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歡喜。不知何許人也。性無羈束慈忍寬和。人未嘗見其慍色。故號之焉。觀國之光至于京輦。貴達下民延之少見違拒。言語不常事跡難測。德宗皇帝聞而重之。興元十二年敕永泰寺置戒壇度僧。時喜與保唐禪宗。別敕令受戒。緇伍榮之。至其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本寺焉。有會稽云門寺釋無側者。外國人。未知蔥嶺南北生也。若胡若梵烏可分諸。建中中越磧東游。得意則止度其冬夏。后棲越溪云門寺修道然善體人意。號利智梵僧焉。相傳則是康寶月道人后身也。必嘗以事徵驗而知。與名德相遇談話終夕吳興皎然題側房壁云。越山千萬云門絕。西僧貌古還名月。清朝掃石行道歸。林下眠禪看松雪。其高邈之狀在晝辭焉。
裴孝智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
孝智。大歷八年官祠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僧智藏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814 【介紹】: 唐僧。虔州人,俗姓廖。事馬祖于臨川。卒謚大覺禪師。諫議大夫韋綬曾輯藏之言行,編入《圖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廖氏。虔化人。生有奇表。識者知其為偉器。八歲即從師薙染。及大寂移居龔公山。往依之。且為大寂。奉書于忠國師。國師問。汝師說什么法。藏從東過西立。國師云。只者個。更有。藏從西過東立。國師云。者個是馬師底。仁者底作么生。藏云。早個呈似了也。又奉書于徑山。屬大寂受連率路嗣恭。延居府治。而授藏以衲袈裟。使眾請益。僧問大寂。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寂云。汝去問取智藏。僧問藏。藏云。汝去問取海兄。僧問海。海云。我到者里卻不會。僧舉似寂。寂云。藏頭白海頭黑。藏住西堂后。有俗士問。天堂地獄是有否。佛法僧寶是有否。藏皆以有答之。士云。和尚錯了也。藏云。汝曾見何等尊宿來。士云曾見徑山。藏云。徑山向汝道什么。士云。道一切總無。藏云汝有妻子否。士云有。藏云徑山有妻否。士云無。藏云徑山和尚道無則得。士禮謝。時相國齊公映。亞相李公兼尚書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禮敬。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終。春秋八十。夏臘五十五。建塔葬全身。長慶初。追謚大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姓氏里居不詳。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少習儒典,后轉奉佛法。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穆宗長慶四年(824)卒。謚智通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度圃娎m(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或譏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槩。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者。為立名天然也。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德焉。敕謚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謁見石頭禪師。躬執(zhí)爨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造江西大寂。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寺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劉軻撰碑。敕謚智通。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819 【介紹】: 唐僧。西印度種族,世居廬陵。俗姓皮。精律藏。代宗大歷三年游豫章,因隸名天宮寺。德宗貞元中游會稽,于杭烏山頂筑小寶安禪。有《華嚴經(jīng)妙義》。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本西印土人。入華冒姓皮氏。其先嘗官廬陵。因占籍焉。藏少辭塵俗。從林下游。留心三學。而尤善律藏。大歷三年。隸名豫章天宮寺。眾請登壇秉法。每升座提唱。辨名理。析微言。堂盈席滿。聽者無厭。時號律虎。貞元中。見大寂禪師警策有省。遂筑室于會稽之杭塢山。著法華經(jīng)妙義。