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行草
(1).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體。 宋 蘇軾 《郭熙畫秋山平遠(yuǎn)》詩:“為君紙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明 趙宧光 《金石林緒論》:“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縱體, 孫過庭 書譜之類皆是也?!?陳衍 元詩紀(jì)事·沉貴:“﹝ 溫日觀 ﹞酒酣興發(fā),以手潑墨,然后揮筆,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頃刻而就。”
(2).行書與草書的并稱。 唐 張懷瓘 《六體書論》:“ 子敬 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便者則為神會(huì)之間,其鋒不可當(dāng)也。” 宋 陸游 《作字》詩:“整整復(fù)斜斜,翩如風(fēng)際鴉。書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原書:“由 秦 分而變 漢 分,自 漢 分而變真書,變行草,皆人靈不能自已也。”
《漢語大詞典》:三點(diǎn)(三點(diǎn))
(1).舊時(shí)以更計(jì)時(shí),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diǎn)。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御牀,五更三點(diǎn)入鵷行?!?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diǎn)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span id="qx016hd" class="book">《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diǎn),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diǎn),鐘聲動(dòng),聽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體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gè)點(diǎn),后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gè)“c”字形,故稱“三點(diǎn)”。佛教借此三點(diǎn)不縱不橫的三角關(guān)系,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jīng)》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臺(tái)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huì)三點(diǎn)於真原,凈六塵於人境?!?前蜀 貫休 《聞大愿和尚順世》詩之三:“若游三點(diǎn)外,爭(zhēng)把七賢平?!?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diǎn)同異》:“二門三點(diǎn),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diǎn),空、假、中是。”
《漢語大詞典》:無骨(無骨)
(1).指人體中沒有骨的部位。《禮記·深衣》:“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dāng)無骨者?!?鄭玄 注:“當(dāng)骨,緩急難為中也?!?br />(2).體無骨骼。形容體態(tài)柔軟輕盈。《尸子》卷下:“ 徐偃王 有筋而無骨?!?span id="n5eank5" class="book">《飛燕外傳》:“豐若有肌,柔若無骨?!?唐 劉禹錫 《觀柘枝舞》詩之二:“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br />(3).以指無骨蟲。呂氏春秋·任數(shù):“不至則不知,不知?jiǎng)t不信,無骨者不可令知冰?!?高誘 注:“若無骨之蟲,春生秋死,不知冬寒之有冰雪?!?br />(4).不要折傷骨骼。《國語·晉語九》:“夷請(qǐng)無筋無骨,無面?zhèn)?,無敗用,無隕懼。” 韋昭 注:“無骨,無折骨?!?br />(5).謂沒有骨氣。《藝文類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張纘 《讓尚書仆射表》:“雖復(fù)吐言如傷,屈體無骨,動(dòng)容竊斧,猶成多憾?!?唐 李白 《贈(zèng)新平少年》詩:“ 韓信 在 淮陰 ,少年相欺凌。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br />(6).指文辭沒有風(fēng)格骨力。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風(fēng)骨:“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徵也?!?br />(7).指字體柔弱無力。《法書要錄》卷一引 晉 衛(wèi)夫人 《筆陣圖》:“昔 秦丞相 斯 見 周穆王 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div>
《漢語大詞典》:垂珠
(1).珠串下垂。 戰(zhàn)國 宋玉 《諷賦》:“主人之女翳承日之華,披翠云之裘,更被白縠之單衫,垂珠步搖?!?晉 孫綽 《游天臺(tái)山賦》:“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唐 李白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br />(2).懸掛的珠串。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葉如車輪,實(shí)若垂珠。”
(3).篆書字體之一。形似垂珠,稱垂珠篆字。
《漢語大詞典》:擘窠
(1).寫字、篆刻時(shí),為求字體大小勻整,以橫直界線分格,叫“擘窠”。擘,劃分;窠,框格。 唐 顏真卿 《乞御書放生池碑額表》:“前書點(diǎn)畫稍細(xì),恐不經(jīng)久。臣今謹(jǐn)據(jù)石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jìn)?!?宋 趙希鵠 《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 漢 印多用五字,不用擘窠?!?br />(2).指大字。 清 趙翼 《岣嶁碑歌》:“想見摩崖作擘窠,六丁下照火光赤?!?清 曹寅 《尚中索書真州東園予有愧焉作詩留別情見乎辭》:“請(qǐng)我書綽楔,擘窠當(dāng)門前?!眳⒁姟?擘窠大字 ”。
《漢語大詞典》:擘窠大字
大字。 宋 惠洪 冷齋夜話·東坡屬對(duì):“又登 望海亭 ,柱間有擘窠大字?!?span id="fsug5ya" class="book">《明史·文苑傳四·王稚登》:“四歲能屬對(duì),六歲善擘窠大字?!?聞一多 《一個(gè)白日夢(mèng)》:“那威風(fēng)凜凜的稻草人式的構(gòu)造物,和它上面更威風(fēng)的藍(lán)地白書的八個(gè)擘窠大字:頂天立地,繼往開來。也不知道是出自誰人的手筆?!?/div>
分類:大字
《國語辭典》:隸書(隸書)  拼音:lì shū
書體名:(1)篆書的簡(jiǎn)化體,創(chuàng)始于秦,通行于漢、魏。早期隸書在字形結(jié)構(gòu)上保留較多的篆書形跡,稱為「古隸」、「秦隸」;后來筆畫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隸書稱為「八分書」。典型隸書的特點(diǎn)是:橫畫起筆回鋒,隆起如蠶頭之形;收筆頓筆挑起,具雁尾之狀。(2)楷書的別名。也作「今隸」。魏、晉至唐使用。
