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3—664 【介紹】: 唐宗室,字正本。高宗長子。始封陳王,立為皇太子,后立武后子弘,降封梁王,授梁州都督。徙房州刺史。忠懼,常衣婦人衣備刺客,數(shù)有妖夢,自占。事露,廢為庶人,徙居黔州。許敬宗誣以謀反,賜死于流所。
《國語辭典》:正本  拼音:zhèng běn
1.根究本源?!痘茨献?。主術(shù)》:「不正本而反自然,則人主逾勞,人臣逾逸?!埂稘h書。卷五六。董仲舒?zhèn)鳌罚骸钢^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br />2.書籍或文件的原本,相對于副本而言。《魏書。卷六二。李彪傳》:「正本蘊(yùn)之麟閣,副貳藏之名山?!顾巍9籼摗秷D畫見聞志。卷一。敘國朝求訪》:「選三館正本書萬卷?!?br />3.還本、夠本?!抖鲙肪硪唬骸竷蛎魅找娝麜r分,把可憎的媚臉兒飽看了一頓,便做受了這恓惶也正本?!?/div>
《國語辭典》:正本清源  拼音:zhèng běn qīng yuán
從根本、源頭上清理整頓。指澈底解決問題?!稌x書。卷三。武帝紀(jì)》:「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樹嫡,非所先務(wù)?!埂段拿餍∈贰返谒亩兀骸脯F(xiàn)在正本清源之法,第一先要禁掉這些書,書店里不準(zhǔn)賣,學(xué)堂里不準(zhǔn)看,庶幾人心或者有個挽回?!挂沧鳌付吮厩逶础?、「端本正源」、「端本澄源」、「清原正本」。
《漢語大詞典》:正本澄源
猶正本清源。《舊唐書·高祖紀(jì)》:“欲使玉石區(qū)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明 劉基 《春秋明經(jīng)·公朝于王所仲孫羯會晉韓不信云云城成周》:“觀春秋之所書,然后正本澄源之意可得而知矣?!?/div>
《國語辭典》:清原正本  拼音:qīng yuán zhèng běn
從根本、源頭上清理整頓?!稘h書。卷二十三。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yīng)大辟?!挂沧鳌刚厩逶础?。
《國語辭典》:正本溯源  拼音:zhèng běn sù yuán
整頓本源,尋求源頭。比喻從根本上找尋原因。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國語辭典》:澄源正本  拼音:chéng yuán zhèng běn
從根本、源頭上清理整頓。《宋史。卷四二三。吳泳傳》:「杜漸防微,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
《漢語大詞典》:清源正本
謂從根本上整頓清理,徹底解決問題。《詩刊》1978年第1期:“清源正本肅流毒,誣古誣今要掃光。”參見“ 清源 ”。
《漢語大詞典》:清源
亦作“ 清原 ”。
(1).清理本源。謂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yīng)大辟?!?清 林則徐 《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第既經(jīng)開動,其為畏憚可知,亟應(yīng)宣示天威,乘勢盡行驅(qū)逐,以為清源之計(jì)?!?br />(2).清澈的水源。《楚辭·遠(yuǎn)游》:“軼迅風(fēng)於清源兮,從 顓頊 乎增冰?!?蔣驥 注:“清源,水源。謂 北海 也?!?span id="ce5gyfk" class="book">《后漢書·張衡傳》:“旦余沐於清原兮,晞余髮於朝陽?!?唐 賈島 《南池》詩:“蕭條微雨絶,荒岸抱清源。”
《漢語大詞典》:正狀(正狀)
指原告狀子的正本。 清 代官府規(guī)定,訴訟原告必須按格式填寫正狀、副狀各一份,副狀較正狀為簡,不涉及訟詞內(nèi)容。正狀留官府備案,副狀用以拘審被告。參閱 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ぴ~訟》。
《國語辭典》:副本  拼音:fù běn
依照書籍或文件的正本謄錄或影印出來的復(fù)制本。在公文書上,副本效力視同正本。
《漢語大詞典》:三本
(1).三個根本。禮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師。荀子·禮論:“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賢君必於其信,是故肅慎三本。” 凌曙 注引《大戴禮》:“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br />(2).三個根本。治國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dāng)其位;二曰功不當(dāng)其祿;三曰能不當(dāng)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br />(3).古時內(nèi)府藏書,圖籍各備正本、副本、貯本,合稱三本。北史·刑邵傳:“ 炎漢 勃興,更修儒術(shù)。故 西京 有六學(xué)之義, 東都 有三本之盛?!?span id="19ezjqw" class="book">《新唐書·百官志二》:“祕書郎三人,從六品上。掌四部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貯。凡課寫功程,皆分判?!?br />(4).三個本源。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上》:“于是賦有三本:其一承,其次擬《荀》,其次宗《楚》?!?/div>
《漢語大詞典》:附見(附見)
謂見于正本的附錄或正傳的附傳。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蜀本:“既不知所出,未敢臆説,姑附見于此?!?劉知幾 史通·列傳“ 召平 紀(jì)信 ” 清 浦起龍 通釋:“漢書 召平 附見《蕭何傳》, 紀(jì)信 附見《項(xiàng)籍傳》。”
分類:正本附錄
《漢語大詞典》:對同(對同)
舊時公文用語。謂校對及糾正訛誤,使副本與正本文字相同。《明律集解附例·吏律·公式》:“若行移文書,誤將軍馬、錢糧、刑名重事緊關(guān)字樣傳寫失錯而洗補(bǔ)改正者,吏典笞三十;首領(lǐng)官失於對同,減一等?!?/div>
《漢語大詞典》:正籍
文籍的正本。與“副籍”相對。宋史·食貨志上一:“ 嘉定 以來之經(jīng)界,時至近也,官有正籍,鄉(xiāng)都有副籍,彪列昈分,莫不具在,為鄉(xiāng)都者不過按成牘而更業(yè)主之姓名?!?br />指賦稅。管子·輕重甲:“請以令使賀獻(xiàn)、出正籍者必以金,金坐長而百倍。” 馬非百 新詮:“正籍,謂民之賦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