學者歸焉。元和十四年二月。無疾而卒。壽七十九。塔舍利于院之北峰。俗謂杭塢為杭烏。蓋聲之訛爾。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智藏。姓皮氏。西印度種族。祖父從華世居官宦。后僑寓廬陵。藏少入精舍睹像設之繁。乃陋俗求真。而于三學各所留心。唯律藏也。最為精敏。大歷三年游豫章。因隸名天宮寺。眾懇命臨壇秉度。時仰炮炰號為律虎。每登法座提唱毗尼。堂盈席滿聽受無厭。辯名理析微言。連環(huán)可解也。貞元中遇大寂禪師。篤明心要。及游會稽于杭烏山頂筑小室安禪。乃著華嚴經(jīng)妙義。宣吐。亹亹學者歸焉。至元和十四年二月無疾而終。報齡七十九。焚收舍利圓凈者。建塔于院北峰焉。杭烏山者越俗言訛。合言杭嵨。謂浙江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杭。故云嵨也。
僧智慧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北天竺迦畢試國人。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通大乘。德宗建中初來華傳佛教。其舅氏子羅好心時為神策正將,上表薦慧譯經(jīng),詔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卒于洛陽。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畢試國人。天資穎悟。七歲依大德調伏軍出家。誦四阿含。十萬頌。阿毗達磨四萬頌。既具戒。誦薩婆多。近四萬頌。俱舍二萬八千頌。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義又七年。習小乘法。后于中天竺那爛陀寺。承事大德智護進友智友。槁大乘金剛般若等經(jīng)。唯識。瑜伽。中邊。因明。聲明。醫(yī)明。王律等論。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護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達磨耶舍。誦凡三千五百馀頌。 稔聞支那大國文殊所護乃泛舶東指。歷二十二年再至番禺。僅克有濟。貞元二年。始留京輦。神策軍正將羅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亂有戰(zhàn)功。相見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養(yǎng)。八年疏舉翻譯。六月八日。內出梵本。詔以罽賓三藏般若。開釋梵本。翰林待詔光澤寺利言度語。西明寺圓照筆受。資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莊嚴寺應真。醴泉寺超悟。道岸。??空。充正義。仍就西明寺置館。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十卷。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各一卷。十月繕寫進上。詔于神策軍衛(wèi)。賜齋。嚫慧絹五百疋。冬衣一襲。馀賜絹各有差。慧謝有疏。不錄。其表兄羅好心。謝疏稱。奉天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語多不錄?;劢K于洛陽。塔龍門之西國。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智慧者。梵名般剌若也。姓憍答摩氏。北天竺迦畢試國人。穎悟天資。七歲發(fā)心。違侍二親歸依三寶。時從大德調伏軍教誦四阿含滿十萬頌。阿毗達磨三萬頌。及年應法隨師往別國納具足戒。誦薩婆多近四萬頌。俱舍二萬八千頌。又誦大婆沙兼通其義。七年于彼專習小乘。后詣中天竺那爛陀寺。稟學大乘唯識瑜伽中邊等論金剛般若經(jīng)因明聲明醫(yī)明王律論等。并依承智護進友智友三大論師。復游雙林經(jīng)八塔。往來瞻禮十有八年。聞南北竺頗尚持明。遂往咨稟。彼有灌頂師名達摩耶舍。見慧勤重可教。授瑜伽法入曼荼羅三密護身五部印契經(jīng)。于一年誦徹三千五百馀頌。常聞支那大國文殊在中。錫指東方誓傳佛教。乃泛海東邁。垂至廣州風飄卻返抵執(zhí)師子國之東。又集資糧重修巨舶。遍歷南海諸國。二十二年。再近番禺。風濤遽作舶破人沒。唯慧存焉。夜至五更其風方止。所赍經(jīng)論莫知所之。及登海壖其夾策已在岸矣。于白抄內大竹筒中得之。宛為鬼物扶持而到。乃嘆曰。此大乘理趣等經(jīng)。想支那人根熟矣。遂東北行半月達廣州。即德宗建中初也。屬帝違難奉天。貞元二年始屆京輦。見鄉(xiāng)親神策軍正將羅好心。即慧舅氏之子也。悲喜相慰。將至家中延留供養(yǎng)。八年上表。舉慧翻傳。有敕令京城諸寺大德名業(yè)殊眾者同譯。得罽賓三藏般若開釋梵本。翰林待詔光宅寺沙門利言度語。西明寺沙門圓照筆受。資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莊嚴寺應真。