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趙廷隱( 宋王 忠武 )
趙匡胤(廟號 太祖、烈祖、藝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宋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 別稱 宋太祖 )
趙炅(廟號 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帝、宋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帝 別稱 趙光義、宋太宗 匡乂、匡義、趙匡義 晉王 廷宜 )
趙希普(宋卿 )
趙恒(廟號 真宗、真祖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帝、宋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帝 別稱 宋真宗 韓王、襄王、壽王 德昌 元休 )
趙禎(廟號 仁宗、仁祖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帝、宋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帝 壽春郡王、升王、慶國公 受益 )
趙曙(廟號 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帝、宋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帝 別稱 宋英宗 宗實 )
趙頊(廟號 神宗、神祖、神考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帝、宋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帝 別稱 宋神宗 潁王、淮陽郡王 仲針 )
趙煦(廟號 哲宗、哲祖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帝、宋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帝 別稱 宋哲宗 延安郡王、均國公 傭 )
趙佶(廟號 徽宗、徽祖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慈憲顯孝帝、宋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慈憲顯孝帝 別稱 宋徽宗 端王、遂寧郡王 )
趙桓(廟號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恭文順德仁孝帝、宋恭文順德仁孝帝 別稱 宋欽宗 定王、韓國公、京兆郡王 尊號 孝慈淵圣皇帝 )
趙構(廟號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帝、宋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帝 別稱 宋高宗 德基 康王、蜀國公、廣平郡王 )
趙慎(廟號 孝宗 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帝、宋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帝 別稱 宋孝宗 元永 建王、普安郡王 伯琮 瑗、瑋 )
趙惇(廟號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帝、宋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帝 別稱 宋光宗 恭王 )
趙擴(廟號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帝、宋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帝 別稱 宋寧宗 嘉王、英國公、平陽郡王、鄂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9 【介紹】: 五代時開封人,一作太原人。初仕梁為裨將,后隨孟知祥入西川,遂仕后蜀。拳勇有智略,充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敗石敬瑭,拒董璋,累官保寧軍節(jié)度使。受遺詔輔政。孟昶時封宋王。卒謚忠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7—976 【介紹】: 即宋太祖。世為涿州人,生于洛陽。仕后周,官至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恭帝顯德七年,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在位期間,先后攻滅荊湖、后蜀、南漢、南唐諸國。選用將領駐守北方要地,防御契丹。削奪禁軍和藩鎮(zhèn)兵權,以文臣帶京官銜,任知州、知縣,代軍人掌地方政權。設轉運使,分掌地方財權,并監(jiān)察地方官。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并以樞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財,分散宰相權力。又興修水利,獎勵農(nóng)桑。在位十七年,中央集權加強。因重文輕武、偏重防內(nèi),導致積弱局面形成。
全宋文·卷一
宋太祖趙匡胤(九二七——九七六),世為涿郡(今河北涿縣)人,生洛陽夾馬營中。后漢乾祐元年,應募為郭威部屬。仕后周,補東西班行首,累官殿前都指揮使,拜定國軍節(jié)度使。后周顯德六年,升殿前都點檢。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jié)度使。七年,率兵拒北漢、契丹兵,至陳橋驛,將士大噪,擁之南還,受周禪,即帝位,國號宋。平李筠、李重進之叛,繼滅荊湖、后蜀、南漢、南唐,并于開寶二年親征北漢。懲五代節(jié)鎮(zhèn)過重、君弱臣強之弊,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縣,以京朝官監(jiān)臨財賦,又置轉運使、通判,遂使兵權、財權、司法權盡歸朝廷。在位十七年,年號三:建隆、乾德、開寶。見《宋史》卷一至卷三《太祖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9—997 【介紹】: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jù)政權繼續(xù)各個擊破。三年,平海軍陳洪進、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于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nèi)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中央集權,收節(jié)度使所領支郡,擴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重文”風氣。淳化中,鎮(zhèn)壓王小波、李順起義。
黃鶴樓志·人物篇
趙光義(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弟。執(zhí)政21年,勵精圖治,重視文化,史家稱其為一代明君。趙光義好讀書、喜詞賦、善書法,《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書作品《登黃鶴樓》詩碑帖,論者評為“草法嫻熟,筆勢婉轉,疾徐緩沖,提按頓挫,恰到好處,尤其是氣壯力強,寬博圓融,有帝王之氣概”。
