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慶歷五年(1045)任和州知州。
吳鼎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棣州人。仁宗時為侍御史。迎合宰相賈昌朝意,排斥同官李京。昌朝罷,夏竦為相,又與諫官極論之。竦既罷,遂以刑部員外郎知諫院。官至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3 【介紹】: 宋壽州人,字寶臣。呂公綽弟。以蔭補官,賜進士出身。積遷直史館、河北轉(zhuǎn)運使,始通漕運,移屯兵就食京東,為仁宗賞識,擢都轉(zhuǎn)運使。英宗初,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太原府,徒知鄭州,判秦州。卒謚惠穆。
全宋詩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賜進士出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二),同判太府寺將作監(jiān),遷直史館。為河北轉(zhuǎn)運使,權(quán)知開封府。英宗即位,加給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除樞密副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擢樞密使(《宋史》卷二一一《宰輔表二》)。六年,為西太一宮使,卒,年六十七。謚惠穆。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六二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以父蔭補官,賜進士出身。仁宗朝歷任河北轉(zhuǎn)運使、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及渭、延、成都等州府。英宗即位,召為權(quán)三司使,治平二年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熙寧三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觀文殿學(xué)士出知太原府。徙知鄭州,以宣徽南院使判秦州。熙寧六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尉,謚惠穆。見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57 【介紹】: 宋汾州西河人,字漢臣。行伍出身,善騎射。仁宗寶元初,以延州指使出戰(zhàn)西夏,臨敵披發(fā)帶銅面具出入陣中,所向披靡。尹洙薦于韓琦、范仲淹,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由是折節(jié)讀書,精通秦漢以來兵法?;实v四年擢樞密副使,時儂智高起事,青受命宣撫荊湖路、經(jīng)制廣南賊盜事,以奇兵夜度昆侖關(guān)破之,功遷樞密使。后遭讒,出判陳州。卒謚武襄。為人勇武有略,與士卒同甘苦,喜推功將佐。
全宋文·卷八九○
狄青(一○○八——一○五七),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善騎射,初隸騎御馬直,選為散直。寶元初,趙元昊反,以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以勇武,屢建戰(zhàn)功。韓琦、范仲淹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青折節(jié)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擢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jīng)略招討副使,累遷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以彰化軍節(jié)度使知延州?;实v四年,擢樞密副使。儂智高反,青上表請行,平儂智高。復(fù)為樞密副使,遷護國軍節(jié)度使、河中尹。帝嘉其功,拜樞密使。嘉祐元年,罷政,加平章事,出判陳州。明年二月卒,年五十,謚武襄。見余靖《狄令公墓銘》,《宋史》卷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92 【介紹】: 宋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正臣。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知衢州,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畜蠱毒害人,賦悉擒治伏辜,蠱患遂絕。徙知唐州,募流民耕曠田,戶口稅賦,增至數(shù)倍,二州皆為立生祠。累遷集賢院學(xué)士,在朝多所建明。以通議大夫致仕居襄陽。有《白云集》、《奏議》、《刀筆》、《事類書鈔》等。
全宋文·卷九三○
高賦(一○○九——一○九二),字正臣,中山(今河北定縣)人。以父蔭為右班殿直。景祐元年鎖廳及第,歷知衢、唐、滄州。有政績。熙寧九年以秘書監(jiān)充集賢院學(xué)士,判太常寺。次年出知蔡州、潞州。在朝多所建明。后以通議大夫致仕,退居襄陽。元祐七年卒,年八十四。有《白云集》十卷、《奏議》五卷、《刀筆》二十卷、《事類書鈔》百卷。見《范太史集》卷四三《高公墓志銘》,《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七、選舉三三之一四、食貨一之三,《宋史》卷四二六有傳。
王拱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皇祐元年(1049)任河南府知府兼安撫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真定人,字懿臣。王舉正弟。以上文章賜進士出身。知潮州,歷京東路轉(zhuǎn)運使,所至皆有治績。徙淮南、河?xùn)|,西夏來爭地,舉元從數(shù)騎渡黃河,設(shè)幕與之議,示以赤心,夏人感服。官至給事中。卒年六十二。
全宋詩
王舉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賜同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九)。英宗治平中知成都,進鹽鐵副使,知滄州,改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知永興軍。神宗熙寧三年卒(同上書選舉三二之一五),年六十二。事見《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傳》。
全宋文·卷九三○
王舉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化基少子。以父蔭為大理寺丞,景祐二年賜進士出身,知潮州。歷群牧、戶部判官,歷京東、淮南、河?xùn)|、成都轉(zhuǎn)運使,進鹽鐵副使,拜天章閣待制,知滄州、永興軍。治平四年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官至給事中。熙寧三年卒,年六十二。見《隆平集》卷六,《東都事略》卷三七,《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之一六、選舉九之九、選舉三二之一五,《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益州郫縣人,字正臣。章惠太后從父弟。少無賴,性暴戾。以章惠顯累官諸州刺史、團練使,然屢坐不法遭貶,官終建寧軍留后、提舉四園苑及在京諸司庫務(wù)。卒謚莊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67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元珍。與兄丁宗臣俱以文知名,時號二丁。仁宗景祐元年進士。以太子中允知剡縣。遷太常博士知諸暨縣,除弊興利,越人稱為循吏。官至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尤與歐陽修友善。
全宋詩
