刻天輒大雨。二辰告足。張帥歸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覺始入法已來。學(xué)諸佛因中誓愿。其數(shù)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長隨大悲菩薩。次愿造鑄大悲像寺。及乎發(fā)言響應(yīng)。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鑄成。舉高四十九尺。梵相端嚴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隨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歟。遂于壇前誦念至三更。見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見彌陀佛。觀音勢至左右翼從。佛垂金臂呼自覺聲。漸下云來摩其頂曰。守愿勿悛無宜懈廢。利物為先。汝去吾隨任從汝意。言畢云收杳無眹跡。覺以愿心酬畢。返山林之間擇送終之處。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現(xiàn)半身。若毗沙門狀。謂曰。師今歲滅度矣。舉手謝神人曰。往來定分吾聞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歸寂滅。門人欲奉神龕歸山寺。州府人苦留。終于大悲寺南遷塔焉。則十三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為恒陽奇事。感應(yīng)潛通。至周顯德初。敕鑄九府圓法。天下銅像一例除毀。時州人相率出錢贖此像。不允。登即爐橐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時炭熾飛煙無之。從頂至胸旋收銅汁。斯須計料匠氏暴卒。自此罷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鑄令全。代懺前事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丹陽王氏。初于牛頭山慧忠禪師處。有寤省。大歷元年隱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漢??图拇榷魉?。元和初。相國燕公鎮(zhèn)漢南。延致問道。為大造伽藍于鳳林關(guān)外。以接來學(xué)。其施予供養(yǎng)繁厚。說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釋道堅。姓王氏。丹陽人也。初發(fā)心于牛頭山慧忠禪祖。大歷元年棲隱池州南泉山。后詣襄漢泊慈恩寺。元和初載相國燕公鎮(zhèn)于漢南。深相欽重。問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鳳林關(guān)外造寺請居。二年示滅。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之潘氏子。蚤年祝發(fā)。即納戒于嵩陽會善寺研窮經(jīng)論。俄禮大智海禪師于百丈山。遂明心要。居無何。浮杯抵吳越。入秦望山。見松有盤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風(fēng)雨霜露無所避。雖鵲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閱四十寒暑。世謂鳥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聞其名。計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見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愛。始治庵其地。請為眾說法。且造招賢伽藍。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凝然歸寂。壽九十九。臘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門惟貞銘其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圓脩。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俊邁。忽思拔俗尋事名師。剔發(fā)變衣。年滿于嵩陽會善寺納戒。既而儀表容與日新厥德。研窮經(jīng)論。俄約觀方。遇百丈山海禪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杯振錫而抵于杭。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jié)蓋。遂棲止于松巔。時感鵲復(fù)巢于橫枝。物我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則就瞻仰。號鳥窠禪師焉。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請下結(jié)庵者至于三四?;驗閰⒄堈哒f法。裴侯命八屬宰官同力造伽藍。移廢額曰招賢。以居之。太和七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歸寂。享年九十九。僧臘八十。杭之累政良守?zé)o不傾重。稅駕樹陰請談玄極。不覺更仆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岳僧唯貞為塔銘焉。近有盜發(fā)其塔。且多怪異。止收得銘志而已。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唐氏。湖州之安吉人。母梅。感異夢生光。及薙落。誦法華經(jīng)。三月即能憶持。游京師。肅宗燕見之熟視之曰。疇昔之夜。朕夢。僧聲演大乘。而口出光明者。茲非其人乎。因賜今名。屬上生辰。召齊于定國寺。館之千福寺??唇?jīng)道場。遣中官趙溫等。宣諭以送。仍賜墨敕。許隨意住持天下名山。后徙藍田精舍。精舍之僧先夢。天童降謂曰。大光經(jīng)聲。徹于有頂。功德不可量也。一日忽有臂從天下。撫其心匈。又夢。僧引乳使光吮其湩。自爾神形舒暢。氣貌融裕。