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孫智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道士。幼入茅山,師黃洞元。文宗大和六年,為山門威儀。七年,奏請禁茅山采捕,奉敕立碑于紫陽觀。李德裕尊師之,有詩相贈。武宗會昌元年,召修生神齋,建九層寶塔行道,賜號明玄先生。為茅山宗十六代宗師。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智清。太和寺茅山三觀威儀道士。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廬江潘氏子。史不載出家落發(fā)之始。元和中。游蘄之黃國。愛其峰巒奇秀。石壇平坦。乃掛錫焉。久之附樹蓬茨以容身。忽有人。援藤蘿披草萊以至。見普遲回不忍去。普驚問曰。何知而至。曰某于山麓。仰見山巔。紫氣盤礴。意必有異人。故至此爾。近遠(yuǎn)聞之。日益趨附。不數(shù)年。其徒殆千數(shù)。普屢辭曰。老僧獨(dú)居。無可利益。君等亦無所匱乏。何相求之酷也。弟子廣嚴(yán)卒構(gòu)鉅剎。得其法者。莫知其數(shù)。將終集眾告曰。吾其去矣。爾曹善住珍重。肉身不壞。因涂繢之。存至今。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法普。姓潘氏。廬江人也。貌古情寬擁敗納觀方元和中。因見黃崗山色奇秀其峰巉崒其林郁密中有石壇平坦而高峙。乃放囊掛錫于中班荊。久之尋附樹架蓬茨。僅容身而已。未幾有人自小徑而至見普驚怪。問云。何緣至此。曰某本行山麓。見巔頂騰漲紫氣盤紆可愛意此山有尤物。故來耳。諦視普遲回而去。山下行者聞而尋焉。禪學(xué)之徒不數(shù)年遽盈百數(shù)。普卻之曰。老僧獨(dú)居無物利人。君等亦無所乏。由是星居之庵多矣。弟子廣嚴(yán)等構(gòu)成大院。禪客翕如傳其法者無算。一日集眾辭云。吾其終矣。汝曹善住珍惜。加趺坐胡床而卒。其身不壞散。后以香泥涂繢之。至乾符中重立碑頌云。次洛京華嚴(yán)寺釋休靜。不知何許人也。屬洞山禪道風(fēng)行。靜往造之。抉擿所疑若雷復(fù)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開演。因赴內(nèi)齋。諸名公皆執(zhí)經(jīng)諷讀。唯靜并其徒俱默坐。帝宣問。胡不轉(zhuǎn)經(jīng)。詶答響應(yīng)。仍皆屬對悅可帝情。尋回平陽示滅。收舍利四處樹浮圖。敕謚寶智大師。塔號無為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83 【介紹】: 唐僧。韶州湞昌人,一說韶州懷化人,俗姓葉。削發(fā)依南華寺通禪師,后謁耽源禪師,又參大溈山禪師,從學(xué)十余載。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慧寂。別立一派,稱溈仰宗。常于空中作圓相,相中寫“佛”字,以手勢啟悟人,稱仰山門風(fēng)。傳有《仰山法示成圖相》。敕謚智通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83 俗姓葉,韶州湞昌(今廣東南雄)人,一說懷化(今廣東廣州東南)人。17歲出家。后嗣溈山靈祐而得禪法,歷住溈山達(dá)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和尚。與靈祐同創(chuàng)溈仰宗,為禪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響頗大。卒后,于昭宗時賜號通智大師。《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陸希聲撰《仰山通智大師塔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一有傳,諸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釋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葉。韶州懷化(今韶關(guān))人。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不語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不從,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禮佛之志。父母乃許之。再詣通禪師處,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謁耽源,后參溈山,為南岳下四世,溈山祐禪師法嗣。于袁州仰山,開溈仰宗,世稱仰山和尚。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謚智通禪師。南唐釋靜釋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九有傳。偈頌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韶州湞昌葉氏子。年十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聽。