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輔太祖創(chuàng)業(yè)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尋領泰寧軍節(jié)度使。征李重進,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封晉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興國。紹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陳洪進納土,錢俶入朝。未幾,滅北漢。乘勝攻遼,欲取幽冀地,敗歸。雍熙三年再攻,又敗。此后行守內(nèi)虛外之策。罷節(jié)鎮(zhèn)領支郡以強化朝廷之權,置審刑院以統(tǒng)司法之權,設考課院、審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場積弊、增科舉名額以廣取士,建崇文院、敕編《太平御覽》諸書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紀元五: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遙詠》十一卷、《御制蓮華心輪回文偈頌》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緣識》五卷(均存)。詳《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紀》。
趙希普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字宋卿。天資警敏,卓有詩名。兩詣江西漕舉,以宗室恩授廬陵主簿。改秩知奉新縣,升臨江倅卒。有《西莊斐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8—1022 【介紹】: 即宋真宗。太宗第三子。初封韓王、襄王、壽王。至道元年,立為皇太子。三年,太宗死,即位。前期勤于政事,遣轉運使赴各路詢民事,蠲放欠稅。景德元年,遼軍南下,從宰相寇準之議親征,于澶淵訂盟而還。后期信用王欽若,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廣建宮觀,勞民傷財。在位二十六年。
全宋詩
宋真宗趙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九九四)封壽王。至道三年(九九七)即位,建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在位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五。廟號真宗,葬永定陵。見《宋史》卷六、卷七、卷八《真宗本紀》。有《御制集》三百卷(《玉海》卷二八),尚存《玉京集》六卷,馀已佚。今錄詩二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二
宋真宗趙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太平興國八年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踐位之初,勤于政事,凡置十五路,令各路轉運使更互赴闕,詢以天下物宜、民間利病;詔蠲放五代以來欠稅。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南進,宰相寇準堅請,乃親征,遂與契丹訂澶淵之盟。后漸怠于政事,景德末迎奉天書,改元大中祥符。于是東封泰山,謁孔廟,西祀汾陰,又廣建宮觀,歲用日增。在位二十六年,年號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有《注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存),又《玉海》引《中興書目》著錄《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今存六卷)、《正說》十卷、《承華要略》二十卷、《靜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事跡詳《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63 【介紹】: 真宗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封升王,立為太子。真宗死,嗣位,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始親政。在位時,西夏強盛,宋兵屢遭失敗。遼亦乘機索取關南之地。乃屈辱求和,增加納遼歲幣,又以銀、絹、茶等與西夏議和。官吏軍隊員額和俸餉大增,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局面形成。曾起用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實施新政,但不久即廢罷。在位四十二年。
全宋詩
宋仁宗趙禎(一○一○~一○六三),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封升王,冊為皇太子。乾興元年(一○二二)二月即位,由章獻劉太后稱制主持朝政,凡十一年。明道二年(一○三三),太后去世,始親政。嘉祐八年卒,年五十四,葬永昭陵,廟號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建元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有《御制集》百卷(《玉海》卷二八),已佚。見《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紀》。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九四○
宋仁宗趙禎(一○一○——一○六三),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章獻皇后養(yǎng)為己子。初名受益。祥符七年封慶國公,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兼中書令,明年進封升王,冊為皇太子。乾興元年二月即帝位,時年十三,太后稱制。明道二年太后崩,始親政??刀ǔ酰蜗膽?zhàn)起,任韓琦、范仲淹以拒之,遂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之戰(zhàn),后以歲賜銀、絹、茶等與西夏議和。契丹乘機逾盟,索取關南地,乃增歲幣,任富弼以和之。慶歷三年八月任范仲淹、富弼革弊圖新,實行「慶歷新政」。然因權貴沮之,旋罷。在位恭儉仁恕,然冗官、冗兵、冗費日增,漸成積貧積弱之勢。在位四十二年,年號九: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有集一百卷。見《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紀》,《玉海》卷二八《治平仁宗御書》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67 【介紹】: 即宋英宗。太宗曾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仁宗嘉祐七年,立為皇太子,次年仁宗死,嗣位。因病,由曹太后垂簾聽政。治平元年,親政。三年,西夏攻宋,經(jīng)遣使詰問,與西夏復和。司馬光進所撰《通志》,命置局設官繼續(xù)編纂,后成《資治通鑒》。在位五年卒。
