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46,分64頁顯示  上一頁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千二百耳功德
大耳三藏
天耳
天耳通
天耳智
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天耳智通愿
耳入
耳根
耳輪
耳識
耳語戒
耳處
耳圓通
千二百耳功德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耳根清凈之功德數(shù)也。(參見:六根清凈)
大耳三藏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唐代宗時,有西天之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使與忠國師試驗。三藏方見師,便禮拜而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道老僧即今在什么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而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處?三藏無以對。見傳燈錄五忠國師章。
天耳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為色界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聞六道眾生之語言及遠近粗細一切之音聲者。是由色界所屬清凈之四大而成也。
天耳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數(shù)】
天耳通者,謂于世間一切眾生苦樂、憂喜、種種音聲,悉能聞也。
【三藏法數(shù)】
謂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名天耳通。
天耳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天耳與識相應(yīng)之智慧也。
天耳智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數(shù)】
謂十方三世語言音聲,一時領(lǐng)覽,悉徹其源,明了知聞,皆無障礙,是名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六通之一。以與天耳相應(yīng)之智慧證知一切之聲境。而通達無礙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記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識相應(yīng)慧,智緣二境無壅名通,從根及能證為名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此天耳通有修得報得二種,修得者在于人界修四禪定,依定力發(fā)得彼天界之四大于肉眼上,因使為天耳之用者。報得者座于色界之四禪為彼天之果報而自得之,猶如人界之肉眼者。法界次第中上曰:「修天耳者,若于深禪定中發(fā)得色界四大清凈造色,住耳根中,即能聞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如天耳通?!?/div>
天耳智通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極樂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無量壽經(jīng)上曰:「設(shè)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耳入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與聲境涉入,故曰入。新譯曰耳處。
【三藏法數(shù)】
謂耳根為識所依,能入于聲,故名耳入。
【三藏法數(shù)】
謂耳根對聲,即能聞聲,是名耳入。
耳根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六根之一。對于聲境而生耳識者。即耳官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六根之一。(參見:六根)
【三藏法數(shù)】
謂耳能聽聞眾聲。瑜伽論云:數(shù)由此故,聲至能聞。是也。
【三藏法數(shù)】
耳根者,謂觀世音菩薩,往昔劫中,于觀世音佛所,發(fā)菩提心。彼佛教其從聞思修入三摩提,于是菩薩即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一念頓空聞性而入圓通矣。經(jīng)中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者,即圓通之體也。上合諸佛妙心,下同眾生悲仰,而現(xiàn)乎三十二應(yīng),施以十四無畏等者,乃圓通之用也。故云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成就菩提,斯為第一。(聞、思、修,即三慧也。梵語三摩提,即三摩地也。入流亡所者,不隨聲塵,頓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三十二應(yīng)者,佛應(yīng)、獨學(xué)應(yīng)、緣覺應(yīng)、聲聞應(yīng)、梵王應(yīng)、帝釋應(yīng)、自在天應(yīng)、大自在天應(yīng)、天大將軍應(yīng)、天王應(yīng)、四天王太子應(yīng)、人王應(yīng)、長者應(yīng)、居士應(yīng)、宰官應(yīng)、婆羅門應(yīng)、比丘應(yīng)、比丘尼應(yīng)、優(yōu)婆塞應(yīng)、優(yōu)婆夷應(yīng)、女主應(yīng)、童男應(yīng)、童女應(yīng)、諸天應(yīng)、龍應(yīng)、藥叉應(yīng)、乾闥婆應(yīng)、阿修羅應(yīng)、緊那羅應(yīng)、摩呼羅伽應(yīng)、人應(yīng)、非人應(yīng)也。十四無畏者,一、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二、知見旋復(fù);三、觀聽旋復(fù);四、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五、熏聞成聞,六根消復(fù),同于聲聽;六、聞熏精明,明遍法界;七、音性圓消,觀聽返入;八、滅音圓聞,遍生慈力;九、熏聞離塵,色不能劫;十、純音無塵,根境圓融;十一、消塵旋明;十二、融形復(fù)聞;十三、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十四、我一名與六十二恒河沙名,等無有異也。)
六根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于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于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沽星拔甯鶠樗拇笏芍?,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識為意根,大乘以八識中之第七末那識為意根。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據(jù)大乘,則第七之末那識名為意根。據(jù)小乘,則以前念之意識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識而使各別緣六境之勝用,故立為六根。俱舍論三曰:「頌曰:了自境增上,總立于六根。論曰:了自境者,謂六識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別各別境識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別一切境識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為根。」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fù)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并不能生耳鼻等識,馀可類推。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只認現(xiàn)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塵,而生六識。所謂六根者,先言根義,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義。以能對境生識,故謂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見色者是。以能對色而生眼識,故謂眼根。
二、耳 能聞聲者是。以能對聲而生耳識,故謂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對香而生鼻識,故謂鼻根。
四、舌 能嘗味者是。以能對味而生舌識,故謂舌根。
五、身 能感觸者是。以能對觸而生身識,故謂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對法而生意識,故謂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處等名義,另詳他章,茲不細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數(shù)】
(出首楞嚴經(jīng))
根,即能生之義。謂六根能生六識,故名六根。
〔一、眼根〕,謂眼能于色境盡見諸色。瑜伽論云:能觀眾色。是也。
〔二、耳根〕,謂耳能聽聞眾聲。瑜伽論云:數(shù)由此故,聲至能聞。是也。
〔三、鼻根〕,謂鼻能嗅聞香氣。瑜伽論云:數(shù)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謂舌能嘗于食味。瑜伽論云:能嘗眾味,數(shù)發(fā)言論。是也。
〔五、身根〕,謂身為諸根之所依止。瑜伽論云:諸根積聚。是也。
〔六、意根〕,謂意于五塵境界,若好若惡,悉能分別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耳輪
【佛學(xué)大辭典】
(物名)穿耳朵垂金銀之輪者。玄應(yīng)音義二十二曰:「彼國王等,或以金銀作此耳輪。舊經(jīng)言耳渠者,應(yīng)是也?!?/div>
耳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六識之一。由耳根生起分別聲境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六識之一。(參見:六識)
【三藏法數(shù)】
謂耳根由對聲塵即生其識,此識生時,但能聞聲,是名耳識。
【三藏法數(shù)】
謂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但能聞聲,而未起分別也。
【三藏法數(shù)】
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藏法數(shù)】
謂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是能聽者,名為耳識。
耳語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三誦三昧耶。為灌頂時竊耳語弟子之秘密戒,即三昧耶戒之四重禁也。大疏八曰:「用此?凈帛周布弟子面門,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馀未入壇者聞聲?!?/div>
耳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即耳入。(參見:耳入)
耳入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與聲境涉入,故曰入。新譯曰耳處。
【三藏法數(shù)】
謂耳根為識所依,能入于聲,故名耳入。
【三藏法數(shù)】
謂耳根對聲,即能聞聲,是名耳入。
耳圓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言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以耳根證圓通也。鎧庵贊曰:「固是塵塵俱法界,此方獨撰耳圓通?!梗ㄡ岄T正統(tǒng)三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