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智林。姓坑氏。上世番禺人。既受具。禮慶阇黎為師。傳秘密教。正勤四十年。不虛一日。仁宗。樂宗佛事。擇開寶寺西北隅。增葺精舍。韨除凈場。親篆殿額。像設(shè)莊嚴。皆自內(nèi)出。賜名寶生院。屬師住持。命主教門事。賜號宣教大師。天下僧籍。為之統(tǒng)首。師于陀羅尼門。受持精密。國有祈禱。罔不獲應(yīng)。內(nèi)繇宮省。以至宗室貴戚。莫不厚為之禮。道俗傾向。搢紳景重。張文定公安道。潛心內(nèi)典。嘗從師問梵學。師為啟發(fā)隱奧??浦笚l暢。張于言下了然。益深敬事。張又問曰。羂索諸部。壇場軌儀。種種莊嚴。不離世諦。無上正等諸佛心印。其用如何。師云。壇有多名??罩菫樯稀R荒顑魣A。同法界性。住無所住。如空無依。彼誠之至者。猶可以動天地。而感鬼神。妙湛總持一相三昧。具足神力。豈思議所及。佛以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無有二法。惟一乘道。至于隨緣立教。應(yīng)物利生。百千法門。等為妙用??罩窃普?。第一義諦也。張致嘆曰。醍醐甘露。聞所未聞。吾固知師深得般若究竟法空相。非但嚴凈毗尼。專精觀行而已。熙寧四年四月十二日。起居如平嘗。忽作而曰。吾報盡今夕耶。暮而歸寂。徒眾葬于開封縣東原。張公銘其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陳,劍州(今四川劍閣)人。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開元寺,后住潭州云蓋,乃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閉戶三十年?;兆谡臀迥曜洌昃攀??!?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五
禪師名守智。生于劍州龍津陳氏。幼依劍浦林重院。沙門某。為童子。年二十三得度。受具于建州開元寺。初出嶺。至豫章。謁大寧寬禪師。時法昌遇公。方韜藏西山。智聞其飽參詣之。至雙嶺寺。寺屋多僧少。草棘滿庭。山雪未消。智見一室邃僻。試揭簾。聞叱詬曰。誰故出我煙。蓋遇方附濕薪火。藉煙為暖耳。智反走。遇呼曰。來汝何所來。對曰大寧。又問。三門夜來倒。知否。智愕曰。不知。遇曰。吳中石佛。大有人不曾得見。智不敢犯其詞。知其為遇也。乃敷坐具。愿親炙之。遇使往謁真點胸。久之無大省發(fā)。然勤苦不費剪爪之功。及謁南禪師于積翠。依止五年。又見英邵武于同安。南公歿。南游首眾僧于石霜。謝師直聞其名。以書抵智曰。果游岳道由長沙。幸屈臨庶款晤。師當恕其方以官。守不當罪其坐致也。智過師直。師直問曰。龐居士問馬大師。無弦琴因緣。記得否。智曰記得。師直曰。龐公曰。弄巧成拙。是賓家是主家。智笑指師直曰。弄巧成拙。師直喜之。出世住道吾。俄遷住云蓋十年。疾禪林便軟暖。道心澹泊。來參者。掉頭不納。元祐六年。退居西堂。閉戶三十年。湘中衲子。聞其接納容入室。則堂室為滿。智為人耐枯淡。日猶荷鋤理蔬圃。至老不衰。政和四年。年九十矣。潭師周穜仁熟。遣長沙令佐詣山請供。智以老辭。令佐固邀曰。太守以職事。不得入山。遣屬吏來迎意勤。乃不往貽山門之咎。智登輿而至。入開福齋罷鳴鼓。智問其故。曰。請師住持此院。智心知墮其計。不得辭乃受之。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說偈曰。未出世。頭似馬杓。出世后??谌珞H觜。百年終須自壞。一任天下卜度歸。方丈安坐。良久乃化。阇維得五色舍利。經(jīng)旬。細民撥灰。燼中猶得之。坐六十六夏。 贊曰。余至云蓋。依止之二年。詳聞黃檗翠巖故時事。曰。南公住黃龍。天下有志學道者。皆集。南公視之。猶不懌。從容問其意。曰。我見慈明時。座下雖眾不多。然皆堂堂龍象。今例寒酸。不上人眼。佛法盛衰。自今日始也。云蓋今又老矣。叢林去南公已五十年。當時號寒酸者。亦不可見。余因傳其平生。感之遂并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隨州人。善醫(yī)。仁宗嘉祐末召至京師,舍于相國寺。神宗熙寧中,樞密副使王韶謀取青唐,言蕃族重僧,僧結(jié)吳叱臘主部帳甚多,請智緣隨往,因受神宗召見,乘傳而西,稱經(jīng)略大師。入蕃中,說結(jié)吳叱臘歸宋。旋為韶所忌,召還,為右街首座,尋卒。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智緣,隨州人,善醫(yī)。嘉祐時,召至京師,舍于相國寺。每察脈,知人貴賤、禍福、休咎,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之吉兇,所言若神,士大夫爭造之。