醴泉寺超悟。道岸辯空。并充證義。六月八日欲創(chuàng)經(jīng)題。敕右街功德使王希遷與右神策軍大將軍王孟涉驃騎大將軍馬有鄰等。送梵經(jīng)出內。緇伍威儀樂部相間。士女觀望車騎交駢。迎入西明寺翻譯。即日賜錢一千貫茶三十丳香一大合。充其供施。開名題曰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成十卷。又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各一卷。皆貞元八年所譯也。是歲十月繕寫畢。二十八日設?車大備威儀。引入光順門進。帝覽忻然慰勞勤至。敕于神策軍賜齋食。?慧絹五百匹冬服一副。馀人賜各有差?;郾碇x。答詔褒美。同日請譯經(jīng)。奉天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羅好心上表云。臣表弟沙門般剌若先進大乘理趣六波羅蜜梵本經(jīng)。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令王希遷精選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譯。今經(jīng)帙已終。同詣光順門進上。答詔云。卿之表弟早悟大乘。遠自西方求游上國。宣六根之奧義。演雙樹之微言。念以精誠所宜欽重。是令翻譯俾用流行。卿夙慕忠勤職司禁衛(wèi)。省覽表疏具見乃懷所謝知。好心以朱泚圍逼之際頗有戰(zhàn)功預其中兵。為帝寵重?;鄣煤眯膯?。譯務有光。帝制經(jīng)序焉?;酆蠼K于洛陽。葬龍門之西岡。塔今存矣。
釋智燈 朝代: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智燈。不知何許人也。矜莊己行嚴厲時中。守護戒科恒持金剛般若。勤不知倦。貞元中遇疾而死。弟子啟手猶熱。不即入木。經(jīng)七日還蘇云。初見冥中若王者。以念經(jīng)故合掌降階。因問訊曰。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因問人間眾僧中后食薏苡仁為藥食。還是已否。曰此大違本教。燈報云。律中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王曰。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遠近聞之。渚宮僧至有中后無有飲水者。 系曰。小乘尚開食五凈物。薏苡非五谷正食也。疑其冥官因機垂誡嫌。于時比丘太慢戒法。故此嚴警開制。實諸佛常法也。非后人之加釀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許人。薙落隸業(yè)荊州天崇寺。素學毗尼。尤日以金剛般若經(jīng)自課。貞元中。遇疾死。七日復蘇曰。初見人。衣冠若王者。擁吏卒坐堂上。鐙至降階揖貌敬甚。延之堂上。相賓主。坐定因曰。以和尚有誦經(jīng)功德故。特與延壽十年。宜復進脩以斷輪轉。鐙問僧中以薏苡仁。為食后藥石。是否。王曰。此于律無之。鐙曰。律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王曰。后人所加。非佛意也。鐙竟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8—836 【介紹】: 唐懷州溫人,字匡諫。少驍銳。累歷滕、豐、沛、狄四鎮(zhèn)將。憲宗元和間討吳元濟,伐李師道,以功進侍御史、御史中丞。穆宗長慶初平河朔亂,詔充武寧軍節(jié)度使。文宗大和初,平李同捷叛,詔拜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冊拜太傅,封雁門郡王,進兼侍中。改忠武、河中、宣武三節(jié)度。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36 字匡諫,懷州溫(今河南溫縣)人。德宗建中二年(781)為徐州鎮(zhèn)將,累立戰(zhàn)功。憲宗元和十五年(820)遷沂州刺史。穆宗長慶元年(821)任武寧軍節(jié)度副使,二年逐節(jié)度使崔群。朝廷無奈授節(jié)鉞。文宗大和三年(829)封雁門郡王。六年徙忠武軍節(jié)度使,七年移鎮(zhèn)河中,九年移鎮(zhèn)宣武。開成元年(836)卒。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張氏。豫章海昏人。幼事涅槃和尚獲薙落。建受具。即扣禪門。后佩記莂于藥山之室。 藥一日問。子何處去來。智云。游山來。藥云不離此室。速道將來。智云。山上烏兒白似雪。澗底游魚忙不徹。 智與云巖侍立次。藥云。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則頭角生。智頭陀怎么生。智便出去。云巖問藥山。智師兄為什么不祗對和尚。藥云。我今日。背痛。是他卻會汝去問取。巖問智。智云。汝去問取和尚。巖遷化時。遣人送書到。智覽之云。云巖不知有?;诋敃r不向伊道。