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凝結反應(凝結反應)  拼音:níng jié fǎn yìng
細菌或血球中的顆粒性抗原與對應抗體反應時,凝聚成塊狀的現(xiàn)象。也稱為「凝集反應」。
《國語辭典》:尿道感染  拼音:niào dào gǎn rǎn
尿道受到細菌、病毒等的侵擾,會出現(xiàn)癢、小便疼痛和尿道內(nèi)有分泌物的情形。最后形成尿道炎。如:「平時多注意個人衛(wèi)生、多喝水,可減少尿道感染的機會。」
《國語辭典》:潛伏感染(潛伏感染)  拼音:qián fú gǎn rǎn
潛伏感染是細菌、病毒等致病原存在于身體中,而病徵還沒有出現(xiàn)的狀況。
《國語辭典》:光合細菌(光合細菌)  拼音:guāng hé xì jùn
指具有葉綠素,能行光合作用的細菌。也稱為「藍綠菌」或「藍綠藻」。參見「藍綠藻」條。
《國語辭典》:非病原菌  拼音:fēi bìng yuán jùn
對人類、禽畜及植物不會引起疾病的細菌。如固氮菌、硝化菌、酵母菌等。
《國語辭典》:高溫消毒(高溫消毒)  拼音:gāo wēn xiāo dú
利用高溫殺死細菌。如:「這家餐廳采用高溫消毒的清潔設備,以確保餐具的衛(wèi)生?!?/div>
《國語辭典》:抗毒血清  拼音:kàng dú xiě qīng
用毒蛇、昆蟲、細菌等產(chǎn)生的毒素或病毒注射到動物體內(nèi)而獲得的血清。如抗蛇毒血清、白喉抗毒血清、抗狂犬病血清。
《國語辭典》:痢疾桿菌(痢疾桿菌)  拼音:lì jí gǎn jùn
一種會引起人類或猴子痢疾的細菌,為腸桿菌科之一屬。通常只存在于患者的排泄物中。如:「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疾病。」
《國語辭典》:立克次體(立克次體)  拼音:lì kè cì tǐ
一種大小介于細菌與濾過性病毒間的微生物。呈球形或多形狀,寄生于虱、蚤等節(jié)足動物。因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氏發(fā)現(xiàn)而得名。其所引起的疾病有斑疹傷寒、恙蟲病等。
《國語辭典》:活性疫苗  拼音:huó xìng yì miáo
減毒的活病原(細菌、病毒、原蟲等)所制造的疫苗。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后,可使其產(chǎn)生主動免疫能力。例如可用于防治結核病之卡介苗疫苗。
《國語辭典》:妊娠毒血癥  拼音:rèn shēn dú xiě zhèng
孕婦在懷孕七個月后,于血液中出現(xiàn)細菌或蛋白質(zhì)異常代謝的產(chǎn)物,形成危及母子生命的病癥,稱為「妊娠毒血癥」。
《國語辭典》:敗血膿毒癥(敗血膿毒癥)  拼音:bài xiě nóng dú zhèng
病名。血液或淋巴系統(tǒng)遭受細菌感染引發(fā)全身菌毒各臟器化膿的疾病。主要癥狀為忽冷忽熱、食欲不振、頭重及頭痛等。衰弱甚者則呼吸促迫,非常危險。
《國語辭典》:敗血性休克(敗血性休克)  拼音:bài xiě xìng xiū kè
病名。血液遭到細菌嚴重感染導致循環(huán)失調(diào),血流分布不均的疾病。由于血壓降低而致使組織缺氧,產(chǎn)生代謝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引起發(fā)燒、昏迷、甚至死亡。
《國語辭典》: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群)  拼音:dà cháng gǎn jùn qún
包括多種細菌。雖非病原菌,卻可作為公共衛(wèi)生上,一種簡單而迅速的探查依據(jù),食品微生物學上稱為「糞便污染指數(shù)」。雖然食物不一定真受糞便污染,但是食物受污染是肯定的。微生物學家以為,凡能夠檢出大腸桿菌群的食品,就可能檢出病原菌。也稱為「大腸菌類」。
《國語辭典》:光動力療法(光動力療法)  拼音:guāng dòng lì liáo fǎ
癌癥治療方法之一。將一種能與癌細胞或病毒細菌結合的感光物質(zhì),注入血液或體內(nèi)器官細胞內(nèi),再利用適當波長的雷射光照射,使感光物質(zhì)發(fā)出螢光,以利確定病毒或癌細胞所在位置,再以較強能量的雷射光瞄準摧毀病毒或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