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4詞典 2分類詞匯 22
《國語辭典》:格律  拼音:gé lǜ
1.傳統(tǒng)法中指法律條令。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五。孝行》:「復讎禮所許,殺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義不顧命。國家設(shè)法,焉得容此。殺人成復讎之志,赦之虧格律之道?!埂杜f五代史。卷三七。唐書。明宗本紀三》:「自兵興以來,法制不一,諸道州縣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請以舊制曉諭,改而正之。」
2.詩、詞、曲、賦的平仄、音韻、字數(shù)、句數(shù)等形式和規(guī)律。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至于貫穿古今,覶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焉?!顾巍TS顗《彥周詩話》:「有五句成篇者,盡古今詩之格律,足以資詳博,不可不知也。」
3.個人生活行為在主觀上所遵循法度和規(guī)則。唐。竇冀〈懷末上人草書歌〉:「狂僧揮翰狂且逸,獨任天機摧格律?!?/div>
《國語辭典》:屬對(屬對)  拼音:zhǔ duì
文辭中以兩句聯(lián)綴而成對偶?!杜f唐書。卷一六六。元稹傳》:「韻律調(diào)新,屬對無差?!?/div>
《漢語大詞典》:隊仗(隊仗)
(1).儀仗隊。宋書·恩倖傳·阮佃夫:“帝每北出,常留隊仗在 樂游苑 前,棄之而去。” 唐 元稹 《連昌宮詞》:“百官隊仗避 岐 薛 , 楊氏 諸姨車鬭風?!?清 昭梿 嘯亭續(xù)錄·明參政:“行數(shù)日,隊仗整肅如行軍焉。”
(2).排偶對仗。 清 沈德潛 說詩晬語卷下:“降自 齊 梁 ,專攻隊仗,邊幅復狹。令閲者白日欲臥。”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頓稅》:“ 叔養(yǎng) 古詩微嫌冗長, 竹垞 所評良然。至五律高亮,隊仗鮮明;七言律絶,亦復翩翩振響?!?/div>
《漢語大詞典》:試對(試對)
(1).試策和對策。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何可不澄濁飛沉,沙汰臧否,嚴試對之法,峻貪夫之防哉!”
(2).考對仗。 明 焦竑 玉堂叢語·夙惠:“嘗與 程敏政 同召,上試對云‘螃蠏渾身甲胄’, 敏政 對曰:‘鳳凰徧體文章。’ 東陽 對曰:‘蜘蛛滿腹經(jīng)綸?!?/div>
分類:對仗對策
《國語辭典》:絕對(絕對)  拼音:jué duì
1.一定。如:「這件事絕對做不到?!?br />2.不依靠任何條件而獨立存在,且恒定不起變化。凡事物有對待關(guān)系的稱為「相對」;僅有單方面的稱為「絕對」。
3.對仗工整、空前絕后的佳妙對句。
《漢語大詞典》:工切
指詩文中對仗工整、貼切。 元 吳師道 吳禮部詩話:“世稱 宋 詩人句律流麗,必曰 陳簡齋 ;對偶工切,必曰 陸放翁 。” 朱自清 《古詩十九首釋》:“ 東漢 文體,受辭賦的影響,不但趨向駢偶,并且趨向工切。”
《漢語大詞典》:四對(四對)
指舊體詩文中的四種對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div>
《國語辭典》:工整  拼音:gōng zhěng
精細整齊。如:「他的書法寫得很工整?!?/div>
《漢語大詞典》:隔句
作賦格式之一。相隔一句對仗。 宋 沈作喆 寓簡卷十:“又作賦詠其黑,有隔句云:‘行到暗碧櫥前,必言吾過矣,吾過矣;坐向退光閤內(nèi),則稱某在斯,某在斯?!?/div>
《國語辭典》:章回小說(章回小說)  拼音:zhāng huí xiǎo shuō
分章分回以敘述故事的長篇小說。如《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
《國語辭典》:抽青配白  拼音:chōu qīng pèi bái
拿青的配白的。比喻文句對仗工整。金。元好問〈送詩人秦略簡夫歸蘇墳別業(yè)〉詩:「昨朝見君臨水句,乃知抽青配白非詩人?!挂沧鳌溉∏噫前住?。
《國語辭典》:連珠對(連珠對)  拼音:lián zhū duì
以疊字相對仗的句子。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即為連珠對的形式。也稱為「疊字對」。
分類:對仗句子
《國語辭典》:聯(lián)綿對(聯(lián)綿對)  拼音:lián mián duì
一種文字的對仗形式,以聯(lián)綿詞相對。如元朝喬吉的〈天凈沙。鶯鶯燕燕春春〉曲「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即為聯(lián)綿對。
《國語辭典》:虛字對(虛字對)  拼音:xū zì duì
一種以虛字相對的對仗方式。如唐。駱賓王〈代徐敬業(yè)討武氏檄〉:「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其中「良有以也」與「豈徒然哉」便是一種虛字對。
《漢語大詞典》:鋒犯(鋒犯)
指近體詩中有些警句難作對仗。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 遜軒子 曰:‘凡作詩貴識鋒犯,而最忌偏執(zhí)。偏執(zhí)不惟有焦勞之患,且失詩人優(yōu)柔之旨。如 賈島 “獨行潭底影”……積思三年,局於聲律,卒以“數(shù)息樹邊身”為對,不知反為前句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