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詞典 1分類詞匯 7
《漢語大詞典》:方語(方語)
即方言。 明 王世貞 《曲藻》:“造語。謂可作者:樂府語、經(jīng)史語……不可作者:俗語、蠻語、嗑語、市語、方語?!?傅敷 《變雅樓三十年詩徵序》:“寒暑異夫凔燠,而四時以判;胡越異夫清濁,而方語以殊?!眳⒁姟?方言 ”。
分類:方語方言
《國語辭典》:方言  拼音:fāng yán
1.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域因諸種因素產(chǎn)生演變而生成的變體。它只流行于局限的地區(qū),并具有與其他方言或共同語差異的特徵。唐。王維〈早入滎陽界〉詩:「因人見風(fēng)俗,入境聞方言。」也稱為「土話」、「土語」。
2.書名。舊題漢揚雄撰,十三卷,晉郭璞注。其書于一名一物詳其地域言語之異同,為訓(xùn)詁家所取資。
3.才開口說話。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未語人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div>
《國語辭典》:通譯(通譯)  拼音:tōng yì
1.翻譯兩方語言使其相通。如:「他通譯得很好,使得雙方在溝通上沒有障礙?!?br />2.稱通曉多種語言文字,能作口頭翻譯的人。如:「對外貿(mào)易的公司通常需要雇用專業(yè)通譯?!?/div>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時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后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dá)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穎達(dá) 疏:“‘達(dá)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dá)五方之志,通達(dá)五方之欲,使相領(lǐng)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內(nèi)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內(nèi)之言。”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zhì)鬼神而無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師》:“學(xué)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fù)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將悟,遂有功於滯惑焉。”
《國語辭典》:泰語(泰語)  拼音:tài yǔ
泰國的標(biāo)準(zhǔn)語言。單音節(jié)多聲調(diào),且有許多復(fù)合詞。與漢語有相同的特色。寮語及緬甸北部的撣語均屬泰語族。也稱為「暹羅語」。
《國語辭典》:讀唇術(shù)(讀唇術(shù))  拼音:dú chún shù
一種藉由對方說話時的唇形來判斷對方語意的技術(shù)。本為聾啞者所專用,今一般人亦可藉由訓(xùn)練而熟通此術(shù)。
《國語辭典》:通譯員(通譯員)  拼音:tōng yì yuán
翻譯兩方語言文字使其相通的人。如:「由于雙方語言不通,必須找個通譯員來溝通,這筆生意才能談妥?!?/div>
《漢語大詞典》:俄羅斯語
俄羅斯人的斯拉夫語;俄羅斯的官方語言
俄羅斯人的三種斯拉夫語,籠統(tǒng)地包括白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
《國語辭典》:阿拉伯語(阿拉伯語)  拼音:ā lā bó yǔ
阿拉伯人所用的語言。屬閃含語系西南閃語族。亦是回教的宗教語言和國際通用語之一。文字采用阿拉伯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