十七懇愈甚。猶未許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貫其舍。察其所從來。則自曹溪發(fā)也。寂亦左斷無明指及小指。以進(jìn)曰。敢以奉酬劬勞之德。于是遣依通禪師于南華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彌進(jìn)道。初訪耽源。已覺升堂。后見溈山。遂能臻奧。問溈山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云。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之無窮。思盡還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執(zhí)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參巖頭。巖舉拂子。寂展坐具。巖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巖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問石室云。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辭室。室門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卻來我邊。寂歸溈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應(yīng)接他機(jī)。具見別錄。后自王莽山。遷止仰嶠。隨緣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記吾言。汝從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吾之所言。蓋欲奪汝觕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么是處。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極難。若是祖師門下。上根上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馀根隨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僧云。此外還別有方便。令學(xué)人得入也無。寂云。別有別無。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處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還思彼處否。僧云常思。寂云。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時。還有許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見有。寂云。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據(jù)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禮謝而去。 寂于未遷化之?dāng)?shù)年前。有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兩手攀屈膝。逮茲果于韶州東平山抱膝而化。時年七十七。后謚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人也。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數(shù)年良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畫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dá)。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xué)人。謂之仰山門風(fēng)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條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葉。韶州須昌人。年十五。懇出家。父母不聽允。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削染。年十八營持道具。先見耽源。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達(dá)。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xué)人。謂之仰山門風(fēng)。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曰智通。塔號妙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86 俗姓陳,唐末僧。善言未來之事。王審知入閩之初,傳嘗向其問十世之事,后皆驗(yàn)。卒謚正覺禪師?!?a target='_blank'>十國春秋》卷九九有傳,并錄讖詩2則。《全唐詩》僅收1則于讖記類,《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收1則。

