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2詞典 3分類詞匯 159
《國語辭典》:打仔  拼音:dǎ zǎi
1.受人雇用、替人打架的人。也稱為「打手」。
2.電影戲曲藝術(shù)工作者中,專門從事武打的演員,稱為「打仔」。
《國語辭典》:竹板歌  拼音:zhú bǎn gē
一種流行于閩西、廣東一帶客家地區(qū)的民間曲藝。演唱時手持竹板,邊敲邊唱,稱為「竹板歌」。舊時乞丐多以此賣藝乞食,故也稱為「乞食歌」。
《國語辭典》:墜子戲(墜子戲)  拼音:zhuì zi xì
源于河南的一種曲藝。多由女子演唱,演唱時一手拍板為節(jié),一手形容所唱曲中情節(jié)。其旁一人彈二弦琴,并以足牽踏小鼓相伴奏。后傳至山東,漸及于各地。簡稱為「墜子」。
《國語辭典》:單弦說唱(單弦說唱)  拼音:dān xián shuō chàng
流行于北平的民間曲藝。參見「單弦」條。
《國語辭典》:龍舟歌(龍舟歌)  拼音:lóng zhōu gē
一種民間曲藝。流行于廣東,乃水上渡船賣唱者演唱的曲謠。歌詞以七字句為主,內(nèi)容多述民間傳說或社會新聞?,F(xiàn)存有百馀種短篇曲子。
《國語辭典》:說相聲(說相聲)  拼音:shuō xiàng sheng
一種曲藝。率由兩人對話,以詼諧逗趣為務(wù)。
《漢語大詞典》:嘎錦(嘎錦)
侗族曲藝曲種。流行于 貴州 、 廣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區(qū)?!案洛\”侗語意為“敘事歌”。唱調(diào)具有民歌特色。傳統(tǒng)曲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臺》等。
《國語辭典》:鳳陽花鼓(鳳陽花鼓)  拼音:fèng yáng huā gǔ
流行于安徽的民間歌舞。由明代一種秧歌發(fā)展而成,最早產(chǎn)生于鳳陽。今之表演者背著花鼓,兩手執(zhí)竹枝做成的鼓鍵敲擊,配合舞步,邊敲邊唱。節(jié)奏鮮明,舞姿輕盈。
《漢語大詞典》:呱噠板(呱噠板)
亦作“ 呱嗒板 ”。亦作“ 呱打板 ”。 演唱快板等曲藝節(jié)目用的打拍子的器具。用兩塊板或幾塊板連結(jié)而成。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十:“ 張景祥 扯起嘶啞的嗓門,一手搖著呱打板,唱著《賣線》。”《人民文學(xué)》1981年第4期:“吹銅號,拔鐵弓子,打鐵呱嗒板兒的,發(fā)出各種怪腔怪調(diào)的叫買叫賣聲?!?span id="j00jnou" class="book">《新華文摘》1982年第1期:“﹝ 南朝鮮 的僑民﹞舉起一副呱噠板,噼噼啪啪使勁打?!?/div>
《國語辭典》:二人轉(zhuǎn)(二人轉(zhuǎn))  拼音:èr rén zhuǎn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于東北各地。以民歌、大秧歌為基礎(chǔ),吸收蓮花落等演變而成。用嗩吶、板胡、竹板、鑼鼓等伴奏,由二人舞蹈說唱,以五至八支曲牌聯(lián)綴,演唱故事。
《國語辭典》:獨腳戲(獨腳戲)  拼音:dú jiǎo xì
1.一種不用配角,僅靠一人獨力演完全出的戲。也作「獨角戲」。
2.比喻事情由一人獨支全局,孤立無援。如:「再這樣專任行事,朋友會一個個離你而去,到時候你就一人唱獨腳戲吧!」也作「獨角戲」。
《漢語大詞典》:黃冠體(黃冠體)
曲藝的一種。即道情。源于 唐 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說道教故事。 明 朱權(quán) 《太和正韻譜·樂府體式》:“黃冠體:神游廣漠,寄情太虛,有湌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侯寶林 《曲藝概論·道情》:“﹝嘯余譜﹞里又稱為‘黃冠體’?!?/div>
《漢語大詞典》:湖南絲弦(湖南絲弦)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 湖南省 。 清 中葉就有專業(yè)藝人演唱。曲調(diào)分板子絲弦、牌子絲弦、絲弦雜調(diào)三類。伴奏樂器以揚琴、琵琶、三弦等為主。
《漢語大詞典》:湖北大鼓
曲藝的一種。 清 代 咸豐 年間由 光州 (今 河南省 潢川縣 )一帶的大鼓傳入 湖北省 發(fā)展而成,流行于 武漢市 和 鄂 東一帶。初用鴛鴦鐵板按節(jié)拍,后改用木板,并以三弦、二胡伴奏?;厩{(diào)有四平調(diào)等。
分類:曲藝咸豐
《漢語大詞典》:湖北漁鼓(湖北漁鼓)
曲藝的一種。 清 代 乾隆 年間,道情流入 湖北省 后發(fā)展而成。流行于 湖北 。原為一人坐唱,僅用漁鼓、簡板按節(jié)拍。曾與皮影戲合流,改由集體演唱或兩人對唱,句尾增加幫腔。解放后與皮影戲脫離,并吸收 湖北 小曲的曲牌,增加四胡、揚琴等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