《國語辭典》:肥瘦  拼音:féi shòu
1.形體的胖瘦。《南史。卷一六。王玄謨傳》:「孝武狎侮群臣,各有稱目,多須者謂之羊,短長(zhǎng)肥瘦皆有比擬?!?br />2.土地肥沃或貧瘠。
3.衣服的寬窄。
《國語辭典》:峭拔  拼音:qiào bá
1.高峻。晉。干寶《搜神記》卷一四:「滎陽縣南百馀里,有蘭巖山,峭拔千丈?!乖?。舒頔〈胡子坑〉詩:「毓秀孕奇挺峭拔,攢峰列壑爭(zhēng)伶俜?!?br />2.筆力勁健。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一:「王荊公書,清勁峭拔?!?/div>
《國語辭典》:瘦硬  拼音:shòu yìng
字體細(xì)而健勁。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div>
《漢語大詞典》:五體(五體)
(1).指春秋記述史事隱寓褒貶的五種手法。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jīng)傳,觸類而長(zhǎng)之。”參見“ 五例 ”。
(2).指漢字五種字體。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體書》云: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br />(3).指漢字五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
(4).指四肢及頭。起世經(jīng)卷二:“復(fù)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span id="60pwykr"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div>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見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div>
《國語辭典》:體裁(體裁)  拼音:tǐ cái
1.作品的布局、架構(gòu)?!段倪x。沈約。宋書謝靈運(yùn)傳論》:「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贡饼R。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文章》:「但使不失體裁,辭意可觀,便稱才士?!?br />2.文學(xué)的類別。依作品所表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與性質(zhì)上之差異而加以區(qū)分,如詩、散文、小說、戲劇、報(bào)導(dǎo)文學(xué)等。如:「散文和小說的體裁不同,兩者無法互爭(zhēng)高下?!?/div>
《漢語大詞典》:漢碑(漢碑)
漢 代碑刻。碑文字體以隸為主,碑額文字多用篆書。 漢 碑(包括拓本)流傳甚多,著名的有《麃孝禹碑》、《華山廟碑》《禮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明 張萱 疑耀卷六:“ 孫宗鑑 《東皋雜録》言 漢 碑額多篆,身多隸,是矣。”
《漢語大詞典》:三體(三體)
(1).指的風(fēng)、雅、頌三體?!捌咴铝骰稹?唐 孔穎達(dá) 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nèi)備有風(fēng)、雅、頌,而此篇獨(dú)有三體者?!?br />(2).指 唐 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 宋 周弼 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
(3).指 唐 人賦詩唱和的三體。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 唐 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痹ⅲ骸耙理?,用在一韻,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chuàng)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后?!?br />(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后漢書·儒林傳序:“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yàn)。”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頗善篆、隸書, 玄宗 令以三體寫《老子經(jīng)》?!?span id="hpcywyp" class="book">《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 句中正 ﹞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jīng)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quán)傳:“ 宣宗 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
(6).史學(xué)中稱編年、紀(jì)傳與紀(jì)事本末三種體裁。編年體始于春秋,紀(jì)傳體始于史記,后 宋 袁樞 創(chuàng)紀(jì)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國語辭典》:豐厚(豐厚)  拼音:fēng hòu
豐盛隆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后也,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那金朝奉是個(gè)大富之家,與媽媽程氏見他禮不豐厚,雖然不甚喜歡,為因點(diǎn)繡女結(jié)的親,只得收了?!?/div>
《國語辭典》:六體(六體)  拼音:liù tǐ
1.書經(jīng)的六種文體。指典、謨、訓(xùn)、誥、誓、命。
2.易經(jīng)的六爻?!稘h書。卷二一。律歷志上》:「陰陽比類,交錯(cuò)相成,故九六之變登降于六體?!?br />3.人的頭、身、四肢?!稘h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翼奉》:「陽用其精,陰用其形,猶人之五臧六體。」
4.王莽時(shí)的六種字體。指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漢書。卷三○。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挂卜Q為「六書」。
5.六種書體。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唐。張懷瓘 六體書論:「臣謹(jǐn)進(jìn)懷瑰書大小篆及八分,臣書真行草,合成六體。」
6.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指象形、指事、會(huì)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六書。《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書?!固?。賈公彥。疏:「書有六體,形聲實(shí)多?!挂卜Q為「六書」。
《國語辭典》:六書(六書)  拼音:liù shū
1.為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即象形、指事、會(huì)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稱為「六體」。
2.王莽時(shí)的六種字體。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書、鳥蟲書。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也稱為「六體」。