人物簡介

簡介
嵯峨天皇女,母為交野女王。弘仁元年(810),成為賀茂齋院的初代齋王。有智子自幼涉獵經(jīng)史,工詩能文,深得嵯峨天皇賞識,父女間多有唱和。弘仁十四年(823),嵯峨帝行幸其山莊,命群臣賦詩,有智子以《春日山莊》一詩大受褒獎,授三品內(nèi)親王。今存其詞《漁歌子》二首,為奉和嵯峨天皇《漁歌子》詞而作,載于《經(jīng)國集》。二詞詞境悠然淡泊,頗有張作的意趣,亦與嵯峨之作相契。對于一位僅十七歲的少女來說,殊為難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0—859 【介紹】: 唐朝皇帝。初名怡,后改現(xiàn)名。憲宗第十三子。武宗會昌六年,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為皇太叔。及即帝位,罷斥李德裕黨,重用牛僧孺黨。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guān)歸唐,自肅宗、代宗以后,河西隴右盡沒吐蕃,至是,河、湟克復(fù)。曾與宰相令狐绹謀誅宦官,未成。以服長生藥致死。在位十三年,謚圣武獻(xiàn)文孝皇帝。
全唐文·卷七十九
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生。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會昌六年三月立為皇太叔。翌日即位。改今名。大中二年正月。上尊號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在位十三年。年五十。謚曰圣武獻(xiàn)文孝皇帝。咸通十三年。加謚元圣至明成武獻(xiàn)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廟號宣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宣宗大中間,住泉州開元寺。又曾結(jié)廬于德化縣戴云山。常袒膊行乞,時號袒膊和尚。亦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宣宗大中間泉州開元寺僧。曾結(jié)廬于德化縣戴云山。常袒膊行乞,時號袒膊和尚。生平事跡見《泉南雜志》卷上?!?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2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崔氏。始見之雅州開元寺。羯帝神堂內(nèi)。然異術(shù)奇行。不可測。遇疾者。輒以竹杖撲之一摑。一叱。燒紙緡。散飲食。甚者捩紙蘸水貼之。??者起。跛者奔。病立愈。其律己尤嚴(yán)。女人至門。輒斥去。每齋凈飯菜豉汁外。不容他物。食畢即去。無所辭謝。人有以錢?者。不過二十文。過則不取。且使投之一箜中。滿則于佛殿聲鐘集。眾平等分之。雖齊士夫家亦然。乾寧中。王氏始定蜀。雅守羅公攜廣上謁。王氏。以圣師呼之。先是咸通中。南詔蠻王及坦綽。引兵圍成都。危甚而毗沙門天王。忽現(xiàn)沙門形。長五丈許。立城上。怒視之日光迸射。坦綽懼即遁去。蜀人尋于寶歷寺建閣。立天王沙門像奉之。后為牛尚書所毀。而蜀兵大連綿不絕。及是王氏請廣脩治。廣許諾施者填噎。收幣至二十萬。又勸使輸材。皆水杭陸挽。坌至。工傭效力斧斤。畚鍤交作。光化元年。閣成。因循江瀆池。祝食擲水中。明日魚之二尺許者。萬億計。死浮水上。豈其所謂乘功德力。而超生善道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智廣。姓崔氏。不知何許人也。德瓶素完道根惟固。化行洪雅特顯奇蹤。凡百病者造之。則以片竹為杖指其痛端。或一撲之無不立愈。至有??者則起。跛者則奔。其他小疾何足言哉。乾寧初王氏始定成都。雅郡守羅(亡名)罷任。攜廣來謁蜀主。王氏素知奇術(shù)。唯呼為圣師焉。先是咸通中南蠻王及坦綽來圍成都府幾陷。時天王現(xiàn)沙門形高五丈許。眼射流光。蠻兵即退。故蜀人于城北寶歷寺。立五丈僧相。后為牛尚書預(yù)毀。次兵火相仍。唯懼毗沙門之頹圮耳。王氏乃語廣曰。郎之異術(shù)道德動人。乘此可料理天王否。往吳尚書行魯曾夢令修吾像。方事經(jīng)營。除書忽到請法力成之。廣唯其命徙就天王閣下。居一隅小榻而已。翌日病者填噎其門。日收所施二十萬至三十萬錢。又發(fā)言勸人出材木。浹旬皆運(yùn)至堆積。令三綱掌管焉。初廣在雅郡本寺羯帝神堂內(nèi)居其半室。低門苫蓐不許女人到門。唯有一竹箜子。每齋受嚫二十文必投箜內(nèi)滿。則置之佛殿。聲鐘集眾自他平等分之。常日俗家請齋亦體廣意。止施二十文。凈飯菜豉汁此外不許一物。嚫多不取。食畢而去。亦無辭告。其后益加神驗(yàn)。或遇病者一摑一叱皆起。或令燒紙緡掇散飲食?;蛴錾跬磹勒?。捩紙蘸水貼之亦差。光化元年修天王閣。向畢乃循江瀆池咒食飼魚。經(jīng)夜其魚二尺已上。萬億許皆浮水面而殞。聊躡流水救十千魚生忉利同也。
神僧傳·卷第九