王圭與王安石在翰林,圭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y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夫良臣之命乃見于其君之脈,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熙寧中,王韶謀取青唐,上言蕃族重僧,而僧結(jié)吳叱臘主部帳甚眾,請智緣與俱至邊。神宗召見,賜白金,遣乘傳而西,遂稱“經(jīng)略大師”。智緣有口辯,徑入蕃中,說詰吳叱臘歸化,而他族俞龍珂、禹藏訥令支等皆因以書疑。韶頗忌惡之,言其撓邊事,召還,以為右街首座,卒。
何智茂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三年(1070)任英州知州。
釋智原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釋智原,熙寧中綿州彰明縣中和大明寺僧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本(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俗姓郭。年十九試經(jīng)為僧,二十受具足戒,師法華瑞禪師,留十年。后住潭州云蓋山。乃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禪師法嗣?;兆诖笥^元年卒,年七十三。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九、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二九《夾山第十五代本禪師塔銘》。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本。筠高安郭氏子。生五歲大饑。有貴客過門。見其氣骨。留萬錢與其父母。欲攜去。祖母劉。適從旁舍歸。顧見怒曰。兒生之夕。吾夢天雨華。吾家吉兆也。寧饑死不以與人。推錢還之。既長大。游報恩寺。聞僧說出家因緣。愿為門弟子。劉氏喜曰。此吾志也。年十九試經(jīng)為僧。明年受具足戒。即往游方。時云居舜老夫。開先暹道者。法席冠于廬山。師往來二老之間。久之。聞法華端禪師者。深為法窟。氣壓叢林。師往謁之。遂留十年。名聲遠聞。舒州太守李公端臣。請說法于龍門。辭去之日。端領(lǐng)眾送之。師馬逸而先。顧端曰。當仁不讓。端笑謂大眾曰。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其父子法喜游戲。多類此。未幾。解院還廬山。時曾丞相。由翰林學士。出領(lǐng)長沙。以禮延居南岳之法輪。學者爭宗向之。遷居南臺。又遷道林。遷云益。遷石霜。凡十三年。道大顯著。勸請皆一時名公卿。師既老矣。而湖北運使陳公舉。必欲以夾山致師。師亦不辭。忻然曳杖而去。人登問之。師曰。系情去留。豈道人事。湖南湖北。真一夢境耳。何優(yōu)劣避就之耶。以大觀元年上元夕。沐浴更衣端坐。終于夾山。閱世七十有三。僧臘五十有二。阇維。齒骨數(shù)珠不壞。葬于樂普庵之西。師性真率。不事事。膽氣蓋于流輩。作為偈語。肆筆而成。亦一時禪林之秀者。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二七○
智凈,神宗時青州報恩寺尼,生平不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二一五
從義(一○四二——一○九一),俗姓葉,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年十七通《法華》得度,學于天臺宗山家派大師繼忠,甚得教旨。出世屢遷巨剎,晚主秀州壽圣寺,大闡宗風。元祐六年卒,年五十,謚曰神智。著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順正記》、《金光明經(jīng)文句新記》、《法華三大部補注》、《摩訶止觀義例纂要》、《四教儀集解》(以上存)、《往生記》、《圓通記》、《寓言》、《搜玄記》等十馀種。見《釋門正統(tǒng)》卷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從義。溫之平陽人。姓葉氏。十七通經(jīng)。得度學扶宗。深得教旨。出世屢遷鉅剎。晚主秀之壽圣。大闡宗風。師雖以圓頓為門。而于戒科。猶事謹篤。六時三業(yè)之間必使纖悉如法。憲使劉燾。記師行業(yè)云。