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497,分100頁顯示  上一頁  84  85  86  87  88  90  91  92  9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張貴謨(子智 遂昌縣開國男 )
釋智崇
張智甫
段智祥
釋智愚(虛堂 陳 )
何處恬(智夫 云岫 )
釋廣聞( 佛智 偃溪 林 )
釋智朋(介石 )
段興智
釋祖智( 祖智 別山 楊 )
孟速思( 智敏 )
布智兒
高智耀(顯達(dá) )
紀(jì)智春
釋智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處州遂昌人,字子智。孝宗乾道五年進(jìn)士。知江山縣,歲旱蠲其賦大半。光宗朝累疏言時弊,皆為采納。寧宗嘉泰中,直敷文閣、知靜江府。封遂昌縣開國男,奉祠歸。有《九經(jīng)圖述》、《韻略補(bǔ)遺》。
全宋詩
張貴謨,字子智,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歷吳縣主簿、撫州教授、知江山縣。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召除太常主簿,五年,出知常州(《咸淳毗陵志》卷八)。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召為吏部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三年,為左司郎中、起居郎(《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使金賀正旦(《宋史》卷三七《寧宗本紀(jì)》)。五年,知贛州(《誠齋集》卷七六《章貢道院記》)。嘉泰元年(一二○一),知靜江府(清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著有《詩說》、《臨汝圖志》(《宋史·藝文志》三)等,均佚。清光緒《處州府志》卷一七有傳。
全宋文·卷六一五六
張貴謨,字子智,處州遂昌(今浙江遂昌)人。乾道五年進(jìn)士,為吳縣簿,權(quán)晉陵縣事,知江山縣。光宗時為太常寺簿、起居郎,除吏部郎中,轉(zhuǎn)朝散大夫。嘉泰中直敷文閣、知靜江府。著有《九經(jīng)圖述》、《韻略補(bǔ)遺》。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咸淳臨安志》卷八、一三,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一三,參《宋元學(xué)案》卷九七,《宋詩紀(jì)事》卷五四。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復(fù)有智崇者,寺緣契合,四眾歸向。工役趨作,日盈百數(shù)。殿基琢石,高踰數(shù)丈,若是者三四焉。彩塑圖飾不與也。經(jīng)畫作勞,不后二祖。興復(fù)之功,于焉告成。黨懷英為之記,文具《泰山志》,時泰和元年也。
張智甫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九五○
張智甫,嘉定間彭州(今四川彭州)人。

人物簡介

簡介
大理神宗段智祥(?-1238年),后大理國皇帝,1205—1238年在位,年號天開、天輔、仁壽。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號虛堂,俗姓陳,四明象山(今屬浙江)人。十六歲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師蘊(yùn)出家。后辭親出鄉(xiāng),首依雪竇煥和尚、凈慈中庵皎和尚。過金山,掩室和尚一見甚器重。從運(yùn)庵和尚薙染,自此遍歷諸老宿之門。游江淮湘漢,經(jīng)荊門玉泉,過廬山東林。依福嚴(yán)無二月和尚,為典藏。參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又訪北禪禮和尚。回浙到凈慈,見凈和尚。由靈隱笑翁和尚薦為虎丘典藏。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興府興圣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報恩光孝寺。又移慶元府顯孝寺。復(fù)遷瑞巖開善寺,居二年乞退,住萬松山延福寺。繼遷婺州云黃山寶林寺,居五年嬰強(qiáng)寇之難,應(yīng)東谷和尚舉,入主冷泉寺。寶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據(jù)《語錄》,《行狀》作六年),在靈隱鷲峰庵受請入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寺。