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吐氣(吐氣)  拼音:tǔ qì
1.呼氣。氣由肺部經(jīng)由呼吸道吐出體外,與吸氣相反。漢。班固〈東都賦〉:「咸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br />2.得志時,攄舒久郁之氣。如:「揚眉吐氣」?!段拿餍∈贰返谌寤兀骸钢淮怀辛藱C會,轟轟烈烈的做他一番,替中國人吐氣,至于大局也不能顧得。」
《漢語大詞典》:聲跡(聲跡)
亦作“ 聲跡 ”。
(1).聲望與事跡。后漢書·李法傳:“﹝ 李法 ﹞出為 汝南 太守,政有聲跡?!?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大統(tǒng)寺:“ 蘇秦 時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應是碑銘之類,頌其聲跡也。”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予平生仕宦,聲跡比比,不曾至 淮 ?!?span id="6rzb5i1" class="book">《元典章·臺綱二·體察》:“提刑按察司除聲跡不好者,仰御史臺體察,雖未任滿,許行奏代?!?明 李東陽 《武昌府學重修記》:“ 張公 以春秋舉進士,績學翰林,歷著聲跡?!?span id="t6wofc7"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邊遠見職有聲跡者,使之內(nèi)遷?!?br />(2).猶言音訊行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惡分疏:“ 宋 人 許晝 , 閩 人 黃遘 , 遘 嘗宰 滑州 衛(wèi)南 ,與 畫 聲跡不疎。”《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一旦聲跡彰露,親庭罪責,將妾拘繫于內(nèi),郎趕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卻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3).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 陳原 《社會語言學》9.1:“由于現(xiàn)代錄像和錄音技術的發(fā)展,所有聲跡或圖像,都能很方便地錄下來給人研究?!?/div>
《國語辭典》:又讀(又讀)  拼音:yòu dú
語音學上指一個字除了正讀之外,又有另外的讀音,然字義并無不同。如「泌」音ㄅㄧˋ,又讀ㄇㄧˋ。
《國語辭典》:同化  拼音:tóng huà
1.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漸變成相近或相同。
2.文化體系不同的個人或群體,在接觸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后,接受新環(huán)境與新觀念,并改變原有價值與行為模式的社會過程。
3.語音上兩個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連在一起,而變?yōu)橄嗤蛳嗨频囊?,此語音變化稱為「同化」。
《國語辭典》:喉音  拼音:hóu yīn
1.氣流受阻于聲帶所發(fā)出的輔音。依發(fā)音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喉塞音和喉擦音兩種。
2.古韻學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曉、匣、影、喻四母。
《漢語大詞典》:聲化(聲化)
(1).聲威教化。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擇皇 齊 之令典,致聲化於雍熙?!?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高帝紀上》:“聲化遠洎,荒服無塵,殊類同規(guī),華戎一揆?!?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昔予閒居於 東垣 ,聞 沃州 寧晉 有賢令尹,民樂其政,歌而舞之,聲化藹然,愈久益播?!?br />(2).語音學名詞。即清音的濁音化。語音中的清音,有時受鄰近元音或濁音的影響而變?yōu)闈嵋?。如普通話“好的”hǎode快讀時“的”的聲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變?yōu)闈嵋鬧d]。
《國語辭典》:響音(響音)  拼音:xiǎng yīn
語言學上指比較響亮而能延長的音。包括元音、半元音與鼻音、邊音、顫音、閃音等。如:a、e、o、iu、m、n、l、r等。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帶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語音。如:「湖南口音」?!段拿餍∈贰返诙兀骸高@門上見他是外國人,自覺歡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國。」也稱為「口氣」、「口吻」。
2.話里的含義,言外之意?!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六回:「黃胖姑一聽口音不對,連忙替賈大少爺分辯?!挂卜Q為「口氣」。
3.語音學上指只通過口腔而不經(jīng)過鼻腔所發(fā)出的音。相對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國語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口氣(口氣)  拼音:kǒu qì
1.從口中散發(fā)出來的難聞氣味。《后漢書。卷八五。東夷傳。夫馀傳》:「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挂卜Q為「口過」、「口臭」。
2.說話的語氣及措辭。清。李漁《風箏誤》第九出:「口氣也像女人口氣,筆跡也像女人筆跡?!挂卜Q為「口吻」。
3.話里的含義,言外之意。《紅樓夢》第八二回:「便把活計放下,走到黛玉處去探探他的口氣?!埂独蠚堄斡浂帯返诙兀骸盖业冉裢碓囋囁目跉?,他若肯了,不怕他師父不肯?!挂卜Q為「口音」。
4.帶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語音?!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八五回:「還坐了七八個人,都是寧波、紹興一路口氣?!挂卜Q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送氣(送氣)  拼音:sòng qì
語音學上發(fā)塞音或塞擦音時,在發(fā)音器官除阻后,吐出強的氣流,稱為「送氣」。
《國語辭典》:濁聲(濁聲)  拼音:zhuó shēng
語音學上凡氣息發(fā)出成聲時顫動聲帶的輔音,稱為「濁聲」。如國音聲符中ㄇ、ㄋ、ㄖ等。也稱為「濁音」。
《國語辭典》:濁音(濁音)  拼音:zhuó yīn
語音學上指氣息發(fā)出成聲時振動聲帶的輔音。如國音字母ㄇ、ㄋ、ㄖ等。也稱為「濁聲」。
《漢語大詞典》:合元音
舊時語音學上指開口度較小,發(fā)音時舌位比較高的幾個元音。
《國語辭典》:口形  拼音:kǒu xíng
說話或發(fā)音時口部的形狀。
《國語辭典》:音標(音標)  拼音:yīn biāo
標記語音的符號。如:「國際音標」。
《國語辭典》:普通語言學(普通語言學)  拼音:pǔ tōng yǔ yán xué
研究具體語言的科學。主要探討語言的本質(zhì)、起源和發(fā)展、語言研究的特殊方法、語言學的分科(如語音學、詞匯學、形態(tài)學等)、以及語言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