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497,分100頁顯示  上一頁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元慶智
釋智猛
釋曇智( 王 )
釋智林
劉皇后( 智容 昭皇后 )
僧玄暢(慧智 玄暢 )
江智淵( 智深 )
蔡曇智(蔡曾子 )
僧智一(別稱 白猿梵 )
王智
釋智勝( 徐 )
釋智宗( 周 )
釋妙智( 曹 )
韋珍(靈智 懿 )
蕭寶玄(智深 江夏郡王 )
元慶智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宗室。陽平王拓跋熙玄孫。善文牘,初為著作佐郎,累遷至太尉主簿。性貪鄙,事無大小,得物然后判?;蚴?dāng)?shù)錢,或二十錢,得便取之。府中稱為“十錢主簿”。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雍州京兆新豐人。端莊有美行。出家誦經(jīng)。以夕繼旦。深慕先佛遺跡于五天??挥猩碓炷慷弥尽S谑且郧睾胧剂昙壮?。結(jié)侶十五人。渡河跨谷凡三十六所。至涼州。西出陽關(guān)。涉流沙。歷龜茲于闐諸國。又自于闐西南二千里。登蔥嶺。而同侶九人退還。又千七百里。至波淪國。而竺道嵩者死矣。方圖阇維。失尸所在。猛顧四人悲嘆驚異。及踰雪山。渡辛頭河。詣罽賓國。國有應(yīng)真尊者五百人。遇猛喜尉間。為猛說四天王事。于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見佛盔??馍辖C。輕重隨念。猛香華供養(yǎng)。跪戴發(fā)愿而去。又千三百里。至迦維衛(wèi)國。見佛肉髻骨。及牙發(fā)影跡具存。謁泥洹堅固之林。禮降魔菩提之樹。遂于降魔像。施以大衣。而覆之寶蓋。且設(shè)凈饌以盡敬。華氏國則阿育王舊都也。有婆羅門。名羅閱。舉族弘法。王所推重。問猛曰。秦地有大乘學(xué)否。曰皆大乘學(xué)。羅閱驚嘆以為希有。猛于其家。得大泥洹僧低律諸經(jīng)以歸。甲子歲。發(fā)天竺迨涼州。唯猛曇纂而已。譯泥洹二十卷。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撰西游記。歿于成都。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釋智猛。雍州京兆新豐人。稟性端明勵行清白。少襲法服修業(yè)專至。諷誦之聲以夜續(xù)日。每聞外國道人說天竺國土有釋迦遺跡及方等眾經(jīng)。??挥懈旭Y心遐外。以為萬里咫尺千載可追也。遂以偽秦弘始六年甲辰之歲招結(jié)同志沙門十有五人。發(fā)跡長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至涼州城。出自陽關(guān)西入流沙。凌危履險有過前傳。遂歷鄯鄯龜茲于闐諸國。備矚風(fēng)化。從于闐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蔥嶺。而九人退還。猛與馀伴進行千七百里。至波倫國。同侶竺道嵩又復(fù)無常。將欲阇毗。忽失尸所在。猛悲嘆驚異。于是自力而前。與馀四人共度雪山渡辛頭河至罽賓國。國有五百羅漢。常往返阿耨達池。有大德羅漢見猛至歡喜。猛咨問方土為說四天子事。具在猛傳。猛于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于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際盡然。猛香華供養(yǎng)頂戴發(fā)愿。缽若有應(yīng)能輕能重。既而轉(zhuǎn)重力遂不堪。及下案時復(fù)不覺重。其道心所應(yīng)如此。復(fù)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維羅衛(wèi)國。見佛發(fā)佛牙及肉髻骨。佛影跡炳然具存。又睹泥洹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樹。猛喜心內(nèi)充設(shè)供一日。兼以寶蓋大衣覆降魔像。其所游踐究觀靈變。天梯龍池之事不可勝數(shù)。后至華氏國阿育王舊都。有大智婆羅門名羅閱家舉族弘法王所欽重。造純銀塔高三丈。既見猛至。乃問秦地有大乘學(xué)不。猛答悉大乘學(xué)。羅閱驚嘆曰。希有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猛于其家得大泥洹梵本一部。又得僧祇律一部及馀經(jīng)梵本。誓愿流通。于是便反。以甲子歲發(fā)天竺。同行三伴于路無常。唯猛與曇纂俱還于涼州出泥洹本。得二十卷。以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七月造傳記所游歷。元嘉末卒于成都。余歷尋游方沙門。記列道路時或不同。佛缽頂骨處亦乖爽。將知游往天竺非止一路。頂缽靈遷時屆異土。故傳述見聞難以例也。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jīng)師