雖然如是要且不違藥山之子。 臥次椑樹問云。作什么答云。蓋覆。椑云。臥是坐是。答云。不在兩頭。椑云。爭奈蓋覆。答云。莫亂道。智見椑樹坐次云。作什么椑云和南。答云。隔闊來多少時。椑云恰是。乃拂袖出。因溈山問云巖菩提以何為座。巖云。以無為為座。巖卻問溈山。山云。以諸法空為座。溈山又問智。智云坐也。聽伊坐。臥也聽伊臥。有一人不坐不臥。速道速道。溈山問。智什么處去來答云看病來溈云。有幾人病答云有病底。有不病底。溈云不病底。莫是智頭陀否。答云。病與不病總不于他事。一日到五峰。五峰問。還識藥山老宿否。答云不識。峰云為什么不識。答云不識不識。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智下禪床作女人拜云。謝子遠來。都無祗待。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 答云。東土不曾逢。石霜問。百年后。有人問極則事。作么生向他道。智喚沙彌。沙彌應諾。智云添卻凈瓶水著良久卻問石霜。適來問什么霜再舉智便起去。太和九年乙卯九月。示疾。僧眾慰問其苦。智曰有償無受。汝知之乎。眾皆愁然。十一日謂眾曰。吾今西邁。理無東移。言訖告寂。壽六十有七。阇維獲靈骨數(shù)片。金色玉聲。瘞于石霜山之陽。謚脩一大師塔號寶相。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圓智。俗姓張。豫章?;枞艘病?倎O之年頓求出離。禮涅槃和尚躬執(zhí)鉼屨。爰登戒地誓叩禪門。見乎藥山示其心決。后居長沙道吾山。海眾相從猶蜂蟻之附王焉。以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長逝。享年六十七。阇維得不灰之骨數(shù)片。腦蓋一節(jié)特異而清瑩。其色如金其響如銅。乃建塔于石霜山。敕謚脩一大師寶相之塔。得其道者則普會焉。智公初領悟藥山宗旨。儼師誨之曰。吾無寶玉大弓以為分器。今賞汝犢鼻一腰。雖云微末而表親褻歟。南岳僧玄泰著碑頌。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黃氏。豫章上高人。父為州掾。尤嗜出世學。嘗攜藏入報國寺。聽供奉皓月講涅槃。輒能微解經(jīng)意。即辭父母。從開元寺宗法師薙染。時年才十三。久之謁大寂禪師。證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長安元顥盧公素尊事之。舉奏入內供養(yǎng)。詔住華嚴寺。于是四方參請之侶。飆馳云凝。其利益于天下。有不可以語言盡者。大和九年。終于寺而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智藏。姓黃氏。豫章上高人也。父為洪州椽。藏隨父入報國寺。見供奉皓月講涅槃經(jīng)。微體經(jīng)意樂入佛門。年甫十三割恩愛辭父母。于開元寺宗法師所受學。后修禪法證大寂一公宗要矣。建中元年入長安。廬元顥素奉其道。舉奏入內供養(yǎng)。敕令住華嚴寺。輦轂之間玄學者孔熾。就藏之門若海水之歸投琴之壑矣。太和九年終于住寺。三月十二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中居廬山歸宗寺,善談禪要。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素重智常,曾與刺史李渤往訪之。卒謚至真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生卒年不詳。初唐時禪僧。幼出家,后師六祖慧能?!?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中唐時禪僧。嗣馬祖道一。憲宗元和中住廬山歸宗禪院,世稱歸宗和尚或赤眼歸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時,曾從之游。穆宗長慶間,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問禪。卒謚至真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駐錫廬山之歸宗院。參訪之徒群擁。樂天白公。以司馬貶江州。獲往來咨決心要。其欽慕之至見輒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遷。尤加悅服。一日問曰。教中謂須彌納芥子。固其理也。又謂芥子納須彌。亦豈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讀萬卷書。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頂放踵。身不過若干尺爾。萬卷書向何處著。渤俛首。頃之。因嘆賞不能已。 上堂云。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時不能自成自立。虛度時光。從前只是依它知解。發(fā)言皆滯。光不透脫。只為目前有物。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你。