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827,分122頁顯示  上一頁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劉兼濟(jì)(寶臣 )
施昌言(正臣 )
孫長卿(次公 別稱 能臣 )
李參(清臣 別稱 能吏 )
梅正臣
吳鼎臣
呂公弼(寶臣 惠穆 )
狄青(漢臣 武襄 )
高賦(正臣 )
王拱臣
王舉元(懿臣 )
楊景宗(正臣 莊定 )
丁寶臣(元珍 世稱 循吏 )
龔鼎臣(輔之 )
鄭伯玉(寶臣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寶臣。劉平弟。以父蔭補(bǔ)三班奉職。任襄州兵馬監(jiān)押,漢江暴漲,親涉水率眾捍城。累遷鄜延路兵馬都監(jiān),徙知籠竿城。西夏侵邊,兼濟(jì)以千余兵擊敗其數(shù)萬眾。以兄戰(zhàn)沒,特授內(nèi)殿崇班。歷知原、寧、鄜、冀、惠、雄、忻諸州,官終管勾三班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通州靜海人,字正臣。第進(jìn)士。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滁州。知太平州,上政論三十篇。入為殿中侍御史、開封府判官。后歷任地方州官,卒于京師。雖能任繁劇,然治家則凌亂無紀(jì)。
全宋詩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仁宗時進(jìn)士(明萬歷《通州志》卷一)。通判滁州,遷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后歷知州府。英宗治平元年,知越州,卒(《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九二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舉進(jìn)士高第,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滁州。官至禮部員外郎,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樞密直學(xué)士,曾為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江淮發(fā)運(yùn)使,歷知太平、華、滄、應(yīng)天、延、澶、滑、杭、越等州。嘗上《政論》三十篇,不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4—1069 【介紹】: 宋揚(yáng)州人,字次公。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通判河南府,平定駐軍之叛。知和州,審獄明察。歷任益州等路提點(diǎn)刑獄、鹽鐵判官、轉(zhuǎn)運(yùn)使等。知慶州,鑿井,修道,方便行旅。神宗熙寧元年,河北地震,繕補(bǔ)崩毀城郭倉庾,有功。長于政事,時稱能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6—1079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清臣。仁宗朝,以蔭知鹽山縣。后歷淮南、京西、陜西轉(zhuǎn)運(yùn)使,貸錢與民,待谷熟還官,號“青苗錢”,為熙寧青苗法之先導(dǎo)。英宗治平初歷知瀛州、秦州。神宗時,以尚書右丞致仕。剛果嚴(yán)深,事至即決,時稱能吏。

人物簡介

簡介
慶歷五年(1045)任和州知州。
吳鼎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棣州人。仁宗時為侍御史。迎合宰相賈昌朝意,排斥同官李京。昌朝罷,夏竦為相,又與諫官極論之。竦既罷,遂以刑部員外郎知諫院。官至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3 【介紹】: 宋壽州人,字寶臣。呂公綽弟。以蔭補(bǔ)官,賜進(jìn)士出身。積遷直史館、河北轉(zhuǎn)運(yùn)使,始通漕運(yùn),移屯兵就食京東,為仁宗賞識,擢都轉(zhuǎn)運(yùn)使。英宗初,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jìn)樞密使。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太原府,徒知鄭州,判秦州。卒謚惠穆。
全宋詩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賜進(jìn)士出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二),同判太府寺將作監(jiān),遷直史館。為河北轉(zhuǎn)運(yùn)使,權(quán)知開封府。英宗即位,加給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除樞密副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擢樞密使(《宋史》卷二一一《宰輔表二》)。六年,為西太一宮使,卒,年六十七。謚惠穆。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六二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以父蔭補(bǔ)官,賜進(jìn)士出身。仁宗朝歷任河北轉(zhuǎn)運(yùn)使、都轉(zhuǎn)運(yùn)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及渭、延、成都等州府。英宗即位,召為權(quán)三司使,治平二年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jìn)樞密使。熙寧三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觀文殿學(xué)士出知太原府。徙知鄭州,以宣徽南院使判秦州。熙寧六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尉,謚惠穆。見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57 【介紹】: 宋汾州西河人,字漢臣。行伍出身,善騎射。仁宗寶元初,以延州指使出戰(zhàn)西夏,臨敵披發(fā)帶銅面具出入陣中,所向披靡。尹洙薦于韓琦、范仲淹,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由是折節(jié)讀書,精通秦漢以來兵法?;实v四年擢樞密副使,時儂智高起事,青受命宣撫荊湖路、經(jīng)制廣南賊盜事,以奇兵夜度昆侖關(guān)破之,功遷樞密使。后遭讒,出判陳州。卒謚武襄。為人勇武有略,與士卒同甘苦,喜推功將佐。
全宋文·卷八九○
狄青(一○○八——一○五七),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善騎射,初隸騎御馬直,選為散直。寶元初,趙元昊反,以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以勇武,屢建戰(zhàn)功。韓琦、范仲淹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青折節(jié)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擢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jīng)略招討副使,累遷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以彰化軍節(jié)度使知延州?;实v四年,擢樞密副使。儂智高反,青上表請行,平儂智高。復(fù)為樞密副使,遷護(hù)國軍節(jié)度使、河中尹。帝嘉其功,拜樞密使。嘉祐元年,罷政,加平章事,出判陳州。明年二月卒,年五十,謚武襄。見余靖《狄令公墓銘》,《宋史》卷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92 【介紹】: 宋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正臣。仁宗景祐元年進(jìn)士。歷知衢州,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畜蠱毒害人,賦悉擒治伏辜,蠱患遂絕。徙知唐州,募流民耕曠田,戶口稅賦,增至數(shù)倍,二州皆為立生祠。累遷集賢院學(xué)士,在朝多所建明。以通議大夫致仕居襄陽。有《白云集》、《奏議》、《刀筆》、《事類書鈔》等。