全宋文·卷一七三○
宋英宗趙曙(一○三二——一○六七),濮安懿王允讓第十三子。景祐三年賜名宗實,授左監(jiān)門衛(wèi)率府副率,累遷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实v二年為右衛(wèi)大將軍、岳州團練使。嘉祐七年立為皇太子,改今名,八年即帝位。治平元年五月始親政。治平四年卒,年三十六。在位四年,年號治平。有集一卷(見《玉海》卷二八《英宗御制》條)。事跡詳《宋史》卷一三《英宗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8—1085 【介紹】: 即宋神宗。英宗長子。英宗即位,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太子。四年,即位。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圖富國強兵。后命王韶、章惇開邊,設熙河路,拓梅山地區(qū)。元豐時,改革官制。屢遣將進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戰(zhàn),皆大敗,遂采守勢。在位十九年。
全宋詩
宋神宗(一○四八~一○八五),名頊,英宗長子。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封淮陽郡王。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進封潁王。三年,立為皇太子。熙寧元年(一○六八)即位。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以圖富國強兵。但在變法中動搖不定,終敗。四至六年,命王韶開拓熙、洮等五州,設熙河路,史稱熙河開邊。五年,章惇開拓梅山地區(qū),史稱梅山之役。八年,與遼重劃河東邊界,棄地數(shù)百里。元豐三年(一○八○)至五年,進行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屢遣將進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役,皆敗。八年,卒,年三十八,葬于永裕陵。廟號神宗,紀元二:熙寧、元豐。事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本紀》。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七
宋神宗趙頊(一○四八——一○八五),英宗長子。慶歷八年生,初名仲針,嘉祐八年封淮陽郡王,改今名。治平元年六月進封潁王。三年十二月,立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帝位。遂思除歷世之弊,務振非常之功。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以革弊圖新,于是有熙、豐新法。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諸法既立,又整飭吏治,以助新法施行。四至六年,令王韶開拓熙、洮五州,設熙河路;五年,以章惇開拓梅山地區(qū);八年,重劃河東邊界,棄地數(shù)百里于遼。元豐三年至五年,又改革官制,制定寄祿格,改正官名,遂使官稱與實職相符;又改革銓選制度,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后欲取靈夏、滅西羌,遂有靈州與永樂城之敗。元豐八年三月卒,年三十八。在位十九年,年號二:熙寧、元豐。據(jù)《玉海》卷二八,有御集二百卷,以文辭、政事、邊防三門為目。事跡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7—1100 【介紹】: 即宋哲宗。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旋即位。時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次年改年號為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為相,貶逐章惇、蔡確等新黨。八年,太后死,始親政。次年改元紹圣,以章惇為相,罷范純?nèi)?、呂大防、蘇轍等,盡復神宗時新法,重修《神宗實錄》。在位十六年。
全宋詩
宋哲宗趙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親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趙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寧九年十二月生。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太平軍節(jié)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jié)度使,進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僅十歲。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改元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為相,貶逐新黨,盡罷新法。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親政,改元紹圣,以紹述神宗新法為名。遂罷免宰相范純?nèi)实龋穵Z司馬光等謚,以章惇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執(zhí)政,于是熙豐新法漸次恢復。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號三:元祐、紹圣、元符。有集二十七卷。事跡見《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紀》,《玉海》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2—1135 【介紹】: 即宋徽宗。神宗子,哲宗弟。紹圣三年封端王。元符三年即位。以蔡京主國事,定司馬光、蘇軾等百余人為奸黨,皆予貶謫。崇奉道教,大興道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又窮極土木,采尋民間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遣使浮海,約金攻遼,以奪回燕云之地。宣和七年,金兵滅遼后南下。懼而傳位欽宗,自稱“太上皇”。欽宗靖康二年,為金人俘虜北去,后死于五國城。在位二十六年。工書,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傳世。擅畫,有《芙蓉錦雞》等存世。又能詩詞,有《宣和宮詞》等。
全宋文·卷三五四三