釋智廣。姓崔氏。不知何許人也。德瓶素完道根惟固。化行洪雅特顯奇蹤。凡百病者造之。則以片竹為杖指其痛端?;蛞粨渲疅o不立愈。為??者則起。跛者則奔。其后益加神驗(yàn)?;蛴霾≌咭粨澮贿辰云?。或令燒紙緡掇散飲食?;蛴錾跬磹勒摺^婕堈核N之亦差。嘗循江瀆池咒食飼魚。經(jīng)夜其魚二尺已上。億萬許皆浮水面而殞。聊躡流水救十千魚生忉利天也。自咸通初至九座山。忽逢巨蟒欲來吞師。師錫自飛撐拄其口。師入其口趺坐入定。神來謝罪師不顧之。逮出定蟒化為石矣。繼而雷雨大作涌沙成地。山神移山。八維蔭映。以乾符三年示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青州人。博聞強(qiáng)記,頗有干略,時許為佐時之才。俄出家,始謁溈山靈祐,繼往鄧州香嚴(yán)山,依慧忠舊址居之,時稱香嚴(yán)和尚。又曾往參洞山良價。卒于后梁時,謚襲燈大師。好作詩偈化世,頗傳于時。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青州(今屬山東)人。禪宗僧侶。博聞強(qiáng)記,頗有干略,親黨許以佐時之才,因勸其力學(xué)。俄爾出家,始謁溈山靈祐,繼往鄧州香嚴(yán)山,依忠國師遺跡棲止,世稱香嚴(yán)和尚。曾一度參洞山良價,旋返香嚴(yán)山。卒,敕謚襲燈大師。智閑證悟禪理,好以詩偈唱之,著名當(dāng)時。生平事跡散見《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一等?!?a target='_blank'>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二書收其詩偈30余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青州人。軀干七尺。讀世書。有材具。親黨推許之。俄而出家。游潭湘。事大圓禪師于溈山。一日山謂之云。吾不問汝平生。于經(jīng)卷冊子上說得底。且汝于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道將一句來。吾要識汝。閑懵然。久之進(jìn)數(shù)語陳其所解。山皆不許。閑云卻請和尚與某甲說。山云。吾說得。是吾之見。于汝眼目。有何所益。閑遂歸堂。遍檢所集諸方語句。無一字可以詶對。嘆曰。畫餅不可以療饑。因盡焚之。涕泣辭山而去。且曰。此生不學(xué)佛法。已作個長行鬻飯僧。庶幾免于勞役也。抵南陽。睹國師忠公之遺跡。而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偶擲瓦礫。擊竹作聲。廓然大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山云。和尚慈悲。恩逾父母。當(dāng)時若與某甲說破。豈有今日事也。仍述偈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脩持。動容揚(yáng)古路。不墮悄然機(jī)。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dá)道者。咸言上上機(jī)。 上堂云。道由自悟。不在說言。況乎密密堂堂。曾無間隔。不勞心意。暫借威光。日用全功。迷途自背。 參詢之士。如水走下。郁成叢社。卒謚襲燈。塔號延福。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智閑。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聞強(qiáng)記有干略。親黨觀其所以。謂之曰。汝加力學(xué)則他后成佐時之良器也。俄爾辭親出俗。既而慕法心堅(jiān)。至南方禮溈山大圓禪師。盛會咸推閑為俊敏。溈山一日召對茫然。將諸方語要一時煨燼曰畫餅弗可充饑也。便望南陽忠國師遺跡而居。偶芟除草木擊瓦礫。失笑冥有所證抒頌唱之。由茲盛化。終后敕謚襲燈大師。塔號廷福焉。次舒州桐城投子山釋大同。姓劉氏。舒州懷寧人也。幼性剛正有老成氣度。因投洛下保唐滿禪師出俗。初習(xí)安般觀業(yè)垂成遂求華嚴(yán)性海。復(fù)負(fù)錫謁翠微山。法會。同伏牛元通激發(fā)請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蕩周游還歸故土。隱投子山結(jié)茅茨。棲泊以求其志。中和中巢寇蕩履京畿天下悖亂。有賊徒持刃問同曰。住此何為。對以佛法??劽婺ぐ?。脫身服裝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臘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載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0—887 【介紹】: 唐僧。婺州義烏人。俗姓力。出家云門寺。年十二,持《大悲心咒》,應(yīng)法登戒。常咒杯水以救百疾,時號大悲和尚。宣宗大中中入京兆,裴休為請?jiān)侯~曰大中圣壽。僖宗光啟三年元寂于東白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力氏。婺之義烏人。幼師事云門寺沙門惟孝薙落。年十二。日中一食。即持誦大悲心咒。尤精厲。屬會昌滅法。雖易形服。而志操不小變。大中初。教門復(fù)興。乃游越之諸暨。筑室以事禪燕。仍祝水以療疾。近遠(yuǎn)求者。多獲效。于是施子日至。而眾以給。未幾入京師。會相國裴休。嘗夢一僧。