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95,分27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云臺
瓊樓
畫堂
秘閣
才人
郎君
內侍
東觀
章臺
宮花
驃騎
瑣闥
十家
三殿
版圖
《漢語大詞典》:云臺(雲(yún)臺)
(1).高聳入云的臺閣。《淮南子·俶真訓》:“云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翱翔?!?晉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觀者,必閟帶索之歡?!?唐 王勃 《七夕賦》:“君王廼馭風殿而長懷,俯云臺而自矯?!?宋 張輯 《洞仙歌·代壽張辰川》詞:“問因何五馬,踏月云臺。秋色里,卻賞煙霞袖手。”
(2). 漢 宮中高臺名。 漢光武帝 時,用作召集群臣議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沈約 《為武帝與謝朏敕》:“今方復引領 云臺 ,虛己 宣室 ?!?唐 高適 《宋中遇劉書記有別》詩:“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 。” 宋 范成大 《寄贈泉石使李元直入覲》詩:“諸公上 云臺 ,一葉渺 湘浦 ?!?br />(3). 漢 宮中高臺名。 漢明帝 時因追念前世功臣,圖畫 鄧禹 等二十八將于 南宮云臺 ,后用以泛指紀念功臣名將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報 云臺 賀,公卿拜壽巵?!?清 洪升 《長生殿·剿寇》:“擁大將,氣雄哉,合圖畫上 云臺 ?!?br />(4).山名。在 陜西省 華陰縣 境。即 西岳 華山 的北峰。古代隱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 ,高揖 衛(wèi)叔卿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記》:“ 云臺峯 在 太華山 東北?!?清 厲鶚 《嚴朗屋寫小像為杜子春事索題》詩之二:“ 云臺峯 頂約驂鸞,杞犬芝童覓最難?!?br />(5).山名。在 四川省 蒼溪縣 東南,接 閬中縣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蘇省 連云港市 境內。原為海中小島,稱 郁洲 , 明 代始與大陸相連。山上有水簾洞遺跡。 李希凡 《云臺小記》:“ 云臺山 屹立在 黃海 之濱……所謂‘花果山’者,只是 云臺 一百多個山頭中的一陵?!?br />(7).道觀名。 唐 李商隱 《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 錦里 差隣接, 云臺 閉寂寥?!?馮浩 箋注:“所謂 云臺觀 也?!?宋 劉克莊 《水龍吟·己亥自壽》詞之二:“愿 云臺 任滿,又還因任,賽 汾陽 考?!?/div>
《漢語大詞典》:瓊樓(瓊樓)
亦作“璚樓”。 形容華美的建筑物。詩文中有時指仙宮中的樓臺。 南朝 梁 陸倕 《天光寺碑》:“珉陛凌虛,瓊樓鬱起,可使 龍城 愧飾, 雁塔 慙珍?!币槐咀鳌?瓊籬 ”。 唐 皮日休 《臘后送內大德從勗游天臺》詩:“夢入瓊樓寒有月,行過石樹凍無煙。” 明 張昱 《中秋望月》:“月里分明見九州,浮云西北是璚樓?!?清 龔自珍 《天仙子》詞:“天仙偶厭住瓊樓,乞得人間一度游?!?/div>
《國語辭典》:畫堂(畫堂)  拼音:huà táng
裝飾華麗的廳堂。南唐。李煜〈菩薩蠻?;髟瞒龌\輕霧〉詞:「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div>
《漢語大詞典》:秘閣(祕閣)
(1).古代宮中收藏珍貴圖書之處。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 機 始以臺郎出補著作,游乎祕閣?!?span id="lyanz1c" class="book">《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二年》:“癸丑, 魏 詔求遺書,祕閣所無,有益時用者,加以優(yōu)賞?!?胡三省 注:“ 漢 時書府,在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掌之,內則有 延閣 、 廣內 、 石渠 之藏。 后漢 則藏之 東觀 , 晉 有中外三閣經(jīng)書。 陸機 《謝表》云‘身登三閣’,謂為祕書郎掌中外三閣祕書也,此‘祕閣’之名所由始?!?span id="46icqh1" class="book">《新唐書·段成式傳》:“研精苦學,祕閣書籍,披閲皆遍?!?br />(2).指尚書省。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升降祕閣,我服載暉?!?李善 注:“序云‘入為尚書郎’,作此詩。然祕閣即尚書省也?!?br />(3).臨書枕臂之具。也稱臂擱。 明 屠隆 《考槃馀事·文房器具箋·秘閣》:“有以長樣古玉璏為之者,近以玉碾螭文臥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紫檀雕花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者。有 倭 人造黑漆祕閣,如圭元首方,下闊二寸餘,肚稍虛起,恐惹字黑,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輕如紙,為祕閣上品?!?/div>
《國語辭典》:才人  拼音:cái rén
1.有才華、才能的人。漢。王充《論衡。書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沫己。」
2.宮中女官的名稱,漢代始設置。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挂沧鳌覆娜恕?。
3.宋元時稱編寫劇曲、話本的人。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專,這的是才人書會刬新編?!?/div>
《國語辭典》:郎君  拼音:láng jūn
