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觀察智
【三藏法數(shù)】
謂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觀察智。(能證者,謂能證之智;所證者,謂所證之理。)
取相智
【三藏法數(shù)】
謂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圓融,事理無礙,是名取相智也。
智慧于境無礙
【三藏法數(shù)】
境即法界之理也。謂菩薩以平等智,證于法界之理,理事融通,無有障礙,故名智慧于境無礙。
智德資糧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習(xí)正觀,心無雜亂,勤求妙智,無暫休息,乃至具足修習(xí)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資糧。
智身如日光遍
【三藏法數(shù)】
智身即自報之身也,謂究竟始覺之智,能遍破無明之暗,顯發(fā)本有真身,譬如日光,無幽不燭,故名智身如日光遍。
莊嚴(yán)大智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定,既得離諸散亂,則本性寂靜之慧,自然照朗,內(nèi)外洞徹,于諸佛法,無不通達;此之智慧,非定不發(fā),是為莊嚴(yán)大智也。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三藏法數(shù)】
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聲聞之人,用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體空者,體達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緣生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等是也。因緣滅者,即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也。)
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
【三藏法數(shù)】
謂緣覺之人,亦用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更能侵除習(xí)氣,以由能觀之智,比于聲聞稍勝,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侵除者,猶漸除也。習(xí)氣者,見、思馀習(xí)之氣分也。)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之人,雖亦用體空之智,觀十二因緣生滅,了悟非生非滅,而能頓斷見、思習(xí)氣。以由能觀之智,比于緣覺復(fù)勝,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發(fā)大智心
【三藏法數(shù)】
謂欲以智慧廣求一切佛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是名發(fā)大智心。
智因智果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習(xí)一切智慧為因,能證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智正覺世間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具大智慧,永離偏邪,深能覺了世間、出世間法,故名智正覺世間,即釋迦如來能化之智身也。
依智不依識
【三藏法數(shù)】
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為智;若依正觀之智,于諸波羅蜜觀察而修,則能破生死煩惱之業(yè),必證大乘涅槃之果也。不依識者,妄想之心,名之為識。若依妄識而修,則搆集生死煩惱之業(yè),流轉(zhuǎn)無窮,眾苦不息也。
智慧瓔珞莊嚴(yán)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心無疑網(wǎng),遠離顛倒,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戒定慧聚,清凈無著,觀于世間,猶如夢幻;觀于法界,無有去來,是名智慧瓔珞莊嚴(yán)。
智攝利益
【三藏法數(shù)】
謂以智慧知眾生根性,隨宜說法;知眾生病苦,隨病施藥。得大神通,游諸佛土,了了通達法界之理,是名智攝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