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14,分28頁顯示  上一頁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增智
智山
極智
誠智
凡智
一切智
張智
早智
智調(diào)
智意
二智
天智
智谞
沒意智
智府
《駢字類編》:增智(增智)
封希顏 六藝賦 扣羽增智,間商寡欲。
《漢語大詞典》:智山
佛教語。比喻超妙的大智慧。《華嚴經(jīng)》卷二二:“智山法芽,悉已清浄。或現(xiàn)菩薩,或現(xiàn)佛身?!?/div>
《漢語大詞典》:極智(極智)
最高的智慧。 明 袁宏道 西方合論·第一剎土門:“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為果,亦名法性土?!?/div>
分類:智慧
《韻府拾遺 寘韻》:誠智(誠智)
人物志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漢語大詞典》:凡智
平庸的智能。 唐 無名氏 《象樽賦》:“可以等上下之列,可以參陰陽之位。豈齊夫斗筲之外役,寧假乎挈瓶之凡智。”
分類:平庸智能
《漢語大詞典》:一切智
佛教關于智慧的名詞之一,梵語sarvajna的意譯。(1)就廣義言,指無所不知的佛智,與“一切種智”同。四十二章經(jīng):“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為佛一切智,當發(fā)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span id="psaiele" class="book">《大智度論》卷二七:“問曰: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對于“一切種智”而言。一切智指對總相(即現(xiàn)象的共性,亦稱空性、真如)的認識,是聲聞、緣覺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論卷二七:“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漢語大詞典》:張智(張智)
(1).同“ 張致 ”。 元 范康 《竹葉舟》第一折:“你看中間一個老禿廝,左邊一個牛鼻子,右邊一個窮秀才,攀今攬古的,比三教圣人還張智哩?!?span id="1ay09qi" class="book">《醒世姻緣傳》第九六回:“我不做聲罷了,你倒越發(fā)張智起來?!?br />(2).主見。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你欺負我婦人家沒張智,又要指望姦騙我?!?/div>
分類:主見
《漢語大詞典》:早智
早慧。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七繆:“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div>
分類:早慧
《國語辭典》:智調(diào)(智調(diào))  拼音:zhì diào
才氣。《三國志。卷四二。蜀書。孟光傳》:「且智調(diào)藏于胸懷,權略應時而發(fā)。」
《漢語大詞典》:智意
智謀;權謀。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流業(yè):“術家之流,不能創(chuàng)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 陳平 、 韓安國 是也?!?span id="ayzmild" class="book">《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智意雖有自然,然亦可力彊致也?!?span id="aiasjgs" class="book">《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石璧 本是要試女孩兒的聰明,見其取水出毬,智意過人,不勝之喜?!?/div>
分類:智謀權謀
《漢語大詞典》:二智
佛教語。實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和權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佛性論卷三:“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二諦現(xiàn)空有之津,二智包權實之底?!?/div>
《漢語大詞典》:天智
(1).天賦的智慧。韓非子·解老:“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視,寄於天聰以聽,託於天智以思慮?!?br />(2).美玉名。逸周書·世俘:“ 商王 紂 取天智玉琰五,環(huán)身厚以自焚。” 孔晁 注:“天智,玉之上美者?!?章炳麟 《訄書·客帝匡謬》:“禘郊之祭,雞次之典,天智之玉,東序之寶,一切上之於 孔 氏。”
《漢語大詞典》:智谞(智諝)
才智;智謀。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diào):“或淹伊多姿態(tài),或讙譁少智諝?!?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八:“蓋 周 雖緣 常何 之一言,而其智諝忠亮亦自有以取之。”
分類:才智智謀
《國語辭典》:沒意智(沒意智)  拼音:méi yì zhì
不長進、沒出息。《洛陽搢紳舊聞記。卷四。安中令大度》:「汝等勿謂此人作沒意智漢,是切言救我,前后似此者多矣?!挂沧鳌笡]意志」。
《漢語大詞典》:智府
指心。古人以為心是思維的器官。見《素問·靈蘭秘典論》。 唐 楊炯 《后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靈臺遠鑑,與霜月而齊明;智府弘深,共煙波而等曠?!?唐 駱賓王 《上兗州刺史啟》:“清規(guī)遠鏡,皎月色於靈臺;玄鑒虛凝,穆松風於智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