端戒清白。不妄游從。寤寐三觀。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脅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嘗。坐立如植。未嘗求公卿之知??芍^賢也已矣。秀有士族。請師禱疾。師命其徒了睿侍往。及歸。師正色責之曰。汝為純厚。吾故??汝往。何為俗舍左顧右盻。睿謝過而已。其處身律物。嚴慎如此。元祐六年春。示寂。瘞舍利于錢唐寶藏。謚曰神智。師著作十馀種數(shù)萬言。皆詮釋教義耳。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從義,姓葉氏,溫州平陽人也。年十七,通誦《法華》得度,學扶宗,主大云五峰寶積。嘗患它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補注集解,處處辨明,如論賢首妄判華嚴,議慈恩專用唯識,辨祖承無二十八祖,判道家當攝入儒宗。詞理切直,為世所信。晚居秀之壽圣,大振宗教。宋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而逝,瘞舍利于錢塘寶藏,謚曰“神智”。憲使劉燾記其行業(yè)云:“端介清白,不妄游從。寤寐三觀,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脅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嘗求公卿之知,可謂賢也已矣?!彼洞蟛垦a注》十四卷,釋《光明文句》者也?!锻洝匪木恚尅队^經(jīng)疏》也?!秷A通記》三卷,釋《不二門》也?!蹲胍妨?,釋《義例》也。《集解》三卷,釋《四教儀》也?!对⒀浴匪木?,釋《金錍》也?!秲裘杂洝肥?,《搜元記》三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絳州曲沃人。舉鄉(xiāng)貢進士。通《五經(jīng)》,教授晉絳。哲宗元祐中,樞密副使王巖叟答帝問,稱學于“河?xùn)|寧先生”。其德行學問,為時所重。
全宋文·卷九三○
寧智(一○○九——一○八二),字希武,曲沃(今山西曲沃)人。有學行,明五經(jīng),于歷代書無不熟。教授于晉、絳兩州凡三十年,門人弟子取高第者相繼,而無自得之色。困躓不利,仕止州縣吏,亦無不足之恨。元豐五年卒,年七十四。見王巖叟《寧希武先生墓表》(乾隆《新修曲沃縣志》卷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9—1116 【介紹】: 宋僧。馀杭人,俗姓唐,字湛然,號安忍子。年十八得度,從神悟禪師講學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神宗元豐中移靈芝寺,居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賜謚大智律師。有《資持濟緣行宗》、《應(yīng)法住法報恩諸記》、《芝園集》等。
全宋詩
釋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釋氏疑年錄》卷七),字湛如,號安忍子,俗姓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傳天臺教觀,深明教律。神宗元豐中住靈芝崇福寺,歷三十年。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賜謚大智律師。有《芝園集》二卷、《補續(xù)芝園集》一卷、《芝園遺編》三卷傳世。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臨安志》卷七○、七九。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二
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字湛然,號安忍子,俗姓唐,錢唐馀杭(今屬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居祥符寺,后禮神悟大師處謙習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元豐中住持杭州靈芝寺,歷三十年。著述頗豐,今存《無量壽經(jīng)義疏》,《阿彌陀經(jīng)義疏》,《資持》、《濟緣》、《行宗》諸記,又有《芝園集》二卷及《芝苑遺編》、《補續(xù)芝園集》等。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賜謚大智律師。