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字體(字體)  拼音:zì tǐ
1.字體的筆畫間架。如行書、草書。也作「書體」。
2.書法的派別。如顏字體、趙字體。
《漢語大詞典》:禁字體(禁字體)
見“ 禁體 ”。
《國語辭典》:禁體(禁體)  拼音:jìn tǐ
一種遵守特定禁例而寫作的詩歌。宋代歐陽修在汝陰作太守時,曾會客賦雪,為突出主題,規(guī)定詩中不得出現(xiàn)玉、月、梨、梅、練、白、舞、鵝、鶴、銀等詞。典出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九。六一居士上》。后泛指詩家在作詩時,預定禁用某某等字,稱為「禁體」。
《國語辭典》:文體(文體)  拼音:wén tǐ
文章的體裁或風格?!段倪x。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自漢至魏四百馀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埂端鍟?。卷三五。經(jīng)籍志四》:「世有澆淳,時移治亂,文體遷變,邪正或殊?!?/div>
《國語辭典》:書體(書體)  拼音:shū tǐ
1.字體的筆畫間架?!稌x書。卷三六。衛(wèi)瓘傳》:「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挂沧鳌缸煮w」。
2.文體。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div>
《國語辭典》:顏字(顏字)  拼音:yán zì
顏真卿書法的字體。
《漢語大詞典》:方光烏(方光烏)
指 清 代科舉應(yīng)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jù)傳為歷相 乾隆 、 嘉慶 、 道光 三朝的 曹振鏞 所創(chuàng)。 康有為 《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其楷法方光烏之尚,尤為費時?!?/div>
《國語辭典》:龍門造像(龍門造像)  拼音:lóng mén zào xiàng
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山,石壁峭立,壁間鑿龕,石佛甚多,大半建造于北魏,世稱為「龍門造像」。
分類:龍門字體
《國語辭典》:龍門二十品(龍門二十品)  拼音:lóng mén èr shí pǐn
龍門佛像下附刻北魏人頌禱祈求的文字,書法佳妙,于是選擇最好的二十種,收為一集,稱為「龍門二十品」。
《漢語大詞典》:一字
(1).一個字。 漢 王充 論衡·須頌:“夫一字之謚,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之頌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故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
(2).謂同一個字。《左傳·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庇?/a>》:“ 惠士奇 云:《上林賦》‘江河為阹’注云:‘遮禽獸為阹。’‘阹’即‘去’,實一字?!?br />(3).指一種字體。 漢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七部經(jīng)書,系 蔡邕 以隸書書寫。后因取別于 魏 正始 之三體石經(jīng),稱“一字石經(jīng)”,或“鴻都石經(jīng)”、“今字石經(jīng)”。見隋書·經(jīng)籍志一。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yǎng)新馀錄·一字三字石經(jīng)》:“ 蔡中郎 所書,祇有隸體。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隸三體。 漢 刻本無一字之名, 魏 晉 而下,稱 漢 刻為一字,取別于 魏 之三字耳?!?br />(4).另一個別名。 明 黃宗羲宋元學案·紫薇學案:“﹝ 紫薇 門人﹞ 林之奇 ,字 少穎 ,一字 拙齋 ?!?br />(5).指簡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宋 陳師道 《送李奉議亳州判官》詩之三:“因聲問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贄 《感事二絕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 黃州 ?!?br />(6).謂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詩:“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唐 吳融 《新雁》詩:“數(shù)聲飄去和秋色,一字橫來背晚暉。”
(7).京劇髯口之一種。 蘇少卿 《平劇手冊·髯口》:“一字,滿口之須而短只寸許者。白一字, 五臺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魯智深 等用;紅一字, 典韋 等用?!?br />(8).中藥量名。《醫(y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撮口》:“撮風散:亦腳蜈蚣(炙)半條……麝香一字,上為末,每服一字,竹瀝調(diào)下?!?/div>
《國語辭典》:古書(古書)  拼音:gǔ shū
古代的典籍或著作?!度龂萘x》第三九回:「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div>
《國語辭典》:八分  拼音:bā fēn
1.書體名。為秦代隸體的一種筆法,相傳為王次仲所創(chuàng),說法多種,常見的有:一、言八宜訓背,筆勢左右分布相背,有如八字。見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書一。歷下筆譚》。二、有以二分似隸,八分似篆,介于篆隸之間,故稱為「八分」。見《雅俗稽言。卷三二。字學。八分》引《書苑文姬說》。也稱為「八分書」、「分書」。
2.漢隸的別稱。魏晉以后的楷書稱為「隸書」,為避免混淆,稱當時通行且有波磔的漢隸為「八分」。蔡邕所書的《熹平石經(jīng)》為八分的正則。也稱為「漢隸」。
3.事情接近完滿的狀態(tài)。如:「這事的進展沒有十分,也有八分了?!?/div>
《國語辭典》:行書(行書)  拼音:xíng shū
書體名。筆勢和字形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比草書端莊,近于楷書,但筆勢較流暢活潑。書體自由,講究點畫、結(jié)構(gòu)和墨色的變化。也稱為「連真」。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應(yīng)試者于考前將自己的詩文寫于卷軸內(nèi),呈給達官貴人冀求延譽介紹。唐。李商隱〈與陶進士書〉:「文尚不復作,況復能學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三。李播》:「有李生攜詩謁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時行卷也。』」
《國語辭典》:草書(草書)  拼音:cǎo shū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chǎn)生的字體,大約起于秦漢之際。初稱「隸草」后漸成熟,至西漢中晚期形成規(guī)范,以施于章程(公文書),故名「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其字個個獨立,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書」。也稱為「草體」、「草字」。
《漢語大詞典》:三字
(1).指古字、篆、隸三種字體。北史·劉芳傳:“昔 漢 世造三字石經(jīng)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往質(zhì)焉?!?br />(2).知制誥的別稱。 宋 陳師道 《何郎中出示黃公草書》詩:“一官早要稱三字,二鬢何須著兩毛?!?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知制誥’為‘三字’?!?br />(3).指“莫須有”三字。 清 趙翼 《岳祠銅爵》詩:“獄冤雖已昭三字,家祭終非告兩 河 ?!眳⒁姟?三字獄 ”。
《國語辭典》:三字獄(三字獄)  拼音:sān zì yù
宋朝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之罪誣陷入獄,冤死于風波亭上。世人稱為「三字獄」。見《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后比喻冤獄。清??涤袨椤垂仕钠非浣周姍C章京參預新政候補知府譚君嗣同〉詩:「竟無三字獄,遂以誅董承?!?/div>
《國語辭典》:筋骨  拼音:jīn gǔ
1.筋肉及骨骼?!睹献?。告子下》:「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埂都t樓夢》第三四回:「幸而沒動筋骨,倘或打出個殘疾來,可叫人怎么樣呢?」
2.書法指剛勁有力的筆畫。
《國語辭典》:骨立  拼音:gǔ lì
形容身體非常瘦弱?!稌x書。卷四九。阮籍傳》:「毀脊骨立,殆致滅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