久之山行。偶墜窮谷龍泉中。心不迷亂。但發(fā)愿持多寶塔品十萬遍。俄覺此身躍然而出。如有物捧持之者。龍朔初。詔住資圣寺。寺即趙國公長孫無忌宅也。二年詔為文德皇后追福。七年資圣災(zāi)。棟宇器物俱燼。惟諸經(jīng)卷無所損。事聞。所賜殊渥。百姓亦捐棄財幣盈鉅萬。寺以再成。未幾。疏乞歸省。詔未即允。光隨得疾莫療。欲赴水死。強起跨驢往。驢伏不行。烏群噪其上。人稍知之。交開諭乃解。復(fù)頂戴經(jīng)卷行道。尋有詔允所請。既歸。構(gòu)塔于烏程。日持多寶品。以償昔愿。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韋元甫。表請光為六郡持念之首。且為別立道場。大歷間。魯公顏真卿刺郡。烏程宰則李紳公垂之父也。紳生未期而疾作。名光脩治佛事而愈。紳小字光。蓋以此。貞元中。紳官于朝。間出刺拜于持經(jīng)道場。永貞元年十二月既望之夕示滅。壽七十。紳時以相國制文勒碑。噫榮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大光。俗姓唐氏。生于邑之安吉也。母梅氏寄孕而夢協(xié)靈祥。在娠乃惡葷臭焉。既誕能言。不為戲弄。未齔之歲思求佛乘矣。愿念法華三月通貫。經(jīng)聲一發(fā)頑鄙革心。及遂出家而尋登戒。西游京邑。朝見肅宗帝召對禁中。拱而嘆曰。昔夢吳僧口持大乘五光隨發(fā)。音容宛若適朕愿兮。因賜名大光。屬帝降誕節(jié)齋于定國寺。因賜墨詔。許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令中官趙溫送于千福寺住持經(jīng)道場。其誦經(jīng)作吳音。遼遼通于圣聽。帝甚異其事。令中官而宣諭焉。后居藍田精舍。先期而寺僧夢天童來降曰。大光經(jīng)聲通于有頂。光一日宴坐自見神手從天而下?lián)崞湫?。乃憶先達抱玉大師嘗志斯言。令高其法音當(dāng)有神之輔翼。又別夕夢神僧乳見于心命光口吮。自爾功力顯暢形神不勞。又尋山探幽偶墜窮谷。龍泉莫測淪溺其間。心靈了然都無惑亂。因思本經(jīng)多寶塔。為誠愿持此支品十萬遍?;腥粖^身脫泉。若有神捧焉。后詔住資圣等。此寺趙國公長孫無忌宅。龍朔二年為文德皇后追福造。長安七年遭火蕩盡。唯于灰中得數(shù)部經(jīng)。不損一字。以事奏聞。百姓舍施。數(shù)日之間已盈鉅萬。遂再造其寺。光覽此經(jīng)倍加精進。后以偏感有親在吳未答慈力。表乞歸省養(yǎng)。詔旨未允。遂生有妄之疾。策蹇強力將投于淵。驢伏不前群烏拂頂。心既曉覺疾亦隨瘳。乃以經(jīng)頂荷行道。忽有詔許還。既止烏程構(gòu)營寶塔。日持華偈成報往愿焉。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韋元甫表請。光為六郡別敕道場持念之首。大歷癸丑歲顏魯公真卿領(lǐng)郡。相國李紳父為烏程宰。紳未期歲。乳病暴作而不啼。不鑒者七辰。召光至命乳母洗滌焚香。乃朗諷經(jīng)分別功德品。遂超席而坐拱手開眸。光授飲杯水令強乳哺之。疾乃徐愈。光笑而謂曰。汝何愿返之遄速乎。因以光名易紳小字。貞元中紳重游霅上。泊舟之次。光早遲佇于溪側(cè)而笑言。戲撫之若稚孺焉。后紳刺于吳興飲醉于館。光引宿于道場。夜分將醒白光滿室朗然若晝。往覘光公宴坐梵音方作。光起面門如開毫相。經(jīng)音向息光色隨斂。紳歸京相辭。光曰。汝得徑山之言。吾則無以為諭。行矣自愛。去留有時。他日位處廟堂。以教法為外護乎。永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滅于持經(jīng)道場。獸嗥鳥墜。山木驚振。異香芬馥信宿不消。刺史顏防深愴悼之。光一納四十歲無浣濯。而戒香郁然。一飯七十載。徵驗絕多。故相李公紳。素于空門寡信頗規(guī)僧過。而敦重光公。自著碑題云墨詔持經(jīng)大德神異碑銘布衣楊夔書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820 【介紹】: 唐僧。疏勒國人,俗姓裴。住京師西明寺。始事不空三藏。通內(nèi)外學(xué),尤精訓(xùn)詁,引用各類字書,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即《一切經(jīng)音義》,亦稱《慧琳音義》。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本疏勒國人也。冒姓裴氏。始事不空三藏。為室灑。印度聲明。支那訓(xùn)詁。靡不精究。嘗謂翻梵成華。華簡而梵細。簡則意遺。細則語衍。然而俾其意不至遺。語不至衍。非夫淹該博綜。易足臻爾。于是引用字林字統(tǒng)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jīng)雜史。以參合之。撰大藏音義。自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成一百卷。置其本于西明大藏。使京邑傳寫。十五年庚子卒。壽八十七。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慧琳。姓裴氏。疏勒國人也。始事不空三藏為室灑。內(nèi)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聲明支那詁訓(xùn)靡不精奧。嘗謂翻梵成華。華皆典故。典故則西乾細語也。遂引用字林字統(tǒng)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jīng)雜史。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起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方得絕筆。貯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間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于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大中五年有奏請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麗國雖三韓夷族偏尚釋門。周顯德中遣使赍金。入浙中求慧琳經(jīng)音義。