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洞蟪饲f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蹋⑷f法全。」
《漢語大詞典》:化城
(1).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眾生畏難,先說小乘涅槃,猶如化城,眾生中途暫以止息,進而求取真正佛果。見《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厭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權(quán)可得寳。誘以涅槃,救爾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清 龔自珍 《支那古德遺書序》:“導之也有師,扶持之也有相,尚猶慮夫涉之也有淺深,閲之也有久暫,則有諸境以為之策,有化城以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緣以為之歸墟。”
(2).指幻境。 元 張仲深 《送全上人》詩:“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結(jié)跏趺面墻坐?!?br />(3).指佛寺。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唐 劉禹錫 《賈客詞》:“邀福禱波神,施財游化城?!?明 何景明 《賢隱寺次劉朝信》詩:“化城依宿處,自學此身閒?!?br />(4).指海市蜃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麗,必有素霧自岊起,須臾粉堞青甃,彌亙數(shù)里,樓臺轇葛,殊木異葩,數(shù)息中,霧氣散漫,不復見矣,謂之化城?!?br />(5).古寺名。廢址在今 安徽 當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宮開?!?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內(nèi) 向化橋 西 禮賢坊 , 吳大帝 時建,基址最廣?!?/div>
《國語辭典》:羊車(羊車)  拼音:yáng chē
羊駕的小車?!稌x書。卷三一。后妃傳上。武悼楊皇后傳》:「時帝多內(nèi)寵,平吳之后復納孫皓宮人數(shù)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并寵者甚眾,帝莫之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div>
《漢語大詞典》:無學(無學)
(1).沒有學問或?qū)W識。史記·汲鄭列傳:“人果不可以無學,觀 黯 之言也日益甚?!?span id="zjf5yt4" class="book">《北史·齊上黨王渙傳》:“人不可無學,但要不為博士耳?!?明 沈德符 野獲編·刑部·乙卯闖宮:“此皆比時大老及兩衙門無學無識,以致張皇如此。” 魯迅 《書信集·致曹白》:“我并不覺得你淺薄和無學。”
(2).佛教語。小乘四果的最后一果,即阿羅漢果。謂學道圓滿,不需再行修學。 唐 窺基 《法華玄贊》卷一:“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為無學?!?/div>
《漢語大詞典》:凡圣(凡聖)
佛教語。謂凡夫與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為圣者;自此而下,未斷惑證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沈約 《神不滅論》:“自凡及圣,含靈義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span id="lqqcdbr" class="book">《法苑珠林》卷二六:“無何,坐終,其髑髏全成無縫,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別。” 元 梵琦 《漁家傲·西方樂》詞:“佛理在躬如玉璞,須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難描邈,華臺寶座珠瓔珞?!?/div>
《漢語大詞典》:三車(三車)
(1).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jīng)·譬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誘以涅槃,救爾生老。肇元三車,翻乘一道?!?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號 僧伽 ,有時與我論三車。” 王琦 注:“三車,謂羊車、鹿車、牛車也……當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三車之所載有多寡,喻三乘諸賢圣道力之深淺耳?!?明 唐順之 《山行即事》詩:“相期 白社 里,共聽演三車?!?清 錢謙益 《仙壇唱和詩》之二:“《妙華》已悟三車法,臺教今為繼別宗。”參見“ 三乘 ”。
(2). 唐 窺基 博通釋典,嘗至 太原 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后車載妓仆食饌。路遇一老父點化,頓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為法相宗大師。見 宋 贊寧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贈》詩:“雙樹容聽法,三車肯載書。” 錢謙益 箋:“此詩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雙樹聽法,亦應許我如 慈恩 三車自隨,但我只辦用以載書耳?!?/div>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大乘莊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蹋⑷f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span id="fhyseqm"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div>
《漢語大詞典》:有宗
(1).有宗旨。老子:“言有宗,事有君?!?南朝 宋 傅亮 《感物賦》:“墳素杳以難暨,九流紛其異封。領三百於無邪,貫五千於有宗?!?br />(2).佛教語。“空宗”的對稱。如小乘的俱舍宗,大乘的法相宗。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按大乘有宗,上承小乘之一切有部。則有宗之禪,上接有部之法,固極自然?!?/div>
《國語辭典》:入流  拼音:rù liú
1.合乎時代潮流?!赌鲜?。卷二二。王曇首傳》:「謝靈運書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入流?!?br />2.舊官制,在九品以內(nèi)的稱為「入流」,九品以外則稱為「未入流」?!缎绿茣?。卷一○六。劉祥道傳》:「今取士多且濫,入流歲千四百,多也;雜色入流,未始銓汰,濫也?!?/div>
《漢語大詞典》:密行
佛教語。小乘指持戒嚴密的修行,大乘指蘊善于內(nèi)而不外著的修行。 釋迦牟尼 弟子 羅睺羅 以“密行第一”著稱。《法華經(jīng)·授學無學人記品》:“ 羅睺羅 密行,惟我能知之?!?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踰陀國:“ 無著 弟子 佛陀僧訶 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宋 張商英 《護法論》:“僧者,佛祖所自出也,有苦行者,有密行者?!?/div>
《漢語大詞典》:二九
(1).即十八。 漢 揚雄 《太玄·圖》:“玄有六九之數(shù),策用三六,儀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 范望 注:“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辭也。” 南朝 梁 沈約 《內(nèi)典序》:“巨相四八,照曜於大千;尊法二九,包籠乎無外。”按:小乘之宗,計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那 韓子文 雖是滿腹文章,卻當不過家道消乏,在人家處館,勉強糊口,所以年過二九,尚未有親。”
(2).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 唐 令狐楚 《九日言懷》詩:“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br />(3).指冬至進九后的第二個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諺:“一九、二九不出手。”
《漢語大詞典》:權(quán)實(權(quán)實)
佛教語。謂佛法之二教,權(quán)教為小乘說法,取權(quán)宜義,法理明淺;實教為大乘說法,顯示真要,法理高深。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二諦現(xiàn)空有之津,二智包權(quán)實之底?!?隋 智顗 摩訶止觀卷三之下:“五、明權(quán)實者:權(quán)是權(quán)謀,暫用還廢;實是實録,究竟指歸?!?/div>
《國語辭典》:阿羅漢(阿羅漢)  拼音:ā luó hàn
佛教的果位。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后,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栋⒂鮽鳌肪砦澹骸刚f法已竟,便得阿羅漢?!挂卜Q為「羅漢」。
《漢語大詞典》:小法
(1).小罪罰。史記·汲鄭列傳:“后數(shù)月, 黯 坐小法,會赦,免官?!?宋 李清臣 《明責》:“今則不然。罷退宰相皆攻其疵瑕,而未嘗指天下之不治為宰相罪,糾劾守令者,皆以小法,而未嘗指郡邑之不治為守令之罪?!?br />(2).佛教語。大乘稱小乘之法。《法華經(jīng)·方便品》:“鈍根樂小法。”
《漢語大詞典》:權(quán)教(權(quán)教)
佛法有權(quán)、實二教。權(quán)教為凡夫、小乘說法,取權(quán)宜義,如《阿含經(jīng)》是。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將欲改權(quán)教,示實道?!?/div>
《漢語大詞典》:空法
(1).佛教語。謂顯示一切皆空的教理。多見于般若經(jīng)部。中論·觀行品:“大圣説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br />(2).佛教語。謂小乘涅槃。即灰身滅智的自了境界。《法華經(jīng)·譬喻品》:“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