亦無汝用心處。珍重。僧問如何是玄旨。常曰。無人能會。問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無汝用心處。僧曰。豈無方便。常曰。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曰。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常敲鼎蓋三下云。還聞否。僧曰聞。常曰。我何不聞。僧無語。常打趁。常與南泉行腳。一日煎茶相別次。南泉問曰。從前與師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問。畢竟作么生祗對。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畢竟作么生祇對。常乃翻卻茶銚便起。泉曰。師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個語話。滴水也消不得。僧問。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聽不聞。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來。乃拈起帽帶曰。還會么。官曰。不會。常曰。莫怪老僧頭風。不卸帽子。常入園取菜次。畫圓相圍菜一株。謂眾曰。輒不得動著者個。眾不敢動。少頃常來。見菜猶在。便以棒打趁眾僧曰。者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來參。忽蛇過其前。當钁斷之。僧曰。久向歸宗。元來是個觕行沙門。常曰。座主歸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為己禍福也。曰熏摩。以求滅去。而目為之赤。世號赤眼歸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凈院。其徒響應其法風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xù)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遺跡。遂述歸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師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游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思稱嘆。續(xù)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jīng)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fā)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qū)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恒磨錯不覺目眥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7—853 【介紹】: 唐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幼出家于五臺山善住閣院。糲食粗衣,有余則濟諸貧病。每預講席,傳《法華》、《維摩》二部,窮源盡理。憲宗元和中為五臺山都檢校守僧長。遇歲饑,眾請為華嚴寺都供養(yǎng)主。宣宗即位,為十寺僧長兼山門都修造供養(yǎng)主。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幼年師事五臺山善住閣院賢林出家。后以試經(jīng)合格得度。游方遍歷講席。而法華維摩尤所淹貫。歸高峰。卻掃謝世累。元和中。眾共以五臺都撿校守僧長起之。頵固辭不可。會歲饑。華嚴寺。蓋大圣常所垂應地。四方之巡禮者湊焉。至是窘乏。誠山中愧事也。乃復諉頵。充華嚴寺都供養(yǎng)主。時屬法照無著澄觀。三碩德在。而澄觀方制華嚴經(jīng)疏。且命頵為講主。日擁千僧。檀施稠疊。而供養(yǎng)豐腆。視他日加倍。間有沙門義園者。謗之曰。頵知常住久。其能無所私乎。夜則夢神謂曰。僧長千佛之一也。汝發(fā)慢言。當墮惡道。必懺悔毋緩。詰旦圓詣懺悔如禮。未幾。詔天下沙汰。遁之巖谷間大中初。詔度五臺諸寺五十僧。仍賜衣帔。于是再辟頵十寺僧長。兼山門都脩造供養(yǎng)主。七年大建無遮會。一月日。既而集弟子垂訓。吾欲息心斂跡。以自優(yōu)逸。紀綱眾務。宜付來哲。遂趺坐凈室而滅。春秋七十七。僧臘五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智頵者。中山人也。自幼辭親來五臺山善住閣院禮賢林為師。誦經(jīng)合格得度。神情爽拔氣調高峙。于世資財少欲知足。糲食充腹粗衣禦寒。