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42,分63頁顯示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足陌錢
足彌
足價
足跗
付足
足踝
足部
贏不足
笮足
豹足
赪足
不足興
鼓足
躇足
鼎足戒
《漢語大詞典》:足陌錢(足陌錢)
古代制錢每貫十足為百枚,稱“足陌錢”。陌,通“ 佰 ”。梁書·武帝紀下:“頃聞外間多用九陌錢,陌減則物貴,陌足則物賤……自今可通用足陌錢。”南史·梁紀中·武帝下作“足佰錢”。
《駢字類編》:足彌(足彌)
博物志西域使王暢說石流黃出足彌山去高昌八百里
《漢語大詞典》:足價(足價)
貨幣面額與其實際交換價值十足相當(dāng)。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金銀漲落》:“故民雖手持不足價之銀錢,而信其可以換等價之金也,故用之而不疑?!?/div>
《漢語大詞典》:足跗
腳背。周禮·考工記·輈人“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為踵圍” 唐 賈公彥 疏:“踵,后承軫之處,似人之足跗,在后名為踵,故名承軫處為踵也。”《素問·三部九候論》“下部人,足太陰也” 唐 王冰 注:“候胃氣者,當(dāng)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穴中脈動乃應(yīng)手也?!?span id="vw8cnxf"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肝經(jīng)歌》:“厥陰肝經(jīng)起聚毛,循行足跗內(nèi)踝間,上膕環(huán)陰器季脅,上行乳下二肋端?!?/div>
分類:腳背
《國語辭典》:付足  拼音:fù zú
全數(shù)付清。《文明小史》第一八回:「以為學(xué)堂的束脩,已經(jīng)付足,可以不消再付的了?!埂肚迨犯濉>硪晃寰?。邦交志七》:「自十月初三日為始,所有中國頭等官報由大北電線寄發(fā)者,須照章付足電資,方為發(fā)報?!?/div>
《國語辭典》:足踝  拼音:zú huái
小腿以下、腳跟以上,兩旁凸起的圓骨。如:「她昨天打籃球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足踝給扭傷了?!?/div>
《國語辭典》:足部  拼音:zú bù
人體下肢踝骨以下的部分。如:「糖尿病患者若足部有病變,應(yīng)提早就醫(yī)治療?!?/div>
《漢語大詞典》:贏不足(贏不足)
我國古代算法之一,是計算盈虧的一種算術(shù)方法,藉有馀、不足以求隱雜之?dāng)?shù)。管子·事語:“彼天子之制,壤方千里,齊諸侯方百里,負海子七十里,男五十里,若胸臂之相使也,故準徐疾贏不足,雖在下也不為君憂?!?馬非百 新詮:“‘贏不足’,《九章算術(shù)》之一,以御隱雜互見者。即藉有餘不足以求隱雜之?dāng)?shù)之法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周禮·地官·保氏》“六曰九數(shù)” 漢 鄭玄 注:“九數(shù):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div>
《漢語大詞典》:笮足
指 笮 馬。 清 李鄴嗣 《出烏石山后失道》詩:“習(xí)僻猒平阡,岐道入榛莽。 笮 足不肯回,牽拂堅初往?!?/div>
分類:
《漢語大詞典》:豹足
卷柏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卷柏。
《駢字類編》:赪足(赪足)
桓玄 鸚鵡賦 紅腹赪足,元頷翠頂。
《漢語大詞典》:不足興(不足興)
方言。不滿足。 梁斌 《紅旗譜》三九:“ 濤 他娘說:‘可別折煞我老婆子!’心里想:‘當(dāng)我的干閨女,還不足興?!?/div>
《漢語大詞典》:鼓足
鼓架的四足。借指鼓架。禮記·明堂位:“ 夏后氏 之鼓足, 殷 楹鼓, 周 縣鼓。” 鄭玄 注:“足,謂四足也?!?span id="u3fy8vw" class="book">《隋書·音樂志下》:“ 夏后氏 加四足,謂之鼓足?!?/div>
《漢語大詞典》:躇足
停步;歇腳。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黟縣山水記:“巒影送青,波光激素,負擔(dān)息肩者,亦躇足掉頭,若有評賞?!?/div>
分類:停步歇腳
《漢語大詞典》:鼎足戒
指“鼎折覆餗”的教訓(xùn)。 明 方孝孺 《勉學(xué)》詩之十二:“丈夫誓許國,身作萬里城。永懷鼎足戒,毋使公餗傾?!眳⒁姟?鼎折覆餗 ”。
分類:教訓(xùn)
《漢語大詞典》: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zāi)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焙笠浴岸φ鄹拆M”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zāi)禍。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后之人儻經(jīng)綸理學(xué)不逮 文貞 萬萬者,復(fù)以諛言日至,讜論無聞,或純?nèi)螜?quán)術(shù),或曲謹小廉,依恃寬大,自命賢相,恐鼎折覆餗之譏,不待終日矣,可不危與!”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啟超 《中國立國大方針》:“如吾子言,幾欲舉全國命脈託諸此輩,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問?!币嗍∽鳌?鼎覆 ”、“ 鼎折 ”。 漢 荀悅 申鑒·時事:“小能其職,以極登於大,故下位競大,橈其任以墜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憚於降?!?宋 李綱 《辭免尚書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還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顛,允廸棟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