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還俗(還俗)  拼音:huán sú
出家人舍戒恢復在家人的身分。《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罷佛法時,師賢假為醫(yī)術還俗,而守道不改?!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改阍诖碎g還俗,卻不是兩全其美?」
《漢語大詞典》:反初
還俗。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僧 鸞 有逸才而不拘檢……后入 京 ,為文章供奉,賜紫 柳玭 大夫甚愛其才,租庸 張相 亦曾加敬,盛言其可大用。由是反初,號 鮮于鳳 ?!?宋 彭乘 續(xù)墨客揮犀·皂鶴洞:“今其地乃為僧徒所據(jù),鶴或見,則僧徒必有死亡反初者?!?/div>
分類:還俗
《漢語大詞典》:還民(還民)
(1).回歸的老百姓。三國志·魏志·衛(wèi)覬傳:“時四方大有還民, 關中 諸將多引為部曲?!?br />(2).猶還俗。《魏書·釋老志》:“或有不安寺舍,游止民間,亂道生過,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脫服還民?!?span id="0iq0ry4" class="book">《周書·武帝紀上》:“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br />(3).還給百姓。《南齊書·郁林王紀》:“公宜權禁,一以還民,關市征賦,務從優(yōu)減。”
《國語辭典》:歸俗(歸俗)  拼音:guī sú
先前出家后再還俗?!段宕菲皆?。周史。卷下》:「仍令諸州每歲造僧帳,有死亡、歸俗,皆隨時開落?!?/div>
《漢語大詞典》:還服(還服)
猶還俗。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其 趙 人為沙門者,還服百姓?!?/div>
分類:還俗
《漢語大詞典》:返俗
猶還俗。 清 王韜 甕牖馀談·暹羅米賤:“為僧者仍可返俗?!?/div>
分類:還俗
《漢語大詞典》:冠巾
(1).冠和巾。古代用以區(qū)別士和庶人。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币喾褐割^巾。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向風長嘆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明 高啟 《丁孝廉惠冠巾》詩:“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br />(2).指官職。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引 呂映薇 《簾鉤》詩:“ 嚴公 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div>
《漢語大詞典》:返初服
(1).語本楚辭·離騷:“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焙笠浴胺党醴敝^辭官歸田。 南朝 齊 劉繪 《入琵琶峽望積布磯》詩:“誓將返初服,歲暮請為鄰?!?唐 李白 《朝下過盧郎中敘舊游》詩:“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明 何景明 《發(fā)京邑》詩之一:“駕言返初服,行矣遂林皋?!?br />(2).謂僧尼還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罹咎犯律,僧中科罰,輕則眾命訶責,次又眾不與語,重乃眾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擯不齒,出一住處,措身無所,羇旅艱辛,或返初服?!?唐 陳子昂 《館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銘》:“年十五,大將軍薨,遂剪髮出家……遂返初服而歸我 郭公 ?!?明 馮夢龍 《情史·情緣·崔英》:“惟使夫人陰勸 王 蓄髮,返初服。”
《漢語大詞典》:冠笄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禮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鳳冠,各置于槃,蒙以帕?!?br />(1).指古代男女成年時分別舉行的冠禮、笄禮。禮記·樂記:“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鄭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笄,成人之禮?!?br />(2).指成年男女。 清 陳康祺 《燕下鄉(xiāng)脞錄》卷八:“ 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棄市,未及冠笄者,發(fā)邊?!?br />(3).梳頭戴帽,指僧尼還俗。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卷五:“ 后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禮佛自懺?!?/div>
《國語辭典》:蓄發(fā)(蓄髮)  拼音:xù fǎ
留發(fā)。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四。武億》:「僧尼雖不解其說,然感其誠,皆蓄發(fā)還俗?!?/div>
還俗
【佛學大辭典】
(術語)僧道犯罪歸家,謂之還俗。自愿止僧道,謂之歸俗。居家必攜吏學指南篇曰:「還俗,謂道犯罪歸家者。歸俗,謂僧道無罪自愿歸家也?!埂居帧窟€俗歸俗一也。寶積經(jīng)八十八曰:「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請乞還俗。文殊贊曰:若不能消信施,寧可一日數(shù)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出家人犯罪歸家叫做還俗,若是自愿脫離出家人的生活,則叫做歸俗。
【俗語佛源】
在家謂之「俗」,出家修行謂之「僧尼」。佛制:聽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團。以上兩種情況,均稱為還俗。另有一說,還俗僅指僧尼犯戒還家。自愿離開僧團,謂之「歸俗」?!秾毞e經(jīng)》卷八八載:「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請乞還俗?!晃氖赓澰唬骸喝舨荒芟攀瑢幙梢蝗諗?shù)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弧拱唇?jīng)義,出家人不能守戒、精進,寧可還俗。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三載:賓國(在今克什米爾地方)王子求那跋摩二十歲時出家,精通藏經(jīng)。后來國王駕崩,無人繼位。眾人議請跋摩「還俗,以紹國位」。跋摩不從,隱居山林,又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弘法。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來到中國的建業(yè)(今南京),譯經(jīng)數(shù)十部。又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記載:「(杭僧思聰)挾琴游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箍梢娝悸斒莻€心未出家、熱衷名利的人。(李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