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1詞典 1分類詞匯 20
《國語辭典》:國語(國語)  拼音:guó yǔ
1.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標準語,有別于方言。
2.本國特有的語言。如清代稱滿洲語為「國語」。
3.書名。春秋時左丘明撰,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事跡,自周穆王起,至魯?shù)抗梗矚v五百馀年,為一分國紀事之史。也稱為「春秋外傳」。
《國語辭典》:四聲(四聲)  拼音:sì shēng
字音的四種聲調(diào)。古時分平、上、去、入四聲,如天、子、圣、哲即是;今國音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如三、民、主、義即是。
《國語辭典》:上聲(上聲)  拼音:shǎng shēng
一種漢語調(diào)類。是低降高升調(diào)。在現(xiàn)代國音為第三聲,注音符號用「ˇ」來表示。
《漢語大詞典》:第一聲(第一聲)
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diào)中的陰平聲。如“哀”“方”“肌”“秧”等字調(diào)為第一聲。
《國語辭典》:陽平(陽平)  拼音:yáng píng
1.國音聲調(diào)的第二聲。聲音讀法由抑而揚,抑暫揚久者為陽平,如陽、前、梅、蘭等字。
2.郡名。三國魏時設立,約今河北省大名縣,隋代時廢置。
《國語辭典》:四聲(四聲)  拼音:sì shēng
字音的四種聲調(diào)。古時分平、上、去、入四聲,如天、子、圣、哲即是;今國音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如三、民、主、義即是。
《國語辭典》:去聲(去聲)  拼音:qù shēng
1.一種漢語調(diào)類。其聲清而遠,今為國音聲調(diào)中的第四聲。注音符號用「ˋ」來表示。
2.舍棄聲名?!侗笔?。卷四二。常爽傳》:「是以君子鑒恃道不可以流聲,故去聲而懷道。」
《國語辭典》:四聲(四聲)  拼音:sì shēng
字音的四種聲調(diào)。古時分平、上、去、入四聲,如天、子、圣、哲即是;今國音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如三、民、主、義即是。
《國語辭典》:平聲(平聲)  拼音:píng shēng
一種漢語調(diào)類。聲調(diào)平出而沒有高低的變化。今國音分化為陰平、陽平二類,即第一聲、第二聲。第二聲注音符號用「ˊ」來表示。
《漢語大詞典》:第四聲(第四聲)
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diào)中的去聲。如“授”“璐”“宋”“套”等字調(diào)為第四聲。
《漢語大詞典》:第三聲(第三聲)
(1).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絶,故漁者歌曰:‘ 巴 東 三峽 巫峽 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因以“第三聲”指令人凄切的猿鳴聲。 唐 戴叔倫 《和崔法曹建溪聞猿》:“聞道 建溪 腸欲斷,的知斷著第三聲?!?唐 李端 《送客賦得巴江夜猿》:“ 楚 人皆掩淚,聞到第三聲?!?br />(2).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diào)中的上聲。如“板”“此”“鬼”“也”等字調(diào)為第三聲。
《漢語大詞典》:第二聲(第二聲)
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diào)中的陽平聲。如“旁”“魔”“琦”“檀”等字調(diào)為第二聲。
《國語辭典》:官腔  拼音:guān qiāng
舊時官場中的門面話?,F(xiàn)多指公職人員利用規(guī)章、手續(xù)訓斥人或互相推諉責任的話。如:「這幾個部門互打官腔,誰也不愿出面解決問題?!?/div>
《國語辭典》:兒化(兒化)  拼音:ér huà
一字后附「兒」字語尾,讀時「兒」與前字相拼,成捲舌韻,相拼時有種種變化,稱為「兒化」。如圈兒不讀作ㄑㄩㄢㄦˊ而讀作ㄑㄩㄚㄦ,牌兒不讀作ㄆㄞㄦˊ而讀作ㄆㄚˊㄦ。
《國語辭典》:輔音(輔音)  拼音:fǔ yīn
對元音而言,發(fā)音時氣流受阻者稱為輔音,國音字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均屬之。也稱為「聲母」、「子音」。
《國語辭典》: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方案)  拼音:hàn yǔ pīn yīn fāng àn
中共于西元一九五八年公布實施的一套拼寫國語的字母和拼音方式。采用拉丁字母,并增聲調(diào)符號、隔音符號。原擬做創(chuàng)制漢語拼音文字的準備條件,但實際作用主要限于標準音的教學和推廣。
《國語辭典》:鼻韻母(鼻韻母)  拼音:bí yùn mǔ
鼻音收尾的韻母。如國語的ㄢ(an)、ㄣ(en)、ㄤ(ang)、ㄥ(e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