時無此本故有闕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15 【介紹】: 唐僧。臨川人。俗姓饒。從南岳大圓大師納戒。德宗貞元初徙居豫章龍興寺,與姜公輔、顏真卿等友善。坐壇二十余年,卒于廬山東林寺,白居易為作《石塔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饒氏。臨川南城人。志學(xué)之年。從舅氏出家。日誦佛經(jīng)。計千言。逮壯從南岳大園師得戒。而聽稟雖勤。憚于遠涉。大歷中。請隸景云寺。以便侍養(yǎng)。亟淹歲序。脩習(xí)無虧。尤于南山事鈔講貫通暢。貞元初。徙居預(yù)章龍興寺。與廬阜法貞。天臺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琎。友善。又相國姜公輔。魯公顏真卿。楊馮韋丹。四君子游故四分遷善滅罪之說。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壇二十許年。剡浮震旦男女。獲度者。一萬五千馀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趶]山之東林寺。葬全身于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門人等。樹松柏。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上恒。姓饒氏。臨川南城人也。童而有知。志學(xué)之年發(fā)心舍家。從母黨在空門而求攝受。教誦佛典日計千言。壯齒從南岳大圓大師納戒。而聽涉精苦。大歷中不去父母之邦。請隸于景云寺修習(xí)無虧亟淹年序。南山事鈔講貫尤專。貞元初徙居豫章龍興寺。與廬阜法真天臺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琎游也。塤篪合韻水乳相資。法付王臣。故與姜相國公輔顏魯公真卿楊憑韋丹四君友善。提振禁防。故講四分律。而遷善滅罪者無央數(shù)眾。坐甘露壇二十許年。十有八會。救拔群生。剡浮東震男女得度者一萬五千馀人。元和十年微云乖悆。十月己亥化于廬山東林寺歸全身于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門人等樹松柏。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姓氏里居不詳。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少習(xí)儒典,后轉(zhuǎn)奉佛法。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zhuǎn)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穆宗長慶四年(824)卒。謚智通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fù)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蜃I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yīng)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jié)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xué)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槩。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者。為立名天然也。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應(yīng)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zé)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jì)德焉。敕謚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謁見石頭禪師。躬執(zhí)爨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造江西大寂。應(yīng)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zé)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寺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劉軻撰碑。敕謚智通。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會稽梅氏子。父為衙吏。行少知書。卒以造秀貢天府。有僧。分衛(wèi)過其家。行與語。妙得禪指。遂辭父母。學(xué)空法。仍稟四明山保壽院智幽為師。既游南岳。聞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羅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變現(xiàn)。行視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肅。衣冠華楚。再拜稽顙。謂行曰。我居是間。僅二百載矣。今乃獲脫苦受樂。皆師化力所及也。寶歷九載疾終。壽九十五。尋于別峰。樹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道行。姓梅氏。會稽人也。父為越州衙吏。行弱齡知書。比成造秀。有僧分衛(wèi)。行接之談道頗精禪觀。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壽院智幽所。稟訓(xùn)進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聞江西大寂道化。往親附焉。思養(yǎng)圣胎。見羅浮奇異。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長溪。