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2詞典 3分類詞匯 29
《國語辭典》:齒錄(齒錄)  拼音:chǐ lù
1.列入、收錄。《北史。卷六。齊世宗文襄帝本紀(jì)》:「請舊勛灼然未蒙齒錄者,悉求旌賞?!?br />2.科舉時(shí)代將同登一榜者的姓名、年齡、籍貫、三代匯刻成書,稱為「齒錄」。也稱為「同年錄」。
《漢語大詞典》:抄內(nèi)
收錄。 南朝 宋 裴駰 《〈史記集解〉序》:“采經(jīng)傳百家并先儒之説,豫是有益,悉皆抄內(nèi)。”
分類:收錄
《漢語大詞典》:筌拾
猶收錄。南齊書·百官志:“其餘散在史注,多已筌拾,覽者易知,不重述也?!?/div>
分類:收錄
《國語辭典》:錄用(錄用)  拼音:lù yòng
錄取人才,加以任用。南朝梁。丘遲 與陳伯之書:「圣朝赦罪責(zé)功,棄瑕錄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側(cè)于萬物?!顾?。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凡所擘劃利害,不問何人,小則隨事酬勞,大則量才錄用?!?/div>
《國語辭典》:不齒(不齒)  拼音:bù chǐ
1.羞與為伍。如:「他的作為,令人不齒?!?br />2.不錄用?!稌?jīng)。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jié)h??装矅?。傳:「罪輕故退為眾人,三年之后乃齒錄,封為霍侯。」《禮記。王制》:「不變,屏之遠(yuǎn)方,終身不齒?!?jié)h。鄭玄。注:「齒猶錄也。」
3.周代官分九等稱「九命」,三命官參加鄉(xiāng)飲因尊貴而可以不按年齡順序排列入座;座位居一般人之上,稱為「不齒」。《周禮。地官。黨正》:「再命齒于父族,三命而不齒?!?/div>
《漢語大詞典》:藏名
(1).隱匿名聲。 南朝 梁 簡文帝 《七勵(lì)》:“賣藥無藏名之老, 河 泗 無洗耳之翁。” 唐 李白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詩:“ 青蓮居士 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年。”
(2).謂收錄其名。新唐書·代宗紀(jì):“給功臣鐵券,藏名于太廟,圖形于 凌煙閣 ?!?/div>
《國語辭典》:收用  拼音:shōu yòng
1.收納任用?!赌印7枪ブ小罚骸副瞬荒苁沼帽吮?,是故亡?!?br />2.主人收納婢女使侍枕席,稱為「收用」?!督鹌棵贰返谝换兀骸复髴舭蛋呀鹕弳局练恐校焓沼昧??!?/div>
《國語辭典》:存錄(存錄)  拼音:cún lù
1.登錄以備忘。《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亮毗佐危國,負(fù)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br />2.撫恤并且錄用?!逗鬂h書。卷六三。李固傳》:「史官上言宜有赦令,又當(dāng)存錄大臣冤死者子孫?!?/div>
《漢語大詞典》:失收
(1).指農(nóng)作物歉收或沒有收成。 南朝 梁 蕭統(tǒng) 《請停吳興等三郡丁役疏》:“所聞 吳興 累年失收,民頗流移。 吳郡 十城,亦不全熟。”《人民日報(bào)》1972.10.8:“那一年,這個(gè)隊(duì)遭受了百年未有的大旱,晚稻全部失收。”
(2).該收錄而未收錄。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查‘東瀛’有 河世寧 者,曾録《御制〈纂〉全唐詩》失收之詩,為《全唐詩逸》七卷,內(nèi)有該《窟》詩數(shù)首。”
《漢語大詞典》:還音(還音)
(1).猶音譯。 錢仲聯(lián) 《黃遵憲年譜》:“第一為造新字,次則假借,次則附會(huì),次則謰語,次則還音,又次則兩合?!弊ⅲ骸胺沧g意則遺詞,譯表則失里,又往往徑用譯音,如波羅密、般若之類?!?br />(2).把收錄的聲音信號(hào)重新還原為聲音。《人民日報(bào)》1981.2.26:“有的廠生產(chǎn)的拷片尺寸有差異,錄音帶還音不清晰,畫幅影像模糊?!?/div>
《漢語大詞典》:品錄
品鑒收錄。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至 成帝 品録,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云周備?!?/div>
分類:收錄
《國語辭典》:選錄(選錄)  拼音:xuǎn lù
選擇收錄。如:「這一本是唐詩的選錄?!?/div>
《漢語大詞典》:選收(選收)
選擇收錄。《辭書研究》1986年第6期:“它只收漢語的一般字、詞,適當(dāng)選收百科詞目。”《辭書研究》1986年第6期:“著重選收人們在學(xué)習(xí)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和通行范圍較廣的普通??圃~語?!?/div>
分類:選擇收錄
《漢語大詞典》:逸象
(1).奔走的象。后漢書·五行志五:“ 桓帝 延熹 五年四月,驚馬與逸象突入宮殿?!?br />(2).指周易未收錄的象辭。 唐 李鼎祚 《〈周易集解〉序》:“刊 輔嗣 ( 王弼 )之野文,補(bǔ) 康成 ( 鄭玄 )之逸象?!?/div>
分類:奔走收錄
《漢語大詞典》:援拾
提攜收錄。舊用為締姻時(shí)女方對男家同意訂婚的謙詞。太平廣記卷四二九引 唐 薛漁思 《河?xùn)|記·申屠澄》:“ 澄 愕然嘆曰:‘小娘子明慧若此,某幸未昏,敢請自媒如何?’翁曰:‘……頗有過客,以金帛為問,某先不忍別,未許。不期貴客又欲援拾,豈敢惜,即以為託?!?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蕭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陳,幸垂援拾?!?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萬一能成,肯賜援拾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