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歌舞作樂(歌舞作樂)  拼音:gē wǔ zuò lè
以唱歌跳舞為樂?!?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梳好了堆髻,穿好了苗錦,赤著腳,到中軍帳房里歌舞作樂?!?/div>
《國語辭典》:歌鶯舞燕(歌鶯舞燕)  拼音:gē yīng wǔ yàn
形容歌聲宛轉(zhuǎn),舞姿曼妙。元。曾瑞〈青杏子?;ㄔ戮萍覙翘住担骸该黜X,歌鶯舞燕,各逞溫柔,人俊惜風(fēng)流?!挂沧鳌肝柩喔楮L」。
《國語辭典》:開放舞臺(開放舞臺)  拼音:kāi fàng wǔ tái
沒有邊沿限制,除背后一面墻外,其馀三面都伸入觀眾群中的一種舞臺。
《國語辭典》:化裝舞會(化裝舞會)  拼音:huà zhuāng wǔ huì
參加者掩飾本來面目,改扮成其他人物,甚至動物、神鬼形象,以增加樂趣的舞會。如:「他裝扮成巫婆參加圣誕節(jié)的化裝舞會?!?/div>
《國語辭典》:金錢棒舞(金錢棒舞)  拼音:jīn qián bàng wǔ
一種民間舞蹈。參見「霸王鞭」條。
《國語辭典》:馬厝卡舞曲(馬厝卡舞曲)  拼音:mǎ cuò kǎ wǔ qǔ
波蘭的民族舞曲。蕭邦利用民族性的調(diào)式創(chuàng)作而成,為三拍子的中速舞曲,通常重音在第三拍。后來俄國的柴可夫斯基也用這種技巧創(chuàng)作。
《國語辭典》:西班牙舞蹈  拼音:xī bān yá wǔ dào
一種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者以響板、小手鼓、吉他等樂器伴奏,音樂節(jié)奏明快,舞步動作強(qiáng)勁,易使觀眾精神振奮。有輕快的三步舞及西班牙吉普賽舞等。
《國語辭典》:現(xiàn)代芭蕾舞(現(xiàn)代芭蕾舞)  拼音:xiàn dài bā lěi wǔ
針對傳統(tǒng)的古典芭蕾而產(chǎn)生的新芭蕾舞。舞蹈技巧仍以古典芭蕾為根基,但其特徵為不采取雙人舞的形式。
《國語辭典》:波雷羅舞曲(波雷羅舞曲)  拼音:bō léi luó wǔ qǔ
舞曲名。西班牙一種雙人舞曲。波雷羅為英語bolero的音譯。此舞曲的特點(diǎn)為三拍子、邊舞邊擊響板。曲分三段,除中段外,首尾各反覆一次。蕭邦的第十九號作品即是有名的〈波雷羅鋼琴舞曲〉。
《國語辭典》:波爾卡舞曲(波爾卡舞曲)  拼音:bō ěr kǎ wǔ qǔ
polka
波希米亞的民族舞曲。興起于捷克貝緬,后流行于歐洲酒鋪。主旋律為快速的二拍節(jié)奏,深受舞者喜愛。
《國語辭典》:華爾滋舞曲(華爾滋舞曲)  拼音:huá ěr zī wǔ qǔ
Waltz
曲式名。參見「圓舞曲」條。
分類:曲式
《國語辭典》:國際標(biāo)準(zhǔn)舞(國際標(biāo)準(zhǔn)舞)  拼音:guó jì biāo zhǔn wǔ
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xié)會,為統(tǒng)一社交舞的跳法。于西元一九五○年組織世界舞蹈評議會,定期邀請各國舞蹈教師修定舞類及步法名稱,經(jīng)該會訂定步法的社交舞,稱為「國際標(biāo)準(zhǔn)舞」,共計十種,分別為快步舞、華爾滋、探戈、快華爾滋、慢節(jié)奏舞蹈、恰恰、倫巴、吉特巴、斗牛舞。簡稱為「標(biāo)準(zhǔn)舞」。
《國語辭典》:小步舞曲  拼音:xiǎo bù wǔ qǔ
起源于法國民間的一種三拍子舞曲。為英語minuet的意譯。早期按社會地位高低為序,講究禮儀,并于起舞前先屈膝向舞伴和觀眾行禮。路易十四時,由盧利等音樂家引入法國宮廷,經(jīng)路易十六的提倡而風(fēng)行于全歐。十七、十八世紀(jì)時,常用于組曲和交響曲中,作為一個樂章,以其中庸的速度和優(yōu)雅的風(fēng)格為特色。初時僅是小二段式的曲體,現(xiàn)在一般多為大三段式、三拍子的形式。
《國語辭典》:西陵歌舞  拼音:xī líng gē wǔ
魏武帝曹操死后,遺命諸妾、歌女每月十五日都得到銅雀臺上,面向西陵葬處歌舞。清。邵瑞彭〈木蘭花慢。渡黃河北去〉詞:「封侯壯心在否?聽西陵歌舞使人愁。」
《國語辭典》:舞燕歌鶯(舞燕歌鶯)  拼音:wǔ yàn gē yīng
形容歌聲婉轉(zhuǎn),舞姿曼妙。明。張鳳翼《灌園記》第三出:「計日周秦兼并,烽煙罷警,正好酣柳迷花,舞燕歌鶯?!挂沧鳌父楮L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