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0詞典 1分類詞匯 99
《國語辭典》:冤枉  拼音:yuān wǎng
1.冤屈。多指無辜被誣或無故受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周章道路,要候執(zhí)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枉。」《老殘游記》第三回:「未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難道沒有冤枉嗎?」
2.給無辜者加上罪名?!队魇烂餮浴>硪蝗?。張道陵七試趙升》:「平日間冤枉他一言半字,便要賭神罰咒,那個肯重疊還價?」
3.吃虧、不值得。如:「這錢花得有點冤枉?!?/div>
《國語辭典》:詆訶(詆訶)  拼音:dǐ hē
斥責、批評。三國魏。曹植 與楊德祖書:「劉季緒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鼓铣?。劉協(xié)《文心雕龍。奏啟》:「是以世人為文,競于詆訶,吹毛取瑕。」
《國語辭典》:數(shù)落(數(shù)落)  拼音:shǔ luo
責備。《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陳秀才被馬氏數(shù)落一頓,嘿嘿無言?!埂都t樓夢》第三三回:「進來被王夫人數(shù)落教訓,也無話可回?!挂沧鳌冈V落」。
《國語辭典》:業(yè)障(業(yè)障)  拼音:yè zhàng
1.佛教上指由于過去的惡行所造成的障礙。也作「孽障」。
2.罵人的話。意指可惡的傢伙、該死的人?!度辶滞馐贰返谌嘶兀骸感睦锵氲溃骸哼@業(yè)障雖然去了,必定是還要回來吃我,如何了得?』」也作「孽障」。
《國語辭典》:辨白  拼音:biàn bái
說明事情的誤會過程來消除已受的冤枉。如:「他的冤枉已經(jīng)辨白了?!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慧澄道:『是一個少年官人,因仇家誣枉,失了官職,只求一情,即到吏部辨白是非,求得復職,情愿送此珠子。』」也作「辯白」。
《漢語大詞典》:回指(迴指)
(1).轉(zhuǎn)而指向。晉書·溫嶠傳:“公若違眾獨反,人心必沮。沮眾敗事,義旗將迴指於公矣。”
(2).指轉(zhuǎn)而指責。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若依違含胡,內(nèi)伏疑根,則 昉 ( 樓昉 )也一夫之頰舌,安能解千萬人之惑,而公論且將迴指於 昉 矣?!?/div>
分類:指向指責
《漢語大詞典》:謗言(謗言)
(1).怨恨、指責的話。左傳·成公十八年:“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師不陵正,旅不偪師,民無謗言,所以復霸也?!敝袊焚Y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爭資料·山東萊陽縣官民交戰(zhàn)事續(xù)聞》:“ 山東 萊陽縣 之役,謗言至今未已?!?br />(2).造謠中傷的話。孔叢子·陳士義:“王曰:‘假以自顯,無傷也?!瘜υ唬骸撛熘r言,以誣圣人,非無傷也?!?明 李贄 《德業(yè)儒臣前論》:“今夫造為謗言,誣陷一家者,其罪誅。”《解放日報》1985.4.24:“還我清白之后,謗言不攻自破?!?/div>
《國語辭典》:貶責(貶責)  拼音:biǎn zé
?指出錯誤加以批評、責備,并給予不好的評價。如:「他辦事不力,因而遭到上司的貶責。」?《水滸后傳》第二四回:?或有忠臣諫諍,反說他謗毀朝廷,誅流貶責。?
《漢語大詞典》:相尤
(1).互相指責。《淮南子·俶真訓》:“﹝萬物﹞交被天和,食於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謂大治?!?span id="jrmefdb" class="book">《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五年》:“吾聞東朝比來始更悔悟,主、后相尤?!?胡三省 注:“相尤,言相責過?!?br />(2).相戀。 唐 羅隱 《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 柳永 《如魚水》詞:“莫閒愁,共緑蟻紅粉相尤?!?/div>
分類:相戀指責
《國語辭典》:詬?。ㄔ嵅。 ?span id="614vk41" class='label'>拼音:gòu bìng
恥辱?!抖Y記。儒行》:「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挂隇樽I罵、指摘。宋。蘇軾 與李公擇書:「非兄,仆豈發(fā)此?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詬病也。」也作「詬厲」。
《國語辭典》:貶斥(貶斥)  拼音:biǎn chì
1.古時官吏遭貶謫斥逐?!逗鬂h書。卷六五?;矢埗瘟袀?。皇甫規(guī)》:「凡諸宿猾、酒徒、戲客,皆耳納邪聲,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義。亦宜貶斥,以懲不軌?!固?。柳宗元〈對賀者〉:「凡吾之貶斥,幸矣?!?br />2.斥責、非議,并給予不好的評價。如:「由于工程施工不當,使得監(jiān)工遭到貶斥?!?/div>
《國語辭典》:受罪  拼音:shòu zuì
1.接受罪責?!妒酚洝>砦?。秦本紀》:「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br />2.忍受痛苦?!段拿餍∈贰返谖濉鸹兀骸覆贿^這樣大冷天氣,在家里躲著幾多暖和,跑出去簡直是受罪了。」
《漢語大詞典》:誅心(誅心)
謂揭露、指責人的思想、用心。 明 沈周 《石田雜記》:“傳聞于天下,以為王公誅心之鉞也?!?span id="w168pl1"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如今 安公子 正在個疑鬼疑神的時候,遇見了這等一個神出鬼沒的腳色,一番話説得言言逆耳,字字誅心,叫那 安公子 怎樣的開口?” 夏衍 《觀劇偶感》:“諷喻之妙,在于誅心。”
《漢語大詞典》:斥言
(1).謂直言指責過失。后漢書·蔡邕傳贊:“ 邕 實慕靜,心靜辭綺。斥言 金商 ,南徂北徙?!?李賢 注:“指斥而言,無隱諱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huán)譬以託諷。”
(2).明言;指名而言。《左傳·桓公六年》“ 周 人以諱事神” 晉 杜預 注:“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 唐 皇甫枚 《飛煙傳》:“其比鄰, 天水 趙氏 第也,亦衣纓之族,不能斥言?!?span id="2bxt1je" class="book">《舊唐書·后妃傳下·穆宗恭僖皇后王氏》:“稽諸前代,詔令所施,不斥言太后,以宮名為稱?!?清 趙翼 甌北詩話·韓昌黎詩:“是猶隱約其詞,而不忍斥言?!?/div>
《漢語大詞典》:指注
(1).指示;指點。
(2).指指點點,指責。 唐 韓愈 《薦士》詩:“俗流知者誰,指注競嘲慠?!?span id="krihkgc" class="book">《五燈會元·北禪賢禪師法嗣·法昌倚遇禪師》:“夜半烏雞誰捉去?石女無端遭指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