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巖慧照寺。五年,受詔住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據(jù)《語錄》,《行狀》作三年),遷徑山興圣萬壽寺。五年卒,年八十五。為運(yùn)庵禪師法嗣。有《虛堂智愚禪師語錄》十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法云撰《行狀》?!♂屩怯拊姡暂嬜浴墩Z錄》及《語錄》中單編的詩合編為五卷。輯自他書的詩附于卷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愚。字虛堂。四明人。具戒游參。見運(yùn)庵顏公。言下了旨。出世歷住十剎?;里L(fēng)行。咸淳末。被詔住徑山。室中設(shè)三轉(zhuǎn)語??彬瀸W(xué)人。鮮有覯其機(jī)者。曰。己眼未明底。因甚將虛空。作布褲著。曰。畫地為牢。因甚透這個不過。曰。入海算沙底。因甚向針鋒頭上翹足。又云。虛堂。初無門戶。與人近傍。亦不置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只要諸人如鐵。入土與土俱化。然后可以發(fā)越。其如運(yùn)糞入者。吾末如之何。一日。舉松源師臨濟(jì)示寂告眾云。久參兄弟正路上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臨濟(jì)之道。將泯絕無聞。傷哉。拈云。鷲峰老大。似倚杖騎馬。雖無僵臥之患。未免傍觀者丑。師先在凈慈。入院日問答絕。忽天使踵門。傳旨。問趙州因甚八十行腳。虛堂因甚八十住山。師。即舉趙州行腳到臨濟(jì)話。頌曰。趙州八十方行腳。虛堂八十再住山。別有一機(jī)恢佛祖。九重城里動龍顏。使以頌回奏。上大悅。特賜米五百石。絹一百縑。開堂安眾。后示寂。塔于直嶺下曰天然。先是。高麗國王。請師于彼國說法。八載還山。問法弟子。隨侍千指。至我明嘉靖間。高麗尚遣法嗣來此掃塔云。彼國法道。甚盛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六八○
何處恬,字智夫,自號云岫,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初治《尚書》,嘉定中入太學(xué)。工部尚書胡矩欲和金人,處恬伏闕上書,乞斬之以謝天下。登嘉定十三年進(jìn)士,端平初嘗添差信州通判。尋召為宗學(xué)博士,歷宗正寺簿、太學(xué)博士。嘉熙四年除秘書郎,遷著作佐郎。見趙蕃《章泉稿》卷五《重修廣信郡學(xué)記》,杜范《杜清獻(xiàn)集》卷一七《題何郎中和陶韓詩后》,袁甫《蒙齋集》卷九《除宗正寺簿制》,洪咨夔《平齋文集》卷二三《除太學(xué)博士制》,《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史》卷四○《寧宗紀(jì)》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廣聞(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賜名佛智,號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十五從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受具戒。初謁印鐵牛。追隨少室睦、無際派甚久。后謁浙翁琰于天童、雙徑,師之。理宗紹定元年(一二二八),住慶元府顯應(yīng)山凈慈禪寺。移住香山智度禪寺、萬壽禪寺。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移住雪竇資圣禪寺。八年,住育王山廣利禪寺。十一年,住凈慈報恩光孝禪寺。寶祐二年(一二五四),住景德靈隱禪寺。四年,住徑山興圣萬壽禪寺。景定四年卒,年七十五。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偃溪廣聞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林希逸撰《塔銘》?!♂審V聞詩,以輯自《語錄》者及其中單編之詩依原卷次編為兩卷。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廣聞。閩之侯官林氏子。家世業(yè)儒。疏眉秀目。哆口豐頤。從季父智隆于宛陵光孝。十八得度受具。初見鐵牛印。少室睦。無際派。追隨甚久。聞?wù)阄坛捞焱?。袖香謁之。初見機(jī)道齟齬。翁移徑山。師踵至。翁笑迎曰。汝來耶。一夕坐檐間。聞更三轉(zhuǎn)入室。曳履而蹶。如夢忽醒。翌朝造翁室。翁舉趙州洗缽盂話。師將啟吻。翁遽止之。平生疑情。當(dāng)下冰釋。紹定戊子。四明制閫胡公。以小凈慈致之。歷住香山萬壽雪竇育王凈慈靈隱徑塢八山。所至革弊支傾。廣容徒眾。道化大行。有云。十字街頭石幢子。無你遮護(hù)處。一聲江上侍郎來。無你回避處。衲僧家。早出暮入。