1.稱謂:(1)對男子的尊稱。《三國志。卷四三。蜀書。王平傳》:「自非郎君進忠言于太傅,誰復有盡言者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某隱居在西岳,甚荷郎君相邀之意,有故明旦先徑往城中,不得奉陪也?!?2)古代對貴公子的稱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連往詣恪,恪不與相見。后于張輔吳坐中相遇,別駕喚恪:『咄咄郎君。』」也作「郎子」。(3)本指太守之子,后為對他人子弟的敬稱。《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煬帝逸游召譴》:「楊素歸謂家人曰:『小兒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郎,不知能了當否?』素恃己有功,于帝多呼為郎君。」(4)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抖膛陌阁@奇》卷三○:「郎君將此兒歸閩中,又在何處另結良緣?不知且從黃易兩家之言,成了親事?!?br />2.嫖客。元。秦??夫《東堂老》第四折:「我勸你兩個風流子弟,可也別尋一個合死的郎君?!乖?。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老兒。別的郎君子弟,經(jīng)商客旅,都不打緊,我有兩個人,都是倉官?!?/div>
《國語辭典》:內侍(內侍)  拼音:nèi shì
1.在宮中侍奉,供使喚的人?!稘h書。卷六八?;艄饨鹑沾攤鳌Y澰弧罚骸競鲊笏?,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何其盛也!」
2.職官名。隋唐時設內侍省,掌宮廷內部事務,大多任用宦官。自唐以后,專用于宦官,后世遂以內侍為宦官的專稱。
《國語辭典》:東觀(東觀)  拼音:dōng guàn
東漢時皇家藏書樓,在洛陽南宮,也是宮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逗鬂h書。卷五。孝安帝紀》:「詔謁者劉珍及五經(jīng)博士,校定東觀五經(jīng)、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固啤U聭烟?。注:「洛陽宮殿名曰:『南宮有東觀?!弧?/div>
《國語辭典》:章臺(章臺)  拼音:zhāng tái
1.戰(zhàn)國時秦王所建的亭臺。位于今陜西省長安故城西南。
2.漢代長安內的一條街。
3.妓女聚集的地方。
《國語辭典》:宮花(宮花)  拼音:gōng huā
古時進士及第,天子賜宴,狀元、榜眼、探花所簪的金花。《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姑寄御酒二瓶,為伯父頤老之資;宮花二朵,為賢郎鼎元之兆?!?/div>
《國語辭典》:驃騎(驃騎)  拼音:piào jì
1.馬跑得很快。
2.職官名。漢代對將軍的稱號。參見「驃騎將軍」條。
《國語辭典》:瑣闥(瑣闥)  拼音:suǒ tà
舊時宮門上多雕飾連瑣花紋,故稱宮門為「瑣闥」?!稑犯娂?。卷一二。郊廟歌辭十二。漢宗廟樂舞辭。章慶舞》:「霧集瑤階瑣闥,香生綺席華茵。」
《國語辭典》:十家  拼音:shí jiā
1.先秦十個學派。包括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見《漢書。卷三○。藝文志》。
2.荀卿、宋玉、枚乘、司馬相如、賈誼、王褒、班固、張衡、揚雄、王延壽等十位辭賦家。見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銓賦》。
《漢語大詞典》:十王宅
唐玄宗 諸子年長封王之后所共居的大宅。宅在 長安 安國寺 東。 宋 王溥 唐會要·諸王:“ 先天 之后,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后,以年漸長成,乃於 安國寺 東附苑城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十王謂: 慶 、 忠 、 棣 、 鄂 、 榮 、 光 、 儀 、 潁 、 永 、 延 、 盛 、 濟 等,以十舉全數(shù)?!眳⒁姟?十六宅 ”。
《漢語大詞典》:三殿
(1).即 唐 大明宮 之 麟德殿 。玉?!m室·唐三殿:“ 三殿 者, 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 。結鄰 鬱儀樓 即 三殿 之東西廊也?!?唐 杜甫 《送翰林張司馬南海勒碑》詩:“詔從 三殿 去,碑到百蠻開?!?唐 韓愈 《李公墓志銘》:“十三年,公與 忠武軍 節(jié)度使司空 光顏 、 邠寧 節(jié)度使尚書 釗 ,俱來朝,上為之燕 三殿 ?!?br />(2).指皇宮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宮。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清 昭梿 嘯亭雜錄·國初定三院:“至 順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設 中和殿 、 保和殿 、 武英殿 、 文華殿 、 文淵閣 、 東閣 諸大學士名。 乾隆 戊辰,特旨罷 中和殿 大學士,改為 體仁閣 ,以配三殿三閣之名焉。”
(3). 宋 時太皇太后在世,與皇太后、皇后并稱三殿;若無太皇太后,則天子與太后、皇后亦稱三殿。 宋 錢愐 錢氏私志:“上同三殿徐登步輦還內?!?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三宮三殿:“國朝有太皇太后時,并皇太后、皇后稱三殿,其后,乘輿行幸,奉太后,偕皇后以出,亦曰三殿?!?/div>
《國語辭典》:版圖(版圖)  拼音:bǎn tú
1.國家的戶籍和地圖?!吨芏Y。天官。司會》「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句下漢。鄭玄。注:「版,戶籍也。圖,土地形象,田地廣狹?!?br />2.泛指國家疆域。《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今通州既入版圖,吳越之使,可遵海而歸汴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