釋曇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東安寺。性風(fēng)流善舉止。能談莊老。經(jīng)論書史多所綜涉。既有高亮之聲。雅好轉(zhuǎn)讀。雖依擬前宗而獨拔新異。高調(diào)清徹寫送有馀。宋孝武蕭思話王僧虔等。并深加識重。僧虔臨湘州攜與同行。蕭守吳復(fù)招同入。齊永明五年卒于吳國。年七十九。時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并無馀解。薄能轉(zhuǎn)讀。道朗捉調(diào)小緩。法忍好存擊切智欣善能側(cè)調(diào)?;酃庀豺G飛聲。

人物簡介

全齊文·卷二十六
智林,高昌人,宋泰始初入京,住靈基寺,齊永明末還本國,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高昌人。史亡其氏。師事亮公落發(fā)。即詣長安博究經(jīng)律。尤善雜心。亮坐罪竄嶺外。林與同學(xué)十二人。同往至南荒。日講授。遠人慕其高義。宋明帝詔至京師住靈基寺。學(xué)者益盛。時立二諦義。有三宗各不同。汝南周颙作三宗論成。畏譏謗不傳林以書勸之。其略曰竊聞三宗之論。鉤深索隱。盡眾生之情。廓而通之。盡佛之意。使法燈有種。勝利無窮。借使國城妻子之施。何以逮此施哉。傳者以為檀越畏譏評。故欲中輟。豈可特纏疑障。自發(fā)見行乎。颙得書矍然而悟。此論遂傳于世。 林長八尺。詞音清徹。還高昌而化。壽七十九。著二諦論雜心記并解十二門論中論等。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智林。高昌人。初出家為亮公弟子。幼而崇理好學(xué)。負(fù)帙長安振錫江豫。博采群典特善雜心。及亮公被擯。弟子十二人皆隨之嶺外。林乃憩踵番禺?;搴GV了蚊髦?。敕在所資給發(fā)遣下京止靈基寺。講說相續(xù)稟服成群。申明二諦義有三宗不同。時汝南周颙又作三宗論。既與林意相符。深所欣遲。乃致書于颙曰。近聞檀越敘二諦之新意。陳三宗之取舍。聲殊恒律。雖進物不速。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是以相勸速著紙筆。比見往來者聞作論已成。隨憙充遍特非常重。又承檀越恐立異常時干犯學(xué)眾。制論雖成定不必出。聞之懼然不覺興臥。此義旨趣似非初開。妙音中絕六十七載。理高常韻莫有能傳。貧道年二十時。便忝得此義。常謂藉此微悟可以得道。竊每歡喜無與共之。年少見長安耆老。多云。關(guān)中高勝乃舊有此義。當(dāng)法集盛時。能深得斯趣者。本無多人既犯越常情。后進聽受便自甚寡。傳過江東略無其人。貧道捉麈尾以來四十馀年。東西講說謬重一時。其馀義統(tǒng)頗見宗錄唯有。此途白黑無一人得者。貧道積年乃為之發(fā)病。既痾衰末命加復(fù)旦夕西旋。顧惟此道從今永絕不言。檀越機發(fā)無緒獨創(chuàng)方外。非意此音猥來入耳。且欣且慰實無以況。建明斯義使法燈有終。始是真實行道第一功德。雖復(fù)國城妻子施佛及僧。其為福利無以相過。既幸以詮述。想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論明法理當(dāng)仁不讓豈得顧惜眾心以夭奇趣耶。若此論已成遂復(fù)中寢??痔丛椒絹??;蛞源藶榫拚稀M詰?。然非戲論矣。想便寫一本為惠。貧道赍以還西使處處弘通也。比小可牽。故入山取敘深企付之。颙因出論焉。故三宗之旨傳述至今。林形長八尺天姿瑰雅。登座震吼談吐若流。后辭還高昌。齊永明五年卒。春秋七十有九。著二諦論及毗曇雜心記。并注十二門論中論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2 【介紹】: 南朝宋廣陵人,名智容。蕭道成妻。治家嚴(yán)正,行止有禮度。宋明帝泰豫初卒。道成建齊朝,建元元年,追謚昭皇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6—484 【介紹】: 南朝齊僧。河西金城人。出家于涼州,初名慧智,師事禪師玄高,改前名。洞曉經(jīng)律,深入禪要,傳講《華嚴(yán)經(jīng)》自暢始。又能繪畫,曾繪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太武帝禁佛教,坑殺沙門,暢脫走南下,避難揚州。宋文帝深加敬重,請為太子師,暢固讓。劉宋末,游成都,止大石寺,入齊后山,結(jié)草為庵。入齊,文惠太子蕭長懋遣使征迎,辭不獲免,帶病至京,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趙氏。