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抱梁
  
水至不去
 
尾生柱朽
 
抱梁期
 
橋下期
 
柱下留信
 
水淹藍(lán)橋

相關(guān)人物
尾生


《莊子集釋》卷九下〈雜篇·盜蹠〉~998~
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fù)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yǎng)壽命者也。

簡釋

抱橋:稱戀人忠誠守信。宋劉筠《又贈一絕》:“風(fēng)波若未乖前約,一死何曾更抱橋?!?/p>


例句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李白 長干行二首

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將心學(xué)松蕣。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周魯人。傳說與女子有約于橋上。至約期而女子不至。河水暴漲,抱橋柱而溺死。一說即微生高。
《國語辭典》:尾生  拼音:wěi shēng
人名。生卒年不詳,傳說中古代的守信之士,和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
《高級漢語詞典》:尾生喪身
傳說魯國人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水漲,尾生不愿失信,抱著橋柱被淹死
《國語辭典》:尾生抱柱  拼音:wěi shēng bào zhù
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蹠》。后用以比喻堅守信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二出:「尾生般抱柱正題橋,做倒地文星佳兆?!?/div>
《國語辭典》:尾生之信  拼音:wěi shēng zhī xìn
比喻堅守信約,至死不渝或固執(zhí)而不知變通的守信。參見「尾生抱柱」條?!痘茨献印Uf林》:「尾生之信,不如隨牛之誕?!?/div>
《漢語大詞典》:飽醋生(飽醋生)
指 尾生 。亦用作守信男子的代稱?!帮柎住睘椤氨е敝粲?。 元 王實甫 《破窯記》第一折:“見二人衣冠齊整,鞍馬非常,能償箇守 藍(lán)橋 飽醋生,料強(qiáng)如誤 桃源 聰俊俏 劉郎 。”參見“ 尾生 ”、“ 抱柱 ”。
《漢語大詞典》:微生
(1).細(xì)小的生命;卑微的人生。 唐 駱賓王 《螢火賦》:“彼翾飛之弱質(zhì),尚矯翼而凌空。何微生之多躓,獨宛頸以觸籠?!?唐 李商隱 《過楚宮》詩:“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 襄王 憶夢中?!?宋 蘇軾 《謝除侍讀表》之二:“奉永日之清閑,未知所報;畢微生於盡瘁,終致此心?!?宋 楊萬里 《宿龍回》詩:“大熟虛成喜,微生亦可嗟。” 清 唐孫華 《戒殺詩次東坡岐亭韻》:“微生共含靈,飛沉各自得?!?br />(2).復(fù)姓。 春秋 時 魯 有 微生高 (漢書·古今人表作 尾生高 )、 微生畝 。見論語·公冶長、論語·憲問
《國語辭典》:美人魚(美人魚)  拼音:měi rén yú
1.戲曲劇目。內(nèi)容敘述海盜倫貴福假冒清高宗,至九龍嶺太陽庵誘騙庵主劍俠廣慈的女弟子妙華,并誆取三寶。八大劍俠與甘鳳池得知此事后,設(shè)計令妙華至倫島,里應(yīng)外合以破島,并奪回三寶。
2.海牛的別名。參見「海?!箺l。
3.儒艮的別名。參見「儒艮」條。
4.神話中生活在海里的人身魚尾生物。傳說美人魚利用她的美貌和歌聲吸引行使船只的注意,使水手們被她歌聲所迷惑而誤撞礁石,沉沒海中。以美人魚為故事題材的文學(xué)、詩歌很多,其中以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所寫的「人魚公主」最為著名;在丹麥的海邊還有一座石雕的美人魚。
《國語辭典》:抱柱信  拼音:bào zhù xìn
相傳古時尾生與一女子相會于橋下,女逾時未到,潮水至,尾生為堅守信約,遂抱著橋柱等候,結(jié)果被水淹死。見《莊子。盜蹠》。后用以比喻堅守信約。《玉臺新詠。卷一。古詩八首》:「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div>
《漢語大詞典》:抱橋(抱橋)
抱柱。 宋 劉筠 《又贈荷花一絕》:“風(fēng)波若未乖前約,一死何曾更抱橋?!眳⒁姟?抱柱 ”。
《漢語大詞典》:抱柱
(1).莊子·盜跖:“ 尾生 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焙笠浴氨е睘閳允匦偶s的典故。《玉臺新詠·古詩〈穆穆青風(fēng)至〉》:“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唐 李白 《長干行》之一:“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陳去病 《惜別詞》:“而今抱柱空遺恨,流水悠悠豈復(fù)情?!?br />(2).比喻死守陳規(guī)而不知變通。 清 趙翼 甌北詩話·蘇東坡詩:“若反以新為嫌,是必拾人牙后,人云亦云;否則,抱柱守株,不敢踰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