馀有寸帛未嘗不濟諸貧病也。游方參玩預諸講席。傳法華維摩二部窮源盡理。后掛錫高峰息心卻掃。距元和中眾辟為五臺山都檢校守僧長。頵與時遷徙。固辭不允。遂登此職。后遇歲當饑饉寺宇蕭條。有華嚴寺是大圣棲真之所。巡游者頗眾供施稀疏。院宇倫巡例稱不迨。眾請為華嚴寺都供養(yǎng)主。時德不孤有法照無著澄觀之出世也。當觀師制華嚴經(jīng)疏。海眾云集。請頵為講主。日供千僧。十有馀祀食無告乏。皆云有無盡藏之米面也。歲久頗見豐盈。有鄰院僧義圓。亦當代之碩德也。謂頵久知常住私有謗言。非平等心是貪饕者也。夜有神人報圓曰。僧長是千佛之一數(shù)也。汝發(fā)輕言。若不悔過當墮惡道。圓乃詰朝嗚足懺謝。有茲驗也。及鐘武宗澄汰。頵遁乎山谷不舍文殊之化境。未逾歲載宣宗即位敕五臺諸寺度僧五十人宣供衣帔。山門再辟。頵為十寺僧長。兼山門都修造供養(yǎng)主。大中七年與寰海游臺。四眾建無遮精妙供養(yǎng)。一月日乃謂大眾曰。吾欲暫憩微骸息心斂跡佐助眾務吾無能為也。付諸俊哲繼吾遺躅。乃凈室安坐而滅。春秋七十七。夏臘五十八云。 系曰。僧中職任也。如網(wǎng)之綱如屋之梁焉。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北齊則十統(tǒng)分員。唐世則僧錄命職。異乎常所聞者。五臺山自貞元中智頵始封僧長矣。亦猶魚鹽蜃蛤祈望守之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865 【介紹】: 唐僧。揚州人,俗姓柳。初于本州出家。憲宗元和元年,在潤州受戒。嗣章敬懷惲,不習經(jīng)論,唯慕禪那。穆宗長慶二年,住建陽東禪院。文宗開成元年起,住福州長溪龜山,世稱龜山和尚。武宗會昌間,被迫歸俗。宣宗大中初,仍為僧。卒謚歸寂禪師。所作詩偈,一時頗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2—865 俗姓柳,揚州(今屬江蘇)人。初于本州出家,憲宗元和元年(806)在潤州受戒。嗣章敬懷惲,不習經(jīng)論,唯慕禪那。穆宗長慶二年(822)住建陽東禪院。文宗開成元年起,住福州長溪龜山,世稱龜山和尚。武宗會昌間被迫還俗。宣宗大中初仍為僧。卒謚歸寂禪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此書及《祖堂集》卷一七、《淳熙三山志》卷三七存其詩偈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閩之陳氏子。幼年入道。資質不凡。元和十二年。登戒品于建州浦城縣之鳳棲寺靈感壇。寺始名乾元。壇名兜率。當安受戒時。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錫上其瑞。詔改今名。俄游洪井。獲聞律學之要。造臨川石鞏山。見慧藏禪師。受半人之記。北入五臺。每裸浴龍池中。觀者驚悚。安自若。后禮溈山大圓禪師。時崔貞孝方廉使豫章。重聞安譽。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詔賜號延圣大師。并紫袈裟。中和二年。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逝于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謚圓智。塔號證真。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大安。姓陳氏。閩城人也。幼年入道頓拂塵蒙。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縣乾元寺置兜率壇。始全戒足。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刺史元錫手疏其瑞上達冕旒。遂回御禮。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安因往洪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有所得。及咨參律學夜聞二僧談論。遽了三乘之旨。乃以所習付之同人。之臨川見石鞏山慧藏禪師。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擬學人。安服拜未興。唱曰。看箭。安神色不撓答對不差。石鞏乃投弩曰。幾年射始中半人也矣。安游五臺入龍池沐浴。雖久寖漣漪。殊無奮暴雨雹之怪。觀者驚悚。后止溈山禮大圓禪師。復證前聞而為量果也。時豫章廉使贈太尉崔貞孝公。則魏公之季父。深契玄機敦安之道。飛疏召之。厥譽愈昌。咸通十四年。詔宜號延圣大師。賜紫袈裟一副。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續(xù)詔贈圓智大師。塔號證真。安不嘗唾地不處溫房。隨化而衣天雨而浴。咨法弟子慧長。入關揚安之德。故有追謚也。博陵司空相國仰慕前烈。遂著文頌德。詩人周樸篤重安。時入山致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