河西金城人也。少時羌酋盡殲其家。見暢戒勿殺曰。此兒目光外射。非凡器也。遂獲為涼州玄高弟子。會羌滅佛法。害諸沙門。暢乃以楊枝擊沙塵蔽空。使追騎無所見。急則以蔥塞鼻通氣。投身水中。自平城代郡上谷。踰太行。渡孟津。而至揚州。善經(jīng)律。博觀子史百氏之言。初華嚴(yán)文義浩博。暢首為疏釋之。以三論為學(xué)者所宗。文帝請為太子師。不可。久之。辭游西蜀。至大石寺。手畫金剛密跡十六軀。又建寺于岷山郡之席陽縣齊山。名曰齊興。是日正當(dāng)太祖受九錫之辰?;蛞蕴鞎r人事。萬里符合。作齊山贊。敘其事。寄成都傅琰者。琰聞諸州郡。歲時存問。暢能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豫章王凝鎮(zhèn)荊州。迎至城。文惠太子又遣使。迎歸建鄴靈根寺。沒年六十九。永明二年冬葬獨龍岡。
神僧傳·卷第三
釋玄暢。姓趙氏。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禍將及暢。虜師見暢而止之曰。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獲免。仍往涼州出家。其后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唯暢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fā)自平城。路由代郡上谷。東跨太行。路經(jīng)幽冀。南轉(zhuǎn)將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扼蔥葉。虜騎追逐將欲及之。乃以楊枝擊沙。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前。有頃沙息騎已復(fù)至。于是投身河中。唯以蔥葉內(nèi)鼻孔中通氣度水。以八月一日達于揚州。洞曉經(jīng)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兇靡不誠驗。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舉。適成都止大石寺。手畫作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觀矚岷嶺。乃于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后山。遂有終焉之志。仍倚巖傍谷結(jié)草為庵。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著青單衣。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以齊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其后惠太子遣使徵迎。敕命重疊辭不獲免。于是汎舟東下。中途動疾帶恙至京。傾眾阻望。少時而卒。春秋六十有九。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玄暢。姓趙。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禍將及暢。虜帥見暢而止之曰。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獲免。仍往涼州出家。本名慧智。后遇玄高事為弟子。高每奇之。事必共議。因改名玄暢。以表付囑之旨。其后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唯暢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fā)自平城。路由岱郡上谷。東跨太行。路經(jīng)幽冀。南轉(zhuǎn)將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扼蔥葉。虜騎追逐將欲及之。乃以楊枝擊沙。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得前。有頃沙息騎已復(fù)至。于是投身河中。唯以蔥葉內(nèi)鼻孔中通氣度水。以八月一日達于揚州。洞曉經(jīng)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兇靡不誠驗。墳典子氏多所該涉。至于世伎雜能罕不必備。初華嚴(yán)大部文旨浩博。終古以來未有宣釋。暢乃竭思。研尋提章比句傳講迄今。暢其始也。又善于三論。為學(xué)者之宗。宋文帝深加嘆重。請為太子師。再三固讓。弟子謂之曰。法師之欲弘道濟物廣宣名教。今帝主虛己相延?;蕛π疃Y思敬。若道揚圣君則四海歸德。今矯然高讓將非聲聞耶。暢曰。此可與智者說。難與俗人言也。