久能憶其貌。及見智。宛然夢中者。大敬愛之。且其女為物所憑??駥暷?。智祝之七日頓愈。裴公因以其懿行偉績聞上。賜寺額曰大中圣壽。復(fù)以神策軍所鑄鐘一口。天后繡?藏經(jīng)五十卷賜之。而殿扁則公所手書者。光啟二年十二月終。壽六十八。臘四十八。塔于邑之南山。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神智。婺州義烏人也。俗姓力。力氏之先。黃帝臣牧之后。漢有魯郡相力歸。因官居兗。遂為魯人也。祖考皆田畯。而以樸素相沿。智少有貞操懇樂舍家。就云門寺惟孝為師。年十二一食斷中。持大悲心咒應(yīng)法登戒。峻勵恪勤。俄屬會昌滅法。智形服雖殊誓重為僧。磨不磷而涅不淄。于時見矣。大中初年復(fù)道巡游暨陽考于禪室。且曰營廷之魚潛于藪澤。宜哉。此處吾之藪澤也。恒咒水杯以救百疾。飲之多差。百姓相率日給無算。號大悲和尚焉。大中中入京兆。時升平相國裴公休預(yù)夢智來。迨乎相見欣然。相國女即鬼神所被。智持咒七日平復(fù)。遂奏請?jiān)侯~曰大中圣壽。仍賜左神策軍鐘一口天后繡?藏經(jīng)五千卷。裴君為書殿額。智以光啟丙午歲十二月終于東白山。春秋六十八。法臘四十八。遷座歸暨陽南山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侯官人,字智周。幼而秀異,五歲口占詩,六歲援筆立成。又精于琴棋草隸,不煩師授。年十七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4—850 字智周,侯官(今福建閩侯)人。父肅,為閩府大將,好聚書。林杰5歲就學(xué),6歲賦《王霸壇》詩,為人所愛,遂見器于福建觀察使唐扶,后又受觀察使盧貞、黎干所嘉獎。稍長,與李遠(yuǎn)、趙格相唱和,副使鄭立為撰《奇童傳》(已佚)以貽之。17歲將西入長安,未啟程,卒。鄭立有《哭林杰》詩。又善書法、詞賦。事跡略見《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閩川名士傳》、《唐詩紀(jì)事》卷五九。《全唐詩》存詩2首,殘句2。
全宋詩
林杰,字智用,五歲即能詩,年十七得疾卒。事見《詩話總龜》前集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廣源州土族首領(lǐng)。唐末儻猶州首領(lǐng)儂全福為交趾所殺,其妻阿儂改適商人,生智高,冒姓儂。智高年十三殺父,與其母據(jù)儻猶。仁宗慶歷元年建大歷國。后徙安德州,建南天國,年號景瑞?;实v四年,率眾反宋,破橫山寨、邕州。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又相繼破橫、貴、龔、潯、藤、梧、封、康、端九州,進(jìn)圍廣州,殺傷官民甚眾。尋為知英州蘇緘所敗,還軍。五年,宣撫使狄青大敗之于邕州。智高遁入大理,不知所終。
全宋文·卷九八九
儂智高,廣源州蠻首領(lǐng),與其母阿儂據(jù)廣源州。慶歷元年,據(jù)儻猶州,建立大歷國。后徙安德州,建南天國,年號景瑞?;实v四年起兵反宋,破邕州,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沿江而下,先后攻陷橫、貴、龔、潯、藤、梧、封、康、端九州,進(jìn)圍廣州,受挫后還軍。五年,被狄青、余靖、孫沔等破于邕州,其母及弟被擒。智高逃入大理國,不知所終。見《宋史》卷四九五《廣源州蠻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1—902 【介紹】: 唐蘇州海鹽人,字寶光。少時累舉不第。后隨錢镠起兵,以功授指揮使。昭宗乾寧四年,以功遙領(lǐng)常州刺史。遷越州指揮使。光化三年,徙守湖州。天復(fù)二年,徐綰、許再思叛,鑲智往討之,為其所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51—902 字寶光,其先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西)人,后避地澉川,遂為蘇州海鹽(今浙江海鹽)人。少時累舉不第,隨錢镠起兵,以功授指揮使。昭宗乾寧四年(897),以功遙領(lǐng)常州刺史,遷越州指揮使。光化三年(900)徙守湖州。天復(fù)二年(902),徐綰、許再思叛,瑰智往討之,為其所害。生平見皮光業(yè)《海鹽屠將軍墓志銘》、《十國春秋》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詠志》詩2句,《全唐詩外編》補(bǔ)全此詩。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
環(huán)智,字寶光,海鹽人。少負(fù)勇略。吳越王兵拒黃巢,環(huán)智仗劍從之,時與謀議,授指揮使。天復(fù)二年,徐綰、許再忠叛,刺史高彥遣子渭同赴難,抵靈隱,為伏兵所害。