見《咸淳臨安志》卷七○,《釋門正統(tǒng)》卷八,《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少依祥符東藏慧鑒師學毗尼。及見神悟謙公講天臺教觀。遂摳衣出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又從廣慈受菩薩戒。戒光發(fā)見。頓漸律儀罔不兼?zhèn)?。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布伽黎。杖錫持缽。乞食于市。楊無為贊之曰。持缽出。持缽歸。佛心常在四威儀。初入廛時人不識。虛空常有鬼神知。四主郡席。晚居靈芝。凡三十年。眾常數(shù)百。嘗言化當世莫若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撰資持濟緣行宗應(yīng)法住法報恩諸記。十六觀小彌陀義疏。及刪定律尼本。共百馀卷。芝園集二十卷。自號安忍子。政和六年秋。命諷普賢行愿品。趺坐而化。漁人皆聞天樂聲。建塔靈芝西北。謚大智。 贊曰。 毗尼秘藏  終南著稱  中微孰振  大智崛興 儀合萬行  論集諸乘  芝園西邁  天樂來迎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子也。少依祥符東藏慧鑒。年十八通《法華》,試經(jīng)得度,專學毗尼。及見神悟謙師講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乃從廣慈授菩薩戒,慧定珠圓,威儀中度,綱領(lǐng)條貫,罔不兼?zhèn)?。后嗣法允堪,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伽黎,杖錫持缽,乞食于市。苦行清修,遐邇感應(yīng),重造明州五臺戒壇。壇成,有一老人神氣超邁,眉須皓白,進而啟曰:“愿獻三珠用賀新壇?!边灯湫帐?,笑而不答,飄然竟去。因置珠壇心,屢有光異。其后壇主嘗會十師,開大法戒,夜分有一僧登壇,忽睹圓光外徹,中見善財童子。僧乃驚呼,眾起視之,悉皆環(huán)禮。自是益昭虔懇,而珠光所見神異非一,世所罕聞。元豐間繼真悟主昭慶。晚居靈芝。三十年攝??講授,眾逾五百,每言“生宏律范,死歸安養(yǎng),平生所得惟此法門?!庇辛x天遠來求法,為授菩薩戒。登壇六十馀會,度者幾及萬人,所至伽藍必為結(jié)界。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集眾諷《行愿品》,趺坐而化,葬寺之西北。謚“大智律師”,塔曰“戒光”。著有《資持記》以釋《南山行事鈔》,《濟緣記》以釋《羯磨疏》,《行宗記》以釋《戒疏》,《住法記》以釋《遺教疏》,《報恩記》以釋《盂蘭盆疏》、《觀無量壽佛經(jīng)》、《彌陀經(jīng)》諸義疏,及《刪定尼戒本》凡百馀卷。嘗謂其徒曰:“欲化當世,無如講說。若垂來茲,必資著述。”故口誦手書,孜孜不輟,累歲積學,老而忘疲,其精詣所至,福應(yīng)斯閎,珠光祥善,有自來矣。照有《題白云庵》詩曰:“道人倦逢迎,結(jié)庵就巖穴。靜愛山頭云,空濛如積雪。隨風亦卷舒,觸石更明滅。郤憶古人詩,祗可自怡悅?!闭諊L持缽乞食,無為居士楊杰頌之曰:“持缽出,持缽歸,佛言常在四威儀。初時入廛人不識,虛空自有鬼神知。”又釋元復(fù)贊云:“毗尼秘藏,終南著稱。中微誰振,大智崛興。儀合萬行,論集諸乘。芝園西邁,天樂來迎?!?/blockquote>

人物簡介

簡介
元祐元年(1086)任宜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智華,元祐中為福州東禪寺等覺院住持、賜紫。曾主持刻印《大藏經(jīng)》,即世所稱東禪寺等覺院萬壽藏,今尚有殘本。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六六
智通(?——一一一二),金陵人。號空道人。后為尼,改名惟久,掛錫姑蘇西竺,政和二年壬辰歲書偈而卒。見《佛祖綱目》卷三七上。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智超,哲宗時僧人。
莫表深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3—1123 【介紹】: 宋邵武人,字智行。莫說子。師事胡瑗,瑗稱其有器識。神宗元豐二年進士。歷豐城尉、建陽主簿、知昭信縣?;兆跁r知睦州、饒州,時稱循吏。奉祠提舉嵩山崇福宮。有《如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