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覺自爾。遷憩荊州止長沙寺。時沙門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經(jīng)等。暢刊正文字辭旨婉切。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舉。西適成都。初止大石寺。乃手畫作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觀矚岷嶺。乃于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后山。遂有終焉之志。仍倚巖傍谷結(jié)草為庵。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著青單衣。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以齊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正是齊太祖受錫命之辰。天時人事萬里懸合。時傅琰西鎮(zhèn)成都。欽暢風(fēng)軌待以師敬。暢立寺之后。乃致書于琰曰。貧道棲荊累稔年衰。疹積厭毒人諠。所以遠托岷界卜居斯阜。在廣陽之東去城千步。逶迤長亙連疊。嶺關(guān)四澗亙列五峰。抱郭懷邑回望三方。負(fù)巒背岳遠矚九流。以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創(chuàng)功覆簣。前冬至此訪承爾日。正是陛下龍飛之辰。蓋聞道配太極者。嘉瑞自顯。德同二儀者。神應(yīng)必彰。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靈石表大晉之徵。伏謂茲山之符驗。豈非齊帝之靈應(yīng)耶。檀越奉國情深。至使運屬時徵不能忘心。豈能遺事。輒疏山贊一篇以露愚抱。 贊曰。峨峨齊山。誕自幽冥。潛瑞幾昔帝號仍明。岑載圣宇。兆祚休名。巒根云坦。峰岳霞平。規(guī)巖擬剎。度嶺締經(jīng)。創(chuàng)工之日龍飛紫庭。道侔二儀。四海均清。終天之祚。岳德表靈。琰即具以表聞。敕蠲百戶以充俸給。齊驃騎豫章王嶷作鎮(zhèn)荊峽遣使徵請。河南吐谷渾主遙心敬慕乃馳騎數(shù)百迎于齊山。值已東赴遂不相及。至齊武升位。司徒文宣王啟自江陵旋于京師。文惠太子又遣徵迎。既敕令重疊辭不獲免。于是泛舟東下。中途動疾帶患至京。傾眾阻望。止住靈根少時而卒。春秋六十有九。是歲齊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即窆于鐘阜獨龍山前。臨川獻王立碑。汝南周颙制文。
江智淵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463 【介紹】: 名或作智深,避唐諱改。南朝宋濟陽考城人。江夷弟子。初為著作郎,孝武帝大明初為竟陵王劉誕從事中郎,知誕將反,請假先還。誕事發(fā),遷中書侍郎。愛好文雅,詞采清贍,與謝莊、沈懷文友善。孝武帝深相知待。帝每酣宴,輒詬辱群臣以為樂。智淵諫之。帝不悅,由此恩寵大衰,出為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議貴妃殷氏謚,不合帝意,惶懼而卒。
蔡曇智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人。以孝為高士沈顗所重。鄉(xiāng)里號為蔡曾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居錢塘靈隱寺,精守戒范。善長嘯,聽者悲涼,謂之哀松梵。于澗邊養(yǎng)一白猿,有時逸去,呼之即至,時稱白猿梵,稱智一為猿父。后群猿繼至,每眾僧齋訖,斂飯送猿臺所,后人名為飯猿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居靈隱山中。標(biāo)致高潔。翛然有出塵韻。望之知其為世外士也。姿性善嘯。引聲一發(fā)。窅眇入云。抑楊縱翕。殊合律呂。颼飗凄切。聽者生哀。謂之哀松梵。養(yǎng)一白猿。遠放林壑。佇立呼之。調(diào)極清婉。猿則隨至。謂之白猿梵。眾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贊詠。塔下歌謠?;騿h起經(jīng)筵?;蝽灹鼾S會。使物類感之。則此心之虛靈。進于善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智一者。不詳何許人也。居靈隱寺之半峰。精守戒范而善長嘯。嘯終乃牽曳其聲。杳入云際。如吹笳葉若揭游絲。徐舉徐揚載哀載咽。颼飗凄切聽者悲涼。謂之哀松之梵。頗生物善。或在像前贊詠流靡。于靈山澗邊養(yǎng)一白猿。有時驀山踰澗久而不還。一乃吮吻張喉作梵呼之則猿至矣。時人謂之白猿梵。召一公為猿父。猶狙公也。其后澗邊群狙聚焉。每至眾僧齋訖。歛生飯送猿臺所。后令山童呼三二聲。則群猿競至。洎乎唐武宗廢教。伊寺毀除焉。鞠為茂草之墟飯猿于臺。事皆堙滅一師不詳所終。