全宋文·卷九三○
高賦(一○○九——一○九二),字正臣,中山(今河北定縣)人。以父蔭為右班殿直。景祐元年鎖廳及第,歷知衢、唐、滄州。有政績。熙寧九年以秘書監(jiān)充集賢院學(xué)士,判太常寺。次年出知蔡州、潞州。在朝多所建明。后以通議大夫致仕,退居襄陽。元祐七年卒,年八十四。有《白云集》十卷、《奏議》五卷、《刀筆》二十卷、《事類書鈔》百卷。見《范太史集》卷四三《高公墓志銘》,《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七、選舉三三之一四、食貨一之三,《宋史》卷四二六有傳。
王拱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皇祐元年(1049)任河南府知府兼安撫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真定人,字懿臣。王舉正弟。以上文章賜進(jìn)士出身。知潮州,歷京東路轉(zhuǎn)運(yùn)使,所至皆有治績。徙淮南、河?xùn)|,西夏來爭地,舉元從數(shù)騎渡黃河,設(shè)幕與之議,示以赤心,夏人感服。官至給事中。卒年六十二。
全宋詩
王舉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賜同進(jìn)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九)。英宗治平中知成都,進(jìn)鹽鐵副使,知滄州,改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知永興軍。神宗熙寧三年卒(同上書選舉三二之一五),年六十二。事見《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傳》。
全宋文·卷九三○
王舉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化基少子。以父蔭為大理寺丞,景祐二年賜進(jìn)士出身,知潮州。歷群牧、戶部判官,歷京東、淮南、河?xùn)|、成都轉(zhuǎn)運(yùn)使,進(jìn)鹽鐵副使,拜天章閣待制,知滄州、永興軍。治平四年徙陜西都轉(zhuǎn)運(yùn)使,官至給事中。熙寧三年卒,年六十二。見《隆平集》卷六,《東都事略》卷三七,《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之一六、選舉九之九、選舉三二之一五,《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益州郫縣人,字正臣。章惠太后從父弟。少無賴,性暴戾。以章惠顯累官諸州刺史、團(tuán)練使,然屢坐不法遭貶,官終建寧軍留后、提舉四園苑及在京諸司庫務(wù)。卒謚莊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67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元珍。與兄丁宗臣俱以文知名,時號二丁。仁宗景祐元年進(jìn)士。以太子中允知剡縣。遷太常博士知諸暨縣,除弊興利,越人稱為循吏。官至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尤與歐陽修友善。
全宋詩
丁寶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jìn)士。為峽州判官,遷知剡溪縣、端州?;实v四年(一○五二),儂智高陷城,坐是貶黃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二)。改知諸暨縣。英宗即位,為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出通判永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丁君墓表》、《臨川集》卷九一《丁君墓志銘》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丁寶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景祐元年舉進(jìn)士及第,為峽州軍事判官,歷淮南節(jié)度掌書記、杭州觀察判官,遷太子中允、知剡縣,再遷太常博士、知端州。英宗即位,以尚書屯田員外郎任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再遷司封員外郎。治平四年四月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參見王安石《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丁君墓志銘》(《臨川文集》卷九一),歐陽修《集賢校理丁君墓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嘉泰會稽志》卷三,《咸淳毗陵志》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jìn)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zhuǎn)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bǔ)注》等。
全宋詩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jìn)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yīng)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東原錄》一卷。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景祐元年第進(jìn)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集賢修撰、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府。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bǔ)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寶臣。仁宗景祐元年進(jìn)士。歷撫州觀察推官。以韓琦薦,為殿中侍御史。為人峭直,不屈權(quán)貴。喜為詩,所作三百余篇,名《錦囊集》,時人以與陳琪、方孝寧詩匯為一集,號《烏山三賢詩》。
全宋詩
鄭伯玉,字寶臣,莆田(今屬福建)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jìn)士(《莆陽比事》卷一)。試秘書省校書郎,改大理司直,充撫州觀察推官。擢殿中侍御史。年未五十,棄官歸郡,居二十年卒。有詩三百馀篇,名《錦囊集》,時人以與陳琪、方孝能詩類為一集,號“烏山三賢”,均佚。事見《莆陽文獻(xiàn)傳》卷一二。今錄詩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