仙人仙禽玉樹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爾安禪。然或山精水怪往往驚鳴。行視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華楚。再拜稽顙云。我居此中僅二百載。今因師住冥感匪躬。逍遙脫苦歸人趣受樂矣。其感物多此類也。寶歷九載疾終。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3 【介紹】: 唐僧。富陽人,俗姓秦。工詩。初出家于靈隱山,為海和尚弟子。肅宗至德二年,試經(jīng)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從□法師學(xué)律。嘗為寺經(jīng)營十二年,置田畝,歲收萬斛。德宗貞元中,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歲。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見而撫其頂曰。此兒目如青蓮。茍能舍家。以從吾游。必有善稱。其父以為然。至德二年。詔天下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聽為比丘。標(biāo)以其選得度。仍隸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師。受具于靈光寺。時已推其善于護持。貞元中。別治室西嶺下。謂之草堂。而吟嘯之樂。非世間名利之跡所可到。杭人號西嶺和尚。辭章高媲古作者。與吳興如晝。會稽靈徹。相酬唱時。語見晝傳。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圣賢豪杰為人標(biāo)。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嗚呼品藻之極至。引天地人。以匹擬之。則其誠敬誠慕之心何如。故一時名公鉅卿。林下英彥。莫不綢繆投分??犊摻弧iL慶三年六月七日。示滅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壽八十四。臘五十八。開成五年鄭素卿。立碑頌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標(biāo)。富陽秦氏。七歲。神氣清茂。有沙門過而識之。勸令出家。至德二年。詔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師首中其選。得度。居南天竺寺。護戒甚嚴。永泰中。住持奏賜寺額。居十二年。其徒多歸之。常于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號西嶺草堂。怡然養(yǎng)浩。不干人事。尤工詩章。搜鍊精巧。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時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譽。稱西嶺和尚。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長慶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yè)真空法  怡然養(yǎng)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biāo)當(dāng)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標(biāo)。富陽人也。俗姓秦氏。其遠祖與羸同姓。世為汧隴大族。及晉東渡衣冠隨之。后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故州里尊奉之。標(biāo)生則孤明。長而深趣。老而堅固。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倏有大沙門手摩其頂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蓮。得非我釋氏之威鳳乎。茍能舍家必有善稱。不然乘云霓薄天漢。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請。遂為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娑竭之宮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標(biāo)首中其選。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靈光寺顗律師。登以護戒嚴謹為時所推毗奈多羅之言罔不該貫。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經(jīng)一十二載。置田畝歲收萬斛。置無盡財與眾共之。貞元中以寺務(wù)克豐。我宜宴息。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葺茅為堂。不干人事。用養(yǎng)浩氣焉。標(biāo)經(jīng)行之外尤練詩章。辭體古健比之潘劉。當(dāng)時吳興有晝。會稽有靈澈。相與詶唱遞作笙簧。故人諺云。霅之晝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每飛章寓韻。竹夕華時。彼三上人當(dāng)四面之?dāng)?。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還京師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名實兩全品藻斯當(dāng)。爾后聲價軼于公卿間。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公綬。右仆射韓公皋。禮部侍郎呂公渭?;凉?jié)制盧公群。襄陽節(jié)制孟公簡。同州刺史李公敷。鳳翔尹孫公璹。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劉公長卿。戶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樞。秘閣嚴維。小諫朱放越。