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讐對(duì)”。
(1).校對(duì)。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唐 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讐對(duì),故往往皆有善本?!?魯迅
《〈嵇康集〉序》:“更取 黃 本讎對(duì),知二本根源實(shí)同,而互有訛奪。”
(2).敵對(duì)。
《華嚴(yán)經(jīng)·十行品》:“世間眾生,不知恩報(bào),更相讎對(duì)。”
(3).對(duì)答;駁難。
《隋書·經(jīng)籍志一》:“學(xué)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擬為讎對(duì),遂有芟角、反對(duì)、互從等諸翻競之説?!?明
李贄 《與友人書》:“中極玲瓏,外極樸實(shí),數(shù)十人羣聚喧雜,讐對(duì)各得,傍不得以其間斗之使亂?!?章炳麟
《訄書·原教上》:“彼野人未受教者,故不識(shí)造物何義,則多以消極之辭讎對(duì),即其為無宗教一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