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底版  拼音:dǐ bǎn
刻版書的刻板,稱為「底版」。如:「這部書的底版已毀于戰(zhàn)火?!?/div>
《國語辭典》:分色  拼音:fēn sè
一種印刷制版程序。為分解彩色原稿制成幾塊基本單色印版的工藝,以相應色墨套印,即能復制出符合原稿色調的印刷品。有手工、照相、電子三種分色方法。
《國語辭典》:印相  拼音:yìn xiàng
利用印相箱或印相夾等設備,將底片上的影像印在感光紙上,經顯影、定影后,獲得與底片影像同樣大小的相片的過程。
《國語辭典》:照片  拼音:zhào piàn
相片。如:「送你一張照片作紀念?!?/div>
《國語辭典》:反差  拼音:fǎn chā
攝影上指底片或照片色調范圍,亦即明暗對比。如明暗之間相差甚大,稱為「高反差」或「硬調」;如明暗差甚少,則稱為「低反差」或「軟調」。
《國語辭典》:正片  拼音:zhèng piàn
1.印制幻燈片、影片拷貝、照片用的感光材料的總稱。使用這種感光材料,可將底片上的負像畫面復印成正畫面,其明暗或彩色與被攝體相同。
2.電影放映時的主要影片,旨在區(qū)別加映的短片。
《國語辭典》:負像(負像)  拼音:fù xiàng
攝影感光片經照相機曝光,底片經沖洗所顯現的影像,與實物的明暗相反。
《漢語大詞典》:銀粒(銀粒)
照片或底片上的黑白影像,是乳劑層中鹵化銀晶體感光后經過顯影還原成微小的銀的顆粒組成。這些微小的銀的顆粒稱為銀粒。銀粒的粗細對影像的質量有很大影響。其他條件相同時,銀粒細的影像比較清晰,影紋也較豐富。影像銀粒的粗細,主要決定于感光材料本身的性能及沖洗條件。
《國語辭典》:幻燈(幻燈)  拼音:huàn dēng
利用透鏡成像的原理,將圖片或透明正片上的影像放大,投映于白幕上的光學儀器。早期廣泛應用于電影攝制和學校教學等各方面。
《國語辭典》:相紙(相紙)  拼音:xiàng zhǐ
沖洗照片時所用的感光紙,可將底片作成正片。
《國語辭典》:顯影(顯影)  拼音:xiǎn yǐng
攝影沖洗過程中,將已曝光的底片,利用化學藥品處理,使原來看不見的潛影,變成可見的影像,此工作通常在暗室中進行。
《國語辭典》:立體電影(立體電影)  拼音:lì tǐ diàn yǐng
依彩色互補原理,將左右兩種畫面,疊印在同一張底片上,再戴上特制的立體眼鏡,令觀眾產生一種立體感,稱為「立體電影」。
《國語辭典》:集錦照相(集錦照相)  拼音:jí jǐn zhào xiàng
在暗房中,將多張底片拼合成畫,然后加以疊放沖印的技法。瑞典人瑞速德(Rejlander)于西元1857年首創(chuàng)此法,將三十張底片集成一張,名為「人生的兩條路」。
《國語辭典》:照相著色  拼音:zhào xiàng zhuó sè
一種攝影藝術的加工技法。利用照片和底片的乳劑膜能吸收顏料的特性,選取照相專用的透明顏料,在黑白照片或正片上敷色,以表現主題景物的色彩。
《國語辭典》:膠捲(膠捲)  拼音:jiāo juǎn
捲成一軸的條帶狀軟質底片。上涂感光劑,用以攝影。有黑白與彩色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