宋徽宗趙佶(一○八二——一一三五),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即位,封遂寧郡王。紹圣三年封端王。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軍節(jié)度。元符三年正月哲宗崩,無嗣,遂即位。初欲調(diào)和新舊黨爭,旋以紹述神宗為國策。窮極土木,崇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是以群小競進。約金攻遼,致金師深入,遂傳位太子,尊為道君太上皇帝。靖康末為金人俘虜北去,后崩于五國城。在位二十五年,年號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兆诓┩ò偎嚕瑫嬘裙?,自成一家,書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芙蓉錦雞》、《池塘秋晚》等傳世。能詩詞,善著述,有集百卷,今存《御注西升經(jīng)》等及近人所輯《宋徽宗詩》、《宋徽宗詞》。見《宋史》卷一九至二二《徽宗紀》,《玉海》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0—1161 【介紹】: 即宋欽宗?;兆陂L子。大觀二年封定王,政和五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金兵入侵時即位。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被迫起用抗戰(zhàn)派李綱,擊退金兵。但仍屢向金屈辱求和,許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次年,金兵陷汴京,與徽宗及后妃等被俘北去,在位一年又四月。北宋亡。高宗紹興中,死于金五國城。
全宋詩
欽宗趙桓(一一○○~一一六一),徽宗長子。哲宗元符三年生。初名亶,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更名烜,又改今名。政和五年(一一一五),立為皇太子。六年,納妃朱氏。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十二月受禪即位,改元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閏十一月,汴京陷。二年三月,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脅徽、欽二帝及二后等北行。五月,康王即位于南京,是為高宗,遙上尊號曰孝慈淵圣皇帝。紹興三十一年五月,訃聞;七月,上尊謚曰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廟號欽宗。事見《宋史》卷二三《欽宗本紀》。
全宋文·卷四二一三
宗欽宗趙桓(一一○○——一一五六),徽宗長子。初名亶,封韓國公,建中靖國元年進封京兆郡王。崇寧元年二月更名烜,十一月改今名。大觀二年進封定王,政和三年加太保,五年立為皇太子,七年,受禪。時金兵入侵,起用李綱等抵禦金軍。后向金求和,許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靖康元年十一月東京淪陷,許割河北、河東。二年二月,與徽宗等被俘北去。金主亮正隆元年(宋紹興二十六年)六月卒于五國城,年五十七。紹興三十一年追上廟號曰欽宗。在位一年又四月,年號靖康。見《宋史》卷二三《欽宗紀》,《金史》卷五《海陵王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7—1187 【介紹】: 即宋高宗,字德基?;兆诘诰抛?。宣和初封康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拒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從黃潛善、汪伯彥南遷避敵之議,先退至揚州,繼又渡江南奔,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鎮(zhèn)壓鐘相、楊么等起義。一度任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為求和,與宰相秦檜設計收諸大將兵權,殺害岳飛,割地、稱臣、納貢于金。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趙慎。稱太上皇帝。在位三十六年。有《翰墨志》。
全宋詩
宋高宗趙構(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初封蜀國公,廣平郡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進封康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使金,得還。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在位三十六年,建元建炎、紹興。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傳位于孝宗趙慎,稱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jīng)武緯文紹業(yè)興統(tǒng)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葬思陵。謚曰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著有《翰墨志》一卷,今存。事見《宋史》卷二四至三二《高宗本紀》。 宋高宗詩,據(jù)《寶慶會稽續(xù)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詞學圖錄
趙構(1107—1187) 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欽宗弟。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精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得晉人神韻,自謂:"余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于筆下,意簡猶存取舍,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明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陸游:"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余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全宋文·卷四四三九