僧巨岷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7—949 【介紹】: 五代時僧。汾州人,俗姓任。七歲于本州凈心院出家。通習(xí)大乘經(jīng)論,尤切于涅槃、因明之學(xué)。后住太原天王院。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禮重之。乾祐元年,賜紫,號圓智大師,詔住太原崇福寺,充管內(nèi)僧正。卒謚達(dá)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任氏。西河人。父賁丘園游藝自樂。母王氏嗜佛學(xué)。受八關(guān)戒。清凈無他念。岷生始七歲。志氣嶷然。有成?;驀L??以入郡之凈心院。時宣遠(yuǎn)論師。方房居。見之如宿契。泣求依止。二親不能奪。十歲日課誦法華維摩二經(jīng)。迨圓具。即習(xí)毗尼。深涉大乘理趣。涅槃一經(jīng)。因明輸金二論。皆開演盈十遍。尤尋究俗典。詔住天王院。玄侶群集。官給資費(fèi)無所乏。乾祐元年。詔遣廷臣。賜紫方袍圓智大師號。俄詔徙崇福寺講堂院。仍充管內(nèi)僧正。撿策四眾。如風(fēng)偃草。二年十一月五日。無疾而終。享齡七十三。得夏五十四。阇維獲舍利。具表以聞。詔葬西山天龍寺。謚達(dá)識。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巨岷。姓任氏。西河人也。父游于藝而賁丘園。母王氏戒受八關(guān)心歸三寶。從妊岷也更好善緣。復(fù)求福利而生令子。及生年甫七歲志氣敦篤。暫見佛像注仰欣然。父母知有宿因?;驍y入寺意欲忘歸。至本郡凈心院見宣遠(yuǎn)論師。志戀其房泣求攝受。二親知不能阻其愿。咸皆可之。年十歲誦終法華維摩二經(jīng)。日持十卷更無間隔。如執(zhí)琉璃之器。其舒徐恣制若老成焉。迨圓滿足便習(xí)尸羅??送ㄩ_制之科。恒照欣戚之鑒。自爾大乘理趣經(jīng)論精窮得其師門。則并部永和三學(xué)也。俾夜作晝。窗案是臨不暇諸他。除研習(xí)義章修六事二因也。于大般涅槃經(jīng)兼因明論。末年逾切。又傳輸金論盡屏馀緣。各講十遍。仍求輔亮博覽群書。得義最精。又揚(yáng)具美。尋稟綸言住城內(nèi)天王院。與弟子俱供億不虧傳持無替。乾祐元年漢祖以龍潛晉土之日。便仰岷名。特降庭臣賜紫衣號圓智大師。續(xù)有詔宣住崇福寺講堂院。仍充管內(nèi)僧正。經(jīng)年而變法于晉。檢策僧徒如風(fēng)偃草。至乾祐二年十一月五日無疾而終。于時四眾含悲一城戀德。俗齡九十三。法臘五十四。乃遵西域茶毗禮。多投香水?;驁?zhí)幡花。黑白之眾盈郊。黯?之云蔽日。未容火滅。皆捧寶瓶待盛梁粟之形。同見熏修之體。時得舍利者隨自因緣。或多或小。別得遺骨具表奏聞。漢主敕葬于西山天龍寺。凡事官供。起石塔敕謚號曰達(dá)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0—934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范陽房山人。俗姓馬,號文智大師。遍覽百家子史,尤長于近體律詩。年十九于五臺山受戒。唐昭宗乾寧中進(jìn)詩,賜紫袈裟。后唐明宗時住持洛京長壽寺。有《三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0—934 俗姓馬,范陽(今北京西南)人。12歲出家為僧,后至五臺山受戒,又至太原習(xí)《法華經(jīng)》。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講因明,李洞贈其詩三篇。后住長安大莊嚴(yán)寺。乾寧三年(896)應(yīng)制內(nèi)殿,賜紫。后歸幽州,依劉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亂至定州,住開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遷住洛陽長壽寺凈土院,賜號文智大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七有傳。可止長于近體詩,所作《贈樊川長老》,流傳一時。有詩350首,編為《三山集》,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9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馬氏。范陽高丘人。年十二。憫忠寺法貞律師。見之。從其父母乞。為弟子。年十五。以息慈。往真定聽學(xué)。時大華嚴(yán)寺仁楚法師。善因明論。止執(zhí)卷座下三遍。即領(lǐng)悟。眾推許焉。老宿維摩和尚。問楚門人之秀拔者。楚曰。幽州沙彌其人也。維摩遂質(zhì)。以勝軍北量。辭莫能屈。因請就恒陽闡化。緇素悅服。年十九。抵五臺登具戒。感文殊放光燭身。已而歸寧鄉(xiāng)里。旦日行道。以報地恩。年二十三。游并部。益進(jìn)法華百法等義。景福中。以因明論。于長安大莊嚴(yán)寺。一唱數(shù)載。乾寧三年。貢詩。昭宗皇帝詔賜紫衣。仍應(yīng)制內(nèi)殿。未幾。劉仁恭以止為本道所管。上表乞放還。然其父之與師皆物故。而母獨(dú)無姜。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行誦青龍疏。乞食以供晨夕。如是三載。無倦色。時晉陽李氏。遣兵出飛狐圍燕。城中谷貴。持缽所得。不足濟(jì)。忽巨蟒出其房。矯首顧視。如喜狀。同院居曉。博物釋子也。謂止曰。吾聞蛇目不瞬。今瞬其龍乎。止遽焚香禱之曰。儻獲檀越。以營甘旨。則神龍所加被多矣。居數(shù)日。燕帥之子。制勝司徒者。召以供養(yǎng)。俄而燕破。上避亂中山。節(jié)度使王處直。素欽渴其譽(yù)。請安置開元寺。月給祿有經(jīng)。天成三年。王師復(fù)中山。招討使王宴休。