王智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瑯邪臨沂人。王彧伯父。少簡貴有高名,宋武帝甚重之,常參預(yù)機密。為五兵尚書、晉陵太守,封建陵縣五等子。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南齊
智勝。本姓徐。長安人也。寓居會稽于其三世。六歲而隨王母出都游瓦官寺。見招提整峻寶飾嚴(yán)華。潸然泣涕。仍祈剪落。王母問之具述此意。謂其幼稚而未許之也。宋季多難四民失業(yè)。時事紛紜奄冉積載。年將二十方得出家住建福寺。獨行無倫絕塵難范。聽受大涅槃經(jīng)一聞能持。后研律藏功不再受??偝种u僉然改目。自制數(shù)十卷義疏。辭約而旨遠。義隱而理妙。逢涅不淄遇磨不磷。大明中有一男子。詭期抱梁欲規(guī)不遜。勝剋意淵深雅操壁立。正色告眾。眾錄付官。守戒清凈如護明珠。時莊嚴(yán)寺曇斌法師弟子僧宗玄趣。共直佛殿慢藏致盜。乃失菩薩瓔珞及七寶澡罐斌衣缽之外室如懸磬。無以為備。憂慨輟講。閉房三日。勝宣告四部旬月備辦。德感化行皆類此也。齊文惠帝聞風(fēng)雅相接召。每延入宮講說眾經(jīng)。司徒竟陵文宣王倍崇敬焉。勝志貞南金心皎比雪。裁箴尼眾實允物望。令旨仍使為寺主闔眾愛敬如奉嚴(yán)尊。從定林寺僧遠法師受菩薩戒。座側(cè)常置香爐。勝乃捻香。遠止之曰。不取火已信宿矣。所置之香遂氛氳流煙。咸嘆其肅恭表應(yīng)若斯也。永明中作圣僧齋攝心祈想。忽聞空中彈指合掌側(cè)聽。勝居寺三十年。未嘗赴齋會游踐貴。勝每重閑靜處系念思惟。故流芳不遠。文惠帝特加供俸。日月充盈。締搆房宇。闔寺崇華。勝舍衣缽為宋齊七帝造攝山寺石像。永明十年寢疾。忽見金車玉宇悉來迎接。到四月五日告諸弟子曰。吾今逝矣。弟子皆泣。乃披衣出胸。胸有草書佛字。字體鮮白色相明潤。八日正中而卒也。年六十六。葬于鐘山。文帝給其湯藥。兇事所須并宜官備也。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jīng)師
釋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謝寺。博學(xué)多聞尤長轉(zhuǎn)讀。聲至清而爽快。若乃八關(guān)長夕中宵之后。四眾低昂睡蛇交至。宗則升座一轉(zhuǎn)梵響干云。莫不開神暢體豁然醒悟。大明三年卒。年三十一。時有慧寶道詮。雖非同時作法相似。甚豐聲而高調(diào)。制用無取焉。宋明忽賞道詮。議者謂逢時也。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南齊
妙智。本姓曹。河內(nèi)人也。稟性柔明陶心大化。執(zhí)持禁范如護明珠。心勤忍辱與物無忤。雖有毀惱必以和顏。下帷窮年終日無悶。精達法相。物共宗之。禪堂初建。齊武皇帝敕請妙智講勝鬘凈名開題。及講帝數(shù)親臨。詔問無方。智連環(huán)剖析初無遺滯。帝屢稱善。四眾雅服。齊竟陵文宣王疆界鐘山集葬名德。年六十四。建武二年卒葬于定林寺。南齊侍中瑯琊王倫妻江氏為著石贊文序立于墓左耳。
韋珍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35—508 【介紹】: 北魏京兆杜陵人,字靈智。韋閬族弟。名為孝文帝所賜。歷尚書南部郎。孝文帝初,蠻首桓誕歸款。珍出使蠻地至桐柏山,招撫七萬余戶,置郡縣。除左將軍、樂陵鎮(zhèn)將,賜爵霸城子。復(fù)以擊南齊功進爵為侯。屢從南征,官至中壘將軍、魯陽太守。卒謚懿。
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珍字靈智,京兆杜陵人。初為京兆王子推常侍,轉(zhuǎn)尚書南部郎。孝文即位,除左將軍、樂陵鎮(zhèn)將,封霸城子。移鎮(zhèn)比陽,以功進爵為侯。尋為源懷衛(wèi)軍長史,轉(zhuǎn)齊郡王太保、長史。遷顯武將軍、郢州刺史,進龍驤將軍,加平南將軍、荊州刺史,免。起彭城王協(xié)中軍長史,授建威將軍,守魯陽,加中壘將軍。宣武即位,除中散大夫,加鎮(zhèn)遠將軍、太尉咨議參軍。永平元年卒,年七十四歲,謚曰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0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智深。齊明帝子。明帝建武初,封江夏郡王。出為郢州刺史。東昏侯即位,為都督,南徐、兗二州刺史。明年,崔慧景舉兵反,寶玄密與相應(yīng),開門納之?;劬皵?,寶玄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