宋高宗趙構(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韋賢妃。初授定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大觀二年封廣平郡王。宣和三年進封康王。靖康元年冬,被詔使河北,至磁州,不進,轉赴相州,拜河北兵馬大元帥,開帥府。二年夏,聞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遂南赴南京應天府。五月,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初用李綱為相,宗澤守汴,力謀恢復。然性素怯懦,拒絕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復用黃潛善、汪伯彥逃跑之議,初退至揚州,繼渡江奔杭州。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發(fā)動政變,被迫退位,政變平,復位。尋為金人窮追至浙東海中,不得已,復任用岳飛、吳玠、韓世忠、劉锜等抗金名將,擊退金人,還駐臨安府,遂以為行都。然猥懦猜忌,坐失事機,相秦檜,殺岳飛,收諸大將兵權,乞和于金,于紹興十一年與金訂立割地、稱臣、納貢之屈辱和議,偷安忍恥達二十馀年。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孝宗,稱太上皇帝。后累上尊號曰「光堯壽圣」。在位三十六年,年號二:建炎、紹興。淳熙十四年崩,年八十一。喜書法。著有《翰墨志》一卷(存)、御集一百卷。見《宋史·高宗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7—1194 【介紹】: 即宋孝宗,字元永。太祖七世孫。因高宗無子,紹興初選育禁中。三十年,立為皇子,封建王。三十二年,立為皇太子,尋即位。銳志恢復,起用張浚,追復岳飛。隆興元年北伐之師潰于符離,遂復與金人議和。其后雖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謀恢復,然終無成效。淳熙十六年傳位太子趙惇。在位二十八年。
全宋詩
宋孝宗趙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秀王稱子,生于秀州。初名伯琮,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選育宮中,賜名瑗。十二年,封普安郡王。三十年,立為皇子,更名瑋,進封建王,賜字元瑰。三十二年,立為皇太子,改今名,賜今字。同年,即皇帝位。建元隆興、乾道、淳熙,在位二十七年。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傳位于其子趙惇(光宗),尊為至尊壽皇圣帝。光宗紹熙五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紀》。 宋孝宗詩,據(jù)《周文忠集》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五二○六
宋孝宗趙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太祖七世孫,父秀王子稱。高宗無子,紹興二年選育于禁中。三年,除和州防禦使,賜名瑗。十二年,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三十年立為皇子,更名瑋,進封建王。三十二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今名。六月,受內(nèi)禪,即帝位。銳志恢復,起用張浚,追復岳飛。隆興元年,以符離之敗,遂與金人訂立「隆興和議」。后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謀恢復,終無成效。乾道初,魏杞使金還,始正敵國禮,易表稱書,改臣稱侄,減去歲幣,稍變南宋對金關系中之屈辱地位。淳熙十六年二月,禪位于第三子惇,受尊號曰「至尊壽皇圣帝」,退居重華宮,在位凡二十八年。紹熙五年崩,年六十八,廟號孝宗。年號三:隆興、乾道、淳熙。淳祐五年,實錄院編孝宗御集成,上之。見《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紀》、《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7—1200 【介紹】: 即宋光宗。孝宗第三子。孝宗時,封恭王。乾道七年立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即位,次年改元紹熙。獨任留正為相,與金通好,武備漸弛。皇后李氏請立嘉王趙擴為太子,孝宗不許?;笥诶钍涎裕尚⒆谟袕U主之意,由是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稱疾不出執(zhí)喪。太皇太后吳氏用趙汝愚之請,奉嘉王擴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在位六年。
全宋文·卷六四一五
宋光宗趙惇(一一四七——一二○○),孝宗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紹興二十年,授右監(jiān)門衛(wèi)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三十二年,拜鎮(zhèn)洮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立為太子。淳熙十六年二月,受內(nèi)禪,即帝位。獨任留正為相,與金通好,漸弛武備。紹熙元年,皇后李氏請立皇子嘉王趙擴為太子,孝宗不允,遂惑李后之言,與孝宗矛盾日深,漸成水火不容之勢。自此政治日昏,孝養(yǎng)日怠,不朝孝宗。五年,孝宗崩,稱疾不出執(zhí)喪,朝中騷動。太皇太后吳氏用趙汝愚、韓侂胄、趙彥逾等所請,奉皇子嘉王即帝位,遂尊為太上皇,居壽康宮。在位六年,年號紹熙。慶元元年上尊號曰圣安壽仁太上皇帝。六年崩,年五十四,廟號光宗。見《宋史》卷三六《光宗紀》,《兩朝綱目備要》卷一至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8—1224 【介紹】: 即宋寧宗。光宗次子。淳熙十六年封嘉王。紹熙五年,孝宗死,光宗稱疾不出執(zhí)喪,趙汝愚、韓侂胄等因定策立其為帝。次年,罷趙汝愚,禁道學,專任韓侂胄。嘉泰中弛禁,復諸貶者官。開禧二年,下詔攻金。因戰(zhàn)局不利,向金求和,殺韓侂胄,增歲幣絹銀,與金約為伯侄之國。后史彌遠專國,一反前期之政。在位三十一年。
全宋詩
宋寧宗(一一六八~一二二四)趙擴,光宗次子。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授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封英國公。十二年,封平陽郡王。十六年,進封嘉王。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受禪即皇帝位。嘉定十七年卒,年五十七,謚法天備道純德茂功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廟號寧宗。在位三十年,建元慶元、嘉泰、開禧、嘉定。事見《宋史》卷三七至四○《寧宗紀》。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六八八九
宋寧宗趙擴(一一六八——一二二四),光宗第二子。乾道五年,授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淳熙五年,遷明州觀察使、封英國公;十年,始預朝參;十二年,遷安慶軍節(jié)度使,封平陽郡王;十六年,封嘉王。紹熙五年,孝宗死,光宗稱疾不出執(zhí)喪,宰相留正以疾辭去,趙汝愚、韓侂胄遂定策立為帝,逼光宗退位。初任趙汝愚為相,未幾,韓侂胄專政,罷趙汝愚等,禁道學。嘉泰中弛禁,復諸貶者。時議北伐,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奪秦檜王爵。開禧二年下詔北伐。然東、中戰(zhàn)場宋軍受挫,西帥吳曦叛,遂向金求和。金人邀以誅首謀,楊皇后遂與史彌遠等謀殺韓侂胄。嘉定元年與金訂立和議:與金世為伯侄之國,增歲幣,函韓侂胄、蘇師旦首畀金,易淮陜侵地,國體以虧。自后史彌遠專政,朝綱日壞,國勢日衰。嘉定十七年閏八月卒,年五十七。在位三十年,年號四:慶元、嘉泰、開禧、嘉定。見《宋史》卷三七至四○《寧宗紀》,《兩朝綱目備要》卷三至一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