丁寶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為峽州判官,遷知剡溪縣、端州?;实v四年(一○五二),儂智高陷城,坐是貶黃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二)。改知諸暨縣。英宗即位,為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出通判永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丁君墓表》、《臨川集》卷九一《丁君墓志銘》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丁寶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景祐元年舉進士及第,為峽州軍事判官,歷淮南節(jié)度掌書記、杭州觀察判官,遷太子中允、知剡縣,再遷太常博士、知端州。英宗即位,以尚書屯田員外郎任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再遷司封員外郎。治平四年四月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參見王安石《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丁君墓志銘》(《臨川文集》卷九一),歐陽修《集賢校理丁君墓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嘉泰會稽志》卷三,《咸淳毗陵志》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zhuǎn)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注》等。
全宋詩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yīng)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東原錄》一卷。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景祐元年第進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集賢修撰、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府。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寶臣。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撫州觀察推官。以韓琦薦,為殿中侍御史。為人峭直,不屈權(quán)貴。喜為詩,所作三百余篇,名《錦囊集》,時人以與陳琪、方孝寧詩匯為一集,號《烏山三賢詩》。
全宋詩
鄭伯玉,字寶臣,莆田(今屬福建)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莆陽比事》卷一)。試秘書省校書郎,改大理司直,充撫州觀察推官。擢殿中侍御史。年未五十,棄官歸郡,居二十年卒。有詩三百馀篇,名《錦囊集》,時人以與陳琪、方孝能詩類為一集,號“烏山三賢”,均佚。事見《莆陽文獻傳》卷一二。今錄詩九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舜臣,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為賀契丹國主生辰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七)。四年時知石州(同上書卷一五)?;实v二年(一○五○)時為同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一六八)。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時知階州(同上書卷二三七)。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二八
王國臣,皇祐間潭州湘鄉(xiāng)縣民。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八九
繼忠(一○一二——一○八二),俗姓丘,字法臣,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八歲得度,師事廣智,甚為契之。永嘉士庶請居開元寺東閣,遷妙果、慧安寺,退隱江心。再出主西湖法明院。元豐五年十月卒,年七十一。忠服膺四明知禮之學(xué),屢與山外諸師爭辯。著有《四明仁岳異說叢書》七卷(存)、《扶宗集》五十卷,世因稱扶宗尊者。見《水心文集》卷一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釋門正統(tǒng)》卷六。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繼忠。字法臣。永嘉丘氏子。父母求嗣佛祠。同夢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養(yǎng)之。母娠。即厭葷血。幼見佛像必致敬。八歲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xué)。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廣智深契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永嘉士庶。請居開元東閣。遷妙果?;郯餐穗[。江心嗣。又出主西湖法明。學(xué)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師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每歲正月上八。于郡中授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每誓于眾曰。入吾道場。而皈命三寶者??v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過。誦咒救疾。神應(yīng)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坐脫。人見赤光炤澈空表。鳥雀悲鳴。三日不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繼忠,字法臣,姓邱氏,永嘉人也。父母求嗣佛寺,夜夢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養(yǎng)之?!奔坝性?,即厭腥血,故生而端詳,性好清潔,雖在髫年,每睹佛像,必致敬禮。八歲入開元,蒙恩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xué),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見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無所凝滯,廣智深器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庇兰问糠蛘埦娱_元東閣,遷妙果慧安。退隱江心,研精禪觀。出主西湖法明,學(xué)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忠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泵繗q正月上八,于郡中受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每誓于眾曰:“入吾道場而歸命三寶者,縱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毙蟹ㄈA、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度,誦咒救疾,神應(yīng)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杭州大旱,郡守范公仲淹命忠禱于湖,甘雨隨應(yīng)。宋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眾說法,結(jié)印坐亡。人見赤光徹照空表,凈社全教夢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滅?!睉c恩希妙夢神人告曰: “忠法師已生兜率?!敝揖眯惺┦?,后雖有繼,烏雀悲鳴,三日不下。葬于瑞鹿山,傳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十諫》、《指迷》、《抉膜》、《十門析難》及《十義》諸書,用昭四明,獨得祖道之正。趙清獻公汴為之贊曰:“教明圓通,聽眾依響。以心傳心,以真破妄。真兮謂何?有相非相。如水中月,如鑒中象。”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邢夢臣,仁宗時官秘書丞(《文恭集》卷一三《邢夢臣可秘書丞制》)侍御史(《公是集》卷三○《都官員外郎刑夢臣可侍御史制》)。又曾官提點刑獄(《清獻集》卷三《提刑邢夢臣度支連理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