廉問薛戎夕。拜盧元輔。常州釋元浩。潤州釋南容。金華釋乾輔。吳門釋光嚴。上都釋智崇等。并心交塵外分契林中。萬境在空驅(qū)之為射御。五峰滿眼立之為疆場。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戰(zhàn)自勝者也。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臘五十八。弟子如玢如??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皆得師之法。仿仰不遑??諊@于栴檀恨滿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立于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9 【介紹】: 唐僧。江陵人,俗姓魯。七歲通詩,應(yīng)州舉,三上中第。未及釋褐,與僧議論玄理,遂投荊州福壽寺出家。后至洛陽昭成講法,復(fù)至嵩山參禮,得暢心訣。后住蘇州楞伽山。白居易守郡時,曾與其談道。晚年出住流水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魯氏。江陵人。世為儒生。七歲誦詩能通大義。益壯與計偕。三上禮部。僅一中第。而未及釋褐間遇沙門談?wù)摽辗āD送陡鬯卤娉鯉?。求披薙。始業(yè)經(jīng)論。嘗于洛之昭成寺。升座闡化。復(fù)禮嵩山寂禪師得心要。南游丹陽茅山。尋掛錫于蘇之楞伽山。參扣者四遠而至。時樂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見。必披襟解帶。游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閫閾。因堅請出山。居流水寺。不樂也。未幾還舊隱。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終壽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甄公。姓魯氏。江陵人也。少而警慧。七歲誦通詩雅。遂應(yīng)州舉。三上中第未釋褐。與沙門議論玄理。乃愿披緇。投福壽寺辯初法師以為模范。后于洛京昭成寺講法數(shù)座。因禮嵩山禪師通暢心決。方至丹陽茅山。尋掛錫于蘇州楞伽山四遠參玄者胼肩疊足矣。時白樂天牧是郡。接其談道不覺披襟解帶。心游無物之場得甄之閫閾矣遂堅請出水流寺。不樂安止。以山水為娛情之趣耳。太和三年示疾云終九十歲。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821 【介紹】: 唐僧。湖州吳興人,俗姓李。早歲投徑山出家。受戒后,乃往諸方參學(xué),終嗣馬祖道一。好隱棲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稱伏牛和尚。曾至龍門、王屋、嵩山尋訪古跡,與丹霞天然為莫逆交。作《三傷歌》,勸誡世人,宣揚禪旨,盛傳當(dāng)世。后卒于隨州開元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歲投徑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諸方參學(xué),終嗣馬祖道一。好隱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謂之伏牛和尚,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嘗尋訪古跡于龍門、王屋、嵩山,作《三傷歌》,盛傳當(dāng)世。穆宗長慶元年(821)卒于隨州開元寺。《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三〇、《鑒誡錄》卷一〇收詩3首。《全唐詩外編》錄此3詩,署伏牛上人。敦煌遺書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為香嚴智閑作。
僧慧涉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慧涉。俗姓謝氏。會稽人也。即東晉太傅安之后。是知杰氣英靈間代而出。律梁拔俗異世豈無。涉為人清素戒節(jié)孤峻。好寂為樂不棲名聞。以大歷之初。于金陵莊嚴寺遇牛頭山忠禪師。一言知歸。遂命入室授其法要。服膺道化。待之彌載。不憚其勞。洎忠捐世踵武茲嶺。無游人境。一衣方丈操節(jié)彌高。自是以來問道者眾。四維方域無不沾洽。五十年中翕然歸德。以長慶二年終于山院。春秋八十有二。門弟子惟晏等。奉全師禮建塔于寺之西北。勒銘紀(jì)德。若考師之藝文。則草堂廬岳各美于當(dāng)代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上黨人,俗姓連。居京師崇福寺。有《楞嚴經(jīng)疏》。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連氏。齊大夫稱之后。上黨潞人。九歲從舅氏之有名稱于釋門者出家。久之辭去游學(xué)。教旨禪宗毗尼之道。靡不探討。年四十。猶宿留京輦。時故相房公融。已捐館舍。其子弟居賜第。一日請齋尚未飯。出經(jīng)一函曰。此相公在南海時。所譯楞嚴經(jīng)十卷。今筵中僅十僧??缮饕痪硪越Y(jié)緣。愨坐次當(dāng)四。得經(jīng)見富樓那問生起義。文婉而理玄。遂誓作疏流通。及歸所住崇福寺。遽畫文殊菩薩像。且誦其名號。十年志益不衰。忽夢文殊乘獅子。入其口。由是下筆若神助。大歷丙子也。及疏就。又夢文殊自口出。成三卷。今盛行于世。 一說荊州度門寺神秀禪師入內(nèi)得其本。未幾館陶沙門慧震。傳之于愨而流通焉。 既而蜀之資中恒沇法師。作義章。號資中疏云。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惟愨。俗姓連氏。齊大夫稱之后。本憑翊人。官居上黨為潞人也。九歲割愛冠年納戒。母氏昆弟歸于法門。故愨從其受教。瀾漪內(nèi)湛葳??外發(fā)。嗜學(xué)服勤必?zé)o倦色。乃辭渭陽尋師隸業(yè)。或經(jīng)筵首席。或論集前驅(qū)。或參問禪宗。或附麗律匠。其志淵曠欲皆吞納之。年臨不惑尚住神都。因受舊相房公融宅請。未飯之前宅中出經(jīng)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銓。