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梨棗(梨棗)  拼音:lí zǎo
舊時雕版印書,用梨木棗木,故稱書版為「梨棗」。清。孫詒讓〈扎移〉:「復(fù)以竹帛梨棗,鈔刊屢易,則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漢篆隸之變遷?!?/div>
《漢語大詞典》:棗花(棗花)
(1).棗樹花。 南朝 梁簡文帝 《金樂歌》:“鐵鑊種梁子,銅樞生棗花?!?唐 李頎 《送陳章甫》詩:“四月南風(fēng)大麥黃,棗花未落桐陰長。”
(2).指棗花形狀的花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望著棗花簾影杏紗紋,那壁廂欵問慇懃?!?br />(3).食品名。用面粉和棗子做成的糕點。 袁同興 《盼到明天出日頭》詩:“手里沒有年糕拿,籃子沒有提棗花?!?/div>
《漢語大詞典》:火棗(火棗)
傳說中的仙果,食之能羽化飛行。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運(yùn)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於金丹也?!?唐 陸龜蒙 《襲美以春橘見惠因次韻復(fù)酬謝》:“堪居 漢 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棗前?!?元 徐再思 《紅繡鞋·道院》曲:“青猿藏火棗,黑虎聽黃庭。”《封神演義》第七九回:“火棗瓊漿原自異, 馬忠 應(yīng)得化微塵?!?/div>
《漢語大詞典》:棗栗(棗栗)
(1).棗樹與栗樹。亦指棗子與栗子。戰(zhàn)國策·燕策一:“南有 碣石 、 雁門 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此所謂天府也。”后漢書·皇后紀(jì)下·獻(xiàn)帝伏皇后:“既至 安邑 ,御服穿敝,惟以棗栗為食?!?br />(2).古時婦女早間拜見長輩時常獻(xiàn)的果品。儀禮·士昏禮:“質(zhì)明,贊見婦于舅姑……婦執(zhí)笲棗栗,自門入,升自西階進(jìn)拜,奠于席?!?賈公彥 疏:“棗栗,取其早自謹(jǐn)敬?!?span id="gmqw0l5" class="book">《國語·魯語上》:“夫婦贄不過棗栗,以告虔也?!?韋昭 注:“棗,取蚤起,栗,取敬肅?!?/div>
《駢字類編》:桑棗(桑棗)
唐 岑參 行軍詩二首 其一 村落皆無人,蕭條空桑棗。
宋 蘇軾 寄呂穆仲寺丞 君先去踏塵埃陌,我亦來尋桑棗村。
元 袁桷 善之僉事兄南歸述懷百韻 湯湯黃河道,桑棗日淪圮。
《國語辭典》:酸棗(酸棗)  拼音:suān zǎo
植物名。鼠李科棗屬,落葉亞喬木。干高一至三公尺,枝有針刺,葉長卵形,細(xì)鋸齒緣,主脈三條?;ㄐ?,二至三朵簇生葉腋,色紅綠,果圓小,味酸可食,仁可入藥。也稱為「樲棘」、「棗」。
《駢字類編》:棗陽(棗陽)
元 趙孟頫 烈婦行 問君將安去,言往棗陽戍。
《漢語大詞典》:棗梨(棗梨)
謂雕版印刷。舊時多用棗木或梨木雕刻書版,故稱。 清 王士禛 《與程昆侖書》:“詩自 萬歷 甲辰,未付棗梨。 茂翁 貧且甚,不能自謀板行?!?清 胡丹鳳 《重刻〈呂東萊先生文集〉序》:“余應(yīng)之曰:‘……聞君有是書善本,盍假觀之?’ 王君 諾,遂出以畀余。余大喜,如獲拱璧,重付棗梨?!?/div>
《分類字錦》:剝棗(剝棗)
八月剝棗,十月穫稻。
八月剝棗。
分類:卦名
《漢語大詞典》:安期棗(安期棗)
傳說中的仙果名。史記·封禪書:“臣嘗游海上,見 安期生 , 安期生 食巨棗大如瓜?!焙笠蛴小鞍财跅棥敝Q。 唐 元稹 《和樂天贈吳丹》詩:“冥搜 方朔 桃,結(jié)念 安期 棗?!?清 方文 《奉酬范質(zhì)公司馬》詩:“東風(fēng)柔櫓別江沙,送我 安期 棗似瓜?!?郭沫若 《董老行》:“傳食共分 秦侯 瓜,延年自有 安期 棗?!?/div>
分類:仙果
《國語辭典》:羊棗(羊棗)  拼音:yáng zǎo
君遷子的果實。參見「君遷子」條。
《駢字類編》:棗樹(棗樹)
宋 蘇軾 次韻子由岐下詩,并引 其十四 棗 居人幾番老,棗樹未成槎。
分類:棗樹
《漢語大詞典》:棗林(棗林)
棗樹林。 北周 庾信 《詠樹》:“殘核移桃種,空花植棗林。幽居對蒙密,蹊徑轉(zhuǎn)深沉?!?宋 黃庭堅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韻》:“棗林蔽天日,交陰不容繖。”
分類:棗樹樹林
《漢語大詞典》:仙棗(仙棗)
仲思棗的別名。傳說 北齊 時有仙人 仲思 得此棗種之,因名仙棗。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仲思棗:“按 杜寶 《大業(yè)拾遺記》云, 隋 時 信都郡 獻(xiàn)仲思棗,長四寸,圍五寸,肉肥核小有味,勝于青州棗,亦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谷城紫棗,皆此類也?!?/div>
分類:仙棗仙人
《漢語大詞典》:棗木(棗木)
(1).棗樹。新唐書·五行志二:“八年六月庚寅,京師大風(fēng)雨,毀屋飄瓦,人多壓死者。丙申, 富平 大風(fēng),拔棗木千餘株?!?br />(2).指棗樹的木材。質(zhì)地堅硬,可用以翻刻碑石上的文字。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嶧山 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卑唐:“ 歐 、 虞 、 顏 、 柳 諸家碑,磨翻已壞,名雖尊 唐 ,實則尊翻變之棗木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