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2詞典 3分類詞匯 159
《漢語大詞典》:滬書(滬書)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 上海市 松江 、 奉賢 、 南匯 等地,有近百年歷史。一人演出,有說有唱,以竹筷敲擊鈸子伴奏,故又稱“鈸子書”。傳統(tǒng)劇目有《金槍傳》、《天寶圖》等。
《國語辭典》:鼓子曲  拼音:gǔ zi qǔ
一種曲藝。表演者以坐唱為主,并兼操作樂器。伴奏樂器有三弦、琵琶、月琴、箏等彈撥樂器與檀板、八角鼓等打擊樂器。也稱為「大調(diào)曲子」。
《國語辭典》:河南墜子(河南墜子)  拼音:hé nán zhuì zi
河南地方戲曲。起源于河南和皖北的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流行于河南及鄰近各省。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二人對唱,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伴奏者拉墜琴,并用腳踏的梆子打節(jié)拍。唱詞基本為七字句。
《國語辭典》:好力寶(好力寶)  拼音:hǎo lì bǎo
一種蒙古族的曲藝。參見「好來寶」條。
《國語辭典》:岔曲  拼音:chà qǔ
岔曲為中國北方曲藝單弦演唱中的一部分,源于清初滿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娛樂,乾隆時期流行于北京。屬于八角鼓中較原始且常用的曲牌聯(lián)套體的曲調(diào),多置于曲頭和曲尾,可單獨演唱,多分為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數(shù)岔等多種曲調(diào)。清末民初以后,岔曲常作為單弦演員在演唱正式曲目之前加演的小段。
《國語辭典》:唱雙簧(唱雙簧)  拼音:chàng shuāng huáng
比喻一搭一唱,彼此配合。如:「他倆唱雙簧,就想說服我一起去旅行?!?/div>
《國語辭典》:八角鼓  拼音:bā jiǎo gǔ
1.樂器名,打擊樂器。是滿族的民間樂器,明末傳入北京。為單面蒙皮的八角形小鼓。其中七邊各開一長形孔,用銅軸串上兩個小銅鈸,另一邊木框上常系有兩根長穗。演奏時,左手執(zhí)鼓,鼓面豎立,右手敲擊鼓面。早期用于滿族八角鼓戲,現(xiàn)為單弦主要伴奏樂器。
2.曲藝類的單弦有時也以八角鼓來稱呼。參見「單弦」條。
《漢語大詞典》:大本曲
白族的曲藝。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流行于 云南 大理白族自治州 ,有南腔和北腔之分。一人演唱,一人彈三弦伴奏。以白語為主,也有用漢語的。唱詞格式大都是四句一組,前三句為七字句,第四句為五字句。后又在其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吹吹腔”,除有民間樂舞的特點外,還吸取了漢族戲劇的優(yōu)點,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shù)。
《漢語大詞典》:單口(單口)
曲藝的一種表演形式。指由一個演員進行表演。許多曲種均為單口,如京韻大鼓、山東快書等。有些曲種有多種表演形式,其一人表演的則稱單口,如單口相聲、單口快板。
《漢語大詞典》:單檔(單檔)
曲藝的一種表演形式。 江蘇 、 浙江 等地區(qū)稱單口表演的曲藝形式為“單檔”。 阿英 《濰亭聽書記》:“獨說者曰‘單檔’,兩人對說者曰‘雙檔’,一男一女者曰‘雌雄檔’?!?/div>
《國語辭典》:東北大鼓(東北大鼓)  拼音:dōng běi dà gǔ
一種流行于東北各地的曲藝。通常為一人擊鼓板演唱,另外由二、三人分別以三弦、四胡等樂器伴奏,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常用曲調(diào)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流水板、二六板等。
《漢語大詞典》:敵檔
曲藝術(shù)語。蘇州評彈等指在同一地區(qū)相鄰處同時演出的本門類的兩檔或兩檔以上的演員?!喾Q“對檔”
《國語辭典》:墊話(墊話)  拼音:diàn huà
相聲表演者在節(jié)目開始前的一段開場白,用來吸引觀眾或點明節(jié)目內(nèi)容。
《國語辭典》:黔?。ㄇ瓌。 ?span id="3tf64s2" class='label'>拼音:qián jù
流行于貴州省貴陽、畢節(jié)、安順、遵義等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fā)展而成。初期稱為「文琴戲」,西元一九五八年始定名為「黔劇」。
《漢語大詞典》:曲?。ㄇ鷦。?/div>
由曲藝發(fā)展而成的新型戲曲,有 北京 曲劇、 河南 曲劇、 安徽 曲子戲等。亦專指 北京 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