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反芻(反芻)  拼音:fǎn chú
1.牛、羊、鹿等獸,食物入胃,又反至口中,重加咀嚼,再行咽下,稱為「反芻」。
2.比喻反覆而細心的思量。
《漢語大詞典》:頃刻酒(頃刻酒)
(1).神仙傳說中稱倏忽釀成的酒。 唐 蔣防 《幻戲志·殷七七》:“ 殷七七 ,名 天祥 ,又名 道筌 。嘗自稱 七七 ,俗多呼之,不知何許人,亦不測其年壽,面光白若四十許人……每日醉歌曰:‘琴彈碧玉調,藥鍊白朱砂。解醖頃刻酒,能開非時花?!?寶 ( 周寶 )試之,悉有驗。”事亦見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引 南唐 沈汾 續(xù)仙傳、太平廣記卷五二引 南唐 沈汾 續(xù)仙傳·殷天祥。
(2).一種用樹葉裹糯米經細嚼而釀成的酒。飲之頃刻大醉,故名。 清 鈕琇 觚賸·頃刻酒:“ 臺灣 所屬之 澎湖 ,其對岸皆猺獞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huán)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採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fā)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div>
《漢語大詞典》:噦飯(噦飯)
經細嚼后吐出之飯。喻因襲陳言,別無新義的文字。 清 錢謙益 《草堂詩箋元本序》:“若夫類書讕語,掇拾補綴,吹花已萎,噦飯不甘,雖多亦奚以為?”
《國語辭典》:鶻崙吞棗(鶻崙吞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比喻理解事物籠統(tǒng)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也作「囫圇吞棗」。
《國語辭典》:囫圇吞棗(囫圇吞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籠統(tǒng)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如:「研究學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挂沧鳌跟X崙吞棗」。
《國語辭典》:涵咀  拼音:hán jǔ
含食咀嚼。比喻研究、辨別。唐。陸龜蒙〈復友生論文書〉:「每涵咀意味,獨坐日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