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4詞典 1分類詞匯 23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巖 → 嵓碞巖”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火山  拼音:huǒ shān
地殼內(nèi)部的巖漿噴出的熔巖、巖塊及其他物質(zhì)堆積在地面而形成的錐形山。分為活火山、休火山、死火山三種。
《國語辭典》:火山湯海(火山湯海)  拼音:huǒ shān tāng hǎi
比喻極艱難、危險的地方或情況?!稌x書。卷八六。張軌傳》:「雖有火山湯海,無所辭難,豈寒暑之足避哉!」
分類:艱難危險
《漢語大詞典》:浮石
(1).山名。在 東海 。《楚辭·王逸〈九思·傷時〉》:“觀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痹ⅲ骸?東海 有 浮石之山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縣 西,形如覆鐘,水環(huán)其外。 宋 蘇軾 《留題顯圣寺》詩:“ 浮石 已乾霜后水, 焦坑 閒試雨前茶。”
(3).巖漿凝成的海綿狀的巖石。很輕,能浮于水面,故名。 晉 葛洪 抱樸子·仙藥:“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黃合之,可引長三四尺,丸服之?!?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閩 有浮石,亦類羊肚,而敗絮其中,置之水中則浮?!?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jié)成者。狀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藥更良?!?br />(4).石磬。 唐 張仲素 《玉磬賦》:“練嚮而鳴球可諧,還和而浮石非匹?!眳⒁姟?浮磬 ”。
《漢語大詞典》:浮磬
水邊一種能制磬的石頭。《書·禹貢》:“ 泗 濱浮磬?!?孔穎達 疏:“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span id="t6i2wsl" class="book">《后漢書·馬融傳》:“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清 趙翼 《放言》詩:“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div>
分類:水邊石頭
《國語辭典》:巖脈(巖脈)  拼音:yán mài
巖漿侵入周圍巖層而形成的板狀火成巖體。一般是巖石先形成裂隙,巖漿沿著這些裂隙充填,再經(jīng)冷卻而形成巖脈。
《漢語大詞典》:圍巖
某地區(qū)常見的巖石(指礦體周圍的巖石,有時也指巖漿侵入體周圍的巖石)
為斷層脈所穿過的巖石;斷層脈或礦床側(cè)的巖石
《國語辭典》:爆發(fā)(爆發(fā))  拼音:bào fā
1.因火和熱而炸裂。如:「炸彈爆發(fā)」。
2.巖漿突然沖破地殼,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發(fā)」。
3.事情或情緒突然而猛烈發(fā)生或發(fā)作。如:「爆發(fā)中日戰(zhàn)事」、「他滿肚委屈正無處發(fā)泄,被你一頂嘴,所有的不快便爆發(fā)出來?!?/div>
《國語辭典》:熔巖  拼音:róng yán
指火山噴發(fā)會流出的巖漿(熔化巖石),或這些巖漿冷卻后形成的巖石。巖漿流出時溫度約為七百至一千二百度,黏滯度很高到幾乎不能流動。
《國語辭典》:金剛石(金剛石)  拼音:jīn gāng shí
一種礦石。由純炭質(zhì)而成,為八面或十二面體的結(jié)晶。硬度最高,其佳者無色透明,折光力極強,可制飾物及切割玻璃、巖石等材料。也稱為「金剛鉆」、「鉆石」。
《漢語大詞典》:噴漿
噴出地面的巖漿
指用漿狀涂料噴刷房屋
《國語辭典》:深熔作用  拼音:shēn róng zuò yòng
已結(jié)晶的巖石礦物受剩馀的巖漿影響,發(fā)生局部的侵蝕或形態(tài)的改變,稱為深熔或重熔作用。如石英斑巖石中的石英晶體常熔蝕成各種不規(guī)則的形狀。
《國語辭典》:火山作用  拼音:huǒ shān zuò yòng
地球核心的巖漿及其伴隨的氣體等物質(zhì),侵入地殼、噴出地表及噴入大氣的現(xiàn)象或過程,統(tǒng)稱為「火山作用」。
《國語辭典》:博文反應(yīng)系列(博文反應(yīng)系列)  拼音:bó wén fǎn yìng xì liè
火成巖的形成,從巖漿開始,經(jīng)過一定的程序而結(jié)晶化,此程序由博文(N.L.Bowen)所發(fā)現(xiàn),故稱為「博文反應(yīng)系列」。
《國語辭典》:原生礦物(原生礦物)  拼音:yuán shēng kuàng wù
狹義指由巖漿結(jié)晶而成、未受風化而改變的礦物;廣義指與巖石同時形成的礦物。
《國語辭典》:洋底擴張(洋底擴張)  拼音:yáng dǐ kuò zhāng
來自地函的玄武巖巖漿,經(jīng)過碰撞、擠壓后涌出,而使海洋地殼向兩旁擴張。此種擴張是板塊運動與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
《國語辭典》:巖床  拼音:yán chuáng
巖漿由地底上升時,沿著巖層的層面平行貫入,冷卻后形成的平板狀火成巖體。巖床的厚度數(shù)公尺至數(shù)百公尺,分布面積可達數(shù)百平方公里。
《國語辭典》:巖基  拼音:yán jī
巖漿上升時不整合方式貫入再經(jīng)冷卻形成的火成巖體,以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為主。巖基的體積向下方不斷擴大,好像不見其底部。巖基的面積一般在一百到數(shù)千平方公里;面積小于一百平方公里時稱為「巖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