以丞相馮道書。迎止至洛。為河南尹秦王從榮所留。奏賜文智大師號。住持長壽凈土院。應(yīng)順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示微疾。稱念阿彌陀佛而逝。壽七十五。臘五十六。茶毗。塔遺骨于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 止風(fēng)神峭拔。節(jié)操孤峻。讀書于所業(yè)外??桌畹浼?。莫不該綜。制作尤長于律詩。在長安睹逍遙園蕪漫不治念曰豈姚秦獨(dú)能為童壽翻譯地乎。卒奏重脩焉。賜額草堂寺。其在洛誦金剛經(jīng)。雖?極弗廢。平生游處。多終南崆峒間。有三山詩集。盛行于世。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可止。姓馬氏范陽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憫忠寺法貞律師。年十五為息慈。辭師往真定習(xí)學(xué)經(jīng)論。時大華嚴(yán)寺有仁楚法師講因明論。止執(zhí)卷服膺三遍。精義入神眾推俊邁。有老宿維摩和尚者。釋門之奇士也。問楚師曰。門人秀拔孰者為先。曰有幽州沙彌者。溫故知新厲精弗懈。于是求見。遂質(zhì)問勝軍比量。隨難應(yīng)變辭不可屈。維摩曰。后生可畏。契經(jīng)所謂雖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請止開講恒陽。緇素?zé)o不欽羨焉。迨十九歲抵五臺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靈光燭身已而歸寧父母及師。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習(xí)法華經(jīng)百法論。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請講因明。后于長安大莊嚴(yán)寺化徒數(shù)載。乾寧三年進(jìn)詩昭宗。賜紫袈裟。應(yīng)制內(nèi)殿。本道劉仁恭者。據(jù)有北門控扼蕃漢。聞止之名移書召歸故鄉(xiāng)。其父與師相次物故。母猶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誦青龍疏三載。文徹忽有巨蟒見于房。矯首顧視似有所告。時同院僧居曉博物釋子也。且曰。蛇則目睛不瞬。今其動乎。得非龍也。止焚香祝之曰。貧道念青龍疏營齋養(yǎng)母。茍實(shí)龍神軫念。希值一檀越。居數(shù)日。燕師家子曰制勝司徒。召申供養(yǎng)。時莊宗遣兵出飛狐以圍之。歷乎年載百谷勇貴。止頓釋憂懼。未幾燕陷。劉氏父子俘歸晉陽。止避亂中山。節(jié)度使王處直素欽名譽(yù)。請于開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頓漸教義鈔一卷見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師問罪定州陷焉。招討使王晏休得瀛王馮道書令尋止。既見以車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從榮優(yōu)禮待之。奏署大師號文智焉。于長壽凈土院住持。應(yīng)順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彌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臘五十六。閏正月二日茶毗收遺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止風(fēng)神峭拔戒節(jié)孤高。百家子史經(jīng)目無遺該博之外尤所長者近體聲律詩也。有贈樊川長老詩。流傳人口。在定州日中山與太原互相疑貳諸侯兼并。王令方欲繼好息民。因命僧齋于慶云寺。會有獻(xiàn)白鵲者。王曰。燕人詩客試為詠題。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誰會喃喃語。必向王前報太平。王欣然。詩人李洞者。風(fēng)骨僻異。慕賈閬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贈止三篇。時宰相孫公渥趙公鳳馬公裔孫竇學(xué)士夢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詳。皆唱予和汝。塤篪韻諧。止頃在長安。講罷游終南山逍遙園。是姚秦什法師譯經(jīng)之地。年代寖深鞠為茂草。且曰。吾為釋子忍不興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舊賜草堂寺額。后請樊川凈休禪伯。聚徒談玄矣。及在洛也講外長誦金剛經(jīng)不知紀(jì)極。昔多居終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詩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時。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見師之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