腳前腳后。也須仔細(xì)。忽然筑著磕著。凈慈拄杖。別有分付。又云。一升三合。拄杖頭邊。萬水千山。草鞋跟底。未言先領(lǐng)。誰家灶里。無煙撩起。便行是處。井中有水。莫道空來又空去。許多途路不相孤。洗發(fā)精醒??芍^善說法要矣。景定四年。壽七十五而化。師法嗣頗眾。而獨(dú)云峰高止泓鑒二公。能振起師道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又,偃溪廣聞?wù)?,侯官林氏子,年十八得度受具。初見鐵牛印、少室睦、無際派,追隨甚久。參浙翁于天童,針芥雖投,自知未契。及再參于雙徑,一夕坐檐間,聞更三轉(zhuǎn)入堂,曳履而蹶,如夢初醒。詰朝入室,翁舉趙州洗缽盂?,將啟吻,遽止之,平生疑情忽焉冰釋。紹定時,由凈慈歷香山、萬壽、雪竇、育王、靈隱、徑塢上。堂云:“趙州吃茶去,金牛吃飯來,龍門多上客,有人續(xù)得末后一句,許入阿字法門?!本岸ㄋ哪炅率娜占拧?/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朋,號介石。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初住溫州雁山羅漢寺。六年,移住臨安府平山佛日凈慧寺。后歷住慶元府大梅山保福寺、香山孝慈真應(yīng)寺、婺州云黃山寶林寺、平江府承天能仁寺、安吉州柏山崇恩資壽寺、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禪寺。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介石智朋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屩桥笤姡暂嬜浴墩Z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之詩,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七六七七
智朋,號介石,福清(今福建福清)人。紹定二年住溫州雁山羅漢禪寺,后入臨安府臨平山佛日凈慧禪寺講經(jīng)說法,繼又入住慶元府大梅山保福禪寺,又為平江府承天能仁禪寺長老。門人編纂其言行為《介石智朋禪師語錄》一卷,今存。事跡見該書及卷首林希逸《介石禪師語錄序》,劉震孫《大慧禪師年譜跋》(見《大慧禪師年譜》卷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0 【介紹】: 元時大理國主,僰人。道隆十三年(蒙古蒙哥汗元年)即位。蒙哥汗四年,在押赤城為蒙古將兀良合臺所俘,國亡。六年,覲蒙哥汗。受命與叔信苴福統(tǒng)兵撫定未降各部。后入朝,卒于道。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別山祖智禪師者。蜀人也。其先楊姓。世有顯任。智既生正信之家。幼絕世緣。七歲紹印沙門化為行童。授以圭峰圓覺敘。脫口成誦。宋嘉定癸酉。試所習(xí)得度。其年十四矣。又五年。參[仁-二+幻]牛全于昭覺。經(jīng)二載苦。制話頭。不敢展衾。每至后夜。或假寐而已。偶聞姑蘇僧誦殺六巖法語。字字皆點著自己禪病。時巖住姑蘇之穹窿山。智徑走見。以古德因緣求指。巖惟瞑目端坐。展掌示之。不決請益。巖如前無它語。于此又二載。智所求益哀。巖竟不換機(jī)智。乃擬簡藏經(jīng)。融會本參。因閱華嚴(yán)。善財入彌勒樓閣。見閣中有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境界。有省。默舉祖師公案。皆會節(jié)目。舉似于巖。巖方啟齒曰。靈云見桃意在甚處。對曰。萬綠叢中紅一點。幾人歡喜幾人嗔。巖以為然。乃可之。智復(fù)遍歷名席。俱獲美譽(yù)。渡錢塘。游天臺。友斷橋倫。見無準(zhǔn)范禪師于雪竇。范棒喝風(fēng)馳。智結(jié)舌不能仰對。范每受參垂問。智每擬當(dāng)機(jī)。瞻視范公。不能進(jìn)措一辭。乃私嘆曰。我生平所參所悟底。皆死法也死法何濟(jì)哉。乃盡捐宿負(fù)。堅依范公。久之于范公棒喝中。大通妙旨。遂呈偈曰。用盡工夫夜欲闌。東挑西撥見還難。無端豆爆寒灰里。便把柴頭作火看。范公遷育王。徑山。智皆負(fù)包與俱。徑山燬。知事者多懼。勸范棄之。智曰。不可。昔南禪師住歸宗。歸宗被火。有司責(zé)其咎。南尚順而居之。以故南公之名大重。今徑山雖火。而時清道泰。且堂頭和尚以咎自歸。無棄去之心。我輩為人子臣。當(dāng)仰體君父之心。父子君臣道合。反廢為新。庸何慮焉。智于是自充化主。而殿閣樓臺。從鼓舞中。涌起五峰矣。嘉熙二年。出住洞庭之天王寺。以真言實踐。接納方來。然好貶剝諸方。江湖以智天王哂之。癡絕沖嘗問。洞庭來僧曾見智天王否。對曰。學(xué)人適從天王來。曰尋常有何言句。僧舉天王示眾語曰。帶鎖擔(dān)枷招罪犯。安禪入定坐深坑。兩頭踢脫無依倚。一個閒人天地間。沖笑曰。恁么則智天王罪過不少。丞相游公侶以西余虛席。請智補(bǔ)之。未久智自西余。荷策遷金陵之蔣山。參徒蟻聚。名滿淮南。悅堂訚道者。初游吳。