預(yù)其翻經(jīng)。躬親筆受首楞嚴經(jīng)一部。留家供養(yǎng)。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開題一卷。愨坐居第四。舒經(jīng)見富樓那問生起義。覺其文婉其理玄。發(fā)愿撰疏。疏通經(jīng)義。及歸院矢誓寫文殊菩薩像。別誦名號計一十年。厥志堅強遂有冥感。忽夢妙吉祥乘狻猊自愨之口入。由茲下筆若大覺之被善現(xiàn)談般若焉。起大歷元年丙午也。及將徹簡。于臥寐中見由口而出。在乎華嚴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謂從淺智中衍出矣。于今盛行。一說楞嚴經(jīng)。初是荊州度門寺神秀禪師在內(nèi)時得本。后因館陶沙門慧震于度門寺傳出。愨遇之著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師者。蜀人也。作義章開釋此經(jīng)。號資中疏。其中亦引震法師義例。似有今古之說。此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819 【介紹】: 唐僧。西印度種族,世居廬陵。俗姓皮。精律藏。代宗大歷三年游豫章,因隸名天宮寺。德宗貞元中游會稽,于杭烏山頂筑小寶安禪。有《華嚴經(jīng)妙義》。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本西印土人。入華冒姓皮氏。其先嘗官廬陵。因占籍焉。藏少辭塵俗。從林下游。留心三學(xué)。而尤善律藏。大歷三年。隸名豫章天宮寺。眾請登壇秉法。每升座提唱。辨名理。析微言。堂盈席滿。聽者無厭。時號律虎。貞元中。見大寂禪師警策有省。遂筑室于會稽之杭塢山。著法華經(jīng)妙義。學(xué)者歸焉。元和十四年二月。無疾而卒。壽七十九。塔舍利于院之北峰。俗謂杭塢為杭烏。蓋聲之訛爾。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智藏。姓皮氏。西印度種族。祖父從華世居官宦。后僑寓廬陵。藏少入精舍睹像設(shè)之繁。乃陋俗求真。而于三學(xué)各所留心。唯律藏也。最為精敏。大歷三年游豫章。因隸名天宮寺。眾懇命臨壇秉度。時仰炮炰號為律虎。每登法座提唱毗尼。堂盈席滿聽受無厭。辯名理析微言。連環(huán)可解也。貞元中遇大寂禪師。篤明心要。及游會稽于杭烏山頂筑小室安禪。乃著華嚴經(jīng)妙義。宣吐。亹亹學(xué)者歸焉。至元和十四年二月無疾而終。報齡七十九。焚收舍利圓凈者。建塔于院北峰焉。杭烏山者越俗言訛。合言杭嵨。謂浙江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杭。故云嵨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廬江何氏。童年貌重遲。見佛像僧儀。必禮敬。天寶初試經(jīng)獲度千泉之南安。蓋侍父宦游所在也。既進具。見大寂禪師一公于建陽佛跡巖及南康龔公山。密契深領(lǐng)。有不可知者。貞元二年。因謁石頭禪師遷公。益進所學(xué)。四年大寂將入滅。謂通曰。玉石之山。資汝道業(yè)。遇可居之。秋與伏牛自在禪師。觀覽京洛。至唐別。見一山蔥茜可愛。問之鄉(xiāng)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巔則有石紫色?,撊蝗缬瘛D藝@曰。茲非先師之所記歟。遂掛錫解囊其間。參學(xué)之徒霧擁。 僧問。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許。得多少時也。進曰畢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礙白云飛。于頔相公問。教中道。黑風(fēng)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如何是飄墮羅剎鬼國。通咄曰。于頔客作漢。問這般事作么。頔變色。通指曰。飄墮羅剎鬼國也。一日又問。如何是佛。通喚相公。頔應(yīng)諾。通曰。切忌別求。刺史李公道古尋為伽藍。弟子金藏別從百丈海禪師扣請。元和八年。偶歸省。通喜曰。汝來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無疾而逝。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通。姓何氏。廬江人。其為童也持重寡辭。見佛形像必對禮嘆詠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緇誦經(jīng)。合格敕度之。當(dāng)天寶初載也。時道一禪師肇化建陽佛跡巖聚徒。通往焉。一師于臨川南康龔公山。亦影隨而去。然誓游方吳越之間。臺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錫江西泐潭山門。勵心僧務(wù)不憚勤苦。貞元二年往南岳見石頭禪師。猶采縷加朱藍之色也。四年大寂禪師垂欲歸化。昌言曰。夫玉石潤山秀利益汝道業(yè)。遇可居之。通聞此言。且同隱讖。殊不詳練。其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游京洛?;刂撂浦菸?。有山峰孤林密四絕人煙實有塵外之趣。乃問鄉(xiāng)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憶大寂之懸記。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見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瑩然。嘆曰號紫玉者合其稱也。先師之言非虛記也。掛錫解囊。參學(xué)之徒霧集。始則誅茅構(gòu)舍。刺史李道古作意為建禪宮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參禮百丈山海禪師?;匾娡?。通愀然作色。汝其來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徑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國于頔最所歸心尚書李翱禮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