聞智尋常怒氣噀人不減。居天王時。乃謁智。智問曰。是何法諱。對曰。祖訚。近離何處。對曰。江西曰馬大師安否。對曰。起居和尚。智拽杖便起。訚躡履便行。侍僧問曰。適來者僧未知留否。智笑曰。是必去也。侍僧出訪。旦過堂。果去矣。訚住后乃曰。我當(dāng)時只肯別山收。不肯別山放。寶祐四年。天童火。無少剩。州帥吳公潛以疏聞上。上以智居天童智。曰攜。吾白骨以伴。青山足矣。興復(fù)之事。豈吾望也。遂于瓦礫堆中。搆草廬。以安眾。三載之間。松關(guān)盡處青山。捧出梵宮。而壯甲東南焉。智處眾。能耐小節(jié)。深得衲子之心。衲子互相頌曰。吾師諱祖智。即弘智再來也。景定改元九月朔。示眾曰。云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有天有地來。個個眼睛活。乃掩室。復(fù)令傳語曰。不及相見。各自努力。越十日。珍囑后事。叉手捐世。壽六十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 贊曰。我?guī)熚涛蚶先?。新天童時。修輯歷祖。石塔。余得見智公之塔。圮于荊棘叢中。及考天童中興圖志。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公初事無準(zhǔn)。居徑山。以大義鼓舞。遽成五峰樓閣。后公居天童。不三載而重興莫大之精藍(lán)。亦座下有其人。而鼓舞之。嗟乎非忠于事上。誠以接下。曷克有此哉。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祖智,字別山。姓楊氏,順慶人也。年十四得度,初聞僧誦六巖語悅之。時巖住蘇之穹窿,亟往從焉,因閱《華嚴(yán)經(jīng)》“彌勒樓閣……入已還閉”之語,恍如夢覺。越二年,遍叩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庵凈、妙峰善,最后見無準(zhǔn)范于雪竇,知是法器,待之彌峻。時或棒喝,交并語不少貸,智欲擬答,禁不能發(fā)。由是知解,都喪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奔榷兑茝缴?,命智分座。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虛迎智主之。寶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吳公潛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攜一缽一囊至縛茅以居。 時州地久旱,祈禱輒應(yīng),人情奔湊,不三載,百廢具舉,天童乃復(fù)舊觀。庚辰九月朔旦,忽示眾云:“云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有天有地來,幾個眼睛活?!痹绞?,夜分重別大眾,叉手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禪師之右,玉局文復(fù)之為之銘云。
孟速思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6—1267 【介紹】: 元畏兀兒人。年十五,盡通本國書。成吉思汗使從拖雷,管理分邑歲賦。后從忽必烈。世祖時與不只兒同為斷事官。知不只兒欲附阿里不哥,即奏徙之于中都,親監(jiān)護(hù)以往。帝以為忠,詔拜丞相,固辭。卒謚智敏。
布智兒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蒙古脫脫里臺氏。嘗從成吉思汗西征,每臨陣,奮身力戰(zhàn)。憲宗時,為行天下諸路也可扎魯忽赤(大斷事官)。駐燕京,掌漢地財賦獄訟等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河西人,字顯達(dá)。西夏右丞相高良惠之孫。登本國進(jìn)士第。夏亡,隱居賀蘭山。太宗求賢,召見將用之,遽辭歸。憲宗即位,入見,言儒有益于天下,宜免徭役。憲宗從之。世祖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shù)有補(bǔ)治道,請免被俘淮蜀儒士為奴者,拜翰林學(xué)士,命循行郡縣區(qū)別之,得免者數(shù)千人。又請置御史臺以肅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臺,即用其議。擢西夏中興等路提刑按察使。西北藩王遣使質(zhì)問用漢法之故,智耀奉命前往解釋,行至上都,病卒。
紀(jì)智春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寶祐六年(1258)任通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二○
智惟,咸